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InsurTeach创新前沿:P2P保险专题报告

本文来自P2P保险公司同聚保史普震先生投稿。2015年12月8日,总部位于纽约的P2P保险公司Lemonade获得了由红杉资本领投的1300万美元种子轮投资,让P2P保险得到了投资界的巨大的关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保险,投资界将其归类为Insur-Tech(保险科技)领域。但是国内对P2P保险的认知并不多,本文对P2P保险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类型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此文略长,读不完可收藏~

P2P保险的概念

P2P保险(Peer to Peer Insurance)是指基于广义的分享经济概念,对等个人之间互助合作共同分担风险的一种经济补偿机制具体表现为对等个人通过互联网组成虚拟的社区来满足对同质风险相互分担的需求,并因此达到消除个人与保险组织之间的保险利益冲突以及降低保险费用目的的新型互联网保险。

P2P保险类似P2P借贷,均为对等个人提供服务的平台。当把P2P平台主体移除后,对等个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这也就是所谓的P2P保险运用两层架构来运营保险业务。上层为对等个人组成的社区,对等个人之间风险分摊由民事合同约定。下层为提供服务的P2P保险平台,由平台和对等个人之间进行服务协议约定。

从实践角度来看,P2P保险也可以理解是互联网相互保险的进化,其将相互保险分解成两层架构运营,上层为虚拟的社区具有较强的社交化功能,对等个人之间交换的是相互的风险及资金,下层为提供专门保险服务的网络公司。根据本文的研究,P2P保险有三大核心要素:费用返还、运作透明和用户做主。费用返还让用户为自己真正的风险买单,运作透明是所有交易明细可视化及可追踪化,而用户做主,则是保险产品的理赔条款及规则用户说了算,将权利重新赋予用户。

P2P保险的发展现状

P2P保险诞生于2010年,位于德国柏林的Friendsurance开启了P2P模式在保险行业运用,试图以P2P来颠覆传统的保险业。该公司主推险种为与个人责任险,家庭险,汽车险,电子产品保险,法律费用保险等。该公司用户的费用被分为两部分,60%的费用购买保险公司产品,40%的费用归入资金池。若社区内的用户都不出险,40%保费返还;若社区内用户大量出险,由保险公司兜底。2014年,Friendsurance用户首次达到50,000名,次年84%的用户获得保费退款,平台也因此获得德国最佳数字创新奖。 2014年,英国的Guevara将P2P保险引入汽车保险,与保险公司进行深度合作。

P2P保险经过前期的缓慢发展并逐渐得到用户的认可后,2015年期间有20多家P2P平台雨后春笋般出现。全球范围内的P2P保险平台,截至2015年12月共计25家,已经上线运营的为9家,还未上线的为16家。


我国的P2P保险起步较晚,2015年11月由香港公司P2P Protect Co., Ltd全资控股的P2P保险平台“同聚保”在中国上海上线,主要以P2P保险来解决传统保险的空白区,例如社会化的风险等。平台通过两层架构来运作,上层架构为对等个人组成的社区,社区内的每个人均自愿与他人公共分担特定的风险。下层架构为“同聚保”提供支持服务,服务的项目以理赔服务为主,其他增值服务为辅。

同聚保在初创阶段(2015年8月)便获得了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基金SOSV LLC.的种子基金。2016年3月,华夏信财集团对同聚保进行了战略投资。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人开始对这个新兴的互联网保险感兴趣,并进行试探性投资。对于这样新兴的互联网保险,在初期发展阶段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

P2P保险的类型划分

P2P保险自2010年出现以来,历经五年多的发展也慢慢衍生出了两种基本的运营模式形态,分别为纯服务型P2P保险和复合型P2P保险。上述两种类型的P2P保险的特点对比如下图:


纯服务型P2P保险

纯服务型P2P保险,以纯粹的P2P的理念来进行商业运营。纯服务型P2P保险有清晰的两层架构来运作,上层为对等个人组成的虚拟社区,底层为提供保险服务的P2P保险平台。平台只提供服务,权责分明没有超越网站的界限,非常专注于服务性。迄今为止,这种继承P2P思想精髓来运营网络保险的模式也是目前最多的尝试。

纯服务型P2P保险的特点是与风险保障需求的用户之间没有保险利益冲突,前者只是后者的服务提供者,不属于接受风险的载体也不是风险分担的合同方。因此P2P保险的理赔条款是比较灵活的,用户可以通过投票制定和修改理赔条款。这类P2P保险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因此有75%~100%的保费进入了保障基金。当风险分担社区的风险较低时,保费返还力度比较大,用户也因此以更低的价格满足了风险保障的需求。但这类P2P保险没有保险兜底行为,当社区内的风险较高时,用户的风险保障程度也会相应降低。

纯服务型P2P保险作为用户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聚集同质风险保障的用户,所以风险保障的范围较广,只要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同意共同分担某一类风险,那么这个风险就是可以保障的。

在目前上线的10家P2P保险网站中有7家为纯服务型P2P保险。 本文的研究对象“同聚保”为典型的纯服务型P2P保险,另外还有美国的Gather、Worldcovr,荷兰的Broodfonds、commoneasy 以及新西兰的PeerCover。

例如PeerCover, 注册域名为 www.peercover.co.nz, 根据ALEXA 历史记录,第一次被搜索引擎抓取是在2015年5月3日。网站注册仅需要名字和邮箱,用户可以创建一个社群或加入一个社群并通过PeerCover预存保障金。你可以随时退出社群,如果你的社区还没有发生索赔,那么你可以拿回所有的钱,如果你的社群已经发生索赔,你的余额会按比例缩小。(包括理赔的钱+理赔的服务费每次100美元),该平台险种多,针对不同属性人群推出不同产品。随时退出机制,先进的理赔机制(由平台提供独立专业的理赔意见,但决定权在社区,以投票多少决定是否理赔)。

复合型P2P保险        
                                
复合型P2P保险,是P2P保险与传统保险公司深度合作的一种商业模式。产品线前段为P2P保险,后端为传统的保险产品或保险产品的补充(免赔额)。这种类型的P2P保险类似于保险产品团购网站,网站聚拢用户统一购买传统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以达到降低购买保险产品的费用。这样的好处是在初创阶段规避自身欠缺保险运营经验的劣势,将P2P保险和传统保险公司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这种渐进式的变革有其自身的优势以及劣势,当然和P2P保险初创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复合型P2P保险特点是用户保费的一部分来做P2P保险,另一部分还是用来购买传统的保险产品。这类P2P保险有25%~50%的保费进入了保障基金。当风险分担社区的风险较低时,保费返还最大可以达到50%,相较于纯服务型P2P保险的力度小了很多。但这类P2P保险有保险兜底行为,当社区内的风险较高时,用户的风险保障程度比较高。

复合型P2P保险的产品由传统保险公司提供,因此,保险的理赔条款也是传统保险产品的格式条款,导致理赔条款比较冗长繁琐。同理,由于传统保险产品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保障的风险较窄。在目前上线的10家P2P保险之中共有3家复合型P2P保险,其中德国的Friendsurance是将用户的费用被分为两部分,60%的费用用以购买保险公司产品,40%的费用形成资金池。若社群内的用户都不出险,40%保费返还,若发生大量索赔由保险公司兜底。

另外一家英国的Guevara主要做P2P保险的车险领域,用户的费用也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保险公司保险,剩余部分为社群资金池留存,但比例非固定化。资金池的留存比例根据社群的人数多少来决定,其运营模式对比Friendsurance更进了一步。

