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秦文学】胡萝卜:【 我背馍上学的那些日子】(散文)


本期编辑:秦岭人家



我背馍上学的那些日子 

文/胡萝卜

      作者提供的87级三班毕业照(前面第二排右边坐着的两位是学生,其余为老师)

1984年秋,结束了8年的中小学生活,我荣幸考上了高中。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学开始我就在农村上学,我们的学校是村办学校,小学和初中在一起。小学到初中毕业,不光要学习,还要收草、放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我们这一代人,生在60年代末期,正值国家人口出生高峰期,我们虽是村办学校,但是我们上小学时一个年级也是两个班80多人,到了初中毕业这年,只剩一个班30多名学生,能考上高中的只有5、6个人,那个年代考高中的难度不亚于现在的学生考大学,要是哪个家庭能供出个高中生对于这个家庭也是莫大的荣耀,而我也很幸运,成为了一名高中生。我的父母当然非常高兴,不等开学就为我准备开学的行囊,一个背馍的布兜、碗筷、和从姨家借来的铝饭盒。

   

从我家到学校6公里,从学校到我家6公里,这条路我不知走了都少遍。我们县有三所高中,当时我们考高中是按片分校,第三中学是离我家最近的高中,我被分到了第三中学,离校6公里,只有选择住宿。开学第一天,上午骑自行车到校办完报名、住宿等入学手续然后返回家,下午背着一布兜母亲烙的锅盔,带上一盒咸菜,步行从家赶到学校,这一袋锅盔是周一到周三的伙食,周三下午,学校会早放一节课,住宿的学生赶回家取周四到周六的伙食。我们地处关中平原,是全国著名的吨粮县,80年代初期,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上学背的都是纯麦面馍,背咸菜是为了好存放,能多吃两天。家里偶尔也会给准备些其他菜,但因为不便存放或加热,往往天只能吃上一顿,所以平时背咸菜的次数还是比较多。学校办有一个学生灶,吃饭要交小麦面或玉米糁换取细粮、粗粮粮票,交小麦面时每斤面要补交5分钱,可能是调料费吧。

每天到了饭点学校铃声一响,老师刚走出教室门,买饭的同学会从教室飞奔到宿舍,拿上碗跑向灶房,学生灶房有100多平方米,一个南门,一个西门,一个窗口,买饭的学生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排队拿着碗从南门进灶房,门口有一个工作人员会根据这顿饭收取相应的饭票,盛好饭从西门出。高中三年,学生灶的早饭不是白米米汤就是玉米糁稀饭,从来没有改变过,午饭多数会是汤面,学生灶的汤面也就是把面条切成小段,在水中煮熟加点盐,一般饭里是没有菜的,更是看不见油花花也尝不到其他的调料味,抢着排队就是为了排在前面吃点稠的,学生们排到后面饭稀了,免不了要多叨叨几句。灶上偶尔也会吃一顿油泼面,但是要收5分钱的菜票。学生灶卖馍、卖菜的窗口也是男女生各排一队,这个窗口一般不拥挤,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会经常在灶上买菜吃,一般同学几周买上一、二元钱的菜票,到了周三或周末从家里带的菜吃完了,才去灶上买一次菜。高中生活,吃饭使我们学会了团队作战精神,几个关系好的同学每次从家里带来的馍是放在一块的,到了饭点,买饭、取馍、买菜、吃完饭洗碗都有分工,买饭的同学一人要买两份饭,取馍的同学去取馍、取菜,这次谁带的馍烙的好就先吃谁的馍。我才上高中时身体瘦小,在家母亲对我偏吃另喝,上高中每次烙馍不是油膜就和面时给面中打个鸡蛋或者烙馍时放点花椒叶和盐,所以每次我带的馍都是先被吃光,我带的菜也是每次先被大家吃完。不是我带的咸菜好,而是我装咸菜用的是饭盒,那时大多数同学装菜用的都是玻璃瓶,玻璃瓶子装的菜不好用筷子夹,把我的菜吃完了再把别人的菜倒进饭盒吃,我的馍和菜被吃完了,剩下的日子只有吃别人的馍和菜。有时带的馍好了还会被别的同学偷吃一两片,一两片馍被偷吃,可能是本宿舍的同学吃了,最可恶的是高二有一次,星期天下午我把馍放到宿舍,等到下晚自习回来,只剩了空馍兜挂在墙上,这肯定不是本宿舍的同学干的。学校没有饭厅,吃饭一年中只有到了冬季或天阴下雨天把饭领到宿舍吃,宿舍地方本来就小,吃饭时只有卷起铺盖把饭放到床板上盘腿坐着吃,其余季节领到饭后 几个人在操场或路边找个地方几个人围个圈蹲着吃。比起50后、60后,我们算是幸福的一代人,虽然有背馍的经历,但也不是很辛苦更没挨过饿。


