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 嘉(梅林):张浚隆兴北伐及历史意义(四、五)
刘嘉,网名梅林,重庆人。曾就职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访学于日本明治大学,现任职于重庆出版社,著有《张浚大传》《鯼环阁》等。
刘 嘉(梅林):张浚隆兴北伐及历史意义
刘 嘉(梅林):张浚隆兴北伐及历史意义(三)
四、盘点隆兴北伐
(一)得失两悠悠
隆兴北伐,大的目标是收复中原,恢复太祖时代的伟业,然而其具体的战略计划又有什么得失呢?
前面提到辛弃疾到建康向张浚提出了具体的北伐建议,利用水陆两路,趁着金国重兵屯驻河南陕西的机会,两路大军直指山东,联络山东河北地区的起义义军,传檄河朔诸郡,一举而破赵举燕,“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鉴于后来隆兴北伐的失利和辛弃疾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于是很多人指责张浚刚愎自用,没有采纳辛弃疾的意见才遭致失败。
然而辛弃疾的计划,就真的可行吗?绍兴三十二年冬,陈俊卿上疏也主张进攻山东:“两淮事势已急,盍分遣舟师直捣山东,彼必还师自救,而璘得乘胜定关中,我及其未至,溃其腹心,此不世之功也。”但这里出师山东的目的,是调动陕西河南地区的金军使中原空虚,同时帮助吴璘,主攻方向还是河南。对此,史浩反驳道:“况淄、青、齐、郓等郡,虽尽克复,亦未伤彼。彼或以重兵犯两淮,荆、襄为之牵制,则江上危如累卵矣。都督于是在山东乎?在江上乎?”
张浚虽未采纳辛弃疾计划,却吸取了他的一部分合理化建议,在福建组建舟师从海上威慑山东半岛,遣张子盖屯兵淮上与之遥相呼应。可惜这个计划未能实施便遭到史浩的沮扰,最后无疾而终。
张浚的计划是通过陈俊卿和李显忠之口说出来的,其重要的出击方向是河南,第一步夺回汴京,巩固黄河以南地区。汴京的收复具有象征性意义,这里是北宋的都城,将会极大地振奋士气和全国民心;第二步是向西发展,夺回陕西,在那里招兵买马,然后跨过黄河东进,进军河东(山西)。同时夺回山东,与山东河北的义军相联系,夹攻河北,一举攻克燕京,连同太祖太宗梦想中的燕云十六州一举克复。
理想很丰满,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在军队战力金强宋弱未改变的形势下,即使达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收复汴京,在河南陕西金国两大重兵集团的夹击下,谁能保证汴京守得住?
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宋军人心不齐,各行其是,缺乏全国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弊病再次显露无疑。在李显忠、邵宏渊出兵的时候,西部的吴璘孤军攻克德顺军后,得不到东部任何的配合,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已经被迫撤回河池;两淮地区的军事行动,能得到长江中游荆襄地区的军事配合至关重要。当两淮出师时,孝宗诏令统率荆襄兵马的大帅汪澈出兵配合行动,汪澈却因为不赞同张浚的北伐计划而按兵不动,而都督江淮东西路兵马的张浚却管不了湖北、京西宣谕使汪澈,结果是,只有两淮一路孤旅出师。当符离师溃以后,汪澈才建议把荆襄的兵马交张浚指挥,却已是马后炮了。
像这样大规模的国家行动,都敢于不遵号令,自行其事,这样散漫的组织纪律和执行力,如何指望能够北伐成功?
