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璟读书会/和谷:陕西文学的来龙去脉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和谷:陕西文学的来龙去脉  

在云璟读书会上的演讲提纲

2022年4月30日

1. 陕西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

铁凝:陕西不仅是文学大省,更是文学强省,在某种程度上说,陕西重要作家文学的高度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

2. 春秋时代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诗经》,孔子编订。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一秦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一秦风《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屈原《离骚》

屈原第一次流放的地方是汉北,在汉水上游地区,秦头楚尾之地。屈原居汉北,所祭湘君即为汉水之女神。以汉水代表楚国,表达了屈原对汉水和故国的热爱。

3. 秦代

鲁迅:“秦朝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谏逐客书》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 汉代

汉代司马迁,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迁《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5. 唐代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全唐诗》录入唐诗约近五万首,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学历史、边塞风情、田园风光、羁旅行役、宫苑闺情、都市巷里等诸多方面,记载了唐代辉煌的文化气象。

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首推李白,最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 宋元明清

唐代,陕西文化达到极盛时期,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全国的作用,五代以后宋元明清,则失去了引领文学的地位,几乎忽略不计。

宋元明清以来,陕西关中的关学大儒推动关中理学的发展。

北宋年间吕大忠,蓝田人,创建了西安碑林,也就是今天碑林博物馆的前身。兄弟四人登科及第,被《宋史》立有传记,称蓝田吕氏四贤,为关学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

冯从吾是明代关学的集大成者,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创建了关中书院,持续影响到了清代。

牛兆濂,蓝田人,清末关中大儒。主纂《续修蓝田县志》。毕生致力于讲习关学和推广乡约,延续关学学脉。

宋代

范仲淹,苏州人,北宋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张载,关中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其学说为关学,是理学重要的一支。世称横渠先生,其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司马光,山西夏县人 ,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明代

康海,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免职还乡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作品有杂剧《中山狼》,讲述东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几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

元代

初期,科举考试曾经长期停开,文人仕途不顺,多混迹与艺人为伍,进行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陕西文学几乎空白。

清代

民国

李十三,华县人,著有《春秋配》等十大本戏剧作品。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晚年诗作《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张季鸾,陕西榆林人,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专家李仪祉并称陕西三杰,主笔《大公报》十五年,曾撰写过三篇被人们称之为"三骂"的社评,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 为文如韩愈,如梁启超,不温不火,入木三分。

7. 现代

延安时期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茅盾,去过延安,在鲁艺讲过《中国市民文学史》,1941年所写的散文《白杨礼赞》成为经典。

贺敬之,1940年4月他18岁,到延安投考鲁迅艺术学院,考官是文学系主任何其芳。被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所感动,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南泥湾》歌词,由同学马可谱曲,郭兰英演唱。中共七大召开期间,他的歌剧《白毛女》首演。1956年诗作《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继《回延安》之后,《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作经典之作,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生活。

丁玲,是从牢狱逃往延安的。1933年5月14日被捕,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纷纷发起营救活动。在狱中,丁玲一度想要自杀被救下。1934年9月,丁玲在监狱里生下了一个女婴。1936年9月她32岁,在左联的帮助下,从幽禁的南京苜蓿园逃出,途经西安辗转抵达陕北。她是到达延安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欢迎,便去了前线。毛泽东用军事电报向她赠诗:“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还有一次,毛泽东戏称自己倘若登基当皇帝,丁玲可替他开列嫔妃名单,她笑称:“那我可不敢,贺大姐会打我”。她是鲁迅和毛泽东激赏的才女作家,有胆略与见识,人生坎坷,命运多桀。1942年3月,丁玲写了《三八节有感》,受到批判。继《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8年9月出版,所描写的是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生活。1950年初夏,毛泽东携罗瑞卿去北京颐和园登山,看望丁玲一家,累得一身是汗。1984年恢复名誉,晚年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百万字作品,创办主编《中国》文学杂志。1986年3月4日,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2岁。

