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线上教育平台如何找准位置,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关键:「差异化」

Udacity和Coursera都是知名的线上教育课程平台。这两个平台成立的时间都差不多,但是因为彼此定位不同,影响了课程收费的价位,进而导致彼此估值的不同。2011年创立的Udacity被估算具有10亿美元的价值,而2012年成立的Coursera则只有5亿美元。

创新点:与企业合作推出认证毕业证书,Udacity让线上课程不止能学到知识,还可以累积作品和找到工作。

1.追求品质还是多元?两个不同风格的线上教育课程平台

Udacity和Coursera这两个平台的差异是Udacity的课程具有较高互动性,而且教材全都经过团队审查并量身定做,确保有达到一定的品质。另外,Udacity的课程都没有固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完全依据学生个人喜好来安排学习。

Coursera的模式则是提供一个教学平台,然后让大学教授可以利用影片方式在线上授课,尽可能的让线上教材变得更多元。Coursera的课程又分为「有认证」和「无认证」两种,若学生想要选择有认证的课程,那他必须配合该课程教授开课时间,所以Coursera有认证的课程都有特定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若学生错过了某个教授的课程,那他就只能等下一次的课程,或是选择线上其他无认证的课程自行学习。

(图片撷取:coursera.org)

Udacity和Coursera这两个线上教育平台的差异化非常明显。首先,这两个平台都有完成课程之后的认证机制,并提供毕业证书。Udacity主打拥有企业认证的高价值Nanodegree毕业证书,所以在「找工作」上对学生加值比较大。而Coursera的课程虽然也有认证机制,不过认证对象主要是各个顶尖大学而非企业。

Udacity和Coursera的商业模式都是来自付费课程。不过Udacity靠着与各大企业合作推出的认证机制,将课程价位订的比较高,Nanodegree的课程每个月平均大约是$199(约人民币120元),而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大概6-12个月才能完成,所以整体算下来一个学生若要拿到Nanodegree的毕业证书,大概需要花费$1200-$2400(约人民币6000-14000)。Coursera主打多元课程,所以价位相对亲民,普遍介于$39-79(约人民币240-480),平均需要4-6个月来完成,所以换算下来,一位学生大概需要花费$240-$480 (约人民币1440-2880)来完成一门课程。

(图片撷取:udacity.com)

接着,若比较这两个平台的课程数量和种类,大家会发现,由于Udacity重视的是教材品质,所以该平台的课程都需要经过严谨审查,造成课程的数量较少。另外,Udacity的课程追求是深度而非广度,所以它的课程都专注在科技类,像是App制作、机器人学习等等。但是,Coursera就不一样,因为它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教授上课,所以开课门槛较低,让该平台上充满各式各样的课程,像是音乐艺术、商业经济、医学法律等等非常多元,根据统计,Coursera平台上有超过2,000门课程来自全球150间大学。

以上课模式来比较的话,Udacity的授课时间不固定,学生可以自行安排任何时段进行线上学习,弹性非常大,所以这很考验每个学生自己安排修课进度的能力。若学生本身的管理能力不强,这种过于自由的模式反而会影响学生的上课进度。Coursera的认证课程因为都有特定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所以能够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只是对于没办法在该时段上课的学生,这种固定时间的授课方式,反而会让他们错失学习机会。

整体来看,Udacity的少量专精模式比起Coursera广大涉略的方式获得市场更高评价,这也让Udacity成功在创立的短短6年内,公司价值就突破10亿美元,而它背后最重要的推手就是一位叫Sebastian Thrun的德国人。

2.为了把教育推广给更多人,这位德国人选择离开Google

Sebastian在创办Udacity之前,曾任职美国卡内基美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并设计出被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认可的无人驾驶系统,甚至还在2005年的DARPA Grand Challenge(由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所举办的无人驾驶技术比赛)获得第一名。

(图片撷取:forbe)

虽然Sebastian已在学术界获得很高声望,但他并不因此满足于现状,于是在2011年辞掉教授职位,加入Google团队,同时他也在该年创立了Udacity。Sebastion选择加入Google是为了开发Google X实验室(曾推出多种高科技产品,像是Google Glass、Google互联网气球等等)中的无人车驾驶技术。

当Google的无人驾驶技术变得稳定后,Sebastian在2012年决定抽身离开团队,专心投入他自己创办的线上教育课程Udacity。

Sebastian创办Udacity的理由来自当他还是教授的时候,刚好接触了可汗学院(美国一所非营利教育机构)创办人Salman Khan,当时Salman在课堂上告诉大家,他创办的可汗学院成功招收了几千万个学生。这句话让当时还是教授的Sebastian很有感触,他开始思考自己如何能在教育上帮助更多渴望学习的人?

