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不离家”社会工作介入辍学少年家庭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userphoto

2023.03.25 广东

关注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陈伟业  黄梓欣

    单位 | 江门市新会区彩虹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小超(化名),男,8岁,就读镇内一所小学二年级,学业成绩保持在班中前列,校内无特殊的行为记录。小超家庭属于三代同住的主干家庭,家庭经济水平尚可,家庭较为重视小超的培育,日常爱护有加。

小超自3月初,持续出现厌学的表现,6月初开始拒绝上学,家属管教无效后求助镇妇联并转介至项目社会工作者进行跟进。

(二)信息收集:

1.个体行为

表现出抗拒上学的行为,在家长及老师的多面了解下,并无呈现出直接的原因。家人在无奈之下尝试以各种方式引导小超回校。

但均无法改善情况,家人曾在几次的沟通中与小超发生冲突,小超曾一度砸破家里的家具,冲出马路,走上天台欲做出跳楼等偏激行为,情绪一度失控。

服务对象冲上天台,社会工作者介入面谈

2.心理状况

小超学习能力较强,日常基础学科均能保持平均90分以上,对此小超有较积极的自我评价。而家人反映小超近期在学期间学习态度较为消极、完成作业磨蹭,又玩手机到深夜(1点)导致睡眠不足,早上没有精神上学,甚至需要次日请假。

小超在玩手机、看电视等娱乐上不能自制,在家人介入管束时容易出现偏激行为。在接案的初期,小超在家人的陪同下尝试回校,当时观察到小超表现出情绪紧张、恐惧,身体发抖的情况,反映出小超对上学存在恐惧的情绪。

3.家庭情况

小超家庭属于主干家庭,小超是独生子,与父母、爷爷奶奶同住。父母均是在本地职工,家庭经济能维持日常开支。家庭有清晰的分工,小超日常上学接送、饮食照顾起居等多由长辈、母亲共同参与为主,父亲参与较少。全家人对小超的照顾及成长较为重视,而对于其当下的行为感到焦虑与无助。

4.家庭互动

家庭存在“缠绕与疏离”“联合对抗”等病态的互动模式。表现为,父母婚姻持久呈现关系不和,在经济、分工、教育理念上等都存在分歧,冲突较多;母亲与儿子的关系较为紧密,日常多外出亲子活动。

父亲则表现出疏离母子,如父亲对于母亲强硬管教的态度以及因小超辍学产生的焦虑情绪感到不满,但同时也缺乏沟通与介入。母亲对于父亲以旁观态度,将管教的责任推给自己一人和在空闲时只在家里玩手机等等行为,没有承担小超的教育感到不满。

双方就教育的方式上充满分歧与争执,家庭关系逐步僵化,几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此外,除了父母之间的冲突外,父亲与长辈也存在“联盟”对抗母亲的状况。母亲心存委屈和压力下对家庭失去信心,小超辍学的事进一步激发家人的情绪以致家庭出现较大的冲突。家庭功能出现失调。

5.社会状况

学校对小超的情况非常重视,班主任多次与家人开展教育的咨询和沟通,对小超的情况也多次进行家访,给予鼓励和支持;而小超在班内的并无关系特别好的友伴,日常的交友和互动不多;在出现辍学的情况后,当地妇联、学校、社区及社会工作者积极共同关注,成立个案专案小组开展介入工作。

二、问题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者分别与服务对象、老师及家长等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其环境系统的运作,其次对服务对象运用房树人心理绘画分析等综合评估,认为服务对象目前拒绝上学、不听从管教等问题与整个家庭系统有关。

(一)理论介入

依据结构家庭治疗中指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是构成家庭这个系统的基本元素。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是一个整体。

尽管家庭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的,但是家庭的功能却并非单个家庭成员功能的简单相加。家庭作为整体,重新生成了全新的结构和功能。

(二)个案问题与分析

1.服务对象心理发展存在一定抗逆力低下的问题,难以应对外界的压力,产生学校恐惧心理。

从儿童的发展特点来看,他们较为缺乏足够的自我察觉及自我表达的能力。在本案例中,服务对象难以用言语及行动对自己拒绝上学进行说明,同时难以理解自己对学校的恐惧情绪。

对此,社会工作者运用“房树人”心理分析法,通过绘画的分析协助服务对象探索内心的世界。

运用用“房树人”心理分析法探索孩子内心世界作为服务分析参考

1.运用“房树人”心理分析法,从画作分析得出:

(1)孩子需要稳定感的反映。

(2)树是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放在一个比较本我的区域里面,和冲动捆绑的比较多。

(3)右侧的树冠和树冠的线条看,其意志力或者抗压能力会比同龄的孩子弱一些,这些会反映在情绪的失控上。

(4)房子的大小及位置反映出孩子的自我中心的状态,且孩子对家人关系的疏离或者否定。总体上检测中反映出小超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抗逆力方面的不足,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可能与家庭互动的情况有关。

2.家庭结构存在不良的互动,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本案例中,服务对象辍学的问题形成不单单是他本身的问题,更有着家庭、朋辈、学校等方面的 影响。

