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志伟: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全景图(郑寒 摄影)

徽 州 古 城

安徽 江志伟

  “城立千秋岁月,看明衙清宅、唐台宋构;门迎四海宾朋,醉歙韵徽风、隆礼盛仪”,这是悬挂在徽州古城城门两侧的巨幅楹联。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是当今深受海内外游客打卡、探访的网红景点。

徽州古城留个影(江春 摄影)

徽州古城“徽”字经

  “徽州古城”的“徽”字大有文章可做。“徽州”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二字一直没有变更,或称“徽州路”或称“徽州府”。所谓“徽州一府六县”,是指古徽州府与其所辖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徽州府的府治,则一直都设在歙县的徽州古城。在长达7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民国元年,废府留县,徽州随之不复存在。建国后设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徽州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在原徽州地区基础上改设黄山市,但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属于古徽州这一概念。2010年,徽州“一府六县”由安徽省文化厅申报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2010年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9年12月26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徽州”这个地名的由来,一般地说是宋徽宗赐予的。当年他平定歙州的方腊起义之后,便将“歙州”改为“徽州”。有人说是宋徽宗热爱此地,将自己的“徽”字赠与徽州,因为“徽”字有美好之意;也有人说是由于“徽”字有绳索束缚之意,他希望此地从此规矩安定、生活美好。

  同时,“徽州”还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取“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足见“徽州”之于“安徽省”的意义之非凡。

徽州古城里的许国八脚石坊(江春  摄影)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徽州府衙、徽州历史博物馆等九处。其中的渔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渔梁古坝,是江南的都江堰;徽州历史博物馆,是以徽文化、徽州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而斗山街,则是古代徽商大贾的豪宅府邸。尤其是徽州古城里的开馆于2021年9月13日的徽州历史博物馆,更是具备征集、典藏、陈列、研究和宣教等诸多功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寓教于乐、文博鉴赏、研学修学、创意创新的舞台,成为了歙县徽州古城的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

  徽州古城的城门,两边各有十三根柱子,总共二十六根柱子。可是当地人却硬要说是二十四根柱子。为什么少说两根呢?这是因为有个中门缺门板,这个中门扇开的时候会隐藏两根柱子,所以叫做二十四根柱。又因城楼临水地软需用柱子加固、支撑,所以就用了二十四根柱来加固。在使用过程中,二十四柱采用了宋代营造法式,严格采用营造法式里“排栅法”来建造,这种施工方法在我国古建筑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以徽州古城作为其发源地的“徽州文化”,是泱泱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教育、徽派盆景、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影响深远,吸引众多古今中外学者为之发幽探奥。而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徽学,则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徽州古城里的老街一隅(江春  摄影)

“中国唯一”汇古城

  徽州古城之所以名驰遐迩,还在于古城所特有的诸多“中国唯一”,主要有:中国唯一进入《资本论》的中国人王茂荫、中国唯一的八脚石牌坊“许国石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680多个人物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王茂荫(图8)。王茂荫(1798-1865),字椿年,号子怀,安徽省歙县人。中国清代著名经济学家。1832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之后,历任清道光、咸丰和同治三朝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和左副都御史等高职。王茂荫毕生致力于我国经济史尤其是货币史的研究和实践,他的货币观点及钞币发行方案最为引人注目,被学术界评价为“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著有《王侍郎奏议》一部传世之作。在赵尔颛编撰的《清史稿》的《王茂荫列传》中,有关于王茂荫的传略。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德文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中,在谈到货币或商品流通、论述“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问题时,以第3条大段注释的方式专门提到了中国理财官王茂荫及其“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的观点,从而使他成为《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徽州古城的地标式建筑、被誉作“东方凯旋门”的八脚牌坊,又名许国石坊,是一座全部采用青色茶园巨石仿木构造建筑的石牌坊,因其有8根粗达半米见方的巨石顶天立地,故俗称“八脚牌坊”;同时,这又是一座由明神宗特批建造于1584年的、记载许国“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功绩的功德坊。八脚牌坊气势恢宏,举世无双,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坊;同时,它也是歙县古城的地标性古建筑之一,更是国家级“非遗”徽州石雕技艺的标本性尤物。

  许国(公元1527一1596年),明代著名政治家。字维桢,明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三朝元老。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许国传》因此载入《明史》。万历十二年,因“平夷云南”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万历“加恩眷酬”恩准他回乡建一个四脚牌坊。于是,许国上沐皇恩,遵旨而行,回到老家歙县,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八脚牌坊。

