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刊编辑】王金山作品选 / 王金山(安徽​)|| 当代文学家杂志社

知名·专业·权威

原创·精品

清涟文化,致力繁荣!

《520中国最美爱情诗歌经典》征稿启事


□ 美刊佳作 □

王金山作品选



文 / 王金山(安徽)

写在前面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因放假在家无所事事,便将昔日的一些文稿翻出来,再次通过微刊发送一下,这不仅是个永远的文字记载,同时也反映出当年我们国家医疗投放市场后的一个缩影及若干画面。关于医疗市场经济的“红与黑”问题,关于对医务人员以及医院领导的精神“污染”问题,褒也好贬也罢,反正这段“阵痛”历史再也不会回去了……

杂谈

躁动的“红十字”


对闲散的厌倦,对致富的向往

今,“白衣天使”们“下海”呀以及“练摊儿”的不乏其人,尤其是那些“专家”们,桑榆非晚余热熊熊,今日坐本院门诊,明日坐在了受聘医院的门诊,后日又在个体、集体或联营门诊露面。据笔者对某大医院医务人员的暗地观察和了解,八小时以外“练摊儿”的人数超过90%,特别是青年医务人员,有较多的时间,有充沛的精力。某靑年推拿医生从学校分配后,月工资82元。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可就是迟迟不敢谈恋爱,后来,有了意中人,却很少同姑娘幽会,免不了要看电影。他可怜兮兮地说:“一旦幽会免不了要看电影,进舞厅,逛公园,下馆子,可我每月这点工资,真怕乱花呀!”自当年开春“第二职业”兴起后,小伙子白天上班,晚上到本院附属的一个医疗点门诊坐诊,每月收入三四百元,经济状况明显好转,现在每次都落落大方地带着女朋友逛卡拉OK俱乐部,进“迷你”餐馆了。

还有一位副主任医师,受聘于某小医院坐堂门诊,月收入在千元以上,弄得他晚上电视不看,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休息,全部身心都扑在这家医院了。他说:“这样的报酬才真正体现了我的价值。”

看来,医疗部门“第二职业热”的兴起有一半是“生活所迫”和对“自我改善待遇”的向往,有一半是对闲散的厌倦和对事业的渴望。

目前在合肥,大大小小的门诊部究竟有多少?这些门诊部的医务人员,基本上是八小时以外坐堂的,他们都有一技之长,月收入都相对稳定。一位医务人员说:“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开展第二职业,不仅充分发挥了我们这些人的潜力,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充实了生活内涵,而且使我们每个人得到了自我调整和社会的经验,医务人员也要有商品经济观念,有强有力的市场意识。”许多外地病号,尤其是农民病号,有时赶不上正常的应诊时间,那么医生就在中午、晚上、星期天或节假日接纳了他们,使他们有了及时的诊治机会;有些病人因为上医院诊治不方便,医生就主动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

扭曲的练摊术

但是,医务人员从事第二职业弊病不少。有的医务人员身兼数职,几家医院都挂上了钩,外出几日、十几日也不向本单位请假;有的医务人员干脆本末倒置,上班不好好干,全部心思用在了八小时以外的工作上,上班敷衍了事,下班如拼命三郎;有的医务人员来上班的目的就是拉病人到他们的诊所去就诊,或介绍到别的医院去做B超、CT、手术等好拿“回扣”。一位外科专家半天同时做七台手术,这样的“业余”创收报酬自然不薄。“师傅赚钱,徒弟守摊”,一位年轻的医务人员抱怨道,“医务人员都去'下海’了,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需要紧急救护,这些'散兵游勇’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吗?再说,第二职业轰轰烈烈,第一职业的正常科研、教学、医疗任务能不受影响吗?”

练摊要练得本分

医务人员“练摊儿改善了生活待遇,消除了“脑体倒挂”,是对“什么都别做,省得人看破”的传统思想的突破。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八小时以外搞点“外块”,方便了患者,小日子又过得洒脱一点,这无可非议。遗憾的是,面对上述令人忧虑的现象,我们是不是在大力提倡的同时,也来点冷静的思考?