法国的InsPeer主导思想为不打算自己来替代传统的保险公司,而是要来做传统保险公司的补充,平台主要做亲戚朋友社群,保障的类型为汽车保险以及住房保险的免赔额。当你的车辆或住房在自然灾害中受损,除了从传统保险公司拿回一部分保险赔偿金后,还可以从社群内获得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免赔部分。平台的营收模式为收取每次理赔费用的10%作为服务费。

P2P保险面临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研究,P2P保险平台运营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平台的定位问题、风险控制能力问题、法律方面问题和业务方面问题。

平台的定位问题:P2P保险初创平台应首先定位于保险领域的利基市场,而不是在没有得到大量用户前直接去触碰传统的保险产品,这样很可能在于传统保险公司的竞争中失败。例如传统的医疗保险,在与提供医疗负担单位和医院谈判上,传统保险公司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而P2P保险怎不肯能具有太多的议价能力。

因此,P2P保险的初级阶段应着眼于小额度的风险互保,不能将理赔额过大,或覆盖范围过大。针对于的目标客户群要有别于传统的保险经营理念的“二八定律”,P2P保险平台应避其锋芒,反其道而行之。P2P保险平台应针对于80%的中小保险需求的用户提供保障,并针对这部分用户特殊风险需求开发定制化的新型保险产品,而不是先去尝试从传统保险产品切入,例如已经是红海的“车险”、“寿险”。

另外,P2P保险平台应明确其中介主体资格,是对传统保险业的一种补充,而不是风险的载体。在我国P2P保险发展的初期,也可以尝试借鉴国外的经验,先从复合型P2P保险切入,平台的保险产品还是为传统的保险产品,产品的条款及理赔还是取决于传统的保险公司。虽然产品创新性有一定障碍,但这样能让用户对P2P保险的中介地位更容易接受。

风险控制能力问题:P2P保险平台运营的风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外部的风险;另一部分来自于内部的风险。

来自于外部的风险为保险具有的特性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虽然P2P保险可靠社交网络与社群关系来降低保险的道德风险,但P2P保险毕竟带有保险特性,所以赔付率如何更好的控制及防欺诈均是初创的P2P保险平台面临的大问题。建议初创P2P保险平台前期与征信机构合作,加强风险防控。同时,平台也要逐步完善数据分析能力并构建风控模型,对风险防控不断升级。另外,因为P2P保险所有的流程均嫁接与互联网上,所以如何防止黑客攻击、及用户资料泄密等计算机问题应有充分的预防措施及应急方案。

来自于内部的风险为社区保障资金问题,这种互保社区的保险以社区保障资金赔偿为限,没有一定的保险兜底措施。所以,P2P保险初创平台可以考虑再保险模式。出险后先由社区资金池来理赔,若社区资金池出现完全赔偿情况,再由再保公司进行兜底行为,让每个用户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包括备用资金,资质等问题,这方面也可以向传统保险公司汲取好的经验,比如P2P保险可以根据资金池大小进行备用资金。

法律方面问题:虽然P2P保险产品为非典型的保险业务,但这种创新也是对保险业务的一种补充,所以其业务也应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因目前P2P保险尚未规模化,所以P2P保险的模式得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还需一段周期。就P2P保险平台来说,社区风险保障金在平台上进行沉淀,这次资金被平台的运营者所掌握,容易与P2P借贷平台发生同样的“跑路”风险,因此P2P保险平台应有严格的资金管控措施,例如建立银行资金托管账户,由银行定期出具资金托管报告以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对于目前还没有规模化发展的P2P保险,应借鉴P2P借贷的成功经验,积极组织成立P2P保险协会以规范平台行为及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强平台的正面宣传。同时积极主动向政府申请监管及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将P2P保险纳入政府部门的监管范畴之内。首先,政府应从法律主体进行认可并划定合法的边界,以引导为主,监管为辅的方针,让我国的P2P保险平台积极健康的发展,在确定P2P保险为监管主体后,进一步细化监管细则并制定准入标准。

