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生僻”的大脑沟与回(上篇)

1、外侧面

图1、大脑外侧面沟回模式图注解(Duvernoy,1999)

1.1 额叶

基本沟回解剖额上沟额下沟(极不连续)将额叶外侧面划分成额上回(F1)额中回(F2)额下回(F3),额下回进一步由外侧裂的水平支和垂直支(前升支)分为pars orbitalis(眶部)pars triangularis(三角部)pars opercularis(盖部)中央前回的前后界分别为中央前沟中央沟

  • medial frontal sulcus(额内侧沟):位于额上回内,前后走行。将额上回分为内外两部分。

  • medial frontal gyrus(额内侧回):位于额内侧沟以内(上)的额上回部分,Yasargil甚至将范围扩大至整个额叶内侧面(即额上回内侧面)。

  • middle/intermediate frontal sulcus(额中沟):位于额中回内,前后走行,将额中回分为上下两部分。

  • transverse frontopolar gyri(额极横回):额上中下回在额极(frontal pole)处失去原有清晰界限,成为额极横回,常有两至三条。

  • frontomarginal sulcus of Wernicke(额边缘沟):位于额极,可与额中沟、额上沟相连,分隔后方的额极横回和前方的额边缘回。

  • frontomarginal gyrus(额边缘回):位于额边缘沟前方,与额叶眶面相邻。

  • lateral orbital sulcus(外侧眶沟)/fronto-orbital sulcus(额眶沟):分隔外侧面的额下回和眶面的外侧眶回,可与额边缘沟或额下沟相连。

  • triangular sulcus(三角沟):额下沟分支,向下插入额下回三角部。

  • diagonal sulcus of Eberstaller(侧裂斜支):侧裂的小分支,向上插入额下回盖部中。

  • superior & inferior precentral sulcus(上和下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与前方的脑回尤其是额中回存在连接,导致中央前沟始终是非连续性。通常,额上沟和额下沟的后端分叉,形成了上和下中央前沟,有时还可出现位于中间段的intermediate precentral sulcus(中间中央前沟)

  • medial precentral sulcus of Eberstaller(内侧中央前沟):额上回后部与中央前回相连,分割中央前沟上部出现一或二条独立短沟,可跨越至内侧面。

  • marginal precentral sulcus of Cunningham(中央前边缘沟):位于中央前回区域内的短沟,水平走形,可与中央前沟或中央沟相连。

  • anterior & posterior subcentral rami of the Sylvian fissure(外侧裂前和后中央下支):分别插入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下端。

  • fissure of Rolando/central sulcus(中央沟):上端大多可越至内侧面并指向后方,在外侧面呈S形,从上向下呈前凸-后凸-前凸。分隔额叶和顶叶。其上下端都有脑回围绕。

  • subcentral gyrus(中央下回):位于侧裂前、后中央下支之间,围绕中央沟下端,连接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下部。

  • central/Rolandic operculum(中央盖):中央前回下部、中央下回、中央后回下部构成。

  • “plis de passage” moyen of Broca:中央前后回在中段的连接,常藏于中央沟内。

图2、额叶外侧面

图3、额叶前面观


1.2 顶叶

基本沟回解剖:中央后回的后方为中央后沟intraparietal/interparietal sulcus(顶内沟)将顶叶外表面分为顶上小叶/回(P1)顶下小叶/回,后者包含supramarginal gyrus(缘上回,P2)angular gyrus(角回,P3)。向后与枕叶之间,除了顶枕沟越到外侧面的上端将两者分隔,无其他明显的自然界限。

  • superior postcentral sulcus(上中央后沟):中央后沟也时常非呈连续性,此为其上段。

  • inferior postcentral sulcus(下中央后沟):由于中央后沟常与顶内沟相交,故此段被Duvernoy称为顶内沟的上升段。向后,顶内沟继续分为水平段和降段,后者延伸入枕叶内,称为intra-occipital sulcus(枕内沟)(见下文)。

  • transverse parietal sulcus of Brissaud(顶横沟):顶内沟水平段发出的上垂直支,分割顶上小叶。

  • intermediate sulcus of Jensen(sulcus intermedius primus of Jensen)(第一中间沟):顶内沟水平段发出的下垂直支,分割顶下小叶为前方的缘上回和后方的角回。