有报刊载文,世界上不少国家,对第二职业者教育有严格的规定。美国的大多数公司都明文规定,不允许企业职工从事与他所在企业门类相同、相近的第二职业;美国对在职的公务员、官员从事第二职业采取绝对的严禁态度,掌管政治、军事、经济秘密的政府人员,终身不得从事第二职业。我们的医院大多是国营的,医务人员的报酬普遍较低,甚至不如从事简单脑力体力工作的人们,医务人员人心涣散,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挫伤,现实决定了第二职业将不可遏制地发展,在我们接受这一现实的同时,要呼唤有关第二职业的政策、法规尽早出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千万不要“一开就活、一放就乱。”练摊儿要练得本分、地道,以保证第二职业朝着便民、利民的方向发展。

(原载《安徽工人报》1993年3月25日,署名:寒路)

写稿时间:1993年3月16日。

杂谈

超载的厄运


人体是如此复杂,生命又是如此脆弱。即使华佗在世,误诊误治乃至医疗事故都难避免。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医疗纠纷上访量占总上访量的1/3甚至1/2。一位医生无可奈何的哀叹:当外科医生累得连病人的眉毛眼睛都分不清楚,谁能保证他不接错一根血管,误伤一根神经?当内科医生大脑木得像一盆浆糊,说话都语无伦次时,谁能保证他不思维短路而误诊误治?当产科医生一晚上碰上十几个难产妇,谁又能保证个个都母子平安?急诊科,医院里最不稳定,最没规律的部门,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出车祸?会有人食物中毒?或打架动了刀子?

在搞“创收”最红火的日子里,省城几家大医院和HFS几家医院,哪家床位利用率不是100%或100%以上?(按卫生部的93%床位使用率标准)床位爆满乃至超过极限的原因,除了公费医疗的弊病,病人迷信大医院等外,医护人员为了盈利,把不该住院,或不该住本院本科的病人也拉了进来(有的采用“回扣”办法),这样,病人岂能不济济一堂?某医院某科室,床不够了就加床,走廊上加满了就往楼梯口上加,由于病人太多,手术台不够用,血不够输,该手术的只好把日期往后推,该输血的只好到别的医院去借,或者用别的办法代替处理。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干,个个累的精疲力竭;病人呢?因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埋怨声声。一次,一位女病人大出血,因为输血的问题,延宕了抢救的时间差点死亡……

超载,超载。毁坏一架数百万、数千万的机器是能弥补的。一个人的生命呢?一旦不该失去而失去了,那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超载往往会给医患双方都带来厄运!

 (原载《安徽工人报》1989年12月22日,署名:寒露)

写稿时间:1989年12月2日。

杂谈

白衣天使的困惑


引子 那时,医疗正开始全面市场化。如果当时立即刹车,也许就不会造成今天如此的尴尬结局喽!

唉,一位小医生,人微言轻,不仅没有从市场经济的水里爬上来,反而也被医疗市场的“漩涡”卷进去……

现在请看原文。

近来,“自我改善待遇”成了省内乃至全国多家医院的热门话题。各级医护人员都在冠冕堂皇地搞有偿服务,而且早已不局限在靠药品包装上赚些小钱了。总的来看,这方面由于缺乏引导和管理,社会效益不佳。请看几例:

某院一位农村病人被同意住院加床以后,医生说为此得交50元小费,否则不予治疗。

某院一位医生,收了某银行一位干部的“小费”,那位干部勃然大怒,要废止这个医院的账号。

某院一位亟待手术的病人,因手术、麻醉、临床科室几个部门手术费提成比例没协商好,结果病人在手术台上睡了两个多小时又被推回病房。

即使有偿服务有章可循了,是否就能为各界人士所接受?医院内外诸多人士仍然为这般前所未有的事忧心忡忡。有人问:“白衣天使”一旦将人道主义变为买卖交易,那么,“医德”何在?医术提高、人才培养、医学科学的发展摆在什么位置?医药教研这支队伍怎么带?