服务对象成长在一个充满冲突的主干家庭中,长辈、父母、亲子等关系表现既有紧密和疏离、联合对抗等病态家庭互动模式,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而在家庭关系的视角中,孩子很容易会承载着家庭关系的“温度计”和“牵线人”的功能,成为稳固的三角关系。

在本案例中,孩子一方面敏感注视着家庭关系的波动,同时需着力维系着家人的关系,孩子的关注时刻伴随着家人的情感和互动,让孩子无法安心处理自身的学业和生活,社会功能不能正常地发挥。

同时,家庭中的教育功能发挥失效,持续下来,导致服务对象出现情绪管理能力较差、抗逆力低下,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而影响孩子社会功能的正向发展,最终以“逃离校园”为爆发点。

3.个案需求

联合家庭成员,激发家庭成员进一步认识问题,并协同家庭共同介入工作;增强家庭的正向沟通,改善家庭关系,重建正向支持的家庭结构;协助服务对象克服恐惧学校的心理障碍,恢复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总目标:重构家庭运作系统,正向发挥家庭成员角色功能,支持服务对象增强抗逆力,以有效缓解个人压力。

(二)分目标

1.与家庭建立工作的联盟,提升父母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共同参与。

2.提升家成员正向沟通,改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

3.支持服务对象克服心理障碍,推动促进服务对象从辍学的状态转变为能自主回校参与活动的状态。

(三)服务策略

1.贴近原则。前期社会工作者以观察者的角色在参与“家校社”三方的沟通中了解校方和小超父母等各方的看法,为后续的个案跟进收集资料,逐步与各方建立专业合作的关系。

同时运用“房、树、人”心理分析法与小超探讨其内心世界,促进家属对孩子心理需求的了解,并联合家庭制定共同的目标。

2.中立原则。主要以“家庭会议”及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社会工作者会与家庭成员一起营造一个聚焦共同目标、安全有效和真诚开放的对话场景,对家庭生活中的“非常”的现象发起挑战,推动家庭结构的改变。

3.巩固原则。引导新的家庭发挥正向功能,并与孩子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运用脱敏治疗等技术,支持服务对象克服学校恐惧的心理,并联合学校共同支持服务对象回校。

四、介入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家人协同工作。前期中由于小超的一些行为无法说明且无法被家属所理解,在再三的尝试和行动后均无效果之下,家属的情绪压力持续升级。社会工作者当时注重以协作者的角色与家人共同尝试及提供支持,除了协助家人合理宣泄情绪外。

更注重发掘小超的潜能,如前期中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小超的性格、兴趣和优势能力的情况,并在过程中时刻保持与家属的沟通,协助家属也发现其成长的优势,此外更引导家属调整工作目标,对小超“上学”的期望转为关注小超的心理需求,为问题的调整创造出空间。

经过与小超多次的接触,小超逐步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了信任感。一次的面谈中,小超开始愿意分享自己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从前”,而这个“从前”指的是幼儿园时,父母与自己一起的时候,反映出小超对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的真是需求。

第二阶段:开展家庭会议,提升家庭沟通。

通过前期与小超逐步建立信任关系,并结合对家庭关系脉络、互动模式的梳理后,本阶段是社会工作者以家庭会议的形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其中,社会工作者分别引导家属以“认识孩子的心理困扰、梳理和调整婚姻关系、提升亲子关系”等主题分别进行探讨。

其中,在前期中社会工作者结合“房树人”心理分析以及孩子所表述的情况,让父母逐步了解到孩子行为的背后是内心深处的需求;其次,父母双方在安全的和规范的咨商氛围中逐步坦然,正视彼此间婚姻中存在矛盾和问题,推动婚姻关系的进一步探索。

但本阶段中,父母双方也表示,已对当下的婚姻生活早已失去信心,当时家属面临着婚姻可能出现瓦解的危机,但同时也担忧小超的成长问题。对此,社会工作者始终表示对双方充分的尊重和理解。鼓励家属独立、理性地探讨问题,充分兼顾对小超的成长,作出妥善的安排。

第三阶段:给予陪伴与支持,重整家庭关系

随着婚姻关系的瓦解,父母双方决定要办理离婚的程序。对此,家属面临着众多的事务、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尤其对于小超来说更是感到极大的冲击。对此,社会工作者协同父母双方共同制定了缓解的措施,鼓励父母双方做好善后的生活计划和安排,促进其化解当下的矛盾,营造父母共同参与养育的空间。

同时社会工作者协助小超的疏导情绪,比如探讨到小超对于父母的婚姻危机存在偏面的理解,认为是自己“不上学”的问题才导致家庭的破裂继而引起内疚和内心冲突。对此,社会工作者支持母亲持续给予关爱和向小超澄清“分离”的原因和安排。

在家人的理解和悉心的陪伴下,小超逐步恢复了生活的信心。一次的会谈中,小超对着手机向母亲留言说:“妈妈,你在外生活,不用担心我,你开心就好,有空回来带我玩。”小超当时眼中含着泪向母亲表示祝福的情景也让社会工作者为之动容。

