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甄道元|《红楼梦》成书过程总论

《红楼梦》成书过程总论

甄道元

任何过程,都是时空的变化过程。空间表现为事物位置和结构的状态与变化。换言之,空间是时间的见证,空间的变更也是时间的反映,二者相辅相成。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
“增删五次”是个过程。“过程论”下的《红楼梦》也即曹书发展变化的历史。成书过程,首先是个时间性、阶段性的概念,涉及何时开始创作,中间经历了哪些修改阶段以及变化的原因,何时完稿等。具体到《红楼梦》,创作的起始时间一直是个难以解开的谜,而这又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而且还涉及到程高的摆印。因程本《红楼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传播问题,它还是个成书相关的问题。故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很难系统地展开。笔者暂且抛开那些原发性的问题,而从“时”“空”互映角度,仅就其增删中对“上一稿”的改写所留下的痕迹,进行分析,谓之“底稿探索”,也即成书这个大课题之一部分。其时间,在拙作中仅表现为“次”,即增删的次第。
恩师胡文彬先生曾言:“迄今发现的八十回脂抄本,没有一个本子是曹雪芹的亲笔原稿,都是过录本,有的甚至是再过录本,或是再过录本的过录本。”《红楼梦》的传抄状况是很复杂的,“传抄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售而抄;一类为藏而抄。为售而抄的也分两种情况:一是一人持本高声朗读众人听抄;一是拆装、分叶,众人分抄。因抄工的文化水平、地域语言、抄书的目的不同,以及责任心等方面的因素,出现音误、形误、提行之误、窜行之误、批语混入等状况甚多——错、漏、重、跳均有。据现存李朝时期朝鲜使者来华采风中,也观察到:有一人持本读,众抄手听抄的状况,故音误者多。有一本书拆开、分抄的状况,故上下左右看窜、版本间窜抄者多。有抄书卖钱为目的者,故偷工减料,唱本、小说混抄舛错多矣。藏书家抄录时久,亦出勾改、批注,故批语混入者多……失真之处,不胜其多。”先生又叮嘱“后四十回有曹雪芹的文字。”还告诫晚生:“批语混入正文要注意”“120回混入批语太多,当细心甄别”“前后皆有!”

