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减肥后又复胖?斯坦福大学教授告诉你是因为你少了这种“心态”

《创新拿铁》曾介绍过斯坦福大学黄思绮教授的研究,教我们用「头轻脚重」达成目标,克服「虎头蛇尾」的人性弱点。而最近黄教授又发表了最新研究,探讨如何把「一次的成就」,变成「长久的成功」。让人生不只是一餐「满汉全席」,而是一场「流动的飨宴」。

创新点:不要把达成目标当作努力的「终点」,而把它当程努力过程中的一个「景点」

本文三大重点:1. 减重实境秀参赛者6年后体重反而增加?人类与生俱来的「终点心态」惹的祸。2. 如何守住成果?把「终点心态」转换成「旅程心态」。3. 练习「旅程心态」的关键:事后仔细回顾一路走来的每一步。

1. 参加减重比赛6年后却复胖?人类与生俱来的「终点心态」惹的祸

美国的电视实境秀节目「超级减肥王(The Biggest Loser)」邀请许多过重者在30周内透过运动甩掉肥肉,每季都有参赛者成功减掉数十公斤。

但研究人员追踪参赛者在比赛后6年的状况,结果讶异地发现:14位参赛者中竟有13人放弃了比赛期间养成的健康习惯,体重「止跌回升」,平均回复到减重前的七成!

(图片来源:WikiMedia)

这种「达成目标后就松懈下来,把过程中培养的习惯或技能放在一边」的倾向,叫「终点心态(destination mindset)」。这是人性,大部分人都逃不过。

「终点心态」本身不是坏事,它帮助于我们把过去的成就放在一边,重新聚焦在下个目标。然而,如果「终点心态」太强,我们可能在达成目标后松懈,大费周章建立起来的好习惯、新技能,都泡汤了。造成进一步,退两步的结果。 

2. 如何守住成果?把「终点心态」转换成「旅程心态」

黄思绮教授发现,过去关于追求目标的研究,大多强调不同阶段要用不同的方法自我激励。初期要「回头看」,时常回顾自己努力的过程,告诉自己:「我已经完成这么多,今天比昨天更进步!」。当目标越来越接近时,要「向前看」,心里记着:「离目标只剩下一点点,加油!」

但过去的研究中,没有探讨在完成目标后,如何把过程中学到的经验,持续在生活中实践。

于是,黄教授和同事Jennifer Aaker教授提出了「旅程心态」 (journey mindset)。意思是,达成目标不是整件事的终点。整件事是一段旅程,达成目标,只是看过了整段旅程中一个景点而已。 

(图片来源:Pixabay)

为了验证「旅程心态」的好处,黄教授和研究团队找来1,600志愿者,参与了6场实验。并将结果发表在《性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

首先,研究团队把一群达成减重目标的志愿者随机分成三组,各自分享成功减重的经验。

第一组被要求以「旅程心态」回顾过程,重点放在减重过程中,感受到生活有什么变化?身材怎样慢慢变好?心情随之如何起伏?

第二组则被要求以「终点心态」回顾,着重在最后减了几公斤?有哪些饮食计画?

第三组则不设限。

接下来,三组可从两项奖品选一个:免费线上健身课程,或免费脱口秀门票。

结果发现,被要求以「旅程心态」回顾的第一组,选择健身课程的比例最高。这反映出「旅程心态」者,维持好习惯的动力较强。

第二场实验是为期14天的健走计划,参与者一样分三组,自由设定目标,然后用APP记录每天步数。14天后,达标者可自由选择是否要多走3天。同样的,在这3天中,「旅程心态」组比「终点心态」组平均多走了5,500步。

最后一场实验的对象是一群刚完成斯坦福在职培训的企业主管。毕业前分三组,接受30分钟的面谈,回顾这次的课程心得。半年后,研究人员再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有没有实际把所学运用在工作中,结果发现:「旅程心态」的那组人,实践所学的比例最高。

三个实验都印证了「旅程心态」有助于人们从追求短期的「利」(体重、步数),转变为追求长久的「益」(健康)。以减重为例,「终点心态」关心的是还要减几公斤才能结束痛苦的节食。而「旅程心态」则专注在去感受自己的体态、生活如何藉由改变饮食、运动习惯,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好。

如同Aaker教授所说:「回顾过往为了目标所做的一切努力,会让自己更有继续向前的动力。」

3. 如何练习「旅程心态」?事后仔细回顾一路走来的每一步

人性的原始设定,是「终点心态」。我们都有过这种经验:为了庆祝成功减下10公斤跑去「吃到饱」餐厅犒赏自己。每月业绩达标后,就对客户漫不经心。听完一场激励人心的演讲发誓要改头换面,过了几个礼拜后却没有付诸行动。

黄思绮教授指出:「如果没有外在提醒或鼓励,人们天生会倾向『终点心态』,每完成一项目标就需要彻底解脱、放松。因此,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转换到『旅程心态』。

如何练习「旅程心态」呢?黄教授的建议是:完成目标后,一定要持续地回顾。

(图片来源:Pixabay)

「回顾的频率可以是每年、每周,甚至每天。」黄教授的研究伙伴Aaker教授说明实际作法:「过去一年里哪些事情做的很棒?哪些事情可以再加强?遭遇了哪些挫折,而你又从克服这些阻碍的过程中学到什么?把这些通通整理、消化过后,你会对自己的成长和变化非常「有感」,于是就会产生内在动力,维持过程中培养的好习惯和实力。另外,为了方便后续回顾,「随时做笔记、用照片记录自己减重过程的身形变化,都可以帮助自己记住努力过的轨迹。

总结来说,黄思绮教授鼓励我们把人类天生的「终点心态」转换成「旅程心态」,有意识地思考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每个小步骤所代表的意义。从过程中每个起伏中,萃取出成长的养分。

看完黄教授的研究,我想起了作家海明威描述巴黎的一段话。「巴黎,是一场移动的飨宴。」(”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终点心态」,是一场「满汉全席」。吃起来很过瘾,吃完后心满意足,但第二天,就什么都没有了。

「旅程心态」,则是一场「移动的飨宴」。它持续、永久,无所不在,而且不断变化菜色。

吃惯了「满汉全席」的我们,可以尝尝「移动的飨宴」。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就是一次永不停顿的旅程
斯坦福教授:如何设定和实现您的目标
人生的本质是什么?
一路去死
坚持学习是人生没有终点的旅行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没有起点,不知终点,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接受残缺是美好的心态,成熟的人,能淡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