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工通识教育之路

报道  ▏新闻  ▏ 文苑  ▏ 映像  ▏ 百荟

视界  ▏猎光  ▏ 汇音  ▏ 活动  ▏ 推广


于文字的刀光剑影中追寻真相



通识课程(liberal education course)是课程的一种。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最广为人知的一种说法是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博克(Derek Bok)所提:“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

 

目前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中国的超星尔雅目前对通识教育的分类如下:


通识教育的分类


而在华工,通选课是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补充了学生在专业课之外的能力与价值观。那么华工的通选课在通识教育之路上走到什么地步了?通选课的内容是什么?老师是如何授课的?同学最终从中收获到了什么,这类课程的意义何在?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带大家走进华工较为热门的两门通选课《逻辑与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法律》,并采访了教授《逻辑与思维》的夏正林老师,与教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沈玮玮老师。


正确的思维的是什么?

为什么痛苦让你拥有思考的能力?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吧。”夏正林老师表示本节思维与逻辑课下课了,可话语刚落,夏老师就被提问的学生包围了。等待期间,我们采访了身边的几位同学。其中一位电力学院的同学告诉我们,“我觉得最近自己思考问题都比以前更深刻了,有时候想的多了还会发现与以往的观念不同,感觉很颠覆。”

 

究竟是怎样的课程内容能有这样的影响呢?

 

夏老师说,“这节课,就是要带领大家探寻如何讲理。”第一节课时他曾请了两位同学做对话的示范,以此作为例子来告诉同学们,其实我们在讲理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在讲理,而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已。

 

那么,理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于是这堂课就转而变成与同学们一起不断探究什么是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慢慢发现,想要找到结论就首先要找到一个确定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最终又来自于假设。”听罢老师的介绍,我们对前提和假设的关系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想了想耐心地回答我们“比方说数学吧,作为一个理,它的基础来自于1+1=2这个假设,由此才有了1+2=3,2+2=4。虽然至今这个假设仍没被证明,但是这并不说明它就是假的,而是因为它是先验,是不证自明的。”因此,同样的道理,要讲一个让人信服的理,就必须先找到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夏正林老师在上课


“我觉得这门课堂的价值,应该由听课的同学来回答比较好。”当谈到这节课的价值时,夏老师如是说。“作为主讲者,我认为它的价值就是告诉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原理。所以可能会有很多通选课的学生觉得这是哲学课。”诚然,很多人会有哲学很玄乎,离现实生活很远的刻板印象。而老师认为这类思维方式的教学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们现在都习惯于绝对化,教条主义。比如,我们一谈到客观规律,就会觉得它一定是对的。而我却要告诉他们客观规律不存在了,当然,是指那个绝对的没有前提的客观规律不存在了。”

 

夏老师对于课程意义的总结,让笔者记起他在课后回答同学提出的某个问题时说到的“当每天给你一块糖吃的时候,你就失去了所有思考的能力,只有遭受痛苦的时候,才能反思然后发现其实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也许这堂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的思考。


沈玮玮老师在为学生分析论文


教学相长,双方花费的时间才有意义

 

另一边,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课堂上,我们踩着点从后门走进教室,百人的教室里,只零零散散坐下了五十个人左右。笔者怀着焦虑的心情望向讲台,却发现老师不在。

 

观察了一会才发现,有个中等身材,面貌年轻的小伙子在和前排的同学积极地交流着。那个“小伙子”就是沈玮玮老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课程名中,包含了“传统”“法律”“文化”三个词语,任意挑出一项都可能使理工生们望而生畏。而听沈老师的课,却像是在听一场有观众互动的小型百家讲坛。

 

“大学老师,应该是主持人,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沈老师对他的教学风格做出如是解释。沈老师讲课的内容往往是某件具体的历史事件。在课堂上,他会四处走动,若捕捉同学们认真的眼神,他一定会抓住机会提问。在与同学争论时,时而语调飞扬,时而默而不语,若有所思。“大家现在都还是学生,太过于纯粹,这方面的东西很难吃透。通过一个故事把这些制度串联起来,让它们变得更加有趣,而不是干瘪瘪地阐述。这样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持久,思维会更加活跃。”这样一种授课形式,在其他的课堂上是难以见到的。“除了引导者的定位,我还坚持着的一个原则,就是教学相长。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思考,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这样,老师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坚持这么久,同学们才会愿意听你讲课,双方花费的时间才有意义。”

 

沈老师这样的课堂形式并非一时突发奇想,一蹴而就的。在五年的教学过程里,他不断思考,日月雕琢,逐渐形成了他现在的教学理念。“之前,我讲具体的制度,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按照大纲来,照本宣科;后来,我讲具体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理解它们,来显示背后通性,规律性;再到现在,我认为人文社科类的通识教育,相比思维方式的传授,知识本身并没那么重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这种人文社科类的通选课,其时间之短,强度之低,使得教学难度大大提升,课程效果难以保证。若想要让同学们有所受益,在思维方式上施加影响可能会更加有效。

 

虽然有着这样一种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这门课程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现在学生最缺乏的就是耐心。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很多学生还没有等到你来感化他们,他们就已经放弃了。”老师皱着眉头说道,“说到底,还是两个字吧,用心。”


通选课同学上课情况


 “既然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那么这些课程的意义,一定是在同学们主动前来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的。”谈到通选课,不少同学所关心的不是能从中学到什么,而是它的学分,查课情况和考试难易(或者是何时才能选上通选课)。

 

作为一所理工科院校,华工一直被部分学生诟病“人文气息不够浓厚、没有人文关怀”。从理工科院校建校经历来看,历史文化底蕴较为缺失是一方面,更为系统、科学的通识教育体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事实的情况是:有些同学一边喊着嚷着学校没有人文关怀、一边在翘通识教育的通选课,学理工科的拒绝文史哲,学文科的不去上科学类通识课程。

 

“选修课,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益的。只有那些想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同学才能受益于这样的课程。”沈玮玮老师如是说道。


图文/ 程情情  吴朝捷  王诗雨

编辑/ 亲姐 亲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校来了 | 香港理工大学:2021年计划内地招生370人 报名截止6月15日
精选校园学生爆笑经典笑话!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作文:我心中的小秘密 2017
“请与我畅游数学的诗意江湖”--20120914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之2010版 -考研资料-体育考试-体育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