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雎》千古之谜(兼谈《葛覃》和《汝坟》)
《关雎》千古之谜(兼谈《葛覃》和《汝坟》)


葡萄:
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聊聊古典文学,上周末十方老师和天吴老师讲了先秦文学的概况,我们对先秦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周我们具体聊下诗经,先从诗经的第一部分《国风·周南》开始。请天吴老师和十方老师谈谈。


葡萄:
讲诗经绕不过第一篇《关睢》这个千古名篇。每当读起这首诗,还有羞涩的感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中一位纯情的少年,偶遇一位少女动了情思,一发而不可收拾,日夜思念,从而借助一生只有一个固定配偶的鸟儿,进行了他婉约的表白,这就是诗的美妙。


诗中并没有描写姑娘多么漂亮,用了辗转反侧摹拟形象,用窈窕淑女的赞美使其声情并茂,用参差荇菜展示其活泼逼真。钟鼓乐之,则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十方:
关雎所描述的,毫无疑问是一场贵族昏礼。后妃之德云云,纯粹附会,不值一驳。在读关雎的时候,需要注意几 点:1、季节,2、荇菜的使用,3、作者,4、唱法。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看,毫无疑问是春天,而春天鸟兽孳尾,也是商周时期高禖会之时,用雎鸟的求偶,来比喻君子与淑女的昏配,是再恰当不过了。


关于荇菜,荇菜在这里不仅仅是起兴所用,而是有实义。仪礼中《士昏礼》“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席于庙奥,东面,右几。席于北方,南面。祝盥,妇盥于门外。妇执笲菜,祝帅妇以入。祝告,称妇之姓,曰 :「某氏来妇,敢奠嘉菜于皇舅某子。」妇拜扱地,坐奠菜于几东席上,还,又拜如初。妇降堂,取笲菜,入,祝曰:「某氏来妇,敢告于皇姑某氏。」奠菜于席,如初礼。”


仪礼是汉人还原的周礼,从本诗对荇菜的描述来看,左右流之、采之、芼之,描述了荇菜在水中,被淑女采摘,被淑女荐于舅姑的过程。因此本诗创作之时,荇菜的使用,应当是昏礼的一部分,是有实义的。


关于作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作者既不是淑女,也不是君子。因为无论淑女君子,都不会 这么来称呼自己。因此作者只能是参加昏礼的第三人,而从本诗的上下文来看,是一篇颂辞,因此可以判断为一个参加昏礼的嘉宾的献诗,绝非新郎或者新妇。


而诗经中的诗,从《周礼 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 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来看,是用来教国子,也就是宗室 和士卿们的贵族子弟的。这些国子学成后,在各项王室或者诸侯的典礼中,赋歌及作舞。


因此,关雎被创作之后,由史官记载下来,交由矇瞽配乐演唱后,再由大司乐教国子。而从诗中的节奏来看,一二四五几章的前半,都是歌咏淑女的唱辞,描述的是淑女的行为;第三章即一二四五几章的后半,都是歌咏君子的唱辞,描述的是君子的行为。因此其唱法上,应当是两个乐工分唱,甚至第三章由于用韵与其他章完全不同, 可能是第三四个乐工的叹辞,即一唱二和三叹。其唱序如下:


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和: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唱: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和: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唱: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君子的称呼来看,本诗是一位封君,或者封君之子的昏礼。而周南,是采集南音的诗歌创作,因此这个封邦,应当是在周邦之南,而从诗中提及的河州来看,这个封邦就在黄河周边,或者黄河南部,很可能就是时下周公的封邑。


葡萄:
后妃之德云云,我对此也很反感,一个这样纯美的故事,弄的不伦不类。谢谢十方老师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荇菜在诗中的特殊含义,从而了解了周礼的一些内容,“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特别是十方老师这个唱词的划分,让人耳目一新,感谢十方老师让我们有幸领略到《诗经》新的解读方式,请教十方老师,君子在诗经中一般都是指有地位的人,还是专指王公大臣的公子?


