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楢山节考》:若生命中只有生存

这是一个讲述在偏远山村,一个儿子因为村庄习俗,要将母亲背到山上抛弃的故事。

刚看完电影,被影片里蛮荒的文明震慑得内心久久难以平复,也曾在假想中把自己置于那个村庄里,想看看自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但又总觉得不会客观。之后,曾向很多喜欢电影的朋友推荐,可大多被这性冷淡的名字搞得全无兴趣。但是,相信我,里面对性从来没有冷淡。

楢山节考,名字中的“楢山”是故事中村庄的所在地,“节”是指礼节、节制,是代表着习俗和文化;“考”是指考证,考究,是代表着一种记录。

这篇文,希望能用我有限的语言能力,让大家认识一部年代久远却很精彩的电影(豆瓣评分8.9)。为了保证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保持电影趣味,不做深入分析,只做必要的介绍。

注:这个故事有话剧版,但是我主要推荐的是1983年的电影。

习俗和文化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背景。故事一开始,沿着连绵的雪山,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偏远的山村,稀少的人家,被积雪覆盖,已为我们交代了这注定是一个物资贫乏的村庄。

我为大家整理了下这个村庄的习俗,让我们透过习俗看看,这里是以什么为核心的文化。

1、 村民生了男孩会被扔掉或埋掉;而生了女孩则会卖掉换盐等物资

2、 家里只有长男才可以娶妻生子,其余的儿子只能干活,不许结婚。(此部分是由于电影版感觉没交代清楚,从话剧版相关资料里查来的)

3、 老人在快到70的时候,要被送到猶山上去抛弃,被称为“拜山”,据说会有山神在山上等着接走老人。

4、 是谁的媳妇就要到谁家吃饭

5、 村子里出现偷东西的人,会抢走小偷家所有吃的东西,情节严重的话,以防再偷会把全家满门活埋

6、 某家受到诅咒,而面临无后,要媳妇每晚轮流让全村成年男子(未婚)当丈夫,然后让这些成年男子祭拜才可解除诅咒。

从这些风俗可以看出,这个村庄的文化就围绕着两个内容“食物”、“繁衍”。

扔掉男孩子,是在保证生产力足够的情况下,尽量缩减吃饭的嘴;女人是用来被当做媳妇的,也会有专门的人来做买卖女孩的生意。在村子里,女人极少,所以,就连面容有缺陷的,都会被这些痴汉们观望。有很多男人是一辈子没和女人发生过关系的,甚至村里的年轻男子都会跑到新屋家去搞他们家的大白狗。新屋家的诅咒也是因此而起的,他们家打死过一个去搞他们家大白狗的年轻男子。

是谁家媳妇,就代表着为这家繁衍后代,所以也要到对方家里去吃饭,以减少娘家的粮食消耗。

当人上了年纪,就被认为没有生产能力,便被送到山上等死了,这样也可以缩减食物消耗。

而在偷盗方面的极端做法,都是为了保证大家的食物不被受到侵害。

有人会问,如果家里粮食够吃,那不把老人送到山上不行么。我虽然不懂得人类学,但是,我认为,一旦这样,就会出现差别,进而会出现道德的“审判”。我觉得习俗就是一个群体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协商出的一种做法。所有人都要按照习俗来做,来达到目的,对于这个村庄来说,这个目的就是生存。为了这么做而没有道德上的愧疚,所以,这个习俗当然要每一家都做。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电影里充斥着大量的动物画面。

之前看到有人会分析每种动物代表含义,其实,我认为这里的动物含义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

1、 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2、 借动物来暗指人类的蛮荒与原始,动物主要画面也是吃和交配;

3、 也存在少许其他暗示,例如:阿松(就是前文中脸上有东西的女人)在偷东西时,借用上面的老鼠暗喻她是老鼠的孩子,但是这并不是故事核心,不用在意也无影响。

而电影里一共只出现两次较大的村庄活动,一个是:为丰收而立柱庆典;另外一个就是:拜山前晚的小仪式。一样都是以“食物”为核心。

在这样的村庄里,当生命只剩下生存的时候,势必会原始而野蛮的。

人物

接下来,介绍下主要人物。电影里出现的人物不算多,但是很多不容易区分而已。村庄以家为单位,而且都有称呼,例如:树桩家、雨屋、新屋、中屋等……

这里只选主要角色介绍:

树桩家(主角家庭)

奶奶(阿玲):69岁,身体健康,牙齿结实,是家庭的管理者,重视家庭伦理,极具威望。理智,决断,善良,会尽己所能给家人最多的爱,一切以家庭为重。

长子(辰平):受家庭教育影响很重视面子,因父亲(利平)不肯送其母上山,让家庭蒙羞,而憎恨父亲,可到母亲上山,对母亲的不舍却越发浓烈。妻子去世,对村的一个女子来续弦。