(二)不堪负重的财政
如此宏大的战略设想,需要庞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我一直有心了解一下南宋的财政状况与恢复战争之间的关系问题,惜一直未得暇余,那是需要专文来作出研究的。仅凭我掌握的材料,南宋的财政,是无力支持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的。
旅美华人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善于从财政与税收等技术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他在研究宋代历史时认为,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就是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方式来管理国家,而其目的,无非是想借由经济力量来支援国防军事,以应付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而到了南宋时期,“开封既已陷落,南宋朝廷的军需问题极为紧迫。如果此时杭州拥有具实际力量的商业组织,毫无问题的,即会被接收过来,以作军队补给之后勤机构。而事实上朝廷只能以增税和临时挪用的办法解决刻下问题,此类权宜之计在短时间内一再出现:所谓'经制钱’者,即为经理节制一路财物之官经手的公费;'月账钱’为每月公费内强迫节省的余款;'板账钱’可以说是一种特别账目,以各种附加混合编成。而事实上这些名目很少实质上的区别,凡是现有的各种税收,一律按成数另增附加,总数由各地方分摊。行政之收入,例如输款赎罪,也提高征收;其他有如告状时之状贴费和许免证费也类似。这些办法仍不能供应时,只能以增发纸币对付……而因其缺乏适当之存积金,其贬值愈来愈甚,因之使民间蹙额,而货币贬值也增加政府本身之困难。这也是促成南宋衰亡的一大原因。”
两宋皆实行募兵制,禁军、厢军、屯驻大军等都实行招募,需要一笔巨大的军饷开支。它不同于唐代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那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平时耕种,战时自备武器出征,国家可以节约一大笔开销。宋代政府的军费支出捉襟见肘,所以绍兴初,朝廷大力鼓励屯驻军屯田,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一旦战事大起,宋廷即使举全国之力也难以持久支撑战争费用。反观金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那是一种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每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即3000户人口,平时放牧生产,战时自备兵器马匹出征,其战争开销比南宋的压力相对要小一些。
建炎年间张浚经略川陕,其中一个目的就是用西部的钱粮来支持东部的防御。因此张浚一到川陕,就起用宋代著名理财专家赵开,任命为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主四川财赋,在成都大变酒法,后又变盐法,印刷纸币,“时张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除了治理川陕的巨大开销,张浚还向朝廷援助银钱以助抗战。即使如此,要支撑起庞大的战争开销亦是不能。富平开战时,为了准备庞大的后勤保障,“浚又贷民赋五年,金银粮帛之运不绝于道,所在山积。”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渝盟,率兵分四路南下,宋廷开始了全面反击,岳飞、韩世忠、刘锜、张俊、王德、杨沂中等宋将齐上阵,战火燃遍了江淮地区。当时张浚正在福州任上,作为一个地方官为国事日夜忙碌,其中一项就是为国家筹措资金。十一年(1141年)三月一日,他通过出卖官田、劝诱寺院变易度牒等形式,筹措得银钱63万缗全部运送杭州以助军资。可见这样的大规模战争,财政问题是宋廷难以承受之重,需要地方出卖官田及变卖僧人度牒等方式来筹措资金。客观地分析,辜且不论当时岳飞有无军事实力“直捣黄龙”,单是军需费用就难以支撑他的宏大理想。
隆兴北伐时,据周密《齐东野语·符离之师》,“既而督府乏用,欲取之民,浩曰:'未施德于民,遽重征之,恐贼未必灭,民贫先自为盗。必欲取民,臣当丐退。’上为给虚告五百道,且以一年岁币银二十五万两添给军费。”据统计,当宋军攻占宿州时,“时符离府军中,尚有金三千余两,银四万余两,绢一万二千匹,钱五万缗,米、豆共粮六万余石,布袋十七万条,衣绦、枣、羊、少各一库,酒三库。”结果符离兵败后,“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
农耕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与其财政税收有直接关系,由此我们看到,在隆兴和议的讨价还价中,宋金双方一个重要的争议,就是两淮地区已经南迁人口的归属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窥见到双方财政的紧张状况。
由此可见,当时南宋的经济状况,很难支持起张浚宏伟的恢复蓝图,这也是南宋北伐战争难以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战争,打来打去,最终拼的是经济实力。
(三)“帅与将”和“君与臣”
清代史学家赵翼,对隆兴北伐有过一段评论:“军溃而归,中原鼎沸。南有魏胜、李宝之起义,北有移剌窝翰之叛乱,金世宗虽贤,登极未久,国势易摇。宋则孝宗为君,张浚为相,皆锐意恢复者。使有韩、岳诸人,以训练之兵,讨离携之众,自当大有克捷。而诸宿将已无在者……所恃李显忠、邵宏渊辈,望轻才薄,才得灵、虹,至宿辄大溃,于是三京终不可复,此又一失也……后则有君相而无将帅,此固天意所以分南北也。”
按赵翼的说法,君主、宰相都锐意进取,形势对南宋有利,假如当年韩世忠、岳飞、刘锜等绍兴年间的名将俱在,自当有所收获。可惜他们一一都不在了,所倚靠的只有李显忠、邵宏渊之流,安得不败?