笔者最近对某医院的部分青年一线医、药、护、工人员做了抽查,其中80%每天在上班时间和下班过后都想方设法赚钱捞“外块”,只有5%在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技术,可他们一旦上班也动起赚钱的点子,因为这个医院新近实行了风险承包,不赚钱工资不保险,多赚多分,何乐不为?这个医院的青年前年上“五大”和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在50人左右,今年只有几个了。一次该院举行学术活动,因仅有三个人听讲,使得主讲教授拂袖而去。

在调查中,有位青年医生对笔者说:“学雷锋、学白求恩,道理谁都懂。可是,这能解决我数万元的婚礼用品费用?你看!”他扳着手指头算月薪,“中专毕业48元,大专毕业62元,本科毕业70元,副主任医师以上不过120元至200元。一次,医院一位病人需脑外科手术,理发员三下五除二剃掉了病人头发,医院给他五块钱,他还嫌少。而我们呢?在无影灯下鏖战了一夜,精疲力竭,每人只有六角钱的夜餐补贴,此事,对我们刺激太大。难怪有人说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脑力劳动的贬值,实际是知识的贬值。你说如今是读书顶用呢,还是多搞点有偿实惠?”笔者一时语塞。

笔者返回时经过病房,许多病人在唠唠叨叨,或埋怨要拿钱买好脸色的人缺德,或企盼心中的“白衣天使”归来。联想起全国政协会上有人“提出提高公务员待遇,使他们不为利所动”的话,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笔者感到困惑,当今医护人员如一味认钱不认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往何处寄托?其实,“白衣天使”们也困惑:在面对涨价而囊中羞涩的情况下,他们怎么办?

(原裁《安徽日报》1988年6月4日,署名:王金剑)

(原裁《安徽工人报》1989年2月28日,署名:寒露)

写稿时间:1988年5月28日。

杂谈

医疗卫生管理亟待加强

医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使某省医疗卫生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到1988年年底,全省光医院就有3108所,病床9.3万张。至于个体行医户,全省至少有上万户。然而,改革中的医疗卫生工作也有令人忧虑的现象,亟待克服。

现在有些非医疗机构纷纷挂起了开业行医的牌子,如在HF市区就发现一些高校的科系开设门诊部;有些民间团体挂的牌子既空又大,气功、按摩、针灸等医疗管理混乱。有些人根本不懂气功,却到处办班、治病,贻误病情。如某医院设有气功科,其它科室也挂起了气功门诊的牌子,办起了气功培训班,做起了气功招生的广告。在国外,按摩医生必须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学习,方有资格进按摩学院进修深造。可如今在我们这里一些人把按摩看成了“摸摸捏捏”的“医家小道”,似乎什么人都能干,按摩医生的形象岂不被扭曲了!还有些个体开业医生和无照行医人员,任意张贴广告,流窜行医,制售假药,坑害病人。现在厕所、电线杆、公共走廊、宣传橱窗等等,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祖传秘方、包治包好”的广告;有些医院门诊重数量、轻质量,追求诊号,忽视确诊率、增高复诊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医生贪挂号号头多,草率应付病人。为了留别人压床位,该转科的不转,该出院的不让出院,不该住院的非要让住院,如果是公费医疗,就开大处方、人情处方、重复检查、巧立名目高收费,给病人和病人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还有的医院为了所谓“搞活经济”,任意扩大创收项目,卖起了电饭锅、洗涤净、电子拐杖、美容霜等等百货商品,开医药发票让病人回去报销。

一些医疗卫生单位为何出现上述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医疗卫生工作的各项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在社会大环境的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的医德观念受到了制约和挑战,许多医院的院长和医务人员陷入了“求利与尽义”的两难境地中。医院领导怕医院办不好,创不了收,发不出奖金,职工们有意见,于是向各科室下达经济指标任务,如果完不成就要扣发、停发奖金,超额了可多拿奖。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不盯着钱看病怎么办?

