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盐城地区小麦育种状况及发展思路

各位老师好,大家好!

我是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李进永,今天由我代表29号“麦向未来”小组值日,小组成员有河南漯河农科院李爱国老师(组长)、张锋老师,北京市农林科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廖祥政老师,中国种业、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辑陈丽娟老师,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兴居老师,信阳农科院朱保磊老师,九圣禾新科种业张保民老师,宝丰农科院王功庆老师,安徽谷神种业王军老师,洛阳农科院杨洪强老师和我。感谢一麦众承这个平台,经过近半年的学习,拓宽了我的学习视野,丰富了我的育种思路,收获颇丰。现将盐城地区小麦种植概况和小麦育种情况简要叙述一下,并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小麦育种实践,浅谈小麦育种思路,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盐城小麦产业和育种状况

盐城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濒临黄海,在小麦区划中大体上分属两大麦区,一是黄淮平原区、滨海平原的黄淮冬麦区,主要种植以偏冬性白皮小麦品种;二是里下河平原区的冬麦区,主要种植以偏春性红皮小麦品种。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0万公顷左右,小麦平均亩产量在390公斤左右,小麦生产潜力巨大,小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建国以来,盐城市小麦生产品种的选择应用一直走引进、示范、推广的老路子,生产上广为应用的小麦品种多以豫麦、鲁麦、徐麦、淮麦等偏冬性的白麦系列品种和以扬麦、宁麦、镇麦等偏春性的红麦系列品种为主。但由于品种多,种植区域交叉混杂,小麦生产增质增效不明显,与现代小麦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不协调。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高度重视下,对小麦育种工作中的人员、物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在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奋力追赶、坚持创新之下,小麦育种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我单位在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上已初见成效。至目前,积累各类小麦种质资源2000余份,形成近10000多份的育种基础材料,以“盐麦1号”为代表的多个优质、多抗、高产的“盐麦”系列新品种服务于盐城及适宜地区小麦生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二、“十四五”以来育成主要小麦品种

“盐麦1号”采用自主创制集分蘖性好、抗逆性强的中间材料071T-159(丰产性好、高抗白粉病、抗寒性强等优点)为母本与优质强筋小麦镇麦168(丰产性不突出、高感白粉病等缺点)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红皮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08.8天,成熟期比对照扬麦20早1.6天。2021年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10104),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地区、湖北、浙江、上海、河南信阳地区种植。2021年扬州裕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天长市新禾种业有限公司获得联合经营权。2021年和2022年经两年多点示范片种植,平均株高82.80厘米,有效穗33.20万/亩,每穗39.20粒,千粒重44.30克,平均亩产量高达560.9公斤/亩。2022年在盐城射阳县经专家实地实收681.8公斤/亩。

该品种顺应了当前小麦产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产量高,穗层齐,穗形大,熟相好,抗寒抗倒性强,高抗白粉病等突出优点。

“盐麦2号”以盐麦0221(产量三要素协调、耐高温、白粉病抗性好等优点)为母本,镇麦168(品质优、矮杆抗倒、生长清秀、熟相好等优点)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谱法定向选育,2014年性状趋于稳定,2018-2019年参加江苏淮南里下河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比对照扬麦20增产2.83%,2020年参加江苏淮南里下河科企联合体生产试验,比对照扬麦20增产5.18%。2021年1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210019),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2022年,江苏楠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独占经营权。

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穗粒结构协调,产量潜力大,耐干热风,熟相佳,品质优(中强筋)等突出优点。

三、育种发展思路及方法

1、征集种质资源 广泛引进优质、抗病、高产等性状优异的亲本材料,以获取小麦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着力解决小麦优质、高产、多抗难以协调的矛盾。并通过田间考察记载和实验室测定分析,研判各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遗传与生理特性,准确探明其利用价值(直接利用或创制具有特异性强的新种质材料),以提高育成品种的品质、抗性及产量水平。

2、制订育种目标 围绕小麦产业化发展需求,科学制定育种目标及技术指标。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麦深加工产业的不断繁荣,对优质小麦的需求急需上升。为此,我们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在高产稳产的基础上,力求提升育成品种的品质。另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次生自然灾害的不断增加,育种者重视品种的多抗病性、耐旱抗渍等抗逆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3、创新育种手段 转变育种理念,广泛利用具有特异性状的小麦资源材料和生产上应用的优质、抗病、丰产品种(组合)的优异基因,来加速新组合遗传性状的改良。在传统的育种基础上,结合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分子育种等技术,达到有利基因的累加、互补和重组的目标,在大幅度提高育成品种产量水平的同时,着力解决生产上小麦品质不佳、产量稳定性及抗性差等实际问题。以满足生产和市场对优质、抗病、高效小麦新品种的需求。

4、缩短育种周期 我单位小麦育种起步较晚,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为了减少育种差距。2008年至今,我们每年远赴云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开展小麦育种材料的夏季加代工作(2021年我们探索在本地区7月初采用育苗穴盘播种,出苗后移入低温库进行春化,7月底移栽入大盘(约两个分蘖)炼苗,8月上旬移至可控温光室生长,9月初移入塑料大棚生长,10月上中旬收获,现初步达到在本地少量材料加代的目的)。2021年,我们又与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合作,开展小麦双单倍体(DH)群体构建工作。通过上述方式方法,缩短小麦品种育成周期。

5、提升鉴定质量 对高世代稳定品系(低世代材料的选择方式方法多样化,这里不在叙述),表现优异的穗行单收后,再进行室内考种(籽粒商品性、千粒重、饱满度等),对综合性状突出的穗行,下年度进入本单位鉴定圃进行鉴定(面积4平方米),主要鉴定分蘖性、抗寒性、株高、茎杆弹性等农艺性状,病害:黄花叶病(带病毒土),白粉病(自然)、赤霉病(自然和接种相结合),品质:送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分中心)进行品质鉴定。在鉴定圃中表现出色的品系升级进入下一年度两年多点品比试验,以鉴定育成品系的广适、稳产、抗逆等特性。

作者简介:李进永,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农作物栽培示范推广工作。主持选育“盐麦1号”等5个系列小麦新品种。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各类农业科研、推广项目10多项,先后荣获部、省、市科研奖项5项、荣获“市科技十佳标兵”1次。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制定省、市级地方标准6部,合著编写出版《现代水稻生产技术》1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煎包配方
与人相处:倾听是涵养,慎言是教养,沉默是修养!
80个有趣的脑筋急转弯
把儿子养废后,我才明白:没有“价值感”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
笔画笔顺 独体字 偏旁部首楷书技法大合集
《国际关系前沿》2024年第1期目录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