“有君相而无将帅”,这是赵翼评价符离之溃的核心。假如看看李、邵在战时的表现,尤其邵宏渊的表现,则不得不相信这也有几分道理。邵宏渊不说他,单看看张浚所倚恃的李显忠,身负国仇家恨,作战勇猛,志向也高远,可惜他也未能逃离人性的弱点——贪财。
古有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其实武官除了不惜死,也需要不爱钱。在攻下宿州城后,李、邵二人及部下分抢财物的吃像已十分难看,而这些分抢得的财物,一多半进了李、邵二人的私囊。师溃被贬后,史书中多次出现了收缴李显忠、邵宏渊侵吞官银的记载。有将如此,安能不败?
这次符离之败,其实也仅是此次隆兴北伐宋金之间的第一次交手,宋军之败也仅仅只有淮西一路,总共才六至八万人的规模,就整个宋金战局而言,南宋应该还有机会,关键看统治者最后的决心。
对此,辛弃疾在他后来写给孝宗皇帝的那篇著名的《美芹十论·久任第九》中,向宋孝宗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而顷者张浚虽未有大捷,亦未至大败,符离一挫,召还揆路,遂以罪去,恐非越句践、汉高帝、唐宪宗所以任宰相之道。”因此他提出,希望孝宗任人,应该学习越王勾践和汉高祖刘邦用人不疑,持之以恒,勾践之用范蠡,刘邦之用张良,皆是“骤而胜,遽而败,皆不足以动其心,而信之专,期之成,皆如其所料也。”可惜看看孝宗皇帝后来的表现,其心也早已动摇了。
另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自赵宋立国以来一直对握兵重臣的提防。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到政权,因此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手握重兵的权臣特别加以防范。《绍兴和约》的签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南宋初年抵抗金兵那个特殊时代形成的驻屯军,带兵将领的部下,多由私家部曲和亲信组成,如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等,这些军事集团一直是赵构的一个心病,通过议和,他逐一削去了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的兵权。
隆兴北伐时期,那些重要军事将领一一辞世,张浚成为那个时代硕果仅存的老臣,想当年他宣抚川陕都督江淮,在宋军中威望卓著,老部下遍天下,很多亲手提拔的人员现在都成为一方大员执掌重兵。例如西部的吴璘,那是张浚宣抚川陕时从军中破格提拔上来,哥哥吴玠成为泾原军统制官,弟弟吴璘成为执掌张浚帐前的亲兵统领,属于心腹中的心腹。吴氏兄弟后来皆成为捍卫西部安全的定海神针。隆兴北伐前夕,吴璘身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在西部组织了重大会战;其侄子吴拱(吴玠长子)率军东戍襄阳,后升任鄂州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成为南宋中部防线的主要军事统帅,地位相当于绍兴初年的岳飞。淮东招抚使李显忠,属于先后从金国和西夏国反正过来的将领,在南宋没有根基。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张浚受命判建康府沿长江东下,发生了虞允文的“采石矶大捷”,李显忠接过兵权后驻扎在池州(今安徽池州市),张浚弃舟登岸,首访了李显忠的部队,部队士气高涨。以当时张浚在军中的崇高威望,没有根基的李显忠自然而然成为了张浚的亲信,在隆兴北伐中颇受张浚器重。