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固楼

北固楼

目录

名称由来
地理位置
具体介绍
相关内容
名人留迹
历史文化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北固楼
展开
名称由来
地理位置
具体介绍
相关内容
名人留迹
历史文化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北固楼
展开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晋蔡谟首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是后崩坏,顶犹有小亭,登降甚狭。南朝梁萧正义乃广其路。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梁武帝登望久之,敕曰:"此岭不足固守,然京口实乃壮观。"于是改楼曰"北固楼"。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镇江府》。梁武帝有《登北固楼》诗。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

  天下江山第一楼

编辑本段具体介绍

介绍一

北固楼,又称北固亭,坐落于镇江北固山。六朝时,梁武帝萧衍登临此山,即曾挥笔题下“天下第一江”。南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任镇江知府。一年前主战派首领韩侂胄掌朝,起用一批坚决抗金的老臣,闲居二十年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对韩决心北伐积极响应,但反对韩急躁冒进的伐金主张。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三个关键原则:一曰“无欲速”,二曰“宜审先后”,三曰“能任败”。韩侂胄知道辛一向主战,胆识过人,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就在宁宗面前说辛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线带兵作战,不如坐镇京口,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

介绍二

1162年曾为联系耿京义军归宋事往返路过镇江,对此处大江锁钥的险要地势留下了深刻印象。归宋后,辛弃疾娶爱国官吏范邦彦之女为妻。范本是金国蔡州新息县令,在辛弃疾南归前一年以全县归宋,家住镇江。他们翁婿二人志趣相合,辛与妻兄范如山也十分投合,如山的儿子范炎后来又成了辛的女婿。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辛弃疾早年几度到镇江岳家,并结识了一些镇江好友,如周孚、吴交如、刘宰等。

编辑本段相关内容

历史人物

辛弃疾对镇江并不陌生,到任后,辛弃疾一面派遣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敌方兵马屯戍、仓库位置以及将帅姓名等;一方面分头在江淮

  

一带招募士兵一万人,又赶制了一万套军服,并经常亲往沿江一带观测地形,作好据守与进攻的具体部署。来镇江仅一年,就做了不少有利于抗金北伐的准备工作。但辛弃疾并未得到韩侂胄的真正重用,1205年即调离镇江。此前当韩侂胄一意孤行,不听辛弃疾劝阻时,他已感到处境不妙,深感时局艰危,忧愤交集,这就是他登北固亭(楼)怀古的具体背景。北固楼建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后遭兵火,只剩下楼内的亭子。历史上数次修建或移建也多是亭子,所以后世北固楼与北固亭常常并称。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前两年,即嘉泰二年(1202),阁学黄由又一次重建北固亭。

相关人物

北固山壁立临江,号称雄险,想当年,遛马试剑英雄难分伯仲,骑羊定计孙刘决策破曹;斜阳草树掩映寄奴旧居,两度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孙权、刘裕两位英雄的业绩,使辛弃疾无限向往。联想起自己英勇杀敌的往事,他衷心希望能在南宋王朝兴师北伐、统一全国的大业中有所贡献。并引用元嘉失败教训,提醒韩侂胄决不能轻举妄动。伫立北固楼头,辛弃疾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挥笔写下《永遇乐》和《南乡子》,这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瑰丽夺目珍品,堪称爱国主义文学双璧(以下简称“北固双璧”),也使镇江的北固亭(楼)随之名扬四方。

编辑本段名人留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书名:《全宋词》 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东晋北固楼

综观我国古代建于风景区内的名楼,往往带有纪念、观赏、奉祀或居憩的性质,属民用建筑,但东晋所建的北固楼却不是如此。唐代李延寿《南史·萧正义传》载:“初,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三面

  