3.跳脱框架的思维,谁说线上课程只能与学术单位合作?

Sebastian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创立一个线上教育课程平台Udacity让更多人一起在线学习。但是,Sebastian不希望跟可汗学院一样,采取谁都可以在线上当老师录制影片教学的模式,因为这会造成授课教材的品质参差不齐。因此,从一开始,Sebastian就要求在Udacity提供授课的老师必须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像是大学教授或是专业讲师等等。

创立Udacity不久,Sebastian和他的团队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问题:平台上的课程完成率都非常低只有2%,意思是如果一门课需要上10次,真正会上完这10堂课的人每一百人中只有2个。这让Sebastian他们很沮丧,因为他们自认平台上的所有课程都是经过严格把关才上架,可惜市场并不买单。

(图片撷取:blog.udacity.com)

经过内部讨论后,他们发现造成这个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虽然线上教育平台在课程完成后都会颁发一份修课证书,但这份证书对学习者而言价值不大,因为它不像一般传统学校的毕业证书,具有求职功效。

因此,Udacity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它跳脱只和学术单位合作的思维,尝试去找各大企业合作开发课程。Sebastian认为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因为可以帮助学生和企业接轨,直接学习业界的职场技能。

Udacity与知名企业,像是Google、Amazon、IBM等等合作推出线上学位Nanodegree。这个学位与过去完成课程就能获得的证书不同,它得到很多企业的肯定,所以这也意味学生可以拿着这张证书去找工作。由于Nanodegree能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提供价值,所以就算需要付费才能获得,还是很多学生愿意花钱修课。Udacity成功透过Nanodegree的认证将2%的课程完成度提高到60%。

4.这份求职证书,不止帮你累积作品还帮你找到工作

(图片撷取:edukwest.com)

如同前面所说Nanodegree除了需要付费,它的课程也有一些基本要求,像是学生每个月必须花费40个小时在学习课程上,或是在选择某些课程之前必须先具备基本的知识,例如学生想要学写某种程式,他必须先去了解计算机概论这种初阶知识。

除此之外,Udacity也彻底颠覆过去线上平台提供的单向授课方式,也就是教授录制一段影片讲解课程内容,而学生则坐在电脑面前听课这种模式。

在Nanodegree的课程中,学生会被要求一定要完成一份实作专题才能毕业。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学生选择Android程式设计课程,那他的毕业门槛就是必须要亲手做出一个有质感的Android App。若有学生选择数位行销课程,他的实作专题可能就是要自己去建立一个脸书的粉丝专页,然后实际去撰写行销文案吸引粉丝来按赞,想办法将粉丝的数量提高到某个数量才算合格。

Udacity故意将课程与实作进行结合,让学生修完课后也能累积自己的作品。因此,如果一位学生在Udacity平台上进修Nanodegree的课程,那么课程结束后他就拥有一张被很多企业认可的线上毕业证书,以及一份自己亲手完成的专题作品,这绝对能提高学生找到工作的机率。

增加了Nanodegree的毕业证书和实作课程的Udacity深受市场欢迎,而且也有不少学生上了Udacity的课程之后,顺利进入到Google、Facebook等知名企业上班。

(图片撷取:arcadiusk.com)

Udacity的成功在于找到学生不认真修完课程背后的原因,进而调整自己平台上的教材并与各大企业合作做出差异化。最后不止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能累积作品以及找到工作,成功赋予学生更多修课价值,让大家更有动力完成Udacity平台上的课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OOC:未来教育的方向?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慕课,如今王者归来
Google X创始人创办免费大学 要让全球GDP翻一番
互联网大学时代来临:前斯坦福大学教授、Google X实验室研究人员 Sebastian ...
十大学习网站都有哪些?
学点什么,玩点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