  • sulcus intermedius secundus(第二中间沟):顶内沟水平段后部发出的另一下垂直支,为角回的后界。

  • parieto-occipital incisure(顶枕切迹)parieto-occipital sulcus(顶枕沟)上端越至外侧面形成的深沟。

  • superior parietal sulcus(顶上沟):位于顶上小叶内,中央后沟和顶枕切迹之间,跨越外侧面至内侧面。

  • parieto-occipital arcus(first/superior parieto-occipital “plis de passage” of Gratiolet)(顶枕弓,第一顶枕连接):围绕顶枕切迹末端,顶上小叶与枕上回之间的U形连接,非常恒定。其前界为顶横沟,外侧界为顶内沟,后界为枕横沟内侧部(见下文)。

  • second parieto-occipital 'plis de passage' of Gratiolet(第二顶枕连接):围绕第二中间沟,角回与后方的枕中回之间的U形连接。

  • posterior ascending branch of Sylvian fissure(外侧裂后升支)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环绕此沟向下与颞上回后部延续,向前绕中央后沟下端与中央后回下部相连,向后绕第一中间沟与角回相连。由于缘上回沟通顶叶和颞叶,故又称为parietotemporal superior marginal fold of Gratiolet(上顶颞连接)

  • distal branching of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颞上沟远端分支):可分为三支。最上方的上升支可插入缘上回或与第一中间沟相连;第二支略呈水平,插入角回内,称为angular sulcus(角支),角回围绕此支,向下可与颞中回后部延续,故角回又称为parietotemporal inferior marginal fold of Gratiolet(下顶颞连接);最下方的一支常不明显,可上升延续为anterior occipital sulcus(枕前沟)

图4、大脑外侧面1

图5、大脑上面观

1.3 颞叶

基本沟回解剖:颞上沟颞下沟将颞叶外侧面分为颞上回(T1)颞中回(T2)颞下回(T3),向后与枕叶之间,除了枕前切迹外无其他明显的自然界限。

  • temporal pole(颞极):颞中回较短,颞上回和颞下回向前汇聚而成。

  • parallel scissure by Gratiolet(即,颞上沟):可连续性或分为数段,其远端分支进入顶下小叶(见上文)。

  • opercular surface of the temporal lobe(颞叶盖面):颞上回的上表面。

  • transverse gyrus of Heschl(Heschl颞横回):颞上回上表面显著的脑回,从前外(外耳道层面)指向后内(侧脑室房部),可为一或二个脑回。

  • intermediate transverse temporal sulcus(颞横回中间沟):当Heschl颞横回呈二个时,分隔前后两者。

  • sulcus acousticus(听沟):位于颞上回外侧面,颞上沟向上发出的小分支,位于Heschl颞横回区域,有时可提示其前界。

  • first transverse sulcus(第一颞横沟):位于颞上回上表面,Heschl颞横回前界。

  • transverse temporal sulcus of Heschl(Heschl颞横沟):位于颞上回上表面,Heschl颞横回后界,有时可跨越至颞上回外侧面以提示Heschl颞横回后界,成为外侧裂的分支(见《概述篇》)。

  • polar plane(极平面):Heschl颞横回前方的颞上回上表面区域,呈斜面。由多个小脑回组成,后者称为Schwalbe gyri,其间的脑沟称为sulci of Schwalbe

  • temporal plane(颞平面):Heschl颞横回后方的颞上回上表面区域,呈水平面。

图6、大脑外侧面2

图7、颞叶上表面及额顶叶外侧面

1.4 枕叶

基本沟回解剖:变异太多,一般教科书没有叙述,文献中的差异很大。此处主要按Duvernoy命名体系记录。Duvernoy参照额叶外侧面模式,由枕上沟枕下沟分成枕上回(O1)枕中回(O2)枕下回(O3)

  • preoccipital notch of Meynert/temporo-occipital incisure/sulcus of preoccipital incisura(枕前切迹):枕极前方约5cm,可跨越外侧面和底面。

  • anterior occipital sulcus(枕前沟):前已述及,可与颞上沟或颞下沟远端分支延续,也可连于枕前切迹,位于枕中回前方,可作为枕叶前界。

  • superior/intra-occipital sulcus(枕上/内沟):为顶内沟的降段向后下的延续,基本平行于大脑外侧面上缘,故呈上下走形。

  • transverse occipital sulcus(枕横沟):枕上/内沟向后走行过程中发出的与之垂直的两分支。一支指向前方插入枕中回,一支指向后方插入枕上回。

