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只玩游戏不学习,父母真没招了,那就试试这个办法吧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过完年了也开始上班了,有些父母也开始急躁甚至是暴躁了。

如果说过年那几天孩子一点都不学习父母还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毕竟是过年了嘛”的理由来自我宽慰一下,那么孩子直到现在也不肯学就必然会让很多家长抓狂。

特别是当自己还知道了有很多孩子已经早早开始努力学习了,甚至在过年期间也在坚持学的时候,悲愤、焦虑、烦躁、不满等等各种负面的情绪就会不断地冲击自己暴走的临界点。

父母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这个事情的分析其实具体到每个孩子身上肯定会有一些出入,主要是会受到孩子的性格、家庭的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

例如对有的孩子来说可能父母只要狠下心把手机收回或者批评孩子几句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同样的方式换一个孩子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一些极端的行为,而且“上不封顶”什么离家出走、以死相逼等等也不是不可能。

实话实说,如果孩子的问题已经属于“病”的范畴,那么父母就不要指望通过一般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让专业人士或者专业机构介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专业人士”并不是所谓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工作者,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理医生的专业指导。

当然,前两者也不是说一点作用也不会起,但我们说了,孩子的问题一旦是达到了“病”的程度,就不再属于这两者的能力、职责范畴了。

如果孩子的问题并未达到“病”的程度,就会有比较多的解决办法可以自行尝试解决了。

本文主要分享的就是针对这类情况,父母们可以尝试如何去做。

主动放弃无效的解决方式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家长最可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3种:

1、讲道理。

包括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努力的重要性、假期学习的意义等等;

2、拿别人比较。

试图通过他人(尤其是同学、亲戚同事家的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产生焦虑感、紧迫感,达到督促孩子主动学习的目的。

3、唠叨。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父母即便是不做上面两件事情也会习惯于“就事论事”地唠叨孩子,当然,在父母自己看来用“唠叨”不太对,父母往往会觉得这是在“提醒”“督促”。

以上的方式严格来说肯定都是有问题的,但也不是绝对没用,毕竟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但我要强调的是如果家长发现以上的方式我们都做了,但效果却很差的时候,就不要再去重复这些无谓的“努力”了。

因为当一个努力行为不能够让事情变好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理性看待的话反而“什么都不说/做”会比去做这些事情更好一些。

注意,我们始终记得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暂时不能让问题马上得到最好的解决,但绝对不能让问题变得更糟糕、更复杂,否则会导致问题的解决难度变得更大。

观察分析孩子

在这里不需要父母有多少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只需要父母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分析即可。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重新认识孩子”的过程。

事实上孩子们的成长尤其是心理上的发展会远超我们家长的想象,往往我们还觉得孩子还是“原来那个孩子”的时候,其实他们的身心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知不觉中孩子其实早就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过去的孩子了……

那么怎么做到“心态平和”呢?

这里我提供一个“思维模型”,父母们可以尝试“套用”在孩子的一些问题的解决上,先试试看效果如何。

简单来说就是:观察→发现优点→肯定→迁移。

例如同样是看孩子玩游戏不学习或者是刷视频不学习,我们先观察孩子,去看看他的专注样子、表情变化等等各种表现。

通常我们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积极的结论:孩子认真对待一件事情的样子其实还是挺帅的!

然后我们还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玩或者看的过程中其实也会不断思考、总结,当然也会发脾气、自我调节等等。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会发现孩子已经不仅仅只是在“玩游戏”了,那么同样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会因为某些表现而影响其收获的多少。

与其无法让孩子摆脱游戏的束缚而愤怒,可以尝试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建议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父母会玩的可以从专业、技术角度帮孩子,不懂、不会玩那些游戏也没关系,可以从心态上引导孩子“输了再来”“多从战术、技术、团队角度提高”等,就算是以上都做不到,那就去肯定一下孩子在玩游戏时会有哪些很积极、很阳光的状态和表现。

总之就一个目标——让孩子相信我们在他玩游戏这件事情上不仅仅只看到消极、负面的一面,也看到了跟他有关系的积极一面。

要知道没有哪个沉迷游戏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不应该沉迷游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很不喜欢自己沉迷游戏,这就跟孩子小时候做错了事情害怕被父母批评、惩罚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现在觉得自己“大”了,所以“反抗”的能力或者是依仗也多了而已。

但我们都知道,父母在解决孩子犯错问题时不同的态度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

只是我们真的太害怕“游戏的危害”而使得我们很容易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变得焦虑、急躁、激进起来罢了。

给孩子“肯定”会降低孩子的抵触心理,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孩子的防御心理。

事实上每个正在玩游戏的孩子一旦发现父母靠近的时候都会本能紧张的,因为他们会很清楚接下来自己要经历什么、抗争什么。

所以父母反其道行之的效果会比按剧本发展的效果更好一些,最起码会打乱孩子自己的“节奏”,这会使得事情的发展对孩子来说变得“失控”。

孩子对事情的发展失控了,那么父母掌握主动权的机会也就增加了。

多次肯定之后(注意是“多次”,以此让孩子相信我们是真的肯定)我们可以尝试鼓励孩子把这些被肯定的优点迁移到学习上去。

切记不要太过贪心,试图让孩子一步到位做到最好。

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很专注,那我们就鼓励孩子去专注学习1小时,然后再继续玩会游戏休息一下——父母“出牌”的规律一定不要让孩子抓住。