临水,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可见,东晋北固楼本是用来“置军实”的仓库,属军用建筑。虽然如此,东晋北固楼在历史上却是赫赫有名,《梁书》《南史》等都曾提到它,1979年版《辞源》也收录了“北顾楼”的词条。
北固楼之所以有名,既是由于它地理条件优越,历史悠久,也是由于它遭遇名人,被写进名篇,内涵丰富。它建筑在形胜之地北固山上,南邻东吴铁瓮城,北临长江,形势险要,景象壮观。所以梁武帝登北固楼后赞叹说:“作镇作固,诚有其绪。然北望海口,实为壮观。”北固楼建成于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蔡谟领南徐州刺史以后,在国内历史名楼中仅比相传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的黄鹤楼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但在长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它却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楼,堪称江东第一楼,可与东吴第一城铁瓮城比美。它前有梁代萧衍父子登临赋诗,后有南宋辛弃疾登亭作词。
据《梁书·武帝本纪》载,梁大同十年(544年)三月,梁武帝萧衍“幸京口城北固楼,改名北顾”。萧衍有《登北顾楼》诗叙写了此游情况,并赞美北固形胜。他的儿子萧纲也作了《奉和登北顾楼》诗。而在梁武帝父子600多年以后的南宋著名词人、镇江知府辛弃疾,他登北固亭所作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更使得北固楼和北固亭广为人知。

  

可以说,今天的人们之所以知道北固楼和北固亭,大多数是由于读了辛弃疾的这两首词。如同崔颢和李白的诗歌使得黄鹤楼名扬天下一样,辛弃疾的词作也使得北固楼扬名中外。当然,萧衍父子的诗歌和辛弃疾的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也离不开北固楼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名楼名篇,相得益彰,才能流芳千古。

辛弃疾登北固楼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开头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明明是登北固亭(辛弃疾所登是南宋陈天麟重修的北固亭),为什么却说是“满眼风光北固楼”呢?这个问题也可说是“千古之谜”。这个“谜”的谜底,一般学者和注释者往往是从北固亭就是北固楼的角度加以解答,其实这种说法出现在辛弃疾作此词以后。
如果辛弃疾确实也是如此想的,那么我们只能认为他也受了《南史·萧正义传》误说的影响。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对北固亭与北固楼的正面解释,我们怎能仅凭这两句词,就断定辛弃疾所说“北固楼”就是指题目中的“北固亭”呢?个人以为,辛弃疾词中的“北固楼”,应当从修辞的角度来解释。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位爱用并擅用典故的词人。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好几个典故。
从《南乡子》词本身看,它的下片明显用了与京口有关的孙权的典故,它的上片表面看似乎并未用典,所以注释者和解析者都忽略了。其实开头两句并不意味着作者为了押韵而以北固楼代替北固亭,更不意味作者以为北固楼就是北固亭,而是暗用了梁武帝登北固楼的典故。
作者因北固楼与北固亭有关,所以用这个典故来写他登北固亭“北顾”的情况,既赞美“京口壮观”,又写自己北望心情,并借梁武帝之“北顾”反衬南宋统治者的不能“北顾”。所以才有下文“千古兴亡”之感,才有下片赞美孙权之词。不知这样的理解能否有助于解释这一“千古之谜”?

唐代北固新楼

东晋北固楼虽然在梁武帝时仍然存在,但是《南史》成书于唐代初期,既然它在《萧正义传》中叙及北固楼已经崩坏,至少表明这座楼在唐代初期已经不再存在。确实,从初、盛唐诗人的诗作看,尽管有咏写润州芙蓉楼和万岁楼的,却再没有看到咏写北固楼的。这表明当时润州已不存在东晋北固楼。否则,梁武帝曾经登临赋诗的这座北固名楼,初、盛唐诗人怎么竟会无人登临赋诗呢?然而,到了中、晚唐之间,我们在唐

  