这样的将领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如果说锐意进取的年轻的孝宗皇帝一心扑在恢复大业上,那个居住在德寿宫中的太上皇赵构不可能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当张浚重新掌握重兵以后,必然对他加以防范,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虽然退居二线,但赵构能量依然强大,一些带着重要事件回朝的人物,他都要在德寿宫中亲自召见。隆兴元年冬,卢仲贤带着金国的议和条件回到临安,举朝哗然,张浚急遣张栻还朝奏请坚拒此条件。张栻回到朝中,赵构就在德寿宫特别召见了张栻,对他说:“'说与卿父:今日国家举事,须量度民力、国力。闻契丹与金相攻,若契丹事成,他日自可收卞庄子刺虎之功。若金未有乱,且务恤民治军,待时而动可也。’”这可视作是赵构对张浚的提醒或警告。有鉴于隆兴北伐过程中邵宏渊的离奇表现,这是否有一定赵构的因素在其中?在没找到确凿的史实证据之前我不敢妄加揣度,但赵构的存在,无疑在各方面都增加了张浚的困难度。
五、隆兴北伐的历史意义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我民族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
岳飞曾经填过两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一首可谓是老少咸知;而另外一首,知之者却少了许多:“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遥望中原”,这一首《满江红》形象地道出了当年的形势,道出了当时的人心所向。在烟尘滚滚的金国铁骑追逐下,人们扶老携幼,逃离了世代居住的家园,可是身在温暖润泽的南方,南逃的人们及他们的子孙,对北方的故土依然怀有强烈的眷恋。“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这个词被安放到了杭州临安府,它的意思是说,皇帝来到南方巡视渡假,只把这儿当做短暂的逗留,终究还是要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地方。
于是,在国土沦丧,黎民涂炭之际,尤其在主战派占据上风的时候,同仇乱忾的南宋军民,把收复中原,重归故土的希望,化作了北伐阵前的声声怒吼,化为了刀光剑影中的拼死博杀。
在岳飞的时代,像他这样的英雄人物还真是不少,可最终,岳飞超越了所有人,一骑绝尘走向神坛。他其实是一种象征,寄寓了中国人心中美好的大同理想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寄寓了我们这个民族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康的团圆梦想。
隆兴北伐,正是这种理想的又一次实践。
南宋朝廷以北方疆土的支离破碎,换取了南方一隅的短暂和平,然而正是那一纸《绍兴和约》,使多少仁人志士的遥望中原,只望到了一个虚无的梦。岳飞屈死在风波亭,刘子羽在“国恨家仇”的呼喊中魂逝五夫里黑沉沉的天空,只有张浚走出来了,他走出了那一堵封闭的高墙,夜雪孤舟,大江一粒,气吞山河。
“一军见浚,以为从天而降。”“卫士见浚复用,至以手加额。”这是消失了24年后,张浚突然出现在将士们面前时他们惊喜的表情。是呵,人们等待得太久了,一次次遥望中原,一次次梦碎北方。张浚不是神,可人们愿意创造一个神,把山河一统天下归心的理想托付于一个精神载体,把收复中原回归乡梓的梦望寄寓在一个现实化身。
就如同后世对岳飞的顶礼膜拜一样,当时人们对张浚所寄予的厚望,是我们这个民族对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
隆兴北伐,再次唤起了一个团圆的梦!