达到这个火候之后,多数情况下孩子会“给个面子”的,而只要孩子一旦去学了,哪怕是不够专注,我们也要肯定其“试图努力做到专注的态度”。

父母还是不按套路“出牌”,事情的发展还是不在孩子的认知、掌控之中。

然后主动提醒孩子:“时间到了,可以去玩一会了。”

此时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要一走了之,而是要当着孩子的面很认真地去看看孩子的学习成果。

同样的,还是不要按套路“出牌”,即便是孩子写得很差,我们可以说:“我还以为你会静不下心来糊弄了事,没想到你写得比我预期的还要好一些。”

此时不需要说“我希望你下次表现会更好”这样的话,因为一旦说了你就又回到“套路”中来了。

此时我们最好跟孩子说的是希望他能玩几局或者多长时间之后把另外那件事情再做一下。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开了。

留给孩子一个安静的自己享受游戏的环境。

这个“模型”其实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可以使用的,其宗旨是我们要减少对消极问题的强调,多创造积极的效果呈现,让孩子去感受那些积极效果所带来的体验感,就像游戏本身的吸引力一样,因为有很积极的体验感才会让他们更喜欢、更愿意花时间去做。

主动减轻孩子的“负罪感”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打击”往往是父母们使用比较多的教育手段,而另一个比较多的手段就是强化“糟糕的结果”及其影响。

不能说这些教育手段都是没意义的,但当你的孩子出现玩游戏不学习的表现时,这样的教育手段几乎是不会有任何积极影响的,尤其是当这些问题是由我们说给孩子听的时候。

其实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没达到“病”的程度的孩子)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行为的不当,不是不想学好并受到各种表扬、认可的。事实上当他们沉迷的时候内心也会因为想到学习、想到未来等心脏是不是有点小“悸动”的。

多数情况下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产生“负罪感”“羞愧感”甚至因为自己无法自控自己而产生一些“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这种情况下父母越是暴躁、愤怒最容易导致的是让孩子“接受”现在的自己,而非是按照父母的期待、要求去做出改变。

“恼羞成怒”的意思都知道,这个词的核心是什么?这个词所描述的情绪表现看上去结果是“怒”,但其实其核心是因为“羞”的缘故。

父母强调孩子的不足、错误时,越是说得有道理,就越会导致孩子感到“羞”,而多数孩子是很难做到“知耻后勇”的,更多的孩子一定是“恼羞成怒”。

因为“怒”会解决很多的问题,而且愤怒的本身还很容易“上瘾”,因为它竟然还有“加压”的效果——孩子愤怒之后他就极可能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到激怒他的父母身上,会找一堆的借口(例如不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不在乎自己、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等)让自己变成被迫害者。

而在这样的心境下,他们往往会继续坚持那些“错误”的行为,因为此时这些行为就会被赋予了其他一些意义——“报复”“回击”父母。

孩子很容易产生“我之所以这样,就是你们导致的”这种心理。

至此之前孩子内心一直在“斗争”的天平就彻底偏向了一侧……

假期不同于其他时间,尤其是那些沉迷游戏时间较长的孩子,他们落下的作业、学习任务可能已经出现了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完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父母再去强调写不完会如何如何,大家觉得孩子是干脆不写了的可能性大还是会丢掉手机去努力写完的可能性大呢?

所以此时父母要做的应该是缓解孩子“肯定写不完作业”的矛盾情绪。

家长此时可以跟孩子的老师沟通一下情况,能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就更好了——例如我们只做那些比较重要的也是肯定能完成(不是那种不休息光学习才能完成的情况)作业。如果能够得到老师的确认,对孩子来说也会起到鼓励的作用。

家长不要遗憾孩子是不是少学了以及太过在意孩子没学的那些会不会导致孩子开学之后跟不上等问题。

我们要多从“事情正在慢慢变好”的角度看问题。

让孩子一天从玩12个小时的游戏变为一天只玩10个小时的游戏本身就是进步,减少这2个小时的难度会比试图让孩子一下减少10个小时游戏时间甚至是试图让孩子一分钟都不玩的难度要小得多。

事实上只要事情再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很好了,因为当我们能解决“2个小时”之后,就具备了有利于我们再解决“2个小时的条件……

看到这里,不知道那些正在受孩子玩游戏不学习的困扰的父母是否觉得有收获,毕竟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不会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但我希望今天分享的那些积极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能引起父母们的重视,毕竟这样做不会把问题变得更糟,您说是不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网络
董卿谈育儿观:别指望孩子自己能自觉!培养孩子自律是关键
孩子快要“废掉”的3种迹象,父母发现要及时纠正!对孩子很重要
怎样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太可怕了,父母对孩子的干扰无孔不入,趁早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吧!
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你会怎么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