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毛钱”特效层出不穷,花再多钱也难掩力不从心

网视导读:为什么中国影视剧中的特效那么烂,是因为我们太穷了,没钱吗?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如今中国影视剧的投资越来越大,前几年千万级成本都够制作方吹嘘一阵子,现在没有上亿投资的影视剧根本拿不出手。尤其是电视剧领域,这种“资本热”越来越明显,投资2亿到4亿的剧不断增多,最近正在筹备拍摄的《扶摇皇后》、《将夜》等公开成本都达到5亿,并宣称上不封顶。可是这样的投入力度并没有为“最烧钱”的特效挽回一点颜面,最多只值五毛钱,不能再多了。

“五毛钱”特效长什么样

首先,特效的产生历史十分悠远,早在无声片时期,摄影师就会通过两种方式把不同镜头的画面合成在一起:一是背景放映、二是光学印片。这些特效方式准确来说只是一些摄影技巧,和现在利用绿幕和电脑合成的特效相差甚远。但可怕的是,国内影视剧的某些特效甚至还没有70年前的技术来的流畅。

真正让特效流行起来的是电脑绘制技术。特别是在1977年5月25日上映的《星球大战》使整个特效行业出现了颠覆性的革新。而开启这一黄金时代的正是后来被乔布斯收购的皮克斯公司大boss——卢卡斯。为了《星球大战》,卢卡斯成立了工业光魔(皮克斯是后来被收购的动画部门),成为特效行业的鼻祖。

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光线追踪技术”、“真人CG技术”的应用,好莱坞特效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

然而现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票仓国家、电视剧产量最高的国家,以及动辄过亿的成本投入,却还是因为渣特效被网友群嘲“宁花五毛,不花一块”。

为什么花多少钱与特效的制作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特效真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像是制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特效公司在帮助李安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奖不久之后就宣告破产,而国内制作了具有动画特效里程碑意义的《宝莲灯》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因此而元气大伤,所以对于特效的风险投入让很多制作公司望而却步。

此外,特效除了技术的发展,还需要长时间的环境孕育,目前国内的制作环境还是缺乏正确认识特效的观念:有从事过影视后期的相关人员反映,片方缺钱是真,更大的问题就是根本不想花钱做特效。甚至还有这样的甲方,不满意特效做的逼真,非要假一点,说这样观众才能看出来做了特效。这种反常的认识导致国内影视剧纷纷呈现出“五毛钱”特效:

那么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国产影视剧又如何才能摆脱特效尴尬的局面呢?

力不从心的“特效”生存环境

探讨特效制作的问题,首先就要明白特效对于影视行业的重要作用。就拿最近的电影市场来说,国产电影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票房滑铁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莱坞特效大片的夹击。《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等等口碑如何另说,在票房成绩上几乎大获全胜。

而从数据公司的调研上也可以发现:特效影片比普通影片具有更强的票房号召力。因为特效工业最重要的成果产品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卖点的院线电影,新传智库数据以在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中入围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为选取标准,对2012年-2016年五年的国产院线电影top50进行筛选分析发现,有42部影片入选特效电影的分析样本,数量占比16.8%;累计票房270.26亿,占五年250部top50影片总票房的34.0%。票房占比超过数量占比,初步说明特效电影比普通电影更具有票房号召力。

但是国内的影视制作方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一、行业混乱,“特效”公司难挣钱

虽然现在能做好特效的公司不多,但是会做特效的公司却越来越多。国内影视剧对于特效的需求大、但是质量把关并不严格,优秀特效公司的龙头优势缺失,导致行业的准入门槛降低,平均利润就相对缩水了。就像前文所说,特效是一个极容易亏钱的行业,当大量公司挤进这个产业时,会因为竞争加剧、压低市场价格,最终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下降。

为了生存,中小型特效公司只能压缩成本,降低特效制作的成本投入,行业老大们也只能硬着头皮支撑,不只中国,海外许多知名特效公司都被靠山收购,比如工业光魔被迪士尼收购、数字王国被中资企业收购。

