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游走古城京口,寻找西津古渡

上回说了瓜埠古渡。长江上还有两大著名古渡。 镇江 的西津渡和 扬州 的 瓜州 渡。我就想着要去看看这两个古渡。看看这两个古渡现在是什么样?说实话我一直不认为我在写游记,我觉得我在说故事,正如我自己介绍中所说,谈天说地,历史掌故,市井传奇。。。当然这过程也有游的学的意思在里面。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了,看了,也学了。
好了今天就说说西津渡,尽管我已经做了攻略,尽管我有了思想准备,因为说是西津渡已经商业化,西津渡已经没有了渡口的概念。我想我还是要找找那个传说中的,有名的古渡口。至于什么商业化,什么历史文化街区。都无关紧要了。但是当我看到了,当我近距离的看到了西津渡的现在,还是非常让我惊讶,它是那么壮观,那么震撼,那么有底蕴,那么有传统。因为我曾经看到了瓜埠渡的衰落与破败。
坐火车,乘公交来到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路上很顺利,进去不方便,因为还在疫情期间。

古戏台
先说说西津渡。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什么原因?这个过程咋回事?
三国时期,东吴孙氏先后在 镇江 、 南京 建都,开启了 南京 与 镇江 城市建设的发展。东晋 永嘉 南渡后建都 南京 ,历经宋齐梁陈, 南京 一直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朝的南朝)
六朝时期的 南京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 南京 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然而,隋灭陈后,平毁建康( 南京 ),北方政权对 南京 刻意贬抑,隋唐的绝大部分时间里, 南京 仅是润州( 镇江 )的一个属县。 镇江 为金陵。唐代诗人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 瓜州 。”这里的金陵渡便不在 南京 ,而是指 镇江 的西津渡。

一走进这西津渡文化街区,看到的就是浓浓的古韵,亭台楼阁,绿树成荫。原来这西津渡,原来这古街不是在平地上,是顺山坡而上,是建在山上的古渡,古建筑,古街,古文化。看到的是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各种建筑,各种文化。我真的惊住了,真的震撼到了。

这种景,这种建筑,这种植被,这种蜿蜒而上。。。惊艳!

顺坡上,更惊艳的石塔,昭关。

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 通道 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 金山 般若禅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 北京 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此塔为 江南 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2000年石塔做加固维修。2000年12月20日告竣。可以放大图片看一下。

元朝,重点文保。

重修塔碑记

观音洞,疫情期间不开放。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香炉,

观音洞的历史,发展介绍。历史上 镇江 的江面是非常开阔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 菩萨 脚踩祥云途经 镇江 ,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 菩萨 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救生会,

救生会旁边的亭子里有个大钟。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 镇江 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 绍兴 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镇江 救生会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 南京 、 武汉 等地,功不可没。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谓举世无双。

观音洞旁边的地藏殿。不开。

飞阁流丹,说的古街两边红色建筑。

古月楼,小商品啥都有,没人买。

唐代那个诗人张祜,留下了“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沿街而下,各种古建筑,各种商品。

上上下下,满目古韵。我不能忘了我的初心。那个古渡口在哪呢?

看到了一处景色,待渡亭,说的是这里就是古人来往送行,文人怀古凭吊之处。在我找古渡口时,沿着小道一直往西走,走到出口,(街区本来没有出入口,因为疫情就在各路口设卡检查。我在出口处问了一个姑娘,我问特指的长江三大古渡口的西津古渡在哪里?西津这里渡口有不少?也难为这个女孩了,人家也不是专业人士,不过是个志愿者而已,她跟我说那个古渡口已经不在了,就是现在的待渡亭,她说的似乎有道理,但我回来查资料,看地图发现也很难说那个古渡口到底在哪?这个待渡亭在说明处写着是1999年重修,原来的位置在西津渡街与长江路交汇处。在旅游图上标着是清代小码头遗址。实际上这些说的都不清楚。下面看一下地图标识。

这是待渡亭,下面看一下地图

画圈处为现在的待渡亭,也是说的清时的小码头遗址。划横线处西津渡街和长江路口是原来待渡亭地址。画箭头处方向是长江。这里都不应该是最早的古渡口。因为在元时这里就有渡口了。