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他与丁玲在延安处于观点对峙的状态。1942年10月18日,在延安鲁迅逝世六周年纪念会上,萧军说:“我这一支笔要管两个党(按:指共产党和国民党)。”主持会议的丁玲反驳说:“共产党是千军万马,背后还有全国的老百姓。你萧军只是孤家寡人!鲁迅先生对共产党怎么样?他说过,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你作为鲁迅的弟子,你一支笔要管两个党?”(陈明:《我说丁玲》第93页。)萧军夫人王德芬回忆,萧、丁当时的分歧并不是集中在“党和笔”的关系上,而是集中在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看法上。据萧军日记,他不同意给王实味戴上托派帽子,他认为王实味主观上还是站在革命立场。王德芬将这一场冲突比喻为诸葛亮“舌战群儒”:独战的一方是萧军,另一方是丁玲、柯仲平、周扬、李伯钊、艾青等党内外作家。

何其芳,四川万县人,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著有《画梦录》《生活是多么广阔》等。

刘白羽,1938年2月到延安,参加抗战文艺工作团,赴华北抗日前线见到了朱德、任弼时等八路军将领,写了报告文学《八路军七将领》。

吴伯箫,山东莱芜人,1938年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1962年发表的散文《记一辆纺车》,回忆在延安时代的生活。

陈学昭,是延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之一。1938年,她和丈夫孩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延安,将所见所闻写成通讯文章,在重庆《国讯》杂志发表,结集为《延安访问记》,被誉为第二部《西行漫记》。

韦君宜,北京人,1939年到延安,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杂志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总编辑,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著有散文集《似水流年》、长篇小说《母与子》、《露莎的路》等。

草明,广东顺德人。1941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文艺研究院研究员。著有长篇小说《火车头》等。

延安鲁艺,即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文学系主任,先后后周扬,沙汀、陈荒煤、何其芳、舒群。文学艺术家还有有茅盾、冼星海、艾青、光未然、齐燕铭、张庚、吕骥、周立波、王朝闻、严文井、孙犁、马烽、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欧阳山等。鲁艺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富影响力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8. 当代

前三十年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作家从延安走向东北、北京和全国各地。接续延安时代文学传承的一批作家进入西安,1954年11月设立了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统领西北地区的文学队伍。

柯仲平,云南人,1937年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建国后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文联主席、作协西安分会主席。代表作有诗集《边区自卫军》《从延安到北京》。

柳青,吴堡人,1938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任海燕诗歌社秘书,翻译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1939年春,赴晋西北前线采访回延安,去陕甘宁边区9个县体验生活写了两篇小说。8月到晋西南前线部队任文化教员。1940年10月回延安,写出《牺牲者》《地雷》《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等多篇小说,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结集为短篇小说集《地雷》。1945年10月,带着《种谷记》手稿随军奔赴东北。1946年2月到大连,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印行。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0月出版,印刷7次,发行70万册。1948年10月回到陕北米脂县,征集沙家店战役中粮店支前的故事,为写长篇小说作准备。1949年在秦皇岛写完《铜墙铁壁》。1951年9月,《铜墙铁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1952年8月回到陕西,任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长安县委副书记,定居在皇甫村一个破庙里,生活在农民中间,专事文学写作。《创业史》第一部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连载,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出版,下卷1979年6月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发行百万余册。他在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之后平反昭雪。1978年6月13日逝世,享年62岁。由于文革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创业史》与《红日》《红岩》《红旗谱》并称为三红一创,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杜鹏程,韩城人,三岁丧父,幼年上过私塾和基督教学校,后到县城一家店铺当学徒,半工半读。1938年初夏,他16岁前往延安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习。延安时代在延川当小学教员,报纸编辑。1947年初,被调到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社工作,随后担任新华社战地记者,转战在西北战场上,后随军西进,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49年底,到达新疆喀什葛尔城后,着手创作《保卫延安》,他整理了战场日记,写了100万字报道文学稿子,装了两麻袋,用毛驴驮着回到内陆。回到陕西后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保卫延安》自1950年动笔,相继完成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几经修改,1954年,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成功塑造了彭德怀的感人形象,是他精心创制的一部力作。1956年2月4日,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之后在宝成铁路深入生活,从事文学写作,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通过铁路建设工地的一个横断面,描绘了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在和平建设事业中所经受的新的严峻的考验,是建国初工业题材创作中的优秀之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年青的朋友》等。散文《夜走灵官峡》选入语文课本。中短篇小说集《光辉的里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文革中受到迫害,后恢复名誉,在病中坚持写作。1979年,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第4次重新出版,并被译成多种外文。1991年10月26日下午,彭德怀传记组到陕西省人民医院了解情况,夫人问彬正陪着说话的时候,杜鹏程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0岁。长篇小说《太平年月》遗稿,未能问世。《战争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时代特征和人物的精神面貌。