二、挣快钱,中国“特效”缺时间

好莱坞的电影体系之所以成熟,是因为从导演、摄影、到美术、制作、特效等是一个发展完备的工业化体系。一部特效电影从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都有充足的时间,对于IP开发也有相当漫长的孵化过程,以漫威系列为例,在上世纪40年代就具有了IP雏形,随着时代发展具有更宏大的世界观,聚集了相当稳定的粉丝群,可以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大,对于漫威IP的影视化完全可以从长计议,特效制作也是讲故事一种手段,参与到拍摄的全过程慢慢打磨。

而这个漫长的时间是现在国内影视市场最缺乏的,内陆影视市场膨胀得快,但不稳定,还没有诞生过像哈利波特、漫威系列可以开发数十年的超级IP(小编仔细想了想,我们还是有这样的IP的,比如西游记......)一个特效IP往往还没有制作出来,市场热潮就过去了,而这种病态的市场风潮也淹没了许多好机会——刘慈欣的《三体》可以说是国内现代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但是真正要孵化为具有商业代表性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酝酿,然而当刘慈欣获得雨果奖后,《三体》影视化被紧急提上日程,虽说最后因为种种因素被搁置了,但小编认为制作方根本没有自信脱离“三体”舆论浪潮后收回成本。

如今优秀的作品太急于用资本证明自己反而会折煞自己该有的光芒,过度开发的《盗墓笔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样被时间推着往前走的特效必然无法呈现出精美的作品。

三、中国“特效”难成自我风格

中国影视市场如今还不具备达到国际视野的特效审美能力。就拿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影视剧题材来说,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特效的发挥空间有限,主要是给“古偶”添加辅料去了,观众们对于特效的想象也基本被好莱坞大片给框住了,根本无法突破现有的局限。

所以对于特效的批评多集中在不逼真、场面不够宏大,这种思考模式某种程度也是美国人的思考方向,所以但凡国内做的比较好的特效几乎都有好莱坞的影子,从这方面来说徐克、周星驰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尤其是“徐老怪”对特效的执着才能呈现出《蜀山》、《智取威虎山》、《西游伏妖篇》这样与众不同的特效效果,因为一者他转变了部分国人的思维,特效不是为内容服务,而是内容的一部分;再者,划分开了好莱坞的风格限制,特效的呈现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这是徐克等导演的远见卓识,提高了中国特效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与现有数据不谋而合。

四、明星天价片酬,“特效”难生存

“明星天价片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如今特效是影视剧刚需的情况下,明星高片酬的直接受害者就是特效的后期制作。而明星片酬究竟涨了多少呢?十多年前,演员的总片酬只占到制作成本的不到10%,而如今明星的片酬可以占到制作成本的70%,再刨除宣发成本,各大大小小的制作费用,划分到特效头上的钱就更少了,并且往往为了赶时间,小型特效公司成为最佳选择,关键的技术人才竟然难以生存。

此外,特效在中国产生了畸变,不是为作品服务,而是为“流量小生”服务,“小生”们面无表情,没有演技,就靠拉远景加特效糊弄;不愿出外景,就在棚内搭绿幕;轧行程,没档期,就用特效P上去。不以观众欣赏需求为出发点的特效做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说到底,制作方目前还是力不从心,特效在中国影视市场面对一个积患已久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END-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网视洞察】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网视洞察】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如有其它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方授权并注明出处。

授权联系:微信号 xiaoxingxing05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明星片酬全球罕见:已高达影视制作成本70%
为什么明星演员那么“贵”
眼花缭乱的操作令人目瞪口呆
评论 | 遏制电视剧行业乱象 仅靠“限酬令”还不够!
从片酬几百万到动辄过亿,明星到底对国家有多大贡献?
电影投资风险加大 有些中国明星片酬高过好莱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