人诗中又发现了北固楼,不过它叫做“北固新楼”。这首诗作者为中、晚唐之间的诗人张祜(约789年-约853年),他曾经多次往来于润州,晚年并隐居于丹阳。他写的诗歌题为《题润州李尚书北固新楼》,全诗是:“蹑石攀云一径危,粉廊朱槛眺江湄。青山半在潮来处,碧海先看月满时。树色转烟城斗峻,水光浮草岸遥卑。西楼又起公羊意,坐对寒潮向渺弥。”诗题既称“北固新楼”,而且诗有“蹑石攀云一径危”等语,表明此楼是建于北固山上,在州城之北。楼有“粉廊朱槛”,可以远眺,是座供登临游赏的建筑。
北固新楼的建造者,从张祜诗题看是“润州李尚书”。与张祜同时的“润州李尚书”当是李德裕。按《旧唐书·文宗纪》,李德裕大和八年(834年)十一月“以兵部尚书检校右仆射充镇海军节度、浙江 西道观察等使”(唐代浙西观察使例兼润州刺史),九年四月去任;开成元年(834年)十一月“李德裕检校户部尚书,充浙西观察使”,二年五月迁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对北固山特别有感情,所以他在润州这两任期间完全是有可能建造北固新楼的,根据这样的推定,北固新楼的建造当在大和八年(834年)到开成二年(837年)这几年之中。
李德裕的北固新楼建成以后,从现存材料看,没有看到有方志之类提到它,也没有看到有中晚唐其他诗人写到它,仅见于张祜的这篇诗歌咏写了它。而张祜的这首诗宋代以后的很长时间也不见流传,所以连《全唐诗》也没有搜集到。
直到近世以来南宋刻本《张承吉文集》重现于世,我们才看到了它,知道有“北固新楼”这座建筑。可以说这座楼自建成以后不久就长期湮没无闻了。为什么自晚唐以来,李德裕所建的甘露寺声名日盛,而同在北固山的同为李德裕所建的北固新楼却默默无闻呢?这也可以说是“千古之谜”。相信最终会有博雅之士揭开它的谜底,为北固山再添一段千古佳话。

宋代多景楼源于北固楼

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载:“镇江府甘露寺,在北固山上。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旧有多景楼,尤为登览之最,盖取李赞皇(按,即李德裕)题临江(亭)诗有‘多景悬窗牖’之句,以是命名。楼即临江故基也。”元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九“甘露寺”载:“多景楼,在山之绝顶。元符后因焚荡再建,然非旧址。唯东面可眺,三隅暗甚。”并引南宋乾道庚寅(1170年)镇江知府陈天麟所撰多景楼记说:“多景楼不知其所始与所以名。
寺兴于唐,由李卫公以后,登北固题咏者皆不及多景楼,当建于本朝无疑。”清代陆蓥《问花楼诗话》卷一载:“北固山多景楼,明时已圮。”但清代前期洪升尚有《多景楼》诗篇。这些记载清楚表明:多景楼为甘露寺寺楼之一,因李德裕诗得名,当是北宋时期建于唐临江亭旧址。因元佑(1086年-1093年)末火灾焚毁后元符(1098年-1100年)中再建,已非旧址。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再迁至新址(陆游因而作多景楼词)。由此可见,多景楼与北固楼是两座楼,它们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梁武帝登的是北固楼还是北固亭

梁武帝父子的诗题清楚表明,他们登的是“北顾楼”即北固楼。而且,《梁书·武帝本纪》等也都说梁武帝是“幸京口城北固楼”,即使《南史·武帝本纪》也是如此说,说明北固楼在当时尚未崩坏,或者虽崩坏但加修

  

