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氏族谱(二)
家谱
郑姓家谱一般奉行秘不授人的家规,在新家谱修撰完毕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外,其余全部销毁。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郑姓家谱文献目录
河北宁晋·郑氏族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 (民国)郑凌霄纂修 1930年铅印本八册
山西·洪洞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美国
(清)郑止齐等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菊园刊本 四册
江苏漂水·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江苏溧水县柘塘乡富塘村 (民国)郑谦纂 1924年启任堂木活字本
江苏·宝应郑氏家谱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乾清辑清康熙间刻本
江苏如皋·白蒲郑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大学美国 (民国)郑承霖主修 郑振万增纂 1926年铅印本
江苏丹阳·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郑若兰主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孝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江苏常州·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清)郑荣佳郑钟莲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兰陵郑氏敦睦堂木活字本江苏漂阳·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吕堃生纂修 郑曜烯协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孔安堂活字本十六册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 (民国)郑炳泉纂修 1940年书带草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美国 (民国)顾士华主修 1914年仁本堂活字本 四册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南京市博物馆 江苏常熟市图 书馆(缺卷7—10) (民国)郑浩文 郑铭孙校正 1915年活字本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1668)刻本 一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二卷世谱一卷贞节录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匡钜纂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续修刻本 四册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5) (清)郑谋(王追)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宗祠刻本十二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上海图书馆 (清)郑栋修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济美堂刻本六册
江苏吴县·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残缺) 人民大学日本 美国 (清)郑启俊等续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刻本六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美国 (清)郑思孝等续修清成丰十年(860)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郑可宗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永思堂活字本十二册
浙江·萧山郑氏宗诺十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民国)舒耀等增修 1924年永思堂木话字本十二册
浙江宁波·半浦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一夔等重修清道光十九年“839)佑启堂活字本 四册
浙江宁波·蛟川前灵绪乡郑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清)郑传澜刘翥轩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通德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宁波·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清)余燮朱宗燮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通德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浙江宁波·天封里厥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民)郑烈承 郑述承纂修 1919年承志堂钞本二册
浙江宁波·荫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 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活字本(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贻清堂木活字本七册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春茂主修 郑恒生 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孝义堂木活字本四册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口口卷 藏地:浙扛嵊县图书馆(存一卷)木活字本
浙江兰溪·兰江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兰江溪县姚塘下乡郑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木刻本
浙讧·兰溪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赤溪乡郑麻车村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陈家里河(缺卷2)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灵洞乡龚塘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郑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管会(存卷1—7、17—10)
(民国)郑品瑚重修 1930年重刊本十册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永昌区扬塘乡 1931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后郑郑氏宗谱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和平乡 1946年木刻本
浙江浦扛·浦阳郑氏宗谱八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共九部) 1929年木刻本八册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启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存卷4) (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1857)木刻本
浙江常山·上处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上处村(存卷 3、4)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浙江常山·象湖郑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象湖村 (民国)徐震等重修 191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秀川郑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五里乡山底村溪头山 (民国)王逢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扛常山·郑氏宗潜入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同弓乡赤阳江村叶姑岭 (民国)范兴宾重修 192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定阳浮阳郑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浙扛常山县大桥头乡浮河下楼村 (民国)刘斯盛重修 193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阁底乡山溪边村 194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官池郑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金源乡高角村寺坪浙江常山县金源乡于里村
浙江常山县东案乡官塘坞村 (民国)毛文瑞修 194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古石乡九龙山村(残)钞本
浙江常山·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案乡田蓬村(存卷 2、3)
浙江仙居·乐安郑氏宗谱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存卷10)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1942年刊本五册
