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导演《白求恩大夫》的镇江人张俊祥,妻子是廖永昌的老师

1910年12月,张骏祥出生在镇江演军巷附近。

张家是镇江的书香门第,张骏祥的祖父是晚清举人,外祖父曾任翰林,父亲张立瀛是镇江较早的留日学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先在驻镇陆军警察分队担任队长,利用这个身份反清活动。辛亥革命时,担任过镇军军政府宪兵司令、镇江警务公所警务长。

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子女教育肯定是抓得很紧的。张骏祥7岁开始在私塾先生的辅导下攻读《论语》、《左传》一类古典文学,9岁进入江苏会馆办的小学念高小,12岁考入北京师大附中。在北京读书,他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对进步文学产生兴趣,中学毕业前,他和同学合作翻译俄国小说《红笑》,还发表了一些诗歌。

1927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第二年又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的5年里,他阅读了大量西方古典名著,研究了西洋戏剧,毕业后被留在清华大学当戏剧家王文显先生的助教。193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十大名校之一的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专攻导演,兼学编剧、剧场建筑以及布景灯光等多种课目。

三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对西方的戏剧理论摸得门清,随即乘船返回了沦陷中的祖国。

回到中国的张骏祥,开启了属于他的电影大导演时代。

他导演过很多经典的电影作品,最有名的有《白求恩大夫》,到现在都是所有医护工作人员的榜样。

电影《白求恩大夫》,1965年完成,1977年正式上映。

青年张骏祥

张骏祥就读美国耶鲁大学戏剧研究院时的留影


张骏祥与国立剧专学生合影

1957年,张骏祥在捷克参加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张骏祥在《白求恩大夫》拍摄现场

01

学以致用,1939年秋,他应聘到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授导演、舞台美术,并先后导演了曹禺的《蜕变》、《北京人》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则》。

两年后,他来到了重庆。

抗战时期的重庆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是大后方戏剧活动中心,许多知名的剧团因为战乱,都迁来了重庆,因此,话剧在重庆形成了空前的高潮。

张骏祥在重庆先后主持中青剧社和中电剧团,同时为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和神鹰剧团导演了《边城故事》、《安魂曲》、《牛郎织女》、《大渡河》等剧目。

一边导演,一边创作,他写了《山城故事》、《美国大总统》、《小城故事》等话剧剧本;还翻译了《好望角》、《审判日》、《吾土吾民》、《富贵浮云》、《林肯在伊利诺利州》等话剧、电影剧本。

很快,他就在文艺界展露头角。

在文艺圈子的男性,露了头角,想不被美女演员关注到都难。

1943年的除夕,夏衍组织了一个圈里的小聚会,张骏祥认识了当时中国影坛四大名旦之一的白杨。

英国《泰晤士报》曾将白杨称为中国的"葛丽泰·嘉宝"

白杨比张骏祥小10岁,面对这位博学多才又喝过洋墨水的青年导演,她有太多的问题想请教了。

在西南的抗战后方,没有什么电影产业,白杨就很想了解一些话剧。

张骏祥说:想学啊,想学我教你呀。

两人开始往来多了。不久,两人所在的剧团应《华西晚报》之邀,一起去了成都。在成都,他们很快完成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

两人一边创作,一边坠入爱河,深度的交流让彼此都很快乐,燃烧的激情让张骏祥文思泉涌。

很快,张骏祥为白杨写成了话剧《万世师表》,1944年10月,《万世师表》在重庆青年馆上演,引起了轰动。

这场表演后,媒体都说,这是白杨艺术上的高峰,也是他们俩“爱情之花,结出的艺术之果”。

没想到的是,激情来得越快,褪去得也越快,这段让媒体津津乐道的姻缘,才开始不久,很快就结束了。

两人性格、文化、兴趣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不多久,张骏祥只留下一句“感恩过往所有,未来仍是家人”,就回到了上海。

1947年,他转入电影界,先后在中电一厂、二厂特约编导了影片《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

《还乡日记》


《乘龙快婿》

拍完这两部电影,1948年,由于他不满“中电”当局对创作的蛮横干涉,离开上海去香港,为永华影片公司导演影片《火葬》,讲述了双喜与大鹏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


1948年《火葬》剧组在北京颐和园(右5为张骏祥)


《火葬》

1949年4月,新中国即将建立,张骏祥北上,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迎来了他创作的崭新时期。

02

他不仅在文艺条口担任了繁重的领导工作,还深入群众,先后改编和创作了《胜利重逢》(1954)、《鸡毛信》(1954)、《新安江上》(1958)、《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集体);导演了《翠岗红旗》(1951)、《淮上人家》(1954)、 《燎原》 (与顾而已合作)等电影。

《鸡毛信》

《鸡毛信》作为中国影片的代表,还被推荐参加了1955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正式展映,并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三等奖、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是“新中国第一次塑造革命小英雄形象的儿童片”。


《翠岗红旗》

《胜利重逢》


《淮上人家》

《新安江上》

《燎原》

一边忙着事业,另一边,爱情悄悄向他撞了过来。

1951年9月,新中国政府派出了第一个大型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和缅甸,周恩来总理对代表团的组建亲自过问,代表团的团长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丁西林担任,团员里有郑振铎、李一氓、刘白羽、陈翰笙、钱伟长、季羡林、常书鸿、冯友兰、吴作人、张骏祥,以及团员中唯一的女性——留法歌唱家周小燕。

这个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精华的代表团,出访的时间之长也是罕见的,从1951年的9月起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回来。

代表团不承担实质性的外事任务,游览参观、传达友情就是他们最大的使命。他们经常参观印度和缅甸的景点,每到一处,周小燕就要拍几张美美的照片。

张骏祥说,这事我在行啊!