缮。但是,《南史·萧正义传》的记载却是:“属武帝幸朱方,正义修解宇,以待舆驾。初,京城之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三面临水,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以置军实。是后崩坏,顶犹有小亭,登降甚狭。及上升之,下辇步进。正义乃广其路,傍施栏楯。翌日上幸,遂通小舆。上悦,登望久之,敕曰:‘此岭不足须固守,然京口实乃壮观。’乃改曰‘北顾’。赐正义束帛。”按照这一说法,北固楼早已崩坏,梁武帝登的只是北固山和北固亭而已,根本没有登北固楼之事。这就与梁武帝父子的自述,以及《梁书》《南史》的记载大相径庭。
对于这一情况,不少学者和著述是采取了北固亭就是北固楼的说法给以解释。个人以为,仅从《南史·萧正义传》的记载看,北固楼与北固亭就是两种建筑,不能因为它说北固楼已崩坏,就以为梁武帝登的“北顾楼”是北固亭,进而断定北固楼就是北固亭。事实上,北固亭就是北固楼这一说法出于南宋以后,用这种说法说明梁朝的情况,不符事实,也不能成立。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出在《南史·萧正义传》。《萧正义传》不见于《梁书》,是《南史》新撰的传记。对于《南史》一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正史二》批评说:“盖延寿当日专致力于《北史》,《南史》不过因其旧文,排纂删润,故其减字节句,每失本意。间有所增益,又缘饰为多。如宋《路太后传》……延寿采杂史为实录,又岂可尽信哉?”《萧正义传》作为《南史》新立之传,自然不免要“采杂史为实录”,真真假假间杂在一起,“又岂可尽信”?该传对梁武帝登北固楼的记叙,远比《梁书·武帝本纪》具体详细,颇有“小说”色彩;而且,该传所叙不但与《梁书》的记载,也与《南史》的其他有关记载相矛盾,显然所用材料也是“采杂史”,加上交代不清楚,所以并不可靠。而由于它的记载有问题,给人造成了梁武帝登的是北固亭而不是北固楼这一错误印象,也为后来北固亭即北固楼说奠定基础,从而形成了“千古之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号称“京口第一山”镇江的北固山,位于市区东北江边,高58米,长约200米。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因名北固。又因梁武帝曾登山顶,北览长江壮丽景色,改名北顾山。在唐以前,北固山犹如半岛伸入江中,三面临水,气势十分雄伟。有前、中、后三峰。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岗,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长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现在的北固山即指中峰与后峰,两峰之间有龙埂相通,后峰建有甘露古寺,寺前有清晖亭和北宋铁塔,寺后有多景楼和祭江亭,为风景最佳之所。北固山与金山、焦山互成犄角之势,山上有一牌楼上书“金焦在望”,从此处可西眺金山,东望焦山。北固山风光壮丽,景色宜人,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称。相传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只见北固山雄峙江边,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后来梁武帝登北固山,兴致勃勃地挥毫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现在见到的横嵌在甘露寺东边墙壁上的“天下第一江山”这六个字迹雄秀,气魄非凡的大字,是时任镇安军节度使的南宋著名书法家吴琚重写的。历代诗人墨客如许诨、沈括、苏轼、米芾、陆游、辛弃疾等都曾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刘备招亲与甘露寺

甘露寺在北固山后峰上。相传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废。唐李德裕守镇江时,唐代宝历(825—826)年间,当时的润州刺史、后来当过宰相、封为卫公的李德裕为纪念镇江曾作过吴都,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将三国时孙刘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毁;镇海节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甘露寺僧祖宣又移建山上,以后屡建,但都建在山上。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据说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甘露寺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其原因自然与传说中的吴国太相婿有关,陈寿《三国志》上记载“建安十四年刘备牧荆州,婚吴如京”, 刘备招亲实有其事,但乔国老说媒、吴国太相婿则完全是后世文人的艺术加工。因为那时山上还很荒凉,没有房屋、寺庙,更无甘露寺。刘备到京口招亲时,吴国太、乔国老(乔玄)早已骸骨无存。但好事者言之凿凿,特别是京剧《龙凤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戏中乔国老 “劝千岁……”那一大摞子脍炙人口的唱段,对刘备着实美化了一番,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龙凤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闻乐见的喜庆剧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梦幻和浪漫的轻纱。 同传说相辉映,甘露寺中还有许多与刘备招亲相关的古迹:一是试剑石,北固山中峰西麓的凤凰池内有两块巨石,高约一米,每方中间很整齐地裂为两半,好似被利器劈成的模样,这就是传说中的试剑石,又名恨石。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刘备当上了吴国太的乘龙佳婿。周瑜一计未成,又生一计,用新婚拖住刘备,让他在温柔乡中消磨豪气,刘备滞留京口达数月,“髀肉复生”,暗自着急。一日孙刘二人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中有一块巨石,即拔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返回荆州,成王霸之业,剑下石裂,若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石应声而裂。孙权见此事即问刘备道:“你为何恨这块石头?”刘备假意地回答说:“我年近五十,不能为国清除贼党,心中异常愤慨。现蒙国太招我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问卦,如能破曹兴汉,就劈开这块石头,现果真如愿。”这时孙权暗想,“刘备莫非用此话来蒙骗我的?”亦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我敢来问天意,若能破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另一面却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暗暗自喜,遂留下了两块试剑石。二是溜马涧,位于北固山后峰西北侧的峭壁上,两面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非常险峻。相传一天刘备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掀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驾驶自如,如登平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骑马,信有之也。”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就命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个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后人称共为“溜马涧”、“走马涧”、“驻马坡”等名称。在其悬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马”二巨字。