先生远见卓识!
在先生的指引下,对《红楼梦》的成书,形成了如下认识。
一.曹书的构成
笔者认为,《红楼梦》依据于几个主素材,其中最主要的素材是来自于汉儒文化下的“杭州、扬州”之家族在京城的故事,并又借鉴增添了诸多零星素材,结合上自己的家世和个人历闻,增删改写为了“南京、苏州”家族在京城的故事。通部如“抓药方”一般,多素材纂撰成册。曹雪芹在多家药铺,都抓来了几十味、几百味不同的草药,这也导致了各家药铺,都误以为全副药都是自家药铺的,而产生了“疑邻盗斧”之误判和作者纷纭现象。这种选取素材的“抓药方”方式,也是今日作者之说纷纭的根源,但多难以自圆其说,而形成附会。这种“抓药方”式的成书说,是“解构主义”在成书中的体现。
可以感觉到,刘姥姥、贾芸、大小宝玉等,都是不同素材中的人物整合;可以证实到,巧姐、袭人、紫鹃、晴雯、鲍二、王氏兄弟等,均是几个素材的撮合。曹雪芹在利用素材的同时,还结合上了自家、身边和时政之事。史家兄弟,难说与自家亲戚无关;王氏兄弟,底稿中既有兄弟三人的素材,也有兄弟两人的素材,增删之时整合为了兄弟两人,亦当与自家亲戚相关;在涉及时间的领域,以内文来推算,元妃大限理当“三十一岁”,但作者挥手作“四十三”,再如“五月初三”“九月初三”“二月十二”等,文学艺术中具体到日月,犹有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之感,很可能是欲将不当忘却之事,借机记在书中。
二.曹书的纂撰
多素材的纂撰过程中,首先是要将素材中人物名字,转换到作品中来。一些本子,如蒙戚列杨晋卞郑本,也包括庚辰本等,其中仍存留着尚未转换的人物名字。
多素材的纂撰过程中,还需要将素材中的数个故事情节,聚于书中某个重点人物身上。而在原素材中,各个素材本身存在着故事情节不同的发展指向。这些伸向不同方向的各种指向,在纂撰成册之后,也会展现出故事情节上的指向不同。正文和批语,都反映出了素材中原本的情节流动的指向,人们也会据此形成对结局的不同判断。如“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伏白首双星”等。而到了增删的后期,这些伸向四面八方的“枝杈”,多被作者修整理顺。但在利用素材之时,仍会有未舍得删除之“美文”,而留在了增删稿中,从而仍让人感觉到有多种结局。如“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而这些,未必都代表着《石头记》诸故事将来发展的结局和作者的最终意图。“探佚”也便成为了一个不可机械穿凿的问题。
三.曹书的增删
在素材的基础上纂撰成册后,又以此为底稿,经过了五次增删。作者的增删,有其自身的内驱力,或曾还产生过改写为传奇的念头,这符合古时文人的愿望。但脂砚斋的怂恿,应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继续坚持了小说这一体裁,应与脂砚斋有关。增删稿与底稿的界限,应是脂砚斋的介入为界。增删的过程,不仅是主题的不断鲜明、逻辑的不断合理、结构的不断完美、语言的不断精炼和美化的过程,而且在实质上,它仍是纂撰的继续,同样涉及着素材的添加与删减,存在着情节和人物的整合统一与贯穿——进一步将零星的事件聚于某一人物身上,把纷杂的人物整合归并起来,减少人物的数量、复杂人物的关系,使得典型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清晰,寓意更为深刻,文字的润色更为优美。这也是文学作品创作中常见的路径和提升艺术性的正序。
任何作品的作者,都不会在事先就制订一个“增删五次”或某个具体次数的计划。每次修改,也均会被认为是最终的文字,并会流传出来,只不过事后又觉不满而要再次修改而已。相对而言,增删早期的文字是校为粗糙的,其流传范围也不会广泛,收藏者也不会太多。但流传出不同增删时期的文字,既存在着情理上的可能性,而且在前80回文本文中,也得到了反映。
四.曹书的底稿
任何作品的增删修改,均是以底稿为基础的。五次增删,必有一个增删之底稿。否则,“增删”二字便不能成立。后40回是增删底稿之后部的章回,其处于刚刚由素材纂撰成册,或刚刚着手进行了初步增删的状态。存在着正如胡老所言的“文脉阻滞不畅、故事缺少趣味、人物灰暗、语言灵气不足”等诸多问题。其中也有部分章回,已增删润色得趋于成熟。不止后40回,第25回至29回,甚至从第24回之后半部分开始,到至少第30回,也是处于底稿或增删初期的状态。还包括诸如第62回以及接近80回的数回等,也是处于底稿或增删初期的状态。而以后40回最为集中、最为典型。
任何作品的增删修改,都不是推倒了重来。否则,便不再属于“增删”,而谓之新作。任何作品的增删修改,也往往会将上一稿中的大量文字,整句、甚至整段地直移到下一稿中,在下一稿中留下上一稿的痕迹。在增删修改与对上一稿的誊抄直移过程中,倘若处理不当,便会构成创新与继承的矛盾,形成新构思与原构思之间的冲突,即“毛刺儿”。
这些“毛刺儿”,大量地存在于了增删稿的前80回之中。特别是在便于是别的诸如院宇布局、人物归并、日期时序等领域,增删的前80回存在着诸多不宜被人发现的底稿之影子和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底稿的前80回虽已不得见,但仅留后40回,仍能呈现出前80回与后40回是修改稿与底稿的关系,而非原作与续作的关系,且这种关系是不可逆的。

