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朝阳:“别人家的孩子”榜样背后是怎样的阴暗面!

这两天火爆社交网站的国产悬疑佳剧《隐秘的角落》刷遍了朋友圈,剧中主角——朱朝阳绝对是“别人家孩子”的典型代表,自律、好学、乖巧、次次年级第一。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朱朝阳的另一面:阴冷、心思重、道德感缺失。

其实,我对于朱朝阳有些隐隐的心疼:这么优秀的孩子,在他这个小小的年纪里竟然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深深的不安和对爱的渴望。

这部剧播出时,恰逢发生了江苏五年级的小女孩缪可馨跳楼事件。我不禁思考,明明她就是朱朝阳式“别人家孩子”的模板,在外人眼里原生家庭完美、父母恩爱的她,为什么会在一次作文反复不通过后,选择了死亡这一条绝路?

大概在朱朝阳和缪可馨这样的好孩子范本背后,他们有不为人知的心理隐忧。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现在的孩子更容易自杀,更容易放弃生命,更容易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对抗外界的不认同,是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出现了偏差。

       

(图片来源网络)


一、我们所处社会的现实——孩子每天面临着不可预测的事件


最近总是爆出一些令我们悲痛万分的单词,坠亡、跳楼、自杀,冰冷的文字传递了一个个令人不愿意相信的事实,每一个事实通报后面都是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家长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1、家长的教育——教育孩子树立高于社会的道德标准,力求一个完美小孩
 
朱朝阳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福的:父母离异,父亲重组家庭,另有一个孩子,他只能和母亲过着不富裕的生活。在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母亲企图通过自己的“唯学习论”以及强烈的控制欲,让朝阳变成一个可以向前夫证明自我的“完美孩子”。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朝阳期待着父爱,等待着母亲的认同,并愿意为之不懈努力。
 
妈妈对朝阳的要求:好好学习,每天睡前一杯奶!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是妈妈控制欲的克制体现——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完美无缺的孩子 ,学习好,体质好,这样就可以向别人展现:单亲妈妈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这也就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她在朝阳去见爸爸时,特意嘱咐他带上成绩单。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在于你教了孩子什么,而是你没有教什么。一味强调学习上的完美,忽略情感的传递,导致孩子情感缺失,只会将孩子内心的阴暗面激发出来。这也导致继妹朱晶晶的一句“爸爸最喜欢我,不喜欢你!”成了一切悲剧的导火索。
 
在缪可馨跳楼案件中,我们通过家长的文字表述,可以洞悉缪缪一直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中,父母恩爱,三世同堂,家中独女,有足够的宠爱和监护。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缪缪的性格活泼开朗,成绩优秀,热爱生活,有充足的自由空间去成长。
          
     (缪缪朋友圈截图)
       
(缪缪和妈妈跳舞视频截图)
 
把孩子教的十分完美,自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养成了高于社会标准的道德感,共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是超出了同龄人的水平。可这么完美的小孩,在面对不完美世界时,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绝路。
 
2、孩子面临的社会现实——他人的不认可,内心情绪无法排泄
 
决定我们行为方向的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认知发展恰恰是孩子看待世界、处理信息、存储和调取记忆、解决问题、语言沟通方面的变化,所以孩子的心理发展,对事件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社会是一个不完美的社会,这是我们这些大人历经几十年所感知出来的,可是我们没有和孩子去讲清楚这件事。我们给孩子建设了太多美好的东西,却没有告诉孩子当所处环境不是这么完美的时候,要怎么做。事实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做,既没有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建设,也没有落实到学校生活的实操教育。
 
在朱朝阳接受的教育中,妈妈是唯分数论的坚决簇拥者,根本没有关心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没有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他的世界里也只有学习这件事。
       
       (图片来源网络)

朝阳妈妈在景区工作,留下包好的饺子烧卖就会离开;朝阳爸爸也不怎么过问朝阳的事情,朝阳考第一名还是在牌友那里知道的……在这样日复一日中朝阳变得内敛、敏感、隐忍,遭遇校园霸凌、没有朋友都未曾向父母提过,因为他知道在现有的环境里,只有自己好好学习,独坐第一的宝座才能换来父母的一眼关注。
 
朱朝阳渴望得到父爱,对父亲说:“我努力学习,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够乖,我常常想,如果我当时更懂事,您和我妈也许就不会分开了。”卑微祈求来的父爱,遭到了继母的冷嘲热讽,继妹朱晶晶的不认可,这与父亲前期对他冷落的态度有着很大关系,朱晶晶的行为、话语就像一根刺,扎在他自己建立的对于父爱的想象中。父爱对他来说就像落了苍蝇的那碗甜品,食之有味弃之可惜。
 
亲情得不到回应,他才会格外珍惜严良和普普带给他的友谊,让他在那个暑假不再孤单,可是友谊也是要有选择的,一念之差,善恶两旁。
       
   (图片来源网络)

缪可馨的家长教给孩子的是:敢于表达自我的权利应该被尊重,即便别人不同意你,但他应该尊重你。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大概率不是这样的,尤其低年级教育中最突出的还是服从教育,用一些小小的“惩罚性”的手段来树立老师的权威性是惯用手法。比如写错一个字罚重写三遍,再比如缪可馨的老师,老师认为她没有“传递正能量”就罚她重写,一遍不行,就再写一遍。两节课后,班里还有六七个同学没有改完,缪缪就是其中一个,下课后她就痛苦地走向了栏杆。
 