在看这张图画圈处是清码头遗址,其它同上。

这张图圆圈处,西津古渡遗址,就是指的待渡亭处。箭头处是长江,横线是对岸 扬州 瓜州 渡。这可以看出这待渡亭离着长江很远了。而且这还不是最初的渡口处。后面我在找古渡口时又发现了新大陆。后面再说。
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这个当年的古渡指的是玉山渡口)后面会说到。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 镇江 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 江南 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象,“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待渡亭处

各方向指路牌,边游边看,边不忘初心找古渡。

这已经是半山腰,可以看到远处的民房。

路边有许多小亭子供游人歇脚。

上 云台山 ,找云台阁。

凉亭

一路上的凉亭。

亭。小路弯曲,还有点陡。

半山还有一处观景台,新修的,实际没啥意思。还是上云台阁看景有意思。

到了云台阁,基本就是山顶了。

云台阁,疫情期间不开放。

凉亭

卖点纪念品的小店

到处都有这种休息的小椅子。寓意不错。

看看云台阁的介绍,云台阁是现代的仿古建筑。气势磅礴,古韵悠悠。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可以环顾四周远眺 镇江 城。

这是导览全景图,在这上面发现了还有玉山寺,玉山大码头遗址。

局部图,发现刚才那古街是山的北面,山的南面也有很多古迹,特别是有很多民国建筑的遗址。


1927年,北伐军攻破 南京 ,4月 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 作为民国首都成为直辖市,但 江苏 省政府仍驻 南京 ,1928年迁往 镇江 ,自此 镇江 成为 江苏 省会,直至1949年。
难怪有这么多的民国建筑。
接着下山,继续逛古街,继续找古渡。

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如果从 云台山 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 云台山 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 云台山 麓上的精美“项链”。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靠近头道券门的木结构店铺已经适应了现代商业氛围,成为了当地古玩字画的交易场所,热闹的休息日,店铺连同券门外的阶梯都成了市场,平常日子里则人迹寥寥,惟有店铺门口的竹椅、木凳和时不时窜出的京吧狗透露出宁静中的生机。

镇江 香醋,节日刚过,总的来说游人不算多。

虽然很整洁清爽,但是这青砖,爬山虎还是很有味道的。

老街上各种食品。酒坊。

很干净,很清爽,也很有感觉。

有一家卖锅盖面的,据说上过央视,绝不能放过做广告的机会。平常日也没有多少人。老板在门口喊着,上过中央电视台的锅盖面。

小路灯,小街牌,据说这里的夜景很不错。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 德安 里”等题额。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西津渡街景

我顺着街一直走到西头,到了那个出口,就是前面我说的问到哪个姑娘,玉山寺在哪里?玉山码头在哪里?我试图去找更古老的码头。姑娘求助一位保安大叔,保安说,这里面走不到。怕外面人随便进,四面全部都围起来了。你要从这里走出去。绕到外面到长江路才能看到玉山码头。我谢过,从出口出去。

我出了出口不远就看到了那个玉山寺,这个玉山寺其实叫超岸禅寺,旧为玉山报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内原有观音殿、观澜亭、钓鳌亭等建筑。清朝 咸丰 年间曾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现在的规模。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属良好。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风馆。
康熙年间,玉山报恩寺改名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 金山 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 金山 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寺庙山门墙上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刻的“大总持门”石额。