  问题由此而来:皇帝准许建的是四脚牌坊,到头来建成的却是八脚牌坊,歙县名人许国岂不犯了欺君之罪?故事便由此而生:原来这许国自诩为朝廷的功臣、家乡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实在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那么,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于是,奉旨在家建造牌坊的许国,竟然前后共拖了八个多月才回朝复命,超期四个月。由于超假太多,许国跪在殿上久默无声、久久不起。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正中下怀,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坊。”皇帝听了哭笑不得,因为皇帝金口一开是不得反悔的。就这样,许国所建的八脚牌坊,也就如此这般地“合法化”了。

徽州古城明信片之三渔梁坝(傅鸿泰提供)

徽州古城春联红

  “徽州古城春联红”是徽州古城坚持了好多年的古城文化之一。每年的新年春节来临前夕,都会雷打不动地、面向全世界的春联爱好者与古城爱好者,隆重举办由中共歙县县委宣传部主办,徽州古城保护事务中心、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协办的“歙县徽州古城城墙春联征集活动”。征集来的春联佼佼者,则会请来古城书法家,书写成大红巨幅春联,悬挂在古城各个城门的两边,尽显古城之春、佳节之喜。而古城春联的创作者,则会站城门前与自己创作的春联合影留念。徽州古城的这种在春节期间开展征春联、写春联、送春联、挂春联的系列活动,将古城墙、春联和书法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相互叠加,充分展示和呈现城墙文化遗产价值,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发展,既感受到中华文化精髓的魅力,又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兹将今年的部分获胜古城春联选载如下,以飨各位读友——

  仁风萦八面,助万众申遗,一城腾虎步;

  和气漾三春,励千家逐梦,七彩续龙图。

  城含盛世荣光,跃虎腾龙追梦起;

  门接新年瑞气,襟吴带楚贺春来。

  霞蔚五峰,添翼金墉增虎气;

  鸾翔双郭,披云望郡沐鸿晖。

  紫气盈门,墨色流芳,一路阳春花正好;

  牛描锦绣,虎添祥瑞,万家和睦福同来。

  城蕴千年徽韵,看古堞峥嵘,谯楼烜赫;

  岁迎万响礼花,喜龙腾盛世,虎步新程。

  龙腾盛世,虎啸春风,秀丽河山城阙壮;

  万卷诗书,千年笔墨,东南邹鲁画图新。

  福满古徽州,喜天启莺声,地腾虎气;

  春皴新画本,正潮生歙浦,月上谯楼。

在徽州府衙里留个影(汪翔   摄影)

徽州古城尝徽菜

  徽州古城,是驰名世界的“中国八大商帮”之一的“徽商”和“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的发源地,到徽州古城,就不能不品尝与“徽商”有关联的、地地道道的、被誉作“舌尖上的徽州”的徽菜。在诸多徽菜品类中,最具徽州古城特色的,还是“腊香问政笋”、“徽州蟹壳黄”和“深度包袱饺”了——

  腊香问政笋。“一滩一滩又一滩,一路飘香下钱塘,火篮腊香问政笋,乡愁聊慰更思乡”。“腊香问政笋”是一道历史悠久的、最具徽州特色的、大有趣闻相伴的徽州名菜,那趣闻说的是:黎明时分,徽州古城问政山上刚刚挖出的新鲜竹笋,洗净过刀之后便与徽州腊肉一起置于砂锅中,添上新安江的清水,再丢入一大块冰糖,并端放在新安江木船之上的徽州火篮上一路文火慢炖,借着晨曦,船沿新安、入钱塘、一路颠簸到杭州,船到、上岸、菜熟、入席,此时火篮上的“腊香问政笋”正好恰到火候、芬芳四溢、鲜美无比。长年累月背井离乡于漫漫商路之上的徽商们,便面对那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腊香问政笋”,围桌而坐,趁热品尝,聊慰乡愁,聊解乡恋。

  关于“腊香问政笋”徽菜文化的历史传说是:相传,南宋年间,徽商崛起,在杭城经商的歙人,思乡情浓,常托人捎去问政山竹笋尝新,以解思乡之情、怀故之梦。自古徽州人重乡情,恋乡俗,每逢春笋破土,家人都要起大早将问政山笋挖出,装船沿新安江而下,行舟时把笋壳层层剥尽,切入沙锅,加入新安江清水,以炭火清炖,昼夜兼程,一路慢炖一路兼程一路接力一路不停,行至杭州,打开沙锅,笋味香脆可口,宛如在家吃鲜笋一样美味。后来,此事被皇上知道了,于是下旨进贡,问政山竹笋因此而成了“贡笋”,问政竹笋甲天下,一时间誉满京都。地道民间徽菜“腊香问政笋”,从此便登上了御厨大雅之堂,名驰古今遐迩。

