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寻隐者不遇》,如果把最后两句颠倒,还能成为千古名篇吗?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 ◆

来源 | 《寻隐者不遇》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寻隐者不遇》是唐朝诗人贾岛的名篇,我从许多地方都看到有人问这首诗最后两句能不能颠倒,许多人从合辙押韵的角度来分析,那当然是不能颠倒的,但是,普遍认为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唐诗三百首编入五绝),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而且贾岛是什么人?能跟韩愈大大玩推敲的诗人,要推敲格律那还不简单嘛,所以若要从合辙押韵这方面来分析,恕我直言,没有多大意义,意境什么的也不多谈,这首诗之所以传唱千古而不衰,其妙就妙在结构,而这个意境,一旦打乱顺序,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先看诗: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最简单来说,从小老师就教我们,写作啊,要讲究个起承转合,这一首小诗共4句,起承转合是怎样的呢?

松下问童子:这句起,一棵松树,两个人,虽然只提到了童子,但是我们都知道这里面省略了主语“我(贾岛)”,贾岛在一颗松树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到哪里去啦?

言师采药去:句承,承接了前面一问,交代了问话的内容和原因,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贾岛势必会问去哪里采药了,就没必要写出来,直接转到下一句。

只在此山中:句转,可以想象一下,有人跟你问路,说太古里怎么走啊?你肯定是一边说就在那边,一边用手指着方向,童子想必也是一样,一边说只在此山中,一边指向茫茫大山之中。

云深不知处:这句合,如果是拍电影,镜头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定然慢慢拉远拉长,把这座山的高耸入云体现出来,而贾岛此时必然也问了许多问题:师父去哪了?到哪里采药了?在山顶还是山脚?在前山还是后山啊?

讲道理,贾岛也是运气,遇到个脾气好有耐心的童子,要遇到我这暴脾气,跟你说了师父不在就是不在,你还叨哔叨问个没完你试试?

整首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地点、人物、事件、范围,最后还有一句留白,言下之意就是:反正就在这烟云茫茫的大山里,你去找呗。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就叫开放式结局。如果贾岛生活在现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导演,只用4个镜头,不但把这段对话写得活灵活现,更把那个始终没有露面的隐者的世外高人的模样嵌入了观众的心里,他仿佛就和眼前这座巍峨山脉融为一体了,在我们心中,真正的世外高人不正是这样的吗?

假如把最后两句颠倒,则:“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起承转合的结构乱了,逻辑就不通了。而且以“只在此山中”结束,就缺少了“云山不知处”的开放式结局,观众的思维空间就被局限了,作诗画画拍电影,要懂得留白,而不是密密麻麻的信息轰炸。

————  / END /  ————



推荐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位童子一个诗痴一问三答,成就一千古名作,仅20字完胜四大高手
只写了一半却流传千古的唐诗
古风泊客一席谈:五言古诗·寻隐者不遇·贾岛
“诗奴”贾岛用20个字,讲述完一波三折的故事,难怪可以名流千古
诗奴贾岛这首诗,仅20个字写出一波三折,最后5个字千年无人超越
贾岛:这个和尚有点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