(二)藉由隆兴北伐开创的局面,一批能臣走上历史舞台
隆兴北伐,创造了一个新的政治局面。
自绍兴和议后,以秦桧为首的主和势力长期占据着南宋的政治舞台中心,这是一支保守的政治势力,他们虽然在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上有一定成就,但他们听不进不同意见,对不同政见(尤其是主战)人士进行人身迫害,屡兴大狱,牵连无数,人人自危,中兴名相赵鼎被迫害致死,张浚、胡铨等也几乎不免。更有甚者,由于憎恶张浚,凡是蜀籍人士都遭到排挤不得重用,像蜀中仁寿人虞允文,直到秦桧死后才被高宗召见。除去极端的例子,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的经历,可以说明秦桧当政时的政治生态。
张孝祥是历阳(今安徽和县)人,自幼聪颖好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16岁入围乡试,被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第一名,考官事前已定下秦桧之子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阅秦埙的卷子,见上面的话都是平时秦桧所言;而阅张孝祥的试卷,颇觉“词翰俱美”。于是便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秦埙只得到第三名。秦桧对此敢怒不敢言,却已怀恨在心。当他得知张孝祥之父是张祁,而张祁又与胡寅交好,秦桧则一向怨恨胡寅,于是便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谋反企图,张孝祥连同其父一起入狱,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免。
这样的政治生态,在孝宗即位后终于得到改善。绍兴三十二年秋,张浚应诏入朝,被委以重任。他首先就举荐了一批杰出人士,像陈俊卿、唐文若、汪应辰、王大宝、胡铨、张孝祥等,或入幕府,或入朝召对,朝中政治气候为之一新。
隆兴元年十二月,张浚再度被任命为右相。这次为相只有短短5个月,他却抓住机会,为国家举荐了一批杰出人才,而且据各人的特长分别拟订了任职方向。前面已引《张魏公荐士》一文,对此作了详细记录:虞允文、陈俊卿、汪应辰、王大宝、张阐“可备执政”;刘珙、王十朋、杜起华“宜即召还”;胡铨“可备风宪”;张孝祥“可付事任”;冯时行、冯方“可备近臣”;林栗、王侍郎、莫冲“可任台谏”。
文章最后说:这些人“其后悉为名臣,终孝宗朝不显用者数人而已”。这其中,陈俊卿、虞允文先后成为孝宗朝的丞相。
这是张浚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9个月后,他病逝在致仕的回家途中。
(三)隆兴北伐,为南宋争取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
终南宋一朝,宋廷共与金国签订了三次和约,这三次和约的内容,对了解隆兴北伐的历史意义颇有帮助。
表:绍兴、隆兴、嘉定和议内容比较
和议名称
国家关系
疆界划分
割让土地
岁币名称
岁币数额
其他
绍兴和议
君与臣
西起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东沿淮河之线为界
割让唐、邓、商、泗四州及和尚原、方山原等地
岁贡
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金归还宋徽宗棺木及高宗生母韦氏
隆兴和议
叔与侄
同上
割让唐、邓、海,泗四州,新割让商、秦二州
岁币
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不发归附人北还
嘉定和议
伯与侄
同上
新割让大散关、濠州等地
岁币
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另给金军犒军银三百万两,惩办战争发动者,杀韩侂胄函首报金
通过上表,这三次和议的内容一目了然。比较这三次和议,本质上都是割地纳贡,性质上差别不大,但程度上却有区别。
首先在“正国礼”方面,绍兴和议是纳贡称臣,带有附属国的意味;隆兴和议在这方面有所进步,金与宋的关系由“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南宋完全沦为金的附属国,帝王只是“儿皇帝”;叔与侄,距离“儿皇帝”的地位稍有改善;嘉定和议则有所退步,改为了伯与侄的关系。
其次在纳贡名称上,“岁贡”与“岁币”虽然只有一个字差别,但其内含却大不相同。一个是臣子向君主进贡,一个是国与国间的援助。隆兴北伐,使南宋在国家地位的争取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第三在割让领土方面,一次比一次多。隆兴和议恰如《宋史·汤思退传》所评论的那样,若是坚持抵抗不动摇,商、秦二州或可避免;
第四是岁币数额方面,隆兴和议是最少的。值得一提的是,嘉定和议签订的时间,正是金国遭到蒙古人攻击节节败退的时候,抱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心态,金国人大大地敲了南宋一笔。
第五在附加内容方面,隆兴和议取得了最好的成果,使北伐过程中张浚所招纳的遗民人口得以保全。
