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论语滋味长13

(一)

《大学》一共1753个字,

其中经205个字,传1548个字

1548个字是用来解释205个字

201个字是用来解释4个字

那四个字叫: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怎么明明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什么是明明德?

——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太平,让所有人都过上舒心的日子。

怎么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静:心不妄动。

安:所处而安。

虑:知道考虑自己及别人的舒适圈。

得:得到“止于至善”的成果。

什么是止于至善?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安心的呆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怎么亲民?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什么是亲民?

——不是“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而是不要“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二)

7.22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这段讲通过舒服圈能看清局势。

德:让周围人感觉舒适的一种品质。

失德:使人失去舒适感。

桓魋:宋国司马、孔子弟子司马子牛的二哥。

这段话的背景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在子牛的强烈建议下前往宋国。宋国国君宋景公十分期盼孔子的到来。而当时宋景公最亲近的大臣恒魋则力劝不要让孔子来宋国(孔子的到来会让恒魋失去地位、损失利益)

孔子说,我说话做事使人们感觉舒适,桓魋就算看我不顺眼,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我去宋国会使恒魋感到不舒服,他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派人把我赶跑。但他是不会杀害我的,因为杀害我会有很多人指责他,这些指责会给他带来另外一种不舒适感。)

7.23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段讲真人才能让人舒服

孔子说,你们觉得我没有把让众人感觉舒适的技能全传授出来?其实我并没有隐藏什么呀。我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刻不呈现在你们的眼皮子底下,就是这些所谓孔子的言行举止才让你们及其他人感觉舒适啊。

7.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段是针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讲的。

文:与为人朴实、粗野相对

行:与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足相对

忠:如何让上位者舒服。获得好感

信:如何让自己及身边人舒服。获得好感

孔子的教育分为四科:文化修养、社会实践,对上忠心,讲究诚信。

7.25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这段圣人对君子;善人对有恒者。要与《泰卦》一起看

圣人:让所有人都感到舒适的人

君子:让自己及身边人感到舒适的人

善人:让所有人都通达的人,止于至善的人

有恒者:为自己及身边人求得通达的人

亡:虚无

有:拥有

虚:少量、弱小

盈:大量、满

约:立规矩

泰:通达

泰:小往大来,吉,亨。

亡、有、虚、盈、约、泰:是小往大来,求吉、求亨的过程。

孔子说,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我没见过,能让自己和身边人满意的人我见过

孔子说,让所有人都通达的人我没见过,能人自己和身边的人通达的我见过。只要有恒心就能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事有规矩,万物开泰。

7.26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段讲“约” 孔子约束自己的行为。

纲:大网

宿:鸟巢

孔子钓鱼但不会用大网伤害小鱼,打鸟但不会打鸟巢伤害幼鸟。

7.27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段讲通过多听多看练习如何令人令己满意。

不知而作:高情商的人。

孔子说,情商高的人先天的就能令人令己满意,我不属于情商高的。我会多听多看学习为人处世的优缺点来令人令己满意。这是后天的能力。

7.28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这段讲要克服偏见,鼓励别人追求进步。

(个人猜测互乡这个地方和中世纪的欧洲一样,不喜欢洗澡,认为洗澡会招来疾病。所以互乡人粗狂少文,体味很重,旁人无法忍受,往往避之不见。孔子见童子是帮他去野增文。)

互乡:地方名

难与言:听不懂好赖话,说话做事不合时宜,惹人厌烦。

孔子接见了一个来自互乡,人人厌烦的孩子。弟子们都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要见这么讨厌的人。孔子说,与这个孩子一起进步与放任他自生自灭惹人不舒服哪个好?这个孩子有了要进步的念头,我们就要帮助他进步,而不应当追究他以前令人不舒服之处。

7.2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段讲仁心是很容易获得的。

孔子说,仁很难达到吗?只要心里想着如何让人满意让自己满意,就能达到仁的效果了。

7.30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段讲人皆有过,怎么以令人舒适的方式告知别人的过。

结党不合于礼,臣非议君也不合于礼,孔子的两难在于昭公重仪轻礼。

司败:官职名

党:帮助隐藏他人的过失

同姓:吴鲁皆姬姓

陈国司败问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回答说当然知礼。

孔子离开后。陈国司败向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并靠近了说:我听说君子不结党,难道象孔子一样的君子也会结党吗?贵国国君娶了吴国同姓的女子,称呼为吴孟子。如果这样也算知礼的话,那还有什么算不知礼的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了孔子。

孔子说,我很幸运,一旦有过错,马上就会有人指出来。

7.31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这段在讲“诗言志,歌咏言”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

舜说,夔啊!命令你主管音乐,教育青年,教导他们正直温顺,宽宏庄重,刚正不暴虐,平易不傲慢。让青年们用诗来表达意志,用歌来传递所思所念,声调随着咏唱而抑扬顿挫,韵律使声调和谐统一。

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如果唱的好听得舒服,一定要让对方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

7.32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段在讲文行忠信、知行合一。

孔子说,思想指导行动,想到就会去做,但行动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能想到不一定能做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33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这段讲行事逻辑

孔子说,你们问我是否达到了圣与仁的地步,我怎敢说是?我能做的也就是不断追求至圣至仁,从不懈怠的教诲身边人。

公西华说,这个就是我们做不到的地方。

7.34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这段讲追求至仁至圣的过程就是在向天地祈祷。

子路遇事求鬼神,孔子遇事求自身。

孔子生了重病。子路去祈福。孔子问子路,是不是有这回事?子路回答说,是有这件事,希望天上和地下的神灵保佑你安好。孔子说,我自己一直在努力祷告啊。

7.35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这段讲抉择。

孔子说,奢侈时铺张浪费让人不舒服,节俭时见识短死心眼也让人不舒服。在这两种不舒服间进行选择的话,我选择见识短死心眼。

7.36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段讲舒适层的情感传递

孔子说,君子心中无不平之念,所以心胸坦荡令人令己都如沐春风。小人心中怀揣比较,患得患失间则令人令己心情焦虑。

7.37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段讲孔子给人的三层印象

第一层:温而厉

孔子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温润如玉,让人有亲近之感但又不可亵渎,该严肃的时候还是很严厉

第二层:威而不猛

孔子严厉的时候给人的第二感觉是威严,举止稳重、张弛有度,都在情理之中,没有令人意外的惊人之意。

第三层:恭而安

孔子严厉之后给人的第三感觉是恭敬而安宁,事了随风过,对事不对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述而篇第七》主要讲什么(2/2)
诵读经典 | 论语·述而第七(下)
《论语》笔记之七(《述而》):务实不虚,面世不仙,儒之骨也
论语点睛 述而第七
述而第七
论语-述而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