满眼风光北固楼

在“天下第一江山”题刻照壁的辉映中,甘露寺的寺门轻轻开启,二边是清末名书画家苏涧宽用篆书所写的一副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既表达了北固山的雄秀气势,又点出了甘露寺的建筑年代,其上的横披则为“南徐净域”,可谓言简意深,寄托无限。甘露寺的建筑特点与金、焦二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凌空飞阁之势,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在寺中众多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清晖亭、铁塔、多景楼和祭江亭。

  

铁塔
铁塔在清晖亭东。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约在乾符年间(874—888年)石塔倒坍湮没。至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甘露寺僧主持为了扩充庙宇,掘得李德裕建石塔时埋入塔基的遗物,在旧址兴建九级铁塔,建于宋熙宁九年(1016年),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
在重瘗唐代遗物金馆、银椁及李德裕亲书的碑记石刻等的同时,并又增添舍利子,石函等物。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因海啸、雷击而毁,后仿原式复制为七级铁塔,高约13米,仍有尖顶、相轮,耸峙崇山,成为北固山胜景。
清代乾隆皇帝所写的“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形象地描绘了“京口三山”风光的美妙。至光绪年间“雷坠铁塔四层”。现在见到的铁塔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塔座为须弥宝座式,上镌如意水纹、卷浪等图案,佛座束腰的每一面雕有壸门和佛像,塔身每层皆八面四门,上铸飞天、莲座、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坐佛、站佛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多景楼
多景楼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顶上,是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古名北固楼,亦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它时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多景楼因米芾题书“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而闻名。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牖”诗句,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百年戌马三分国,千古江山一倚楼。”朝东眺望,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飘渺;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愈远愈淡,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楼脚下,使人诗情画意油然而生。陈毅同志当年登临北固山时曾感慨地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最佳之地,宋元以来经常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元代的蒙族诗人萨都刺等人和明清无数文人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期间,常登楼吟楼,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的壮丽诗篇。除了文首引用的那阙《南乡子》,他又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一词,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忧国忧民的节义肝胆,道出了报国无门的悲怆和愤慨。辛弃疾( 1140 —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是和陆游齐名的南宋爱国诗人,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二十来岁便在家乡拉起两千人马进行抗金,他还曾率数骑闯入金营五万军中,将正在与金将饮酒的叛军首领张安国活捉,并杀出重围。那年他才二十三岁。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中曾对战斗生涯作了描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南渡以后,他将《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复国大计献给朝廷,却始终不被理睬,辛弃疾一生以收复故土为己任,可到头来只能栽花种菜,饮酒填词,“倩红巾翠袖,抆英雄泪”。难怪乎他会发出“却将万字平安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把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激昂呼声。
北固亭
多景楼东面,有一座石柱方亭,古称北固亭。另外还有许多别称: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古人有云:“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因而又名凌云亭、摩天亭。传说中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孙夫人随刘备去荆州后,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兵败,孙夫人听到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名祭江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之名则是清未康有为的杰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峦隐出烟雾,山光月色相吞吐”的胜境,情不自禁,援笔题名为“江山第一亭”。在这许多名称中,家喻户晓的还是北固亭和祭江亭,其中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北固亭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楹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有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

佛教文化

佛门铁塔映古寺。位于北固山的甘露寺由于《三国演义》的传说,佛教文化已被淡化,只是位于北固山后峰东南的铁塔,还在提示着人们这里曾有过的兴盛的佛教文化。铁塔原为石塔,始建于唐朝宝历年间,后经过多次损毁、修复。
现存的塔一、二层是宋代原物,三、四层为明代所铸,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铁塔的结构为平面八角形, 每乘有四门,而且层层都铸有精致的佛像和飞天像,姿态生动,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佛门故事。塔基须弥座上刻有卷浪、莲瓣、二龙等图案,形象生动,确为艺术精品。
清代乾隆皇帝来此,曾写下“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杆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的诗句,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