第四阶段:携手家庭共同支持服务对象克服心理障碍

随着家庭关系的调整,生活也逐步有序恢复,在社会工作者的陪伴和支持下,家人始终对小超抱接纳和宽容的态度,给予小超充分的爱和支持。历经一年的辍学后,小超终于有了想回校的想法,但此时的小超始终对回校存在恐惧心理。

对此,社会工作者运用脱敏疗法,与小超共同制定了名为“流浪学校”的计划,以“轻松、愉快、不紧张地走进学校”为目标。此时的小超已经能够轻松地进行回校的探讨,紧张感基本消除。

五、服务评估

(一)评估方式

运用观察式和反馈式评估:社会工作者通过回访面谈,观察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的成长变化。

社会工作者退出家庭后,与家庭成员回顾整个个案历程。同时,社会工作者与班主任保持联系,了解服务对象的返校情况。

(二)服务效果

1.前期中社会工作者有效回应家庭所需,与家庭中各成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成立个案工作小组协同工作。

有效缓解家人焦虑与无助的情绪,促进家人停止采取冲击性的行动,并引导家长关注儿童心理需求,为进一步开展家庭对话营造空间。

社会工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式了解到当时家长对问题行为的看法有所转变,且能够让服务对象说出一些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家庭对问题的成因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2.在联合家庭成员开展家庭会议中,有效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促进家庭成员开展沟通,从而逐步探索家庭关系调整的方法。虽然最终父母双方以离婚为处理的结果,但也能在“最大保障儿子成长利益”为共同协商的原则下进行。

社会工作者更陪伴家庭走过最艰难的时刻,引导小超正向地解读事件的意义。小超最终能够明白父母的决定,并主动向母亲表示祝福。

3.小超已回归校园,积极参加校园生活。小超在父母亲的共同期盼和鼓励下,终于能够自主走进学校的大门,其情绪状态也明显有所改善。班主任对其在校表现均有正面反馈,如小超在新学期返校时的表现为性格开朗,课堂上的表现较好,班级活动积极参加等。

六、服务结案

本个案历时一年时间,目前个案家庭已作出结构上的调整,婚姻关系结束后,小超由父亲照顾,母亲也有了自己新的生活,父母之间也协商好其履行职责的角色和责任,同时达成相互探护的共识。

小超对父母的决定表示接纳,理解家人的选择,并建立起清晰的心理界线,目前服务对象已克服内心的障碍能够自主上学。个案目标达成,经家属的同意,个案结束。

由于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面临新的角色转变和分工调整,同时对个案的后续建议:

1、父亲在全权兼顾孩子的生活照顾及教育时可能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应的亲职教育知识;

2、孩子需要父母时刻的关注和关爱,以满足其对爱的需求,因此,父母之间仍需维持一定的沟通及协作的关系;

3、孩子辍学多时,学业进度落后,孩子需要一定的支持缓冲期,因此应积极联动校方进行协助介入。

七、专业反思

1.社会工作在“家校社”网络中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与润滑剂,让服务对象提升接纳的空间。

如服务初期,社会工作者针对家属无法深入沟通孩子辍学的问题,同时逐步加深家属之间的矛盾,社会工作者尝试降低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从原来马上回归学校的要求转变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而愿意放下高压的姿态去倾听儿子的心声。

同时,社会工作者将期待告知班主任,从而达致家校社三方同频,缓解服务对象高压状态,有效建立较为信任的关系,为后续孩子的参与定下基础。

2.以服务对象的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的目标。本个案家庭中,以“孩子辍学”事件为由,过程中激发起家庭瓦解的危机。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次“意外”,过程中更会产生自我的怀疑,危机事件的触发究竟是家庭的一次“调整”还是导致直接的“破坏”?如果真的面对与亲人分离,需要进行什么处理?这些都是社会工作者当下急需回应的问题。

对于婚姻关系存续的问题,社会工作始终保持中立与尊重的原则,以积极倾听的方式陪伴与支持家属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和探索。

在本案例中,父母双方均能凝聚有限的共识,就是“以孩子的利益最大化”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家属三方均达成共识,以分开为一次关系的“调整”而非关系的“破裂”,并能够真诚地向孩子沟通和行动。最终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决定。

八、督导评语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个案的过程中,充分分析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并进行归因剖析,运用“房树人”分析法、结构家庭治疗、抗逆力理论,佐证了问题的存在,也找到介入的重点,形成较为系统化的介入手法。服务对象为儿童,社会工作者重在介入家庭关系调试对儿童成长的正向支持,并未偏离服务目标。

建议社会工作者从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对儿童成长个案服务进行服务手法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的分析专业度,并形成服务经验和成效输出,扩大对领域服务的探讨,提高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掌握家庭治疗的四步模式
探寻家庭关系经营之道
呈现“四步模式”处理家庭问题
夫妻关系的过程
结构式家庭治疗创始人经典之作
《家庭与夫妻治疗:案例与分析》
限时5.3折
扫码拿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届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优秀奖《与爱同行》
2010年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
【案例研究】打开爱的枷锁 用微笑面对人生
“三代同堂”背后的教育矛盾
社区矫正对象ⅹⅹⅹ个案分析
行最美的路 做最好的你——社区青少年个案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