  • inferior occipital sulcus(枕下沟):变异大,近枕叶下缘。

  • superior occipital gyrus(枕上回):相对界限清楚的枕叶脑回,沿枕叶上缘分布,向内侧面延续为cuneus(楔叶),向前通过顶枕弓(见上文)与顶上小叶相连。

  • middle occipital gyrus(枕中回)/lateral occipital gyrus(枕外侧回):枕叶外侧面的主要区域,位于枕上沟和枕下沟之间。

  • middle occipital sulcus(枕中沟)/lateral occipital sulcus(枕外侧沟)/prelunatus(月状前沟):可与额叶的额中沟类比,将枕中回分成上下两部。其前端可连于颞上沟。Ribas的命名体系中,将枕外侧沟称为枕下沟,认为此沟是枕叶外侧面最显著的沟,将枕叶外侧面分为枕上回和枕下回两部分,仅当枕上沟或枕横沟显著时,枕上回进一步被划分出枕中回,故在其体系下,枕下回的范围向上扩大了,而枕中回明显缩小或不存在。

  • sulcus lunatus/Affenspalte(月状沟):为一退化残存的脑沟,半月形凸向前方,与枕中沟后端相连,也可不存在或凸向后方。

  • inferior occipital gyrus(枕下回):向前与颞下回延续,向下越至枕叶下表面,并经枕极与上方的舌回延续(见《下篇》)。常作为枕中回的一部分而不存在。

  • first temporo-occipital fold of Gratiolet(第一颞枕连接):颞中回与枕中回之间的连接。

  • second temporo-occipital fold of Gratiolet(第二颞枕连接):颞下回与枕下回之间的连接。

图8、枕叶外侧面

1.5 岛叶

基本沟回解剖:central sulcus of the insula(岛中央沟)将岛叶分为前后两部,前部有前中后三条岛短回,汇聚于岛叶外侧面最高点的insular apex(岛顶部),后部为前后两条岛长回(详见《侧裂——解剖小汇总》)。

  • frontoorbital operculum(额眶盖):覆盖岛叶前表面,由眶后回后部和额下回的眶部组成。

  • frontoparietal operculum(额顶盖):覆盖岛叶外侧面的上部,由额下回三角部、盖部、中央下回、缘上回前部的底部组成。

  • temporal operculum(颞盖):覆盖岛叶外侧面的下部,由颞上回的极平面构成。

  • limen insulae(岛阈):位于岛叶的前下端,又称falciform fold(镰状连接)。前后方向上,呈一深沟,连接颞叶和额眶叶,并向前内侧与lateral olfactory stria(外侧嗅纹)相延续,表面为嗅皮质(梨前皮质,见《下篇》)。内外方向上,为底面的Sylvian vallecular(侧裂谷)和岛叶外侧面之间的分界。

  • limen recess(岛阈隐窝):岛阈内侧缘与前穿质外侧缘之间的区域,后者即最外侧一根外侧豆纹动脉(LSA)所在位置,该区域宽约15mm,无豆纹动脉穿入。

  • precentral insular sulcus(岛中央前沟):分隔岛中短回和岛后短回。

  • postcentral insular sulcus(岛中央后沟):分隔岛前长回和岛后长回。

  • circular sulcus of Reil(岛环沟)/periinsular sulcus(岛周沟)/limiting sulci(岛界沟):分为上、下、前三条,界定岛叶轮廓。前岛环沟实质为一深在的间隙,分隔岛叶前表面与额眶盖,其上部位于尾状核头前方的侧脑室额角前隐窝外侧,与之仅隔薄层内囊前支纤维,其下部位于ventral-striato-pallidal region(腹侧纹状苍白球区域)的外侧。

  • transverse insular gyrus of Eberstaller(岛横回):连接后方的岛阈和前方的posteromedial orbital lobule(后内侧眶小叶,见《下篇》)。位于外侧嗅纹前方并沿其走行。前岛环沟因其而中断。

  • accessory gyrus(岛副回):从上方的岛前短回的前部连接至岛横回。

  • insular pole(岛极):岛横回与岛副回的合称。

图9、岛叶

图10、岛阈、岛阈隐窝、岛横回、岛副回(摘自Tanriover N, Rhoton AL, Jr., Kawashima M, Ulm AJ, Yasuda A.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insula and the sylvian fissur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04;100(5):891-922.)


下篇记录内侧面和底面的沟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脑沟脑回详细命名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脑沟脑回详细命名(二)
岛叶和岛盖结构
大脑
侧裂——解剖小汇总
颅脑解剖定位3D进阶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