记着高一第一学期报名,我是骑着家里的自行车带上用装化肥的袋子装的被褥和我叔一块来到学校的,我叔是我村一个小时候和我关系好的同龄人,比我早一年入学,他那时候在这所学校上高二,按农村的辈份我还将他叫叔,在我叔的带领下办完入学手续然后找到宿舍。一排砖木结构的房子,看上去有些陈旧,听说是以前的教室,一排三个宿舍,一个宿舍三间,我们班的宿舍在中间,宿舍门开着,走进宿舍门,迎面是一排通铺,分上下两层,用直径三十多公分的木梁做的架子,上面铺着木床板,第一层距地面约50公分,第二层距地面约180公分,每层床全部是通的,有10米宽,因为太宽床架子中间床头处有一个立柱,立柱上靠着一个木梯,是方便上铺的同学上下用的。在宿舍进门右边也就是木架床的对面,是一片用砖盘的60 公分高、2米长、8米多宽的石板床,说是石板床其实上面的床面是用水泥做的,开学已到了秋季,摸上去还感觉有点凉。宿舍里只放了几床被子,都是用化肥袋子装着还没铺开算是占上位置了。我叔问我住哪块,我看看了看,琢磨着母亲送我上学时说的话,在家靠娘出门靠墙,住宿时最好靠墙住。我也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就选了上铺靠墙的位置放上铺盖,又看见墙上钉了一个钉子,就顺手把馍袋挂了上去,然后去办其他事情。晚上来到宿舍,宿舍里人已经住满,我被分到高一三班,全班班71人,除了附近的同学返校不在宿舍住,30多名男生都安排到这一宿舍,我看了看,有的同学已将床铺好,每人一单人褥子约占不到一米宽的地方,把装被子的化肥袋或报纸铺到床板上再铺上褥子,有的同学褥子上铺着床单,有的还没有床单,铺好床的同学坐在床上靠着被子,说着闲话或翻看书本。我顺着梯子爬上铺来到自己的位置,先把鞋脱了对着合上放到床头,然后铺好被褥。刚开学大家还不熟悉,断断续续的说着闲话,无非就是问问你来至哪个学校哪个村,有来自同一学校或同一村住到一块的同学,就显得随意多了,说话声音大谈的内容也多。很快熄灯铃响了,宿舍里慢慢开始安静了,我长这么大还很少在外就宿,第一次睡到大宿舍还不习惯,现在回想也不知道当初是怎样的心情,多数同学都睡着了,我还没有睡意,回想中小学的生活,憧憬着未来,上大学、谈恋爱、工作、家庭......也不知道几点才睡着。

开学不到几个星期,同学们很快就适应了高中生活,吃、住、学习、回家取馍一切适应了,宿舍里晚上也就热闹起来了,熄灯铃声响过了,宿舍里一些床位还是空的,在外面路灯下看书或在操场锻炼身体的同学还没有回来。有的同学想睡觉,有的在天南海北的谈论,外面的同学开始陆续回宿舍,想睡的同学开始谩骂,发生几句口舌后宿舍才开始平静。平静只是暂时的,到了半夜,就有同学起床开始方便,有的同学起夜谨慎小心怕吵醒别的同学,有的同学起夜总会弄出一些响声影响别人睡觉。宿舍里的同学起夜小便多数是去厕所,厕所离宿舍有一段距离,有个别胆子大素质差的同学,到冬季晚上起夜怕冷,就会在宿舍门前的背光处小便,又害怕学校值班老师撞见,撒完尿急着跑进宿舍钻进被窝,有时还会被值班老师追进来惊醒所有人。早上起床铃响了,有的同学急着起床,有的还想多睡会,有些淘气的同学起来早了,偶然会做些恶作剧,把下铺同学的鞋子放乱,多数同学那时穿的都是黑绒布鞋,本来多睡了会起床时间就紧,穿鞋时又要找鞋子,少不了一阵骚骂和哄笑。

第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等到第二学期报到,我就不在宿舍住了,开学来把被子放到宿舍,等到晚上像高二、高三的同学一样把课桌当床睡到教室,教室比宿舍安静还没有脚臭、咸菜味,我们班和我一起住到教室的有五位同学,天不冷时晚上一个人嫌挪动桌凳麻烦就睡在两张桌子上,桌面很窄有时翻个身会掉下来,到了冬季,会将凳子放到旁边,挪些桌子拼到一块,几个人睡在一起能暖和些。早上起床铃声一响,迅速起床恢复桌凳到原位,把被子叠好放到教室后面靠墙的一个空桌上,后来学校检查卫生,被子放到教室会影响环境,只好每天早上起床将被子放回宿舍,晚上在拿回教室睡觉。高中三年,宿舍到教室,教师到宿舍这条路我不知比其他同学多走了多少遍。