十方:
这在上一期中已经说过了,君子大多指周王,其余的都是指周王室的诸侯、卿士,只有《大东》、《小明》两篇泛指周庭贵族。


葡萄:
您说:毫无疑问是春天,而春天鸟兽孳尾,也是商周时期高禖会之时,一般这个时期的男女是怎样婚恋的。不会是宋代朱熹讲的那样吧?


十方:
当然不是,诗经是个很高雅的集子,除了郑风。而对诗经的解读,朱熹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即将十分高雅的诗,硬生生降低成了男女欢爱之诗。到当代的闻一多,则更是割裂经文,将诗经的很多诗向色情上解释。而我今天要解释的几首诗,就是要指出他们的荒谬之处,还原这几首诗的本来面目。


葡萄:
谢谢您,这就是我今天,以现代人的眼光,研读诗经的目地,抛弃几千年来,宋代理学教化的恶果,还原诗经的本来面目!


葡萄:
您说:仪礼中《士昏礼》“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 。三月是指什么,有特定的含义吗?婚嫁都在三月吗?


十方:
这个不一定,但春天最好




天吴:
大家好!
先秦离我们太远,文字、风俗、一切文化都有距离。而了解文化,离不开文字。所以,研究先秦典籍,必须先通训诂学,再了解文化,然后才是研究。学者研究后,有助于读者更真切的欣赏。若不通训诂,就很容易误解。诗经意思婉曲,就更容易误解。


诗经分为国风、雅、颂三类,国风又分为南和风,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国风就是各国各地的诗。国风有十五个地域,前两个是“周南”和“召南”,都在王都的南方。二南里的诗特别优美,二南地区后来属于楚国,楚文化有了如此优美的源头,难怪后来会产生瑰丽的楚辞。


现在先来讲周南的第一篇,也就是整部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从诗中的求爱和琴瑟钟鼓,可以知道,诗的作者是一位西周的贵族男青年。

关雎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雎鸠到底是一种什么鸟呢?古人拿出了很多谜底,争论了两千多年。由于关雎是中国人的诗歌圣经的第一篇,实在太重要,若不解开它,恐怕所有读者都会觉得遗憾。那么,请大家跟着我来探案吧。


这种鸟,名字是“雎鸠”,叫声是“关关”的,生活在水边,喜欢待在水里的洲渚上。破案的初步线索只有这些。

让我们从训诂学和古生物学下手。

第一步,什么叫“鸠”?
鸠,是古人对鸠鸽科很多种鸟的总称。从先秦典籍分析,鸠类的特征是像鹰类一样有钩喙,但是通常体形比大型的鹰类要小。我们知道,古人的分类比较粗,所以诗人(“诗人”最早特指诗经的作者)看到钩喙的鸟,只要体形不巨大,都可以称之为鸠。

第二步,什么叫“雎”?
雎字从且。且的本义是祭祀时用来放祭品的四脚方形器。(李敖认为且是男根的象形,不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则。当代很多人都喜欢根据外国的社会人类学来乱解汉字,使用外国方法,必须有充分的例证,否则容易变成不通乐理的乱弹琴。这是研究者要注意的。)

祭品经过挑选,大而美,所以且引申为大。

比如:五谷中大而粝的叫做“粗”,粗大笨拙的人叫做“伹”,马大叫做“驵”,猴大叫做“狙”。

所以,“雎鸠”就是大鸠。比普通的鸠鸟大。(比鸽子大。鸽子就是人工驯服后的一种鸠。)

第三步,古人的许多种解释中,符合钩喙特征的有以下两种:
1、《尔雅·释鸟》:“雎鸠,王鴡。”郭璞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
所以,雎鸠就是还没有驯服的鱼鹰。(驯服后又叫鸬鹚)

2、朱熹《诗集传》:“雎鸠,状类凫鹥,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狎。”
《毛诗正义》引古书说:“鹥,鸥也,一名水鸮。”
凫是扁喙,可以排除。所以,雎鸠就是鸥鸟。

第四步:雎鸠到底是鱼鹰,还是鸥鸟?
首先,鹰雕类和鸠类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鸟。比如,西晋人就称鱼鹰为鹗,归于雕类。鸠类要小很多,而且不如鱼鹰那么凶猛。西周人特别重视鸟,分类极繁,他们不会把这两类鸟弄混。其次,鱼鹰的叫声尖利,根本不是“关关”的声音。
所以,鱼鹰可以排除。


