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论】小课题研究应具备三个意识

文:李小强/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

文章字数约800字,阅读约需2分钟


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低起点、低要求的草根式、应用型科研方式,更加贴近教学实际与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也更易被中小学教师认可与接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对于小课题研究的认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出现切口过大、浮于表面、研究不实等问题。基于此,中小学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意识。

一是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作为小课题研究者,应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善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研究能力提出适合的课题。例如,年轻教师总是苦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效果总是难以达成。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分析问题,查找问题的源头,如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因,还是课堂情境创设的缺失,或是教学难度的调控等;再根据自己现有经验和实践,选取一个易操作的小问题进行攻关。

二是行动意识。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在于实践与应用,正所谓“行动即研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应该基于问题或目标采取切合实际的行动,在日常的教学探讨、培训活动、教研工作等过程中思考问题、改进举措,并付诸教学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理。如“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这是基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实际而提出的课题。这样的研究是务实也易实现的,它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其计算题型的成绩。

三是成果意识。很多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不能顺利结题的主因在于没有显性的成果,有人说“成长即成果”,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不够全面。不论是草根式的研究,还是应用型的研究,小课题研究总归是一种系统性的、科学性的教育教学科研方式,就应该有看得到的材料作为支撑,要有一定的成果。事实上,小课题研究对于成果的要求相对比较自由,不局限于规范的教研论文,可以是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体裁不限。但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主持人,要具备研究成果的意识,特别是过程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定位及策略
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要做到“六抓”
【转载】一张图看懂,中小学教师如何申报课题
浅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
2020年8月3日┃选题指导┃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