80年代初期,自行车在我们这块农村已经普及,但一般家庭只有一辆自行车,只有家庭条件优越的人家,会在儿女考上高中时给买上一辆自行车,算是奖励也图个方便。我家距离学校只有6公里,步行也就一个多小时,每周三学校早放一节课,来回取馍时间也比较充足,我虽向父母提出了买自行车的要求,但家庭经济还是不允许,父母也没有同意,家中的情况我也了解也就没有强求,于是我就开始了高中三年的步行背馍生活。

84年秋季,9月刚开学下了一个多月的阴雨,从我家到学校6公里全部是土路,又赶上秋收地里的玉米全部要用拖拉机或架子车往回拉,本来就不平的土路被碾的坑坑洼洼,路上到处是积水,有时天晴上几天路还没干就又下雨了。下雨天穿着雨鞋高一脚底一脚 6公里的路程是很难走,我家住在学校的西北方向,星期天下午背馍去学校,因为时间充足,我有时会顺着村西的渠岸多走几公里路绕到学校南边的柏油路上再去去学校,渠岸窄没有车碾比较好走,但是绕着走路长到学校需要2个小时左右,遇见下雨又刮风,雨伞遮不住全身只能先顾头,等到了学校布兜背的馍都被雨淋湿了,到了宿舍晾一晾,第二天照样吃。

高中三年来回背馍的路上,虽说有点累,但也其乐融融,周三、周六放学都是同路的同学几人一起走着说着,把学校里各班这几天的发生的有趣的事,男女同学之间的敏感话题口无遮拦的谝个美。高一的时候还比较安分,等到了高二周三、周六放学时,就不愿和男同学一起走了,总希望走出校门偶遇到同路心仪的女同学,我们这一代人的高中时期,多数男女同学关系不算保守,但也不算开放,当时没有手机也不敢直接联系,只能自己把握时间在学校门口制造偶遇。有了这种想法不久,在一次周六放学刚出校门,我就遇上了邻村在同一级的一位我平时就很想接近的女同学,然后一起走回家,一路上谈论颇多,交流学习、探讨人生,6公里的路第一次感觉太短。到家时突然想起没有在校门口等我叔,以前我和我叔约好相互等候一起回家,这次提前走了,我叔少不了骂我重色轻友、再说一些挖苦的话,从那次以后放学我和我叔就不相互等候对方,但每次去校时是一起走的。虽然每次去学校时我都希望在路上遇见邻村的女同学,却也不敢到她家村口去等她。高二那一年,也许是心有灵犀,我们经常放学、上学时相遇,有一次下雨我还帮她背过馍,两人共用过一把雨伞,我们接触多了这也引起了同学们的一些闲话。转眼到了高三,学习紧张了,学校的伙食也有了改善,一个星期也就回家取一次馍,背的馍不够吃了就在学生灶上买着吃。回家的次数少了,也许因为闲话,我们相遇的次数也就少了,埋藏在内心的小秘密终究没敢说出来,只有寄希望于考上大学后在吐露真情。我们那时参加高考先要预考,预考不上不能参加高考,天不遂人愿,我预考落选,又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原因没有重读参加第二次高考,回家和土地打上了交道。三年高中背馍路上的一切美好与遗憾,也只能留作回忆。

高中背馍的那几年,在我的记忆里永远不会消失!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胡萝卜:男,现年55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毗沙村八组人,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工作,喜欢阅读,爱好文学。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鼎文:【诗词吟感悟·风雅咏追梦】(诗词二十八首)

【三秦文学】李创:【醉美深秋】(诗歌)

【三秦文学】孙志文:【感悟·七绝十二首】

【三秦文学】张小华:【秋游子午湖】(散文 )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稿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问: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史   波   杨   强

策划:李书忠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编:鱼儿姐姐   徐萱波

主编: 谢亚红   处 寒   谭文群

编委:

 刘旭平    唐桂英   吴远红   梦而诗

 润    隆   米兰花   刘马陵   水云天

 刘军英   王宝群   张晓强    孙传志

       喝   茶   南友锋   马永清    徵   蔚 

       张兴军   凤尾竹   吴风平

 秦岭人家     秋日私语

三秦文学

欢迎关注

获取更多精彩!

点击分享此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耳语:你跟我走吧
那一天我见到了社会
王温轩(签约作者)丨沙集初中,梦里的那抹记忆
杨阿敏:葛晓音教授访谈录(一)| 尔雅国学报
背馍上学那些年(散文) 文/张琼(陕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