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见到了世界上最牛的《道德经》

  第 一 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即是法则;名,是指名相。天地万物皆有法则以及名相,老子把一切法则分为:可道与不可道两种;名相也分为:可名与不可名两种。名相体现法则,法则决定名相。可道就是可以为的法则或能够为的法则,以可道决定的名相叫做可名。可道者,一切有为法即是;可名者,即是一切以有为法所行之事物。可道既然是非常道,可名也必然是非常名。既然,可道是非常道,那么,不可道就一定是常道,不可道所决定之名是谓常名。
  人之道为可道,也称有争之道、有为之道、有我之道、私欲之道……等等;不可道就是无为的天之道,也称玄道、中道、大道、自然之道、混沌无极之道、不争之道、无为之道……等等。

  可道有为,有为则有动,有动必有变化,有变化者必不能常,故“道可道,非常道”。
  常道乃天之道,天之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者混沌无极。混沌无极者立于中道不动,不动即不变,不变故能常。
  可道是偏于中道的阴阳变化,玄道是没有变化的无极中道。中者,阴阳之间也。阴阳为变,中者不变,阴阳之万变不离于中。阴阳的变化是以中为宗旨的。中道混沌无极,无极于阴阳而混沌阴阳,混沌阴阳必然复归于无极。所以,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永远都是阴阳混沌复归无极。阴阳中和是混沌,中和的结果是无极。所以,可道不自然,永远被动于自然的中道。天下无不遵从中道者,中道才是自然的。可道不守中道,从而被动于中道,但还是要归属于中道。与其被动于中道,不如守于中道。

  可道是反自然的不自然之道,中玄之道是自然之道。反自然者必被自然征伐,顺自然者必得到自然的亲养。守中道者顺于自然,行可道者虽欲不自然,但又不得不自然。顺自然者吉,被动于自然者凶。所以,老子以守于中道顺于自然为教化宗旨讲述了这部《道德经》。
  老子讲的道就是中道,也称玄道,此玄道是天之道,是自然之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无”与“阴阳” :“有无”更能突出名相,“阴阳”更能突出性质。
  天地是指宏观事物,万物代表微观事物。所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以表述为:天地万物之始叫做无,天地万物之母叫做有。即使这么大的天地也要以“无”为始,即使再小再多的万物也都要以“有”为母。这就说明,天地万物皆是以有无为始源的,有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天地万物皆不离有无,皆是有无法则的集合体。欲通晓天地万物之道,必从有无入手才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是指常常处于“无”状态的事物,例如:空谷,空杯;常有,是指常常处于“有”状态的事物,例如:杯子的本体,山。妙,即奥妙。徼,就是终极、归终、边界。
  要以常无的事物来观察“无”的奥妙,要以常有的事物来观察“有”的终极。例如:杯子为有,杯中之空为无。杯中之无的奥妙就是能够容纳,但是其容纳量由杯子来决定。杯子的大小就是杯中之“空无”的终极界限。杯子的大小决定该“空无”的容纳量。有与无虽然是相对相反而且相互矛盾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无决定有的功用,有决定无的能力。无越是大,有的功用就越大;有越是大,无的能力就越强。
  “无”大到极限是怎样的情况呢?“无”大到极限就是无极。“无”本来就与“有”相对,叫做无“有”,但是,还有一个“无”在,还有“无”在就不能说明“无”大到了极限。大到极限的“无”就应该连与“有”相对的“无”都没有。“无有也无无”才是最大的无,这个最大的“无”叫做无极。无的奥妙在于能够容纳,有多大的“无”就有多大的容纳量。“无”到最大当然就是无所不容。所以,无极者必容纳一切,将一切混沌其中。

  “有”大到极限是怎样的情况呢?“有”大到极限就是混沌。“有”本来就与“无”相对,只有“有”但没有“无”,无论什么程度的“有”,只要还没有“无”,就不能说明此“有”大到了极限。只有“有无也有有”才是最大极限的“有”。有“有”就有界限(徼),但是,“有”大到了连“无”都有的程度,其界限也就消失了。大到极限的“有”就是“有无也有有”,“有无也有有”就是混沌。混沌者,混沌有无,有无混沌等于最大的无。所以,混沌等于无极。
  无决定有的功用,有决定无的能力。无极决定混沌的功用,混沌决定无极的能力。混沌的功用就是复归无极,无极的能力就是混沌所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要以常无的事物来观察“无”的奥妙。“无”的奥妙就是大到纯粹,从而可以无极于一切而混沌一切;要以常有的事物来观察“有”的终极。“有”的终极就是大到无界限,从而可以混沌一切而无极于一切。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得出的结论就是无极,“常有,欲以观其徼”发现的就是混沌。无极是无的极限,叫做大无;混沌是有的极限叫做大有。大无等于大有,无极等于混沌;大无即是大有,无极即是混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是指“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而发现的大有与大无,即混沌无极。
  “同出”是指混沌与无极是同时出现的。无极出现之时也是混沌出现之时,混沌出现之时也是无极出现之时。得出了混沌便也得到了无极,得出了无极同时也得到了混沌。“此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同出”的。因为,“无”大到了极限就是大有,“有”大到了极限就是大无。只要你得到了无极就说明也同时得到了混沌,只要你得到了混沌就说明同时也得到了无极。
  “而异名”是指:但是,混沌与无极两者的名相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混沌相,一个是无极相。混沌表现的是中和包容,无极表现是清静无为。
  “同谓之玄”是说,混沌与无极都是玄。因为,无极也是混沌,混沌也是无极,无极与混沌所表现的都是玄。玄,即是混沌也是无极。但是,单单的用混沌或无极皆不能全面的表示玄的所有内容,只有混沌无极和起来才能体现的更加全面。玄的另外一种叫法就是“中正”,中代表玄,正也代表玄,中也是正,正也是中。虽然中也是正,但用中表示玄的时候不能直接显现正。无极是玄,混沌也是玄,但是,用无极表示玄的时候也不能直接的显现混沌。玄所包含的内容无限,玄什么都不是,但又什么都是。玄是混沌无极,玄也是中正,玄也是大,玄也是自然……。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极是玄,混沌也是玄,所以,玄之又玄就是,“无极之又混沌,混沌之又无极”。什么是“无极之又混沌”?无极之又混沌,就是以无极而混沌,不无极不能混沌。比如:要想混沌阴阳,就必须无极阴阳才能混沌阴阳。什么是“混沌之又无极”?混沌之又无极,就是以混沌才能复归无极,不混沌不能复归无极。要想令阴阳复归无极,就必须混沌阴阳才能保证阴阳复归无极。
  玄之又玄是天道的做功模式。天之道本身就无极于万物的阴阳,所以,每时每刻都混沌着万物的阴阳。混沌万物阴阳的结果就是保证所有万物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是阴阳中和,阴阳中和必须复归无极。所以,不管万物怎么做为,阴阳都是平衡的,在任何时候都是阴阳相加等于无极,这就是混沌复归无极。但前提条件是“无极而混沌”。没有无极决不能给予混沌,没有混沌决不能保证无极。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道就是学着运用“玄之又玄”。不运用玄之又玄不能闻道,不运用玄之又玄不能悟道,不运用玄之又玄不能修道,不运用玄之又玄不能行道。不明白玄之又玄之理,想看懂《道德经》,门都没有!不以玄之又玄去做的任何事,若言是在用道,纯属自欺欺人。

7楼 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释义》[作者:任法融道长]
《周易》哲学观对道家太极拳的影响
自然经
周易玄老师讲神秘易经——易经与太极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太极拳:道法自然,阴阳变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