王汶石,山西万荣人。1936年在县高小就读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就读于西安东北竞存中学。1942年6月,赴陕甘宁边区西北文艺工作团工作,后任团长,创作了秧歌剧《抓壮丁》《边境上》等作品。1949年10月,调边区文协任《群众文艺》主编,后任《西北文艺》副主编。1954年参加筹建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任秘书长,后任省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黑凤》,中篇小说《阿爸的愤怒》,短篇小说集《风雪之夜》等。他的小说作品,描写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

李若冰,泾阳人,1938年12岁时,逃亡延安参加抗战剧团,后调西北文工团和中央党校工作。1944年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时,考官是孙犁。1945年调中央宣传部任助理秘书,后主办《群力报》,1948年在西北军区政治部任秘书。1950年转业,入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进修,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调入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兼任酒泉地质勘探大队副大队长,先后六进柴达木,在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和礼泉农村深入生活。195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1959年起出版《柴达木手记》《旅途集》《山·湖·草原》等。1971年重返陕北,写出反映党中央转战陕北生活的多篇散文,结集为《神泉日出》。其后出版了《高原语丝》《爱的渴望》《塔里木书简》《满目绿树鲜花》等十余部。历任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文化文物厅厅长、陕西省文联主席。1999年,荣获中国石油铁人文学特殊贡献奖,被称为石油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2002年10月,76岁高龄第七次到西部油田采访写作。2005年3月24日,李若冰因病逝世,享年79岁。

魏钢焰,山西繁峙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在野战军政治部做宣传工作。1953年参加西北解放战争电影剧本创作组,开始文学创作,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第一首诗《宣誓》。1956年转业,任《延河》副主编,从事专业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船夫曲》《绿叶赞》,诗集《赤泥岭》《灯海曲》。1958年发表散文《宝地、宝人、宝事》,取材于商雒地区农村见闻,洋溢着艰苦创业精神。《船夫曲》写于1961年,是一篇诗意浓烈的抒情作品。《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是一首怀念雷锋的诗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63年创作的《红桃是怎么开的》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同1977年发表的《忆铁人》可谓是光彩相映的姊妹篇。

此外,这一时期的陕西作家重要作品,还有左联时期的郑伯奇的《忆创造社及其他》,胡征的《大进军》,王宗元的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智取华山》,李小巴的中篇小说《啊,故土》,毛锜的诗作《司马祠漫想》、报告文学《世界第八奇迹发现记》《昆虫学家传奇》,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作等。

新时期

路遥,清涧人,7岁时因家贫被过继给延川农村的伯父,1969年中学毕业回乡务农,教过一年小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任《陕西文艺》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因病逝世,年仅42岁。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陈忠实,西安灞桥人,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起,历任西安市郊区毛西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区文化局副局长。197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蓝袍先生》。1986年,完成中篇小说《四妹子》。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1993年起,历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4月29日,因病去世,享年73岁。

贾平凹,丹凤人,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先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长安》文学杂志编辑,1982年起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孚飞马文学奖。1992年创刊《美文》杂志任主编,《丑石》入选语文课本,出版散文集、诗集多部。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白夜》《土门》《高老庄》 《怀念狼》《病相报告》《高兴》《古炉》《老生》《山本》《暂坐》多部。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秦腔》获茅盾文学奖。先后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陈彦,镇安人,创作有《迟开的玫瑰》等戏剧作品多部,出版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装台》。2019年凭借长篇小说《主角》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任中国作协副主席。