长媳(阿玉):对村女子,过来为长子续弦。但是为人真诚,勤劳,有主事之能。总会抢着为奶奶干活。也是一个以家庭为重的女人。

次子(利助):口臭、体臭,整日蓬头垢面,遭人厌恶,自己侄子都对他极不尊重,当面称之为“臭人”。性格单纯。最大愿望是,治好体臭。

长孙(介左吉):吊儿郎当,作为长孙,有奶奶撑腰,因此养成说话做事无所顾忌的性格。甚至,会编歌教给村里小孩,嘲笑她奶奶是长了33颗牙齿的鬼婆婆。

雨屋(小偷家庭,被活埋)

阿松:曾被树桩家长孙当作媳妇带回家,好吃懒做,并私自偷东西送回娘家,被发现。后娘家偷东西被发现,也一起糟活埋。

家庭

在这样一个村庄,想要生活安稳,就不能成为其他家庭眼中的异类。因此,树桩家的奶奶为了让自己家庭安稳生活,独自管理着家庭的里里外外。

哪怕村子里有一点流言蜚语,她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消除,绝对不会让家里有任何地方成为其他人眼里的异类,遭到排挤。

家庭内部

奶奶极重家庭伦理,只是这种伦理与长幼无关,只与尊卑有关。

即便是长孙对次子挑衅,导致次子发火,奶奶也会以其是长孙,是长子的继承人而让次子谦让。

但当长孙要娶媳妇而影响长子续弦的时候,奶奶也会发火生气,而让他疼爱的长孙不许吃饭

因担心次子糟蹋庄稼,长子让自己媳妇陪次子睡觉,奶奶知道后为长媳撑腰,私下对长媳说,要坚决拒绝。

家庭外部

当村里传唱鬼婆婆(鬼婆婆长了33颗牙),即便这首歌是她长孙编造,她也没有去责备长孙,而是,在井口上磕掉自己的门牙,然后随便洗一把,也特意到人多的广场去找长子,即便她明知自己长子不在广场,告诉别人自己的牙齿都掉了,引得全村嘲笑,她依旧笑着给别人展示牙齿。(其实,树桩家在消除非议事上,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没有一个人像奶奶这样勇敢。比如长孙会将自家被人议论的“鬼婆婆”编成歌在村里传唱,这不是勇敢是懦弱;而长子的做法是不要做丢面子的事,其实是在逃避,而没办法解决问题。)

因自己的老公不肯送其母上山,而使家庭倍受非议,她不但会当众骂自己丈夫窝囊,更是以身作则,每当说起上山,她都表现出对山神坚定的信仰,来消除别人对自己家的议论,也在自己69岁这一年,主动要求上山。

自己家的长孙媳阿松,因为娘家偷窃而背上骂名,奶奶知道晚上大家要去灭了阿松家,便给阿松一篮土豆,让她带回去给家里人吃,顺便晚上在那照顾照顾家人,而让长孙媳也被活埋。她宁愿背上所有人的责怪,和自己对阿松的愧疚,也不允许家庭有任何会被人指点的地方。

家庭传承

奶奶选择了自己的儿媳作为自己的传承人,来管理好这个家庭。奶奶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媳勤劳,有主事之能,便很放心的把家庭交给了儿媳。而且还为儿媳确保地位,不但在长子让儿媳陪次子睡觉的事情上让儿媳坚决说不,还把自己捕鱼的宝地只告诉了儿媳一人。不得不说是面面俱到。

其实,额外说一句,从很多方面来看,奶奶家是村子里相比比较富裕的家庭,这都是奶奶一手操持的结果。

情感

在故事发生的这个物资贫瘠的村庄中,基本上,所有人之间的情感相当薄弱。包括长孙的第一个媳妇被活埋,长孙极力阻拦,回家大发脾气,但是理由都不是他爱那个女人,甚至喜欢都没说过,理由仅仅是她怀了他的孩子,在这之前他还盘算,如果生个女的就卖掉。

整个故事里的情感,主要都集中在奶奶、长子、儿媳三个人身上。虽然次子对母亲也有感情,但其实相对很弱,因为里面有一个细节,次子正为母亲要上山而难过,但是转头看到新屋家的媳妇,要跟村子里的男人睡觉,便立刻把母亲上山的难过抛到脑后了。

奶奶

奶奶是整个故事中,最集中体现情感的人。她对整个家庭有着浓烈但深沉的爱,她没有因为坚持家庭伦理,而将爱偏向任何一个人。她在自己上山之前,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要这个家在她离开之后,仍然能好好的。