当一名合格的摄影师,对一位学过光影技术的大导演来说,难么?

虽然只有黑白胶卷,但张骏祥把照片的背景、构图、光影和神态都弄得很到位,周小燕特别满意。

一来二去,两人就暗送了秋波。

终于,在泰姬陵,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皎洁月光下,张骏祥大胆向周小燕表白了。

此后在缅甸,两人亲密合影,俨然已是情侣。

在孟买出访期间 张骏祥和周小燕第一次骑了大象

回国后,1952年的5月5日,他俩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新郎的证婚人夏衍、新娘的证婚人贺绿汀。

婚后,张骏祥感慨地对周小燕说:“可惜认识你太晚。”

张骏祥和周小燕在北京,摄于上世纪50年代

张骏祥与周小燕,摄于上世纪50年代

03


1957年4月,毛主席接见电影界代表张骏祥


1958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林冲》摄制组(后排左2为张骏祥)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部就想拍摄一部白求恩题材的电影,请周而复根据他的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周而复写了一个初稿,但一直没启动拍摄。

1957年至1958年,有个国际大导演伊文思来华时,提议拍摄白求恩的传记影片,这年秋天,张骏祥参加了白求恩电影的筹备工作。

这部电影的筹备期很长,张骏祥先沿着白求恩走过的路线,作了一次跨越几省的长途旅行。

他采访的人有元帅、将军,也有太行山深处的老农民,更多的是当年八路军的基层干部和战士,还有战地医院的院长、医生。

在他的采访本上,记录了不少有关白求恩的逸闻和细节:

白求恩脾气大,容不得一点马虎,消毒不到位、手术器械没摆好、晚上护理值班时打瞌睡……都要发火骂人;他亲自给伤员洗澡、洗脚、刷牙,为生火消毒,趴在灶前的地上烧湿柴;他开始自己烧饭,后来也吃小米、熬白菜,还因为吃了羊肉莜面拉肚子;他对吃穿不在乎,但不抽烟不行;他到一个地方就和接待的首长、百姓拥抱亲吻,弄得人家很尴尬……

做了大量采访后,张骏祥重新编写了剧本,到1963年剧本发表之前,他改了不下四、五次。

1963年9月份,电影终于正式开机。主演是谭宁邦,谭宁邦是美国人,曾是电台播音员兼制作人,是少数在1949年后仍留在中国的西方人之一。


《白求恩大夫》剧照

摄制组住在部队招待所,张骏祥同大家一样,啃咸菜下饭。

生活将就,拍戏却非常讲究。白求恩骑的大白马,道具员跑了好几个军马场,才在西安找到中意的一匹白马;

河滩边的戏,因为上海的石头不同于北方,张骏祥硬是从1000公里外,拉了10多吨石头回来。

张俊祥的“白求恩大夫”,要求有人物真实性,影片里的白求恩一会儿穿着日军大衣模仿土耳其大公,一会儿熬奶油鱼汤给战士补身体;会对他的中国同行发脾气,也会在笛声中忧愁地想起家乡与爱人;去老乡家吃饺子,好不容易用筷子夹起一个,正欢呼着,饺子掉了,表情瞬间垮掉……

1965年9月,影片完成,报送文化部审查,因文化部电影局正值“整风”,停止审片,加上江青说“毛主席已经写了文章,你们还想怎么样”,这部电影被打入冷宫。

1967年,张骏祥与赵丹、张瑞芳、郑君里等13人,被送进“少教所”关押。

两年后,他与妻子周小燕在奉贤干校相见。周小燕只见“一个老头,头发花白,佝偻着身子,拎了个旧包”,模样老了10岁。


· 《白求恩大夫》剧照。

《白求恩大夫》的首映式,推迟到1977年的国庆节。这部中国人物传记片中的佼佼者,堪称张骏祥的代表作,获得了1978年意大利墨西拿电影节评委会奖。

1979年,张骏祥被任命为上海市电影局和上影厂联合艺委会主任,这年12月,文化部任命张骏祥为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在同时任命的五个副局长中排名第一,并兼任上海局局长。

1982年,张俊祥执导的剧情电影《大泽龙蛇》上映。


张骏祥在《大泽龙蛇》拍摄现场


《大泽龙蛇》


张骏祥与《泉水叮咚》的小演员合影

张骏祥与潘虹

晚年的张俊祥一直忙于电影理论的整理,1995年10月,由其主编的电影辞书《中国电影大辞典》出版,该书讲述了中国电影的概况和历程,填补了中国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电影辞典的空白。

1993年他因血压低又一次昏倒送医院抢救,从此便长住医院直到去世。

去世前,他对周小燕说:“你来迟了,刚才白求恩来过了”。

晚年张骏祥与周小燕

墙上的画是他们结婚时吴作人赠送的《双象图》

1996年11月14日,张骏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后安葬于上海福寿园。

镇江有条“观音桥巷”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老镇江难忘的“一枝春素菜馆”。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侬好!上海》网络杂志-聚焦上海名人老克勒的幸福生活
民国黑白老电影《乘龙快婿》1947年(导演/张骏祥主演/白杨/金焰)
民国黑白老电影《乘龙快婿》1947年(导演_张骏祥主演_白杨_金焰)
【国产电影】白求恩大夫
国产老电影【白求恩大夫】(1964)
电影《白求恩大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