天吴:
【谜底】
于是,雎鸠之谜,就华丽丽地解开了。

综上所述,雎鸠,就是一种雌雄相伴、恩爱和乐,经常“关关”唱和,看上去很有礼仪的鸥鸟。
(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聆听,鸥类的叫声,正是“关关”的。)


葡萄:
雎鸠:一生只有一个固定配偶的鸟儿,我最喜欢网上这句的解读。水边鸥鸟,让人无限遐想。


十方:
天吴的说法中,有几点我不能同意。一是“鸠”,我的看法是聚集,即水鸟们聚集在黄河的沙洲上,这在我们现在的很多动物影视片中可以看到实景,春天的时候,鸟儿们聚集在岛上、沙洲上,交配产卵。


葡萄:
嗯,应当是很多鸟的面大。


十方:
其次,诗经分为风雅颂,已经是孔子重新编篡诗之后的结果,而诗分风、赋、雅、颂、比、兴,则是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并列,都是文体,而不是修辞手法。


十方:
至于南,并不是风中又分出了南这个风,而是将诗经中具有南音的诗,编作一什,这在小雅《鼓钟》里面已经有明证。“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即雅音,南即南音,是确凿无疑的。


天吴:
十方兄的说法,不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以经解经是最可靠的。从诗经本身来看,鸠是鸠类的总称。“关关雎鸠”,很清楚,就是某一种鸠鸟。雎字在先秦典籍中从来不单独使用。而且,把鸠解释为聚集,不符合诗经的用语习惯。


十方:
好,即便如此,那雎鸠也未必是一种鸟,完全可能是两种鸟,即雎和鸠。春天沙洲上,不止一种鸟聚集产卵,也是很现实的情形。


葡萄:
这些问题都很专业,等我有机会请教下动物学的老师。两位老师讲的都很精彩。



天吴:
接着来欣赏关雎这首诗。我讲诗经,凡是说法和前人不同的地方,都有详细的考证,比如对雎鸠的考证。从这里开始,为了保持对话的流畅,一般只说结论,不再附上考证的过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讲解】
窈窕,本义是宫室幽深,引申为幽静。淑,本义是水清澈,引申为善良和美好。窈窕淑女,就是性情幽静的好姑娘。

从西汉起,有人把窕解释为外貌身材好。这是不熟悉西周字义和西周贵族礼仪,而产生的误解。

西周人当然也喜欢颜值高、身材好。但是西周人的审美观非常高级、优雅。他们认为,内心优美的人,其容貌和身材才是最美的。所以赞美心上人,只说性情和品德,就包含了颜值。相反,只追求颜值,只赞美对方的颜值高,是很粗俗的行为。


这两章说,在一个和暖的春日,主人公来到河边游玩,看到沙洲上,鸥鸟们“关关”和鸣,双宿双飞。“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多么美啊。于是,他心想: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呀。


就在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位贵族少女,正在采水中的荇菜,于是一见钟情。(古代贵族少女是要参与一些轻体力劳动的。)他希望能和心上人结为伴侣,就像雎鸠那样,雌雄和鸣,快乐幸福。

简单明快,音节响亮优美。兴中带比,又含蓄而高雅。因为作者的性情优美,有于中而自然流露于外,有其实而自然有其文有其华。诗到了自然,既是最简单的,又是最隽永的。后世同类诗很少达到这样的境界。这是诗经的秘密,也是西周人的秘密所在。


葡萄:
嗯,诗经开先河。


天吴: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讲解】
服,是思念的意思。
我们的主人公真是深情而又可爱。由于思念,整宿整宿的睡不着呀。文字简洁,反而能产生更动人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直击人心”。诗经好就好在准确、简洁、含蓄。这就是西方人所赞美的“伟大的简单”。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讲解】
戏剧性的情况出现了。由于“求之不得”,于是主人公开始想象。
想象提亲、迎娶成功后,自己要如何好好对待心爱的姑娘。自己与心上人将是如何的志同道合。

单纯美貌,单纯肉体的结合,则色衰而爱迟。
只有志同道合的婚姻,才能长久。
中国人的第一首爱情诗,就如此优美而高贵。难怪千百年来,一代代的读者都为之动容,心向往之。

那么,后来到底追到了没有呢?
我认为追到了。
这次,我不破案了。不需要任何证据。
只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读者们,您忍心让我们的第一位情歌王子伤心痛苦么?