超岸禅寺,不知为何现在的导游图上又叫玉山寺了。现在四面都封起来了,可能在整修吧。

这是玉山大码头遗址,我看了半天,琢磨了半天,就是个遗址,一块石刻。啥都没有我倒是看的很有意思,

就是这块石碑,估计不喜欢的没人看,也确实没人看。这块石碑写着玉山大码头的变迁

我把这照片局部放大,在滤镜,以方便看的清楚。最上面现代长江岸线远离 云台山 ,就是云台阁那个山,就是那条街的的山,远着呢。

看这个更直接,靠近 云台山 的边上是唐宋码头遗址,前面是唐朝宋朝的岸线,再往上是元明码头遗址,岸线。就是在玉山,就是我现在所在的位置。玉山码头。再往前是清朝岸线,再往前民国岸线,再往前现代岸线。就是说最早的渡口在 云台山 下,就是那个待渡亭处,是唐宋时期的码头,而且也是最早的渡口,就是我要找的古渡所在地。那个姑娘说的没错。现在要看最早的古渡口是看不到了。但是那个待渡亭处原来没有亭子,那个待渡亭原来在西津渡古街和长江路口处,是清时的待渡亭。那时的岸线已经前移了。这个待渡亭是后来重修的。我现在看石碑的地方,玉山大码头遗址是元朝明朝时的码头和岸线的地方。而现在的长江在哪里看都看不到。能看到的一条小河也是长江的一条小支流。关键现在也看不到,不知道是疫情的原因,还是在维修的原因那里全部都挡起来了。好了,当时看到的,回来查资料看地图看到的,我搞清楚了。我也算是了了心愿了。我看到了搞清楚了西津古渡,长江上著名的古渡所在地。

看这图就更直接清楚了。玉山大码头是元明时的渡口。

玉山这里是有点小丘的感觉。现在这里成了市民公园。

玉山游园

往前走走到了长江路。路边很多民国风建筑。曾经的 江苏 省会。

民国建筑很漂亮。和山上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虽然都是装饰,也是很好玩。

这边还有个蒜山公园,蒜山是座小山,关于蒜山也有很多很多传说故事。说一段。
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 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火烧 赤壁”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周瑜。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蒜山公园,走到这我在进去,进到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我刚才是在外围转,在出示一下健康码,跟她们讲了一下刚才从里面出来的。没有在登记。(整个街区都是用这种栏杆挡着)

里面的各种饮食店各具特色。应该能满足各种需要。就是吃个锅盖面,除了小店还有非常高大上的锅盖面展示馆。各取所需吧。

又上坡。

义渡局,义渡局支巷什么意思?查了一下资料。由于长江主泓道发生变化,形成北冲南淤的态势,原来位于江中的 金山 被淤沙包围,竟逐渐与南岸陆地相连。大约于清代同治初年,西津渡玉山码头(大码头)也终于被淤塞废弃,江渡事宜只能暂迁到救生码头(小码头)施行。但由于救生码头本来规模较小,凭空加添了江渡任务,使得码头设施难以应付。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当时旅居 镇江 的 浙江 商人魏昌寿等联合起来,于同治十年(1871年)共创“江船义渡局”,出资在救生会西侧建办公处所,置造义渡大船10只,扩建救生码头,兴建楼宇式待渡亭。从此,在 镇江 与瓜洲之间每日按时对开渡船,免费渡客,极大地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行旅。关于义渡局,救生码头,待渡亭,经过不断考古,勘察还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就不多说了。

在街上看到了一段传说故事,说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一个马副官与聋哑女子在西津渡巧遇,开茶馆,做善事,演绎一段浪漫传奇爱情故事的传说。有意思。

马副官的店

好像还有不少名头

这青砖这爬山虎。

又上去看看

准备出去了。看对面有个牌坊,想过去看看水啊什么的,虽然是看不到长江了。马路过不去从地下 通道过去。 通道 里也是有工作人员在检查。我问了一个清洁工大姐,对面能看到长江吗?她说长江看不到。一条小河。小河也不是,是个湖。。。清洁工大姐果然说话很有水准。回来后看地图。街对面的那一面果然是个像湖的一片水。虽然我没看到。

遗憾的是,小河也好,湖也好,啥都看不到。不是砌了墙,就是有围挡。

本来这里可能确实是个公园。只是不知是何情况?全看不到了。疫情?维修?
寻找西津古渡有结果了,目的达到了,心愿了了。时间还尚早,继续下一个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秘从地下走出的玉山大码头
问津
镇江的“西津古渡”
西津渡访古(图)
镇江古迹最多的一条街,因王安石的诗句而闻名,一眼可看千年历史
镇江西津渡,千米古街却有千年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