浙讧遂县·郑氏家谱 藏地:浙江遂昌县三川乡东横 四册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浙江缙云县档案馆(存卷2—6) 1937年本活字本
浙江云和·郑氏宗潜卷 藏地:浙江云和县文管会(存一卷) 1934年刊本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钞本 一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明)郑民瞻编 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1577厢本 二册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文然修 清钞本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钞本
安徽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图书馆 (明)郑岳纂修 郑维诚增补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家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三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郑养平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活字本 二十二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三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郑心桂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治端堂木活字本十九册
安徽·桐城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1)清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桐城·桐西郑氏宗谱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存卷首) (民国)郑辅东修 1913年松茂堂刻本一册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续修宗谱三十六卷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存卷1—7 17、 18)清光二十五年(1845)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笃庆堂郑氏重修宗谱 藏地:安徽安庆市图书馆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礼义堂郑氏宗谱 藏地:安微安庆市图书馆(存卷首) (清)郑继周 郑荣进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安徽贵池·郑氏大成宗谱三十四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
(清)郑岳士 郑弘遇修纂清康熙三十九年(16妁)刻本 十六册
安徽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明正德修 清重刻本一册
福建连扛·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1911)本
福建连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 藏地:福建连江县档案馆 (民国)邓长锦 陈古荣等续修 1943年稿本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风超编辑南明隆武间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刊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师范大学 (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钞本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 藏地:北京大学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 1949年铅印本三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 藏地:中国历史博物馆 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 (明)郑芝龙修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 1961年厦门市博物馆 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1833)郑鹏  程钞本翻印油印本
福建南安·郑氏世代潜 藏地:台湾 (清)郑叔仁修清咸丰四年(J854)钞本—册
福建南安·石井本宗族谱 藏地:台湾 美国 (清)郑名山等修清嘉庆六年(1801)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钞本
福建南安·石井郑氏本宗族谱一卷附伪册底密奏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郑名山纂修旧钞本 一册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维隆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印)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 二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 藏地:美国 (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1888)钞本 三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钞本一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四册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钞本 二册
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 藏地:福建东山县志办 (民国)郑伯后 郑泽源等纂 1940年钞本一册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钞本 一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六册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 (民国)郑玉瞬等续修 1942年刻本六册
福建上杭·堂郑氏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廷桦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钞本 一册
江西萍乡·萍南赵家源郑氏族谱卷 藏地:江西省图书馆(存卷1)木活字本
江西·东里郑氏重修家谱一卷 藏地:江西档案馆
山东乐陵·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 (清)郑固等序清道光十一年(1831)刊本一册
山东日照·郑氏家乘 藏地:山东日照市图书馆 (民国)郑作惠修辑 1924年石印本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 藏地:河南太康县档案馆 (民国)郑重三纂 1935年铅印本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图书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民国)郑值昌修郑裕孚述 1944年铅印本一册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 藏地:湖北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民国)郑由三 郑南山续修 1943年木刻本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藏地;人民大学江西省图书馆一册) (民国)郑德耆修 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辽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美国 (民国)郑家清纂修 1921年翼经草堂活字本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卷 藏地:吉林大学 湖北秭归县龙口区 (民国)郑万瞻 郑昌思续修 1915年铅印本
湖南宁乡·郑姓三修族谱十八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11、17) (清)郑梅生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湖南衡山·郑氏五修族谱十六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 (清)郑阜康编清光绪二十年(1894)堂活字本 十六册
湖南桂阳·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郑桐炳重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活字本 四册
湖南蓝山·郑氏宗谱 藏地:湖南蓝山县档案馆一九四二年修
湖南益阳·郑姓续修族谱二十二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存卷15—18、21、 2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活字本
广东潮阳·郑氏受姓著代世系不分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民国)郑凤超著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义门郑氏家谱二十八卷 藏地:广东中山图书馆 (清)郑希桥 郑藻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本 二十八册
广东中山·郑云西祖房谱牒四春 藏地:美国 (清)郑朝举等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郑荣远堂刊本四册
广东东莞·郑大崖祖房谱春 藏地:美国(存卷3—8)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云堂刻本 一册