【乱曰】
随着时代变迁,雎鸠被后人从鸠类中分出,而归入了鸥类。于是,才有了雎鸠之谜。
虽然已无法知道,雎鸠到底是哪种鸥鸟。但是,我们移情的对象却更广泛了。
当我们在滇池畔,与红嘴鸥嬉戏,在黄浦江畔,看江鸥翱翔,在泰晤士河,在夏威夷海滩,若轻轻吟诵这一首关关雎鸠,一定会祝福从古至今的情侣们,愿我们大家都得到幸福。


葡萄:
《诗经》对我们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


十方:
如果天吴兄今天就讲关雎的话,那我就把葛覃和汝坟简单说一下。




葡萄:
第二篇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十方:
葛覃所描述的,则是女嫁之后,归宁父母的过程。如同关雎的荇菜,葛在本诗也是有实义的,而且诗中记载的极 为明确。即将葛经过刈后,取回家中,再进行濩,得到其纤维,织成葛布,裁作絺绤。不要认为穿葛布服饰是贫民才会这么做,按照西周的礼仪,即便贵族也需要穿葛布衣服。这从《绿衣》中已经记载的十分清楚,即当时的礼仪,要求贵族们服絺绤,而服丝衣尽管舒服,但却是违背礼仪的。

葛覃的前三章,描述的是谷中葛的状态,叶萋萋莫莫,黄鸟集于灌木喈喈而鸣。第四章描述的则是将葛从采集回来到制成衣服的过程。而服之无厌,也说明新妇已经穿上它了。

诗中的“师氏”、“污”、“害浣害否”,历来争议很大,而从本诗的文本来看,师氏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男方家中负责新妇生活的人,二是新妇嫁过来时随嫁而来的人。从“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来看,告为请示,如果是随嫁之女,则只需“命”,即命我师氏,而无需“告”,因此,师氏必然是夫家的人,负责新妇的生活。

对“污”,历来解释都是浣洗,而《礼传·内则》云:“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考工记》云 :“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摇之蜃。”可见西周时期,在洗浣衣物之前,有一个和灰的环节。这个和灰,就应当是本诗中的“污”。而和灰,相当于我们使用肥皂。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可以用来置换衣物 中的油脂。这是古代通过经验得出的对植物碱的应用。

而“害浣害否”,普遍解释为什么该洗,什么不该洗。如果我们参见上下文,上面已经“薄污我私,薄浣我衣”了,到最后一句再来讨论什么不该洗,毫无疑问违反逻辑。因为本次所洗的衣物,都是前文中所提到的絺绤,已经经过“污”这一环节了,所以下一步,必然都需要“浣”。所以将“否”解释为不,是完全错误的。

而从整个过程来看,最后一步是归宁父母,之前是服絺绤无斁,中间是一个污、浣、否的过程。新妇归宁,不会穿着脏衣服,而必然会将衣物洗净晒干穿上,干干净净去见父母。因此,否是后面的环节,是见父母之前的环节 。

从周易否卦来看,帛书周易作“妇”,即附的通假,而否卦的否也应当解释为归附。因此本诗对“否”的使用,也应当是音讹,其本当为“服”,即上文“害浣害否”的服,在传抄过程中,音讹为否。从这点来解释,在“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将衣物洗干净之后,再“害浣害否”,看哪些已经洗干净了,这次挑选哪些衣服穿上回去 ,最后归宁父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过程。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最后一句是新妇所说的话,因为作为贵族家中的妻子,新妇不会亲自去洗衣服,“薄污我私,薄浣我衣”的是下面的人,她可能会这么说,看看哪些洗干净了,哪些还没洗干净,我还要穿着它们归宁父母呢。