编辑本段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北固楼

《甘露寺多景楼》

登高望远此最佳。北固山自古以来就是登高望远的佳处。位于后峰的“多景楼”,与“岳阳楼、黄鹤楼”在古代并称万里长江三大名楼,在这里面对长江,金、焦在望,江山秀色,尽收眼底。
1.宋代大诗人曾巩在《甘露寺多景楼》诗中写道:“欲收佳景此楼中,徒倚阑杆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现在的“多景楼”为二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

《登北固楼》

登上楼,推窗凭栏,极目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仍有凌空飞翔之感。位于北固山最高处的“凌云亭”,亦称“北固亭”,游人至此登亭远望,四周水色山光尽收眼底,吟诵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词句,似乎又能体味到当年辛弃疾登临北固亭,面对着破碎的半壁山河,自己满怀壮志却由报国无门,遥望江北等待收复的国土,怀念着历史上的英明君主,那悲愤复杂的心情。
2.宋代诗人释法平曾做诗《登北固楼》诗中写道“不负南徐眼,来看北固云。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雨气生沧壁,秋声起夕曛。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

编辑本段名闻天下

三国文化

三国传奇闻天下。北固山名闻天下,更多的是源于《三国演义》中刘备招亲的动人故事,游览北固山随时都可感受到浓厚的三国文化。沿着位于山脊上的东吴古道前行,穿过一段爬山廊,经过券门,向西便为古甘露寺,为刘备招亲所在。相传甘露寺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寺内曲苑、香径、花园、假山透出江南庭院的灵秀之气,使这里更像是王公大臣宅院的后花园,这大概便与刘皇叔在此入赘招亲有关。同孙刘联姻的传奇故事相辉映,北固山许多景点都附含上浓厚的三国色彩。

凌云亭

位于中峰西麓的试剑石相传是刘备与孙权同游时的试剑之处。位于后峰最高处的“凌云亭”,因相传是孙夫人祭夫投江之地,又被人们称为“祭江亭”。多景楼西南的一座石羊,相传刘皇叔和孙仲谋就是骑在上面,定下联手破曹之计的。至于古时即为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的“多景楼”亦被传为吴国太的相婿楼和孙夫人的梳妆楼。而位于中峰南侧的太史慈墓、鲁肃墓、后峰西北角的“遛马之涧”等历史遗迹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三国故事。

编辑本段多景楼与北固楼

历史鉴证

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载:“镇江府甘露寺,在北固山上。江山之胜,烟云显晦,萃于目前。旧有多景楼,尤为登览之最,盖取李赞皇(按,即李德裕)题临江(亭)诗有‘多景悬窗牖’之句,以是命名。楼即临江故基也。”元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九“甘露寺”载:“多景楼,在山之绝顶。元符后因焚荡再建,然非旧址。唯东面可眺,三隅暗甚。”并引南宋乾道庚寅(1170年)镇江知府陈天麟所撰多景楼记说:“多景楼不知其所始与所以名。寺兴于唐,由李卫公以后,登北固题咏者皆不及多景楼,当建于本朝无疑。”

历史争议

清代陆蓥《问花楼诗话》卷一载:“北固山多景楼,明时已圮。”但清代前期洪升尚有《多景楼》诗篇。这些记载清楚表明:多景楼为甘露寺寺楼之一,因李德裕诗得名,当是北宋时期建于唐临江亭旧址。因元佑(1086年-1093年)末火灾焚毁后元符(1098年-1100年)中再建,已非旧址。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再迁至新址(陆游因而作多景楼词)。由此可见,多景楼与北固楼是两座楼,它们之间并无渊源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固山,天下第一江山(中)
镇江三日:北固山怀古
江苏镇江:北固山
【镇深度】镇江乃“天下第一江山”的真正由来!
江苏镇江甘露寺:三国刘备招亲处,荒凉之处
扬州镇江游(4)——镇江北固山和甘露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