广东·程乡郑姓历代族谱 藏地:台湾 (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钞本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郑光中 郑恺瑞纂修 1928年泸县石印本 二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二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 (民国掷中武纂 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排印本 二册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钞本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藏地:北京师范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 (民国)李士厚著 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存卷1—3、5) (明)郑荣敬 郑存经纂修明钞本
郑氏统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1530)钞本一册
郑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光觉郑晦纂修明隆庆元年(1567)郑崇健钞本
营荫郑氏家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郑周世 郑继世纂修明万历九年(1581)家刻本 一册
郑氏宗谱 藏地:曲阜师院 (明)郑应鸣重录明崇祯元年(1628)本二册
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 (明)郑冬老撰钞本 一册
科井郑氏宗谱卷 藏地:福建仙游县档案馆 (清)郑和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修钞本星源
银川·郑氏宗谱六卷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永彬等纂辑清乾隆四十年(1775)活字本 四册
义门郑氏宗谱 藏地:浙江图书馆 (清)郑士祯编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五册
郑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培先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樵月齐活字本 三十八册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氵秦)梁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二册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活字本 十册
郑氏传家簿 藏地:台湾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钞本郑氏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1911)雍睦堂活字本 六册
续修白华郑氏宗谱 藏地:安徽徽州地区博物馆 (存八卷末一卷)清末刻本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清钞本
尊阳郑氏族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杭州大学 (民国)郑先贞等续修 1918年活字本 十二册
郑氏宗谱一卷 藏地:四川仪陇县档案馆 1927年钞本五部
郑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 (民国)王召棠修纂 1929年木活字本 四册
郑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郑继 续修 1939年活字本 九册
增修郑氏族谱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卷6—9)民国刻本 一册
郑氏二修族谱不分卷 藏地:四川省图书馆(存一册)民国石印本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郑来禄等纂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 藏地:美国写本 一册
郑氏族谱一卷 藏地:广东潮阳县博物馆 郑午楼主修
 
五、历史名人
郑 玄:汉代创立郑学。 
郑成功:明末名将。 
郑 和:明航海家。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 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
郑绍忠:清广东水师提督,抵御外侮名将。
 
六、宗亲社团
40年代后期起,组织或恢复、改组成立的宗亲团体有台北郑氏宗亲会、嘉义县郑氏宗亲会、彰化鹿港郑氏宗亲会、台南郑氏宗亲会、全台郑氏宗亲会,台北市郑氏宗亲会、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等多个宗亲会、家族会。这些宗亲会在各地均建有宗祠,多数且设有各类教育、文化基金和经济、慈善、互助等分机构。冠以“世界”两字的宗亲会,除个别无固定会址者外,均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宗亲团体没有隶属关系。 1974年4月29日,海内外郑氏宗亲代表大会在台北召开。这次大会制订了《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章程》,成立了组织和管理机构,选举出《总会》领导人。郑彦(台湾)当选为理事长,世界郑氏宗亲总会正式成立。总会的宗旨是:"阐扬祖德,增进宗谊,团结互助,共谋福利,并为宗亲举办各项服务与福利,及致力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
 
七、郑姓字辈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姓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同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的宋代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5人共用“祖”字,郑思明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姓人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过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姓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姓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一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十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的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由于郑姓的字辈谱编修的时代是在唐宋大播迁以后,编字辈谱时又不可能把天下郑姓人都集中起来确定昭穆次序,因此大多是根据各地的习惯把血缘关系完全可以考知的人集中在一起编订字辈谱,而对别的地区的郑姓人就无法编入,因此也就形成各地有各地的字辈谱、内容完全不统一的客观后果。
尽管各地郑姓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如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泉州惠安小蔗乡郑姓字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武荣网洲派郑姓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在这些字辈谱中,所用的全是吉祥字,所表示的也都是尊祖敬宗、寻根追祖,龙凤呈祥、家业昌盛、诗书传家、世泽延绵等良好愿望,在郑姓字辈谱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上谱中的每一个字拆开来就是派序,合在一起又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具有双重作用,因此也就更具有文化意义。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
“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字辈谱
福建漳或广东潮阳、台湾等地,则分别使用:
“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
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
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明廷上,文武经邦有。
语江派:
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派:
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为:
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海澄派,为:
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
(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八、当代郑姓及其分布
华北、东北地区
郑姓在北京居第22位,在辽宁居31位,是华北,东北的大姓之一。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天津、北京、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根据近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占北京人口总数的0.797,占辽宁的 0.567,分别位居第22和第31位,其他各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见郑姓在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地位。