业务方面问题:P2P在中国用户脑海中已经形成了锚定效应,所以要改变这种锚定效应需要一定的周期。P2P借贷平台大量倒闭,老板跑路导致用户对P2P非常反感,所以P2P保险在前期市场规模化有一定的困难度。P2P保险在发展时机上存在一定缺陷,受P2P网络借贷的负面影响,在发展速度上应该会慢于P2P网络借贷。首先,P2P保险应借鉴P2P借贷及传统保险公司优秀的运营方案,并避免后者在运营中犯过的错误。

其次,保险业声誉不佳,形象不好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尤其是我国居民对保险接触较晚,对保险的理解本身就较浅,对于网上投保者样新型的购买方式就显的陌生。保险产品本身就属于弱需求产品,复购率相对较低。对于分享经济衍生的互联网保险,P2P保险社交化特点比较突出,所以应让用户理解P2P保险并逐步建立信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交化媒体运作来改变上述局面。

P2P保险和P2P网络借贷的用户行为特征在一定方面具有相似性,例如相信P2P这种模式比传统金融渠道或传统保险能提供更好的项目和服务;思想开明并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有理财的头脑。所以,在P2P网络借贷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的情况下,P2P保险平台在渠道方面应首先考虑与优秀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合作,为后者的用户开发保险产品。另外,P2P保险还应借鉴P2P借贷的经验,避免在线下采集用户的信用材料审核,虽然这样可以减少违约风险,但征信成本太高,不适合初创公司。建议积极跟踪我国逐步建立的个人信用系统,以此降低P2P保险的运营费用,不用专门建立符合自身要求的信用制度。

P2P保险未来展望

杰夫.贝佐斯说过,不进行改变是最危险的!传统的保险模型已历经几个世纪,迄今为止没有发生很大进化。2010年P2P保险出现,致力于将现代的商业保险带会回其互助的本源,未来将是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行业。保险的本质是互助及风险分担,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目前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却是以拒绝赔偿用户为前提的,所以保险行业口碑确实很一般。2010年出现的P2P保险让人耳目一新,其实P2P保险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新保险国十条定量目标,中国保险业 2020 年预计达到5 万亿的收入。保险业2020 年达到5 万亿的收入,超过15%的行业增速。国十条确定了2020 年保险深度5%,保险密度3500 元/人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势头,这一目标是切实可行的。以2020 年14.5 亿人口来计算,2020 年中国保险行业的收入可到达到50750 亿元,2013 保险行业的收入是1.72 万亿,可估算出复合增速高达16.46%。

更长远的看,从保险密度的角度观察,中国保险密度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的保险密度是255 美元/人,美国的保险密度是3872 美元/人,是中国的15倍;日本的保险密度是4339.7 美元/人,是中国的17倍。从发达国家的对比值来看,我国的保险密度至少存在10倍的发展空间,保险行业纵深空间非常大。

在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鼓励下,相信P2P保险在未来的5年内会有突破性的发展,也会有更多优秀的P2P保险公司出现。就目前世界上P2P保险平台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来看,P2P保险还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创业公司资金与资源有限,以及互联网保险牌照的稀缺性,创业公司们并不像互联网巨头那样高调成立保险公司,他们更多地是切入传统保险产业链里边的某一环节,从而希望提升保险产业链的信息化和效率,希望能够降低成本、回归保险本质。

2016年初,互联网巨头腾讯也传出内部消息准备涉足P2P保险领域,可见P2P保险应该是互联网未来十年的一个的风口。未来的十年对P2P保险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行业内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就目前而言,P2P保险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营模式尚待完善,因此P2P保险应尽快完善自身机制,合理有序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保险将颠覆传统模式!当前保险科技产业链的四大方向
当人工智能来到保险行业 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研究报告】数字普惠时代的互联网支付与网络借贷
他询问了工、农、中、建、交的理财,最后选择了P2P!
专注碎片化场景,小雨伞保险如何获得红杉青睐
未来“风口”!千亿级的物流保险市场,到底该怎么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