五. 程本的拼接
程高摆印所依据的底稿,也是抄本。程伟元搜集到了多个增删稿前80回的手抄本,但后40回因是增删之底稿,艺术上较增删稿逊色许多,而较少被人收藏,故既难以被搜集得到,且也极易破损而“漶漫不可收拾”。程高之120回本,当是增删稿的前80回,与未经增删的后40回,拼接在一起的产物,遂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120回“程本《红楼梦》”。(如图1)
图1.程本由增删稿前80回与底稿后40回拼接而成的示意图
程高拼接之后,不用《石头记》之名而用《红楼梦》,当是俯就了后40回之名,并迎合了当时人们对《红楼梦》的普遍认同。而增删稿与底稿的这种拼接,也表现出了诸多矛盾。如看上去后40回的人物形象“扭曲”、故事的发展未按照前80回的预设来展开、与批者所见毫无关联等。这正是由于属于底稿性质的后40回,其形成是在脂砚斋评批和五次增删之前的原因,后40回既不可能按照脂批来发展,也不会按照时间上在其之后的增删稿所预设的来发展,它就是一个草稿“性质”的文字。这种性质的文字,存在着上述诸多不合,反而是合理的。或言,倘若后40回是按照增删的前80回所铺设的和批语所反映的来延伸,那反而是“续书”,而非“底稿”了。
六. 曹书的批语
曹书除了脂砚斋、畸笏叟及少量松斋等人的评批之外,更多的是无名氏们的批语,且至今仍有大量的批语混在了正文之中。笔者推测,西堂十万藏书,有可能是曹雪芹选取、追加素材的资源。其中也应有相当鲜为人知的手抄本。这些抄本,应当既有汉儒文化的,也有满旗文化的。曹书中所流露出来汉儒文化影子,当是更近素材的文字。而这些可供作者增删的素材,不排除还有前人评批过的。在借鉴素材之时,曹雪芹有可能将素材以及混在其中的批语,先一同誊抄了过来以供修改。有的批语,甚至未被脂砚斋所识别,而在混入的评批之上,还做了“批上批”。我们会发现,前面的章回,混入的数量较少而后面章回的状况较重。批语的混入,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性。辨析批语,更能展现出作品的美。
七. 曹书的传抄
流传出来的不同时期的稿子,在传抄过程中,正如先生所言,传抄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裕瑞也记载了传抄情况:“抄家各于其所改前后第几次者,分得不同,故今所藏诸稿未能画一耳。”笔者推测,可能还存在着多本一同拆开、分抄、混装的现象。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两种本子在某一段文字处发生对调的状况,如杨藏本习惯用“多”,他本习惯于用“都”,而至某一处之时,二者发生了双向的对调。这明显与单向误抄不同,而当与混装有关。单向的窜入,并不稀奇;而双向的对调,则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笔者还认为,除章回极少的如郑藏本难以判断之外,诸本均是混抄杂合本。其杂合的状况,难以以章回而论,甚至难以以段落而论,因为存在着再次、再再次的反复拆叶、分抄、混装状况。除了拆叶、分抄、混装造成的窜杂之外,曹雪芹还有可能是每增删改写几回,便由脂砚斋去评批,而且增删五次中都有可能存在这种现象。这就有可能在后来的传抄成册中,将不同增删时期的稿子混抄在一起。换言之,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是包含着增删之底稿和增删之早期、中期与后期等不同时期的文字。如第27回的“巧姐”提前出现并与“大姐”同时出现、第28回的“薛大哥”“妹妹”与凤姐的序齿以及小厮进“东边角门”、第29回的“珍珠”“袭人”同时出现、“紫鹃”“鹦鹉”同时出现、第54回到“大观园”传优伶、第62回贾母生日在正月、第73回的“邻园墙”等文字,便是增删早期甚至底稿之文窜抄进来的。
曹书的传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再以版本的整体,来讨论哪个本子的孰先孰后,甚至也难以以章回来论,包括章回内平行发展的两个事件,而也需要从各自事件本身的增删修改,来思考。换言之,将版本做整体上的“捆绑”、将章回内的内容做整体上的“捆绑”,均不利于对曹书成书的探究。进而言之,曹书的构成、纂撰、增删和传抄,需要以“解构主义”的思想方法来思考。
八. 曹书的版本
基于传抄的复杂状况,整体上以版本来谈论系统的或早或晚,可能已不现实,甚至也很难以章回来论。第67回的繁简两种文字,可能是保存为数不多的、较为完整的早期与较晚时期的两个整回的文字。第64、65回的抄本与程本,也反映出了增删早期和较晚时期的两种文字。一些本子,如舒本,其第13至16回、第35回等,存在着较多的早期文字。蒙戚本在前50回中,多是处于增删中期的文字,当校对中取增删后期之文时,很少被采用;而当考其早期用意时,又难得其缘由。庚辰本可能只有两到三册是“四阅”本,或许有好事者在后来的反复传抄中,将此“凡脂砚斋四阅评过”8字,也添加在了该套混抄而成的其他诸册之前。其前11回和29回后,未必都是“四阅”本。而“三大脂本”之外的一些小版本,诸如列本、杨本、程乙本、双清仙馆本等,特别是列藏本,在校对中的价值,可能被低估了。这些本子,在成书过程的研究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九. 曹书的传播
抄本的传抄状况,人们研究较多。程本之底本,也是手抄本。人们认为,刻本是程本的翻版。而笔者认为,不排除在程高之前,已经有与程高之底抄本相近的抄本,在流传。这些本子,因血缘上更为相近,以至于被人们认作了是程本的翻版。程高搜集到的,既未必是世上之唯一,也未必是最接近曹雪芹、最优秀的本子。今已发现,被人们一向认为杨本之补文,是分别来自程甲本和程乙本的观点,可能存在着问题,杨本之补文实则与程本毫无关联。其与程甲本相同之处,也同某刻本;其与程乙本相同之处,仍同某刻本;其既不同于程甲本和也不同程乙本之处,大多仍同于某刻本。而且,还有少量文字既不同程本,也不同刻本。这说明,杨本之补文,有可能来自于一个与某刻本亲缘关系更近的抄本。
对曹书成书过程更为具体的观点和支撑性证据,将在“第二编”之后,分类展开论述。
成书过程的研究,关系着文本的校对,进而关系着评点、阐释与鉴赏。有成书过程参与的校对,与诸本文字层面相比较的编码、符号式校对,将是两种不同的校对结果。
摘自甄道元《红楼梦底稿探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甄道元:《红楼梦》三论: 素材、成书及解构
《枣窗闲笔》研究
《红楼梦》版本介绍
程甲本残留“脂批”浅探
从我的收藏谈到《红楼梦》版本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是谁   张庆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