郑姓人向华北、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为最早,其有关内容我们已经在第二、三章中有所涉及。其著名的郑姓聚居地除泰山和北海高密任城临淄等地以外,又有孔子弟子郑国所居住的邴邑,以及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等。到了当代,郑姓人的分布进一步广泛起来,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山西省郑姓人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累计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少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各人物。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     
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忄音)、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清代江苏巡抚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    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郑姓自元朝以来开始引起重视,但其影响却一直较小。其原因大致是在这里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以后,尽管有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舞台上进行活动,但仍然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当地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有明代御史郑已和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一度贵显,说明至少
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另外,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是当地在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的移民政策,至使不可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人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便是山东高密,直到清朝时才由其祖先落籍于奉天铁岭。至于当代有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其家族的历史也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
至于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尤其是在吉林省南部,还生活着一些出自朝鲜族的郑姓人。而在黑龙江的穆陵、海伦,吉林的舒兰、伊通、珠河等地,也分别有一些出自郑姓的知名人物。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上海各大姓氏中位居第36位,在福建位居第13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如在西晋末年龙骧将军郑昭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郑姓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不断人迁福建,我们都已经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这种迁徙和繁衍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郑姓在福建拥有广泛影响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从分布上看,郑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乐、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姓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宁化等地的郑姓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姓人口和影响。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如今则是以闽中,闽南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一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减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当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作一具体的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 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o。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另外,福建郑姓人中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浙江郑姓最早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地区也在中部的会稽山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如江西上饶郑氏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江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计在现代以前,浙江郑氏已遍布在省内的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等地,并各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的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江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到了当代,浙江郑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名人也更多。仅以人口论,临海有郑姓2万余人,其他地方的郑姓人口虽然缺乏统计,但大抵与临海的情况差不多。
江苏郑姓人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人迁时间和血统源流上看,江苏省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一带。至南北朝时期,中原人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建康一带的郑姓人南迁或东迁,繁衍发展成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徐州郑氏也迁往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板桥(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畜牧学家郑正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至于当代郑姓人口,仅泗阳县就有郑姓1万多人,全省和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统计。
江西郑姓在当代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的郑姓人为多,影响也较大。历史上,江西郑姓主要由邻近各省迁来,有一些是由于做官的缘故在当地留居下来。其分布的中心主要在今东北部各地。古代较为著名的郑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
安徽郑姓在历史上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发展的。至于安徽郑姓的著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徽州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 (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日文)(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
上海郑姓人迁较晚,早期郑姓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的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的青浦郑氏等,分别出了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著名人物。近代以后,由于上海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因各自的原因纷纷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25092人中就有159人姓郑,占总数的 0.634。
中南地区
包括今天的河南和两湖,两广、海南6省,是郑姓人的发祥之地,同时也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其他各省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商丘、淮阳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
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郑氏也因此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谱写郑姓人的历史外,又有一些人迁居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南、相州(公安阳)等地,繁衍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分布的中心。至于郑姓名人,宋代以前的河南郑姓占据全国的绝大部分,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郑姓人都出在这里。