  “腊香问政笋”的主要特色是:食材原生态,徽州土特产,母亲河中水,举箸品乡愁;腊香扑鼻,笋香钻心,鲜香满席,热气腾腾;肥而不腻,廋而不柴,咸中有甜,越嚼越香。

  徽州蟹壳黄。“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徽州古城人陶行知先生写下的一首充满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白话诗,诗中的“蟹壳黄”,便是享誉遐迩的“徽州蟹壳黄”烧饼特产的雅称。陶行知先生当年从他的外婆家休宁县万安镇的新安江码头,乘船去往上海等地求学并继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时,随身携带着的家乡干粮,主要就是这“徽州蟹壳黄”。

  “徽州蟹壳黄”的故事,先要从它的这个“蟹壳黄”的名字说起:烧饼各地均有,唯独这古徽州的烧饼有此“蟹壳黄”雅称,这是有其缘由的:一则因了这黄而不焦、脆而不散、香而不浓、油而不腻的小圆饼的外形和色泽,酷似烹炸精制的大螃蟹,“金黄的烧饼”与“金黄的蟹壳”确实形似神似、名副其实;二则因了旧时徽州“山限壤隔”、交通不便,新鲜大螃蟹很难到得了这深山之中桃源胜境。便有高厨白案妙手越俎代庖,创出以“白案蟹壳黄烧饼”入席、权充“红案大螃蟹”的奇迹,演出了一幕“画饼充饥”似的“以饼充蟹”的美食史剧,一时哗然,薪传至今,遂成传统特色名产。

徽州古城春联创作者唐昭仁先生在自己创作的古城春联旁留影纪念(俞丽青   摄影)

  “徽州蟹壳黄”的故事,还表现在它与“徽商”的关系上:“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当年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随身所带的,除了包袱、雨伞,就是这“徽州蟹壳黄”干粮了。这“徽州蟹壳黄”,不但携带起来简便,食用起来方便,抗饥饿性强,而且不易变质,存放十天半个月照样能够食用而且香脆如新。因此,人们都说:“当年徽商的辉煌史册上,也应该记上'徽州蟹壳黄’的一笔功劳”。同时,“黄山蟹壳黄”与“徽商”之间的另一层关系,就是“徽州蟹壳黄”的制作技艺与食用习俗,也随着徽商的“无徽不成镇”地遍布大江南北、雄踞半壁江山而传遍神州各地,致使江浙沪一带各地便出现了“金华烧饼”、“上海烧饼”、“苏州烧饼”等“徽州蟹壳黄”的衍生品。

  陶行知先生当年的“三只蟹壳黄”再也不是绝唱了,继之而起的有“徽州蟹壳黄,美名四海扬;旅游一路品,回家亲友尝”在游客中传诵,传统的“徽州蟹壳黄”烧饼,已成为了颇受广大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有幸购得散装的“徽州蟹壳黄”的海内外的游客们,边走边尝、大饱口福、不断赞叹的同时,都不会忘记再多买些包装好的“徽州蟹壳黄”烧饼,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去馈赠给亲朋好友分享欢愉、分尝美味。

  深度包袱饺。“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传说过去徽州人,尤其是歙县南乡深度一带的人,进京赶考、外出经商或出门学艺,临行之前,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顿包袱饺子再出门,意为对即将背井离乡、远离亲人者的一种祝愿,告诉他此番远行,一别忘记随身携带的包袱衣物,二别忘了自己此行的抱负(包袱的谐音),三别忘了自己的家乡,还有家人的期盼与等待。所谓“亲人几多离别语,都在包袱饺子里”。现在,“深度包袱饺”则已经成为徽菜餐饮中的一道著名地方小吃了。

  “深度包袱饺”的命名,因其主要创自古徽州的歙县深度码头一带,又由于是用包袱状的方形饺子皮包制而成的,饺子的形状又似徽州商人所背的包袱而得名。“包袱饺”,“包袱饺”,这里的“包袱”,是特指过去的古徽州人离家出门必须携带的“包袱、雨伞、干粮”的三大件背囊之一,以一张诺大的徽州土织而成的正方形土布作为包袱布,包裹起全部衣物与干粮,然后对角打成结,即可斜背在单边肩上去风雨兼程的赶路。