客观来讲,以岁币的方式换取国家的平安,从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起就开了先例,虽然宋廷以每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换取了和平,但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邦,国与国之间是平等关系。所以,仁宗时与西夏订立庆历宋夏之盟时就毫无心理负担,而且大宋每年是以“赐予”的方式给予西夏白银7万5千两、绢15万3千匹、茶3万斤,李元昊向宋称臣。比较起北宋时代的盟约,南宋无疑是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在这三个屈辱的和约中,以隆兴和议程度最轻,这无疑是孝宗和张浚等人坚持抵抗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自强不息勇于抗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靠一味地委曲求全,终将自食其果。
隆兴北伐,是南宋王朝为数不多的一次主动军事出击。这次北伐,是南宋帝国综合实力的一次大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无论政治、军事还是财政,南宋王朝都尚未具备收复中原的能力。然而,通过这次主动的军事行动,使南宋的主战力量再次崛起。在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二十多年的统治后,朝野上下,万马齐喑,弥漫着一片沉沉暮气。一个锐意进取的年轻帝王,一个终身以恢复为己任的白发老臣,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蓦然相逢,他们所碰撞出的火花,足以照亮一个时代。虽然最终北伐行动失败了,但无数的仁人志士却从中获得鼓舞,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一大批爱国诗词作品颇为集中地出现在北伐以后的乾道、淳熙、绍熙时代,陆游、辛弃疾、张孝祥、陈亮、刘过等等一大批爱国诗人词人,为那个时代唱出了最强音,这就是证明。
张浚去世后,依照他的遗嘱,张栻将他归葬于潭州西部宁乡西约70千米的枫林乡沩山之南,今宁乡市官山乡官山村,后来他自己也陪葬在父亲身边。张栻守孝期间,开始在城南书院讲学,后又成为岳麓书院山长,与朱熹会讲于斯,成为了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完整经历了隆兴北伐的张栻,自然会将北伐所带来的这种精神内涵浸润在其学术中,与他的同志者一起,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包容与开放、务实而重致用,这些烙印着张浚张栻父子身上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在湖南人中代代相传,塑造着湖南人的集体人格。
63.《宋史·魏杞传》卷385
64. 《宋史·魏杞传》卷385
65.周密《齐东野语·符离之师》
66.《宋史·汪澈传》卷384:“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首用张浚使江淮,澈以参豫督荆襄,将分道进讨……隆兴元年,入奏,还武昌,而张浚克期大举,诏澈出师应之。澈以议不合,乞令浚并领荆襄。”
67.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十二章“西湖与南宋”。三联书店2016年2月版。
68.《宋史·赵开传》卷374
6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5:建炎四年七月八日,“戊申……宣抚处置使张浚献金一万两,以上令浚措置财用赴行在故也。”
70.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
71.《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21:绍兴十一年“三月庚子朔,福州路安抚大使、知福州张浚言:'朝廷调发大军,用度至广。臣本州措置,出卖官田及劝诱寺院变易度牒,共得六十三万缗,节次起发,少助国内。’诏:浚一意体国,诚大臣体,令学士院降诏奖谕。”
72.赵翼《廿二史劄记》卷26
73.《宋史·孝宗纪一》卷33:隆兴元年七月,“丁未,诏征李显忠侵欺官钱金银,免籍其家”;隆兴二年四月“甲子,以李显忠侵欺官钱给还诸军。”五月“辛丑……江西总管邵宏渊责授靖州团练副使,南安军安置,仍征其盗用库钱。”
74.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38
75.《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23
76《宋史·虞允文传》卷383:“秦桧当国,蜀士多屏弃。桧死,高宗欲收用之,中收舍人赵达首荐允文,召对。”
77. 《宋史·张孝祥传》卷3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隆兴北伐”看宋孝宗的雄心与无奈
当面怼秦桧的状元郎,哪儿来的底气和勇气?
不怕死的南宋状元,发飙了
历史故事——志向远大却难有作为的宋孝宗
南宋|岳飞之后, 宋朝再无良将北伐, 宋孝宗满腹理想, 也被现实熄灭!
赵匡胤的七世孙,南宋第一帝,27年的皇帝,看了别人25年的脸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