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然不断有一些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头裔家族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军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市,在198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人口3552人,880余户,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
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另一个省份。在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25646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6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817。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抵于宋代时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潦先生郑樵之弟栖之后,另一支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由上杭迁入。他的居住的地区最早在广东的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形成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郑姓,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徙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
到了近代以后、郑姓除在上述地区发展以外,又在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开拓了生活空间,并各有杰出人物知名于世。如在古代,广东郑姓名人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清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三水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当代则有孙中山先生缔造的建国粤军将领郑润琦(三水人)、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等。
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历史上有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獬、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知名于世,其中尤以安陆郑氏在宋代连续出了两名状元(郑毅夫、郑獬),最为知名。到了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治、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
湖南郑姓在历史上以长河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入迁时间在宋代以前。至宋代时,出自长河郑氏的郑应龙进士及第,清代的郑敦瑾官至工部尚书,郑敦充、郑曰敬分别为良吏和学者,他们也都出自长河郑氏。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清代中期抗英而死的处州总兵郑国鸿便是这支郑姓人中的杰出人物。到近现代时,郑姓人已遍及该省的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广西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郑姓人的人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明代的廉州郑赐、郑靓以功名进,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音只)弟郑(音英)则以孝义知名。清代的郑献甫出自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姓人的分布除上述两地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人知名、郑姓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
海南郑姓则是从广东郑姓中分衍而来的,人口较少,并且主要居住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多。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姓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进入海南,从事当地的开发和建设,为郑姓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
西北、西南地区
像华北,东北地区一样,西北,西南地区尽管是郑姓人到达较早的地方,但其发展远不能与华东、中南地区相比,是郑姓人的分布范围较窄,人数较少的地区之一。
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姓的人数分别位于第26和36位,占人口总数的0.848和0.580,远远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
陕西是郑姓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姓在郑桓公之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姓历史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姓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开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代等时期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郑姓人迁居于此,并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勉县人)、名臣郑宽中(咸阳人)、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政使郑国昌(彬县人)等知名于世。到了近代以前,郑姓人已遍布于本省的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族之一。
四川郑姓大抵也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中原地区迁徙而去的,至今的不少当地郑姓家谱上都明确记载着他们出自郑氏、是郑氏的进一步分衍和发展。如今的四川郑姓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资中、白玉、南溪、富顺、宜宾、南川、潼南、达县等地,并有多人知名于世。画家郑洪流(南川人)、医学家郑铃才(达县人)、书法家郑诵先(富顺人)等等。
贵州郑姓相传主要出自郑氏中的“中祖郑氏”,直接祖先与唐代宰相郑畋有关。郑畋之子郑凝绩曾任壁州刺史,任职届满后留居当地,以后便成为贵州郑姓的重要祖先之一。至明清时的南方各省大移民中,又有不少来自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郑姓人迁居贵州,进一步扩大了郑姓人在当地的队伍。明朝时,思南人郑安民是位安民保境的杰出人物,被赠与四晶官衔。至清代,遵义人郑珍则是一位著名文字学家。近代以后,生活在正安等地的郑姓人获得了较大发展,仅正安一县就有郑姓5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多,在当地拥有较大影响。
云南郑姓最早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郑回担任泸县令并出任南诏执政官有关,其裔孙郑买嗣后来又建立大长和国,使郑姓人的势力在当地有了较大发展。如今的云南郑姓大多自称是郑回的后代,分布在昆明、宝山、陆良等地,并有原保山边防区政委郑刚 (保山人)、民革中央委员郑祖志(陆良人)等人知名于世。
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的郑姓人,除上述各省以外,又在甘肃、青海等省以及宁夏、新疆、西藏等自治区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如在甘肃省,早在南北朝时就有郑氏的郑涛一支迁居陇西,谱称“西祖郑氏”,后裔也一直在当地发展繁衍。
据宁都蔚背岭状元及第郑獬墓碑及《宁都郑氏三修族谱》载:西晋因“怀帝变”(即永嘉之乱)郑鹰从山东莱州迁江西豫章西山(今南昌),其后迁宜黄候坑、石城南桥岭。郑玉付于唐大中九年由南桥岭迁宁都西关,为宁都始祖。五世郑义郎于五代后汉商居湖北安陆。七世郑獬,字毅夫,宋皇礻右五年高中状元及第。八世三郎(郑宣义)宋元间领全家返徙宁都,并扶三代灵梓归葬宁都蔚背岭“美人献花”形,据此,郑獬应定为宁都籍,亦为赣南第一个状元。北宋天圣间郑清之徙竹笮郑屋定居。明景泰后期郑德仁移居会同桃枝。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载:“晋怀帝五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吴,(郑氏)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至“晋义熙八年壬子(412年),兄弟迁徙南康郡揭阳县(今江西宁都)石鼓逯速……后移居南桥岭。”又据谱牒及史志资料载:南唐时,郑彦华祖先二代为福建刺史,郑彦华荫隶,累升为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旋从后主归宋,太祖称其勇,封牛尉在磁针军。郑彦华祈归养,携子孙迁居汀州宁化石壁与长汀,为入汀州的始祖。后裔分迁汀州诸县、闽南与粤东。清初郑氏有迁深圳与香港、台湾等地。一系郑清之从永定迁连城宗溪,后入长汀河田开基。郑居中,居宁化,后裔万九郎郑环迁汀州城定居。
郑姓南迁,越千年发展成客家较大的一个姓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氏家谱
字辈总汇郑氏家谱文献
吴姓家谱文献目录
《苏氏族谱》目录提要
沈姓家谱文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