  关于“深度包袱饺”的故事,主要是:深渡是徽州歙县新安江畔的一个古渡口,徽商大多经此外出。因此,深度这个地方,既是徽商们告别故乡的伤心地,又是辞别故乡踏上商旅的放飞地。明清时行商多背包袱,商旅中的所需物品和路上盘缠均包入其中,与主人形影不离。深渡的饮食摊主遂仿其形,创制出一种在馄饨皮上放上馅,卷包成如商人背负的包袱形状的小吃。这种小吃因为保持了徽州原汁原味的烹饪技术,吃起来特别鲜嫩、香美,且寓意深刻,深受客商的青睐。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邮资明信片(全套8枚;由杨效龙提供)

徽州古城集邮乐

  对于广大集邮爱好者来说,徽州古城堪称集邮者的乐园。这是因为,徽州古城之行,竟然有那么多的“徽州古城邮票”与邮资明信片等,可供制作集邮纪念品。

  (J183)《陶行知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一为陶行知先生(1891-1946)的肖像特写画面,选用的是他于抗战初期在墨西哥演讲时的形象;一为陶行知先生的全身立像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手书墨宝。在陶行知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国家邮电部特为他发行一套纪念邮票,这是对这位被毛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徽州歙县人的最好的纪念。在古城老街上的陶行知纪念馆里,制作《陶行知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系列集邮品,意义非凡。

  (1996-5)《黄宾虹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内收1幅书法、1幅花卉画和4幅山水画,均为徽州歙县籍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1865-1955)的力作。作为一位“早学晚熟”的徽州大画家,在历经“学习传统”和“师法造化”时期之后,便进入“泼墨、积墨、宿墨、破墨互用”的“兴会淋漓”的艺术创造时期,在书、画及画史画论等诸多方面均建树颇丰,华东行政委员会为其祝贺90寿辰时称他是“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在黄宾虹的故乡,制作《黄宾虹作品选》特种邮票系列集邮品,则会由于绝对的原地性而乐在其中。

  (普23)普通邮票《民居》中的第9枚《安徽民居》,即为徽州歙县古民居的景观,这也是徽州古城古民居第一次登上“国家名片”并藉此进入千家万户。“徽州古民居”是“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被世界赞叹为“会呼吸的房子”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

  (2006-23T)《文房四宝》特种邮票中所汇集的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都与徽州古城合拍。这是因为自唐代开始,徽州古城就成为了徽墨、歙砚、澄心堂纸和徽笔等“徽州文房四宝”生产的重要基地,除歙砚、徽墨被推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纸更是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纸中之王”的夸赞,并视这种纸为珍宝。而主产与徽州古城的歙砚,则被南唐后主李煜夸赞为“歙砚甲天下”,并于2004年9月,歙县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歙砚之乡”荣誉称号。在文房四宝之乡,制作《文房四宝》特种邮票的邮品,此种集邮之乐,堪称独一无二了。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邮资明信片(全套8枚),邮票面值40分。入片的古城歙县的风光有:许国石坊、太平桥、棠樾牌坊群、北岸廊桥、新安水乡、翠竹山居、雄村文昌阁、山乡春色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行。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江志伟,男, 安徽黟县人。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屯溪区文联主席,《屯溪文艺》杂志主编;中华全国集邮联会员,安徽省集邮协会宣传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山市集邮协会副会长;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编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连心锁》、《皖南风景线》、《老街与少女》、《黄山松宣言》、《花山谜窟揭谜》、《黄山恐龙之谜》、《算神大位》、《花山谜窟》、《珠坛撷韵》、《算神大位》、《郑寒砚集赏析》、《徽菜飘香》、《走近程大位》、《韩再芬》、《周诒春》等多部,合著的有《黄山与徽文化》(与朱万曙、程亚星合著)等。此外,编有《旅游文学讲义》及其配套教材《旅游文学作品选》各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访徽州古城,感受徽州文化
无梦到徽州(十六):隐秘的半山古巷
看不尽的徽州(4):许国石坊
在歙县的徽州古城内,不仅有八脚牌坊,还有一口八眼井
距黄山8分钟高铁,私藏着一个2000多年的古城,曾是徽州府地
皖美之行--徽州已不再是那个徽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