奶奶知道长子其实是个胆小的人,面对把自己送上山肯定是不想做的,所以自己筹备所有上山的事情。在一次村里人说他父亲出现了,奶奶和长子跑去看的时候,长子才终于把藏在心里的秘密说了出来,原来他父亲是被他杀了的,正是因为他父亲的胆小,不把其母送到山上去。听到了这些,奶奶异常的平静,让人甚至怀疑她是不是早就知道这一切,奶奶只是告诉长子,是山神杀了你父亲,不是你,这种事情以后不要再对别人说了。奶奶真的是不愿自己儿子背负一点愧疚。

奶奶对次子其实也没有偏心。奶奶为次子上药,次子对着母亲哈气,问母亲不臭么?奶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温柔的说,不臭啊。次子傻傻的笑说,大哥也不嫌我臭。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能在母亲那找到无限的温柔。在奶奶上山之前,还找人帮次子体验了一晚性生活。

奶奶对儿媳,,在前面也提过了。就连死去的儿媳,都依然保有一份感情,在续弦的儿媳进门之后,当晚也要烧东西给之前的儿媳告诉一声。

长子

长子对母亲的情感内敛而害羞。这也是他其实不想面对的感情,因为他一旦面对,就会证明他和他的父亲一样。知道他母亲为了家而磕掉了牙,他对弟弟撒气,憋了好大劲,才对母亲说,“娘像岩石一样的牙,我喜欢”,然后赌气跑走。听到母亲要上山难过也要藏在手绢里偷偷哭泣。这也是当他要背着母亲上山时候,心里要承受的艰难。

而长子对弟弟的爱,就比较带有目的性了。关心弟弟去搞大白狗并不是担心弟弟出事,而是担心丢面子;让自己的媳妇陪弟弟睡一晚,也并不是心疼弟弟,而是担心弟弟打坏了自家的马,和糟蹋庄稼,冬天不好过。当然,这是一种情感线上,从奶奶向其他人的过渡。

拜山

拜山这一段共差不多30多分钟,而且几乎没什么台词(因为习俗上是上山时不能说话)。但是这一段路,却是我们和长子一同经历的一段情感煎熬。

这部分全靠动作和眼神来理解,我觉得理解了的人,应该都会被这段浓郁的感情所动容。

我就找几个地方简单说说:

长子不慎滑落,脚趾甲整个翻起,奶奶赶紧从衣服上撕一块布给他包扎。当儿子在找工具的时候,奶奶的眼睛自始至终都没离开过儿子的脚,后面休息的时候,也会指指脚以示关心。

长子喝水并给母亲打水回来,发现母亲不见了,四下寻找不见,坐下念叨着回去了吧,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并长长舒出一口气。

长子问母亲山上是不是真的有山神,母亲坚定的点头。儿子怀疑,说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就应该像和歌里唱的一样,要下雪。

当到了山上,满目的白骨戳穿了一切美好的粉饰。

此时,儿子是无论如何也放不下自己的母亲的。可是母亲在后面不停的往下按,让儿子放下 自己。

儿子给母亲留下干粮,母亲坚决不要,几经推让,母亲把背椅拿过来,把干粮套在了上面,全程,眼睛片刻不曾离开过儿子的脸。最后的陪伴,总希望能多看一刻。

直到儿子离去,奶奶才终于落下泪。

这一段放多少图都是不够的。但毕竟篇幅有限。

和奶奶的勇敢面对做对比的是一个村里的老头。前一天晚上就因为害怕去找奶奶哭,说自己不想上山。可奶奶坚强地安慰了他,奶奶此时安慰的并不是山神会接自己,而是“为了孩子,为了家”。而和长子做对比的是老头的儿子,不但很早就期待把父亲送到山上,还只送到一半,便把捆绑严实的父亲扔下,并摔下了山。这些都被长子亲眼目睹。

但就在目睹老头被推下山此时,天上果然下起了大雪……

感想 

之前看到有人说这个导演是写实派,把人性的丑恶暴露的很彻底。对于这句话,我有点不太同意,我认为这个导演其实是个浪漫派。写实的是背景的设定,但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导演让奶奶对家人的感情隐隐发光,让我们看到奶奶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但让家人能生存下去,还让家人比别人更加在感情上富足。

另外,在影片最后的那场雪,虽然是代表着时间,也是他们生活的循环。但是,下雪的时间刚好是在奶奶上山之后,让人愿意相信果然有山神(真的相信与否不论),它让人有了希望,可以有勇气面对生活。这又何尝不是浪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家天平
古代富贵人家长子去世,那长孙和次子权力谁更大?
品《红楼梦》:贾珠死后,李纨母子被贾府边缘化说明了什么?
如果当初继承皇位的是朱雄英,而非朱允炆,朱棣还能靖难成功么?
鲁迅母亲鲁瑞:一个内心强大的母亲,对一个家庭来说有多重要
长孙和大孙子的区别?(李仁贵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