葡萄:
这章喜欢看,女子出嫁后回家的准备,那种心理过程,我经历过,忐忑不安。
娘家会不会和从前一样的爱我,当自己是自家人,妈妈会不会担心我在婆家的生活,所以要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葡萄:
十方老师讲的:“可见西周时期,在洗浣衣物之前,有一个和灰的环节。
这个和灰,就应当是本诗中的“污”。而和灰,相当于我们使用肥皂。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可以用来置换衣物中的油脂。这是古代通过经验得出的对植物碱的应用。”我是听说过偏远地区用草木灰清洁,没想到诗经里原来也是这样写的,谢谢您!而“害浣害否”,普遍解释为什么该洗,什么不该洗。我也理解应当是洗来洗去,看看干净不干净。



葡萄:
下边看看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毁;虽然如毁,父母孔迩。


十方:
汝坟一诗,是历来被曲解得最严重的诗之一。从毛诗序开始,就认为是“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朱熹诗集传也认为这是妇人喜其君子行役而归之作,而闻一多《诗经的性欲观》,则直接从“惄如调饥”下手,认为这是女性的性渴望。

所有这些,都是没有细读文本的结果,也有不明白“君子”地位的原因。诗中“王室如毁”,即“王事如火”,也就是王事很急,但“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即便王事很急,但父母很近,我还是要去先看望父母之后才出发。

由此来看,本诗根本就不是妇人所作,而是一位要去周庭出差的士卿的作品。汝坟,已经指明了该事件发生的地方,就是汝水两岸,陈蔡之地。而参见周南中前面《兔罝》中的“公侯干城”,在汝水两岸,拥有公爵的诸侯,只有陈侯。因此本诗中的“君子”,应当是陈侯。而“我”,则是陈侯的士卿。

由此来梳理“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应当是“我”接到了陈侯的命令,来面见陈侯,因为不明白什么事,可能也已经听到了需要“我”去周庭,要失去当前的职位长期在外,因而心中焦虑,“惄如调饥”。而见到陈侯之后,才得知这是陈侯派“我”去周庭只是短期的工作,而不是陈侯“弃我”,故而得以安定下来。因此才有后面的,尽管“王室如毁”,我仍然认为“父母孔迩”,需要先去禀告父母。

因此,诗中的“伐其条枚”、“伐其条肄”,也可以赋予实际含义,即在往见陈侯的路上,折枝来排遣心中的不安。而从作者需要从“汝坟”去国中面见陈侯,也可以推断作者是有封邑的大夫,而父母则在国中。


十方:
当然,我厘定本诗君子为陈侯,也是推测的结果,没有实物证据。但从汝字来看,是最有可能的。


天吴:
南字争论很多。据郭沫若先生考证,根据甲骨文字形,南是一种乐器,就是铃。张西堂先生也认为,根据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既然龠是一种乐器,那么,雅和南显然是两种乐器。
此外的说法还很多。

根据前人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南”和“风”是两类不同的音乐。南、风、雅、颂,这四个不同的名称,是根据配乐的不同来起的。


十方:
张西堂的考据,是割裂经文的结果,对前面的“鼓瑟鼓琴,笙磬同音”视而不见。整句是鼓瑟鼓琴笙磬的音以雅以南,而不是乐器。


十方:
至于说“南”和“风”是两类不同的音乐,我认为它们压根就不是同类的东西。南是乐音的一类,是演奏范畴,风则是六诗的一种,是文体范畴。


天吴:
十方兄误解了。南、风、雅、颂,每个字都有很复杂的内涵。比如,雅,既有雅音雅言的音韵和语言内涵,又有地理内涵,又有行政内涵,又有文体内涵,此外尚多。不能下简单的结论。我上文的意思是:南、风、雅、颂,除了其他各种内涵外,还和音乐有关。这四类诗,所配的音乐肯定不同。


葡萄:
我们今天先到这里,下次再讨论这个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关雎》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赏析之《关雎》
九年级语文关雎课件
这里有诗还有题 | 关雎(初中必背)
​诗经丨01.关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