当前,医院及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认真核查收费标准,增加收费的透明度,向广大医务人员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摒弃单纯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搞全方位承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存,做到奖金分配公平、公正,奖惩分明。

总之,只有加强整顿和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卫生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原载《安徽日报》1987年7月24日,署名:寒露)

写稿时间:1989年7月3日。

杂谈

医疗服务延伸的思考

在医疗战线,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掀起了一股子办医疗协作联合体和大大小小的门诊部(点)“热”。

漫步HFS的大街小巷,可见大大小小的门诊部(点)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单单某中医学院就有十几家。门诊部(点)升温为哪方?因为这些门诊部(点)是诸家医院的“小特区”,采用的政策也是“一院两制”,政策活,收入大,分配活,又可分流一部分院内富余人员,几多益处,何乐不为?但是一一HFS毕竟是个中等城市,流动人员不多,经济状况不是太佳,开设这么多家门诊部(点),是不是有点“滥”了?HFS某路段,除了几家大医院开设的门诊部,又有多少集体、个体门诊部?门诊部(点)多,本来是好事,如果病源不足,诸家门诊部(点)吃不饱或吃不上,他们为了生存,怎么办?于是,商品领域中一些做法出现在这里,谁介绍病人来,谁开处方在这里取药,谁就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提成。谁肯付10%一30%的管理费,就可以在这里开医药发票报销收据,然后购买百货商店里的货:面霜、香水、卫生巾、美发器、电热毯、吸尘器、密码箱乃至金银首饰等。或购买国家严令控制的自费药品:西洋参、桂圆肉、海马、蜜枣、枸杞子、莲子等等,最后病人堂而皇之地到单位实报实销,或报销70%一90%。

(原载《新安晚报》1994年8月12日,署名:益思)

请看这样的镜头:某门诊部,一位病人进来昂头仰面地问:“呔!你们这里都有什么东西?”医生立马陪笑脸问:“您要什么东西?”病人:“比如说吃的用的。”医生:“哦,有,有,太阳神、按摩器、磁化杯、虎骨酒、娃哈哈……”病人:“这些我家都有了,你们有高压锅、香肠、鸡蛋、火腿肠、香菇、木耳、口子窖酒、阿诗玛香烟吗?”医生:“这,这,我们尚不敢进这样的货,让上面查到了要倒霉的。”病人:“你们呀,胆子太小了。如今都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我们病人找你们开这些东西,还不是看你们手中那张能报销的医药发票吗?”“……”医生张嘴结舌。

(原载《合肥晚报》1995年10月9日,署名:益思,《安徽人民广播电台》1995年10月22日播出)

毋庸讳言,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为了多得利,许多医生滥开大处方,有的处方合计费用高达千元甚至数千元。滥开营养滋补药,滥开检查单,CT、B超、磁共振等等,乱做广告。一位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女患者听了一家电台广播的夸大宣传后,到HF一家新开设的风湿科诊治,花去3000多元,病情毫无进展。女病人一气之下投诉某报社。

另外,还有的医生将传染病人带着四处跑,这是置《传染病防治法》不顾。

不可否认,近年来协作医院和门诊部(点)的纷纷兴起,确实方便了患者就近就医,并为许多有医疗技术、有专长的人员及单位增加了收入,但也应该看到,上述“滥、乱”的现象如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将给广大的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给国家和单位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将败坏卫生改革的声誉。

(原载《安徽工人报》1993年5月25日,署名:寒露)


杂谈

市场经济摇撼医院

近闻AH省某家医院身陷困境,病源少,医院“吃不饱”,经济效益不佳……其实,陷入窘境的医院,远不止此一家。据笔者观察和了解,省城HF市大大小小几十家医院,除少数几家“生意兴隆”外,其他医院大都不怎么样。国有医院为何不景气呢?  

据了解,随着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过去那种小病大养。无病呻吟的情况已逐渐减少,社会办医的冲击,使医疗市场逐步分流。漫步HF市的大街小巷,国营、集体、个体开办的门诊部(医院)崛起了上百家。单AH中医学院就开办过二十多家门诊部,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病人。私人诊所近年来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般说来,私人诊所的医疗人员,多为医院退休下来有一技之长的老医师,这些老医师行医时间长,技术好,经验丰富,在病人中有一定声誉。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吸引病人,往往是“退了一个带走一群”。他们的门诊部(医院)一旦开张,国有医院的就诊人数马上下降。加之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小病进药店,大病进医院”已成为当今国人的时尚。