茅奖之外,这一时期的陕西重要作家及作品,屡获全国奖项:

八十年代,莫伸的《窗口》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京夫的《手杖》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王戈的《树上的鸟儿》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邹志安的《哦,小公马》《支书下台唱大戏》连获第七、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谷的《市长张铁民》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无忧树》获1976-1988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九十年代,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京夫的《八里情仇》、程海的《热爱命运》与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一起形成陕军东征风潮。

相继到新世纪,刘成章的《羊想云彩》、冷梦《黄河大移民》、叶广芩的《梦也何曾到谢桥》、红柯的《吹牛》、弋舟的《出警》、阎安的《整理石头》、穆涛的《先前的风气》、吴克敬的《手铐上的兰花花》先后获鲁迅文学奖。

除以上提及的作家作品之外,陕西作家群可谓群星灿烂,各领风骚。

小说作家:

王晓新、白描、杨争光、王观胜、李凤杰、王蓬、赵熙、徐岳、刘路、蒋金彦、牧笛、文兰、沙石、峭石、张兴海、孙浩晖、李康美、冯积岐、方英文、孙见喜、黄建国、张子良、王宝成、王吉呈、竹子、丁盈川、张敏、周矢、庞一川、张虹、李春平、黄卫平、薄厚、钟平、杨焕亭、党益民、张浩文、王海、寇挥、侯波等。

散文作家:

周明、阎纲、王宗仁、侯雁北、贺抒玉、问彬、费秉勋、权宽福、王巨才、李天芳、银笙、李佩芝、商子雍、匡燮、骞国政、朱鸿、陈长吟、邢小利、李汉荣、柏峰、庞进、刘炜评、仵埂、史小溪、厚夫、张艳茜、齐雅丽、安黎、高鸿、丁小村、史飞翔、高亚平等。

诗人:

戈壁舟、玉杲、沙陵,蕉萍、雷抒雁、田奇、徐锁、谷溪、晓雷、闻频、叶延滨、马林帆、刘斌、梅绍静、徐剑铭、党永庵、冯福宽、刁永泉、王德芳、渭水、商子秦、刘亚丽、尚飞鹏、耿翔、沈奇、子页、岛子、杨绍武、薛宝勤、朱文杰、刘新中、胡宽、秦巴子、远村、李小洛、成路、王可田、第广龙等。

70后之后作家周瑄璞、吴文莉、杜文娟、王晓云、周子湘、杨则纬、袁国燕、范超、陈非、史鹏钊、梦野、范墩子崭露头角。

粗略梳理了一下陕西文学的来龙去脉,仅供参考。谢谢!


来源: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精彩文章阅读:
陈忠实逝世六周年 |《白鹿原》永在,大先生永在
作家和谷给西京学院签赠《和谷文集》十四卷本
今日西安日报 | 有声散文:桐花/和谷
和谷:阎纲老师是吾辈学习的好榜样

快来投稿!黄堡书院2022少儿诗书画大赛征稿启事

和谷纪实文学《照金往事》读书会在铜川举办

和谷在故里南凹演唱《击壤歌》

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

文學陕軍/王蓬文学馆开馆啦!

《故里》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孙立新

北大博士挂职报告:县城政治江湖?

和谷长篇小说《故里》(下)陕西文学2021第6期连载

良心作家梁晓声《人世间》

黄堡书院这一年

文学写作的意义/和谷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五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萧军在延安是“刺头”,毛主席却能轻松解决,萧军:我太渺小了
赵炜/阅读萧红(随笔)
“上海亭子间作家”与三教九流混杂其间的“亭子间文化”
浪漫主义文学“最后的骑士”——高建群
作家,刘心武回忆说,第一次见丁玲,她很淡漠,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
【探索诗歌】陕西诗人山泉诗两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