每个孩子都会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这种追求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不幸。显然缪缪没有感觉到别人的尊重,一念之差,阴阳两隔。
       
(图片来源网络)


二、面对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可以通过“脱敏”让孩子变得更“抗造”



家长眼中的完美小孩,可能内心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它是由每一次的不开心、每一次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积累而成。孩子无法直面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家长没有顾及到,比如朝阳的父母,丝毫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一方面是家长知道但是没有深究,比如缪可馨的家长,在缪缪19年10月份被打之后,和老师进行了沟通,但却没有给缪缪进行深度的“脱敏”,没有告诉孩子家庭以外的接触到的人,不是家长可以选择的,但可以降低他对我们的影响。
 
有时候家长看到的是孩子给你反馈的表象,不是他内心真正的表现。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我接触的学生里,有不少孩子并不是父母看到的“让人放心”的样子。受人欺负、性少数派等,但他们更愿意和有距离的人说,而不是父母。因为怕父母担心、怕父母不能接受,即便自己的内心满是创伤也不想告诉父母。
       
   (图片来源网络)    

1、世界的不完美是常态,保全自己最重要
 
人总是在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完善和优越。正是这种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因为人的思想是与他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所以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他的思想也因为他的行为不同而发生改变。我们不能奢求每一个个体的思想都和我们对标,但我们可以学会正视别人的不完美,接受来自别人的负面评价,学会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排解不开心。
 
我的孩子小米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因为文字书写的问题屡屡和我哭诉。我认为可以的书写,在老师那里就是不达标,次次返工。疫情在家这段时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写字上面。面对老师的否定,孩子有点崩溃,但我会给孩子做心理建设:“老师的态度不代表妈妈对你的态度,老师的不认同不会影响我对你的爱,老师对书写的否定是因为在学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老师也不能打破,妈妈可以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你去练字,我们一起努力去达到老师的标准。”这其实也是我一直在给孩子树立的一个心理防线,别人的任何评价都不能代表我的态度,我对女儿的爱也不会因此而减少。
 
面对老师的态度,我们家长首先要有一个自己的态度:老师伤害不到我。然后把这个原则教给自己的孩子:老师有他的合理性,底线是威胁不到你,他即使现在对你态度不好,他也只是你漫长求学生涯中的一门课的一个老师。而我们家长才是孩子日益相处的密切接触者,如果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就要给孩子打造一个“抗造”的外壳。
 
 
2、告诉孩子——所谓家与亲人就是接纳你一切狼狈与不堪的存在
 
当你看到孩子哭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相信大多数家庭的常态给出的反应是“不要哭”,但是,常态就是对的吗?
 
每一句“不要哭”的潜台词,就是“我见不得你不高兴”,这样的语言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家庭心理模式:孩子在父母面前就应该阳光快乐,不开心在家庭是不被认可的。这就等于告诉孩子:进家门之前,拜托你把自己调整成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对孩子公平吗?当孩子遭遇外界的批评和挫折时,家不应该是他最安全的港湾吗?很多父母错就错在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口头告知孩子有了坏事要跟爸爸妈妈说,孩子就能做到。现实是什么呢?是当他哭泣时,你表现出3次以上的不接纳和不耐烦。在一次次反复当中,家庭这个最安全的“情绪围墙”就消失了。
 
记得女儿在幼儿园大班时,突然会在家里发脾气,说妈妈那里做的不好,让她觉得不开心,每一次我都鼓励她:“就这样,心理委屈的感觉要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就叫沟通。”所以,我的女儿知道沟通不是我每天指出她哪里做错了,而是她主动告诉我,她心理的真实感受。
 
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暴露缺点、发泄情绪很安全,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用行动影响孩子。这一点很多家长即便知道也做的很差。
 
当孩子出现不开心、情绪低落时,我们要允许这种状况出现,要鼓励孩子在家长面前释放情绪。即使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不像孩子期待的那么好,但我们自己也会调整,远没有孩子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既然能在这个城市扎根十几年,那么我们也有能力去接受、去解决事情。我们要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家,永远是最安全的地方。
 
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孩子有事可以向家长倾诉,家长解决问题时也要随时告诉孩子事态发展的过程,不要一句:“我都办好了,你不用管了”了事,让孩子见到家长解决问题的魄力,明白家长始终是与孩子站在一起的,是同盟而不是加害者。
 
那些让你不喜欢和不痛快的人,永远只是人生的过客,健康与安全才是生而为人永恒的命题。

亲妈学堂(米妈):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留英双硕士,在读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我还是一位妈妈。三重角色使我时刻审视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于自己从教、为母经历的真实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导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孩子,也希望为妈妈们打造一个“舒适圈”,减轻带娃负担。欢迎关注、转发分享、讨论、提问,一起探讨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推荐阅读

孩子和你唱反调,“真理”永远掌握在家长手里吗?
哮喘女童事件未平,缪可馨事件又起:父母应该怎么处理家校关系?
谁拿走了孩子的想象力?聪明的妈妈,从不去扼杀孩子做梦的权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生病,吃药的却是孩子
隐秘的角落:把炫耀孩子当荣誉,负分家长培养不出满分孩子
朱朝阳这样的乖孩子,为什么会出事?这3个对情绪的误解,每个家长都该明白
花开的声音(总495期)介休十中382班《班级简讯》
经常检查女儿朋友圈错了吗?干涉孩子交友,请注意这些原则
教育最大的失败:母亲越位,父亲缺位,老师错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