国有医院不景气还有自身的一些原因。诚然,许多医院有这样那样的客观情况,如院址偏僻、交通不便、经费不足、基金不配套、设备陈旧老化等等,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位病人曾对笔者说:“我们病人只要听说哪里看病好,就到哪里去!有次,我们请一位老中医看病,硬是步行五六里找到他家……”看来,强调院址偏僻、交通不便、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恐怕不十分确切。技术力量差,服务水平低的医院,将逐步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若再不治治自身的“病”(乱检查、乱开药、乱收费等),其生存危机将更严重。

据悉,高科技已使10万多美国医生找不到饭碗。现在,我国也在不断增加医疗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在被高科技成果逐步取代。

1988年。我国将全面启动非处方药物制度(即不需要医生处方),这样,我们的许多医院和医生将被“闲置”起来,医院倒闭医生丢掉饭碗,并不是不可能的。

(原载《中国中医药报》1998年9月11日、《新安晚报》1997年8月21日,署名:益思)

乐声琮琤叩心弦

听说安徽省歌舞团在安徽中医学院举办“音乐会”,我们并匆匆地赶到该学院大礼堂。

演出已经开始了,当我们推开大门,《命运交响曲》那悲壮、雄浑的旋律,便像海潮一般向我们涌来。

我们恍如置身于这样一种情境中……厄运从天而降,死神张牙舞爪……一泓清幽的月光洒向大地,洒在一个身患重病,将要与世长辞的人身上……他没有悲伤,没有哀怨;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呐喊:“和死神搏斗,和死神搏斗啊!”他振奋了,产生了新的力量,奇迹般地送走了死神,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追求,新的希冀,新的飞翔……

安徽省歌舞团乐队的演出,忽而气势磅礴,令人回肠荡气;灰常当机。忽而委婉细腻,令人心驰神往。接着,歌舞团的同志又给我们演奏了《渔民之歌》、《送粮路上》、《校园的早晨》、《为了明天》、《颂歌献给党》、《战台风》等节目,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二胡独奏《赛马》、琵琶独奏《送我一支玫瑰花》,以及电吉他演奏的《桔颂》,都深情含蓄,动人心弦。

该学院不少同学欣赏音乐会后兴奋地说,省歌舞团举行的这次音乐会,宛如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淙淙流入了我们的心田,唤起了我们那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艺术,追求美的心!

 (原载《安徽中医学院院刊》1986年12月26日,署名:耀新、苗军)

写稿时间:1986年12月20日。

小品文

各有苦衷


病人:医生,请您少记点费用,好吗?

医生:为什么?

病人:我们单位门诊医药费上个月开始控制了,每月超过XXX元就要自费了呢!

医生:不行呀!

病人:为什么?

医生:我们医院这个月也开始定任务了,规定每人每月要完成多少元呢,否则扣奖金……

病人:唉,我这病生不逢时呀!

医生:唉,我这医生当不逢时呀!

(原载《合肥晚报》1989年2月26日)

写稿时间:1986年12月20日。

小品文

 病生“反”了


某女病人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发白等,找某中医师就诊,这位中医师嘱女病人服用2个月的六味地黄丸,然后再来复诊。3个月后,女病人来到诊室气哝哝地诉说:“自服药至今,我的上述症状非但未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了。昨晚,我在网上一查,发现自己的症状符合'肾阳虚’,而六味地黄丸主要功能是滋阴补肾,适用于肾阴虚的患者肾阴虚是指出现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手足心热等症状,可我是肾阳虚,有明显的腰膝酸冷、喜暖畏寒等症状,应该吃桂附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呀!您是不是将我的药开'反’掉了?”

某中医师闻言,心虚地狡辩道:“不是不是,主要是您的病生'反’了……”

(原载吉林《幽默与笑话》杂志20148期上半月刊)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

作者风采


本刊编辑、安徽作家:王金山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6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金山丨病人是个消费者吗?
【望安山文学】王金山|​|​医生要自重(大特写)
小品文‖《哑巴吃黄连》 文/王金山
门诊部工作计划
要拆了,真的要拆了!这里有老一辈一院人的记忆!
大放开!在职医生都可以开诊所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