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瘘术后非常早期启用经验分享

另,虽然是4月1日发文,但绝非愚人节玩笑哦。


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之后,最早多久可以启用?

这个问题,对于广大血液透析从业者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各个指南以及中国的专家共识早已给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

去年发布的欧洲内瘘围术期指南(点击蓝色字体文字可直接跳转到相关文章)里,对此问题是如此建议的:

自体动静脉内瘘

6.1. 对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成人,我们建议其自体动静脉内瘘可在建立4周后,通过临床检查判断可用于穿刺时进行首次穿刺。(2C)

6.2. 对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成人,我们推荐反对在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2周之内进行穿刺。(1B)

6.3. 对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成人,我们建议反对在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2-4周内进行穿刺,除非提前进行穿刺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2C)

其他一些国外通路指南对此问题也分别做出了各自的建议,比如:

日本的JSDT 2015通路指南建议:

自体AVF可在手术后2周以后进行穿刺(2C);

2018年发表的欧洲血管外科协会血管通路指南(ESVS)建议:

AVF应于术后4-6周开始穿刺......(IIa-B),

术后2周内通常建议进行穿刺,(III-C),

特定情况下,可考虑术后2-4周内,在严密监测情况下进行穿刺。(IIIb-B)

西班牙血管通路指南(GEMAV) 2015建议:

推荐自体AVF在术后2周内不进行穿刺,何时开始可以穿刺应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

而2019年出版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二版)》里,对此问题是做如下推荐的:

吊诡的是,新出版的美国KDOQI通路指南2019更新对此问题却没有明确的建议。

不过,通过上述各个指南或共识的描述,我们大体上可以得出几个时间截点:一是术后2周,二是术后4-6周,第三就是术后8-12周。

通常认为,刚刚建立2周之内的自体内瘘尚处于成长期间,尚未达到成熟标准。即使通过超声检查,其三项指标能够达到所谓的成熟内瘘标准,即静脉内经>6mm(国内标准5mm),自然流量>600ml/min(国内标准500ml/min)以及距皮下深度<6mm,但通常还是不建议过早启用的。

理由主要包括:

虽然部分内瘘流量足够,但由于静脉管壁尚未完成增生增厚的过程,穿刺失败的概率要明显高于成熟内瘘;

此外,由于管壁与皮下组织之间尚未形成坚韧的结缔组织增生,所以,穿刺后发生局部血肿,甚至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成熟内瘘。

因此,内瘘建立之后至少要等一个月(四周),即使着急,最好也要等半个月(2周)之后再开始穿刺,基本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识。

根据上述描述,可以推论,各大指南不建议早期启用内瘘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刚刚建立的内瘘或许尚不符合所谓的“成熟”标准,或不能满足临床透析中血泵速之最低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动辄出血、血肿,甚至压迫内瘘导致狭窄闭塞,很容易吓跑医生护士的。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临床上,有部分患者的血管自然条件非常之好,术前检查,自然状态下静脉管径就可达到3-4mm,动脉触诊搏动良好。对于此部分患者,建立完内瘘之后,即刻即可达到很好的流量。

那么,内瘘建立之后即刻或者24小时之内,内瘘流量到底能达到多少呢?

石家庄张丽红团队早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术后24小时后,内瘘流量平均可达到540ml/min,很显然,这个数字是符合我国556的成熟标准的。

图片来源:徐元恺,甄景琴,张文云,段青青,张丽红 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的动脉重构研究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 年 8 月第 2 卷第 3 期

所以,内瘘建立后极早期,动静脉系统就已经发生了快速的结构重构。有人把这种重构叫做“急性重构”,而与之相对应的,发生在术后24小时以后的重构,则被命名为“结构重构”。

通过以上文献,可以判断,其实,对于自体血管条件比较好的患者来说,术后即刻,内瘘流量就已经基本达到或接近我们所谓的“成熟”标准了,因此,第一方面的顾虑理应不成问题。

那么,第二方面,也就是安全性方面呢?我们是否有能力最大限度上规避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呢?

有。

在这方面,近几年以来,其实最主要的是超声在血管通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超声实时引导下的穿刺。在超声的引导下,针尖进入血管的过程全程可视,可以保证针尖位于管腔真腔内,从而避免发生穿破侧壁、后壁等问题。

凡尔赛一下:如图所示,我们一家小作坊式的中心已经配备有三台不同型号的超声了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刚刚建立的内瘘静脉尚未完成管壁增厚的进程,所以,一旦穿刺钢针稍微一活动,其与血管的接触就不是一个点了,很可能被划伤,成为一条线。类似情况,临床上其实也时有发生的。

有无办法减少这种概率呢?

有的。那就是透析专用的套管针,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在临床上使用了。

这是我中心采购的日本进口的透析专用套管针

与传统的钢针不同,套管针穿刺成功之后,在体内存留的不是坚硬的钢管结构,而是不同塑料材料的软管结构,因此,发生划伤的可能性更小,进而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一些。

综合以上分析,似乎之前各大指南对2周以内穿刺的禁忌似乎都是有可能得到解决的,那就是:

充分评估内瘘流量的基础之上,超声引导下精准穿刺,避免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从2020年8月起,我中心开始尝试着对于部分内瘘建立术后患者,根据病情极早期地启用内瘘,部分患者甚至术后即刻启用,目前已经累积了8例患者的资料,总体来看,结果是可以接受的。请看下表:

接下来,我们从中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分享如下:

男性,78岁,因面及双下肢水肿,呼吸困难一个月于2020年5月在某院住院,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导致的肾损伤,并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同时,给予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血管通路为右颈内静脉TCC(NTC更换为TCC)。

患者2020年6月转入我中心继续接受充分正规的血液透析治疗,血管通路仍选择为右颈内静脉TCC。自2020年8月起,患者TCC偶发失功,给予“尿激酶”溶栓等治疗措施有效。建议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其他长期血管通路做为替代,患者未接受。

2020年10月5日,周一,患者透析中出现寒战发热症状,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10月7日,周三,建议患者股静脉置管,被拒绝,查看左前臂血管条件较好(具体如下图),或可建立内瘘后直接穿刺,遂建议患者行左前臂AVF成形术,同意。

当天上午行左前臂手腕部标准位置头静脉-桡动脉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式为端侧吻合。术前评估手腕部桡动脉内径2.5mm,头静脉内径(自然状态)2.8mm,(束臂)3.5mm。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可触及明显震颤。即刻测量桡动脉内径2.8mm,头静脉内径4.3mm,肱动脉流量450ml/min。

术中情况,供图:当时在我中心进修学习的徐州中医院王金龙医生

因患者TCC溶栓失败,当天术后即刻启用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做为血管通路,使用钢针穿刺,超声引导下穿刺,确保穿刺成功,Qb220-240ml/min。

2020年10月7日,此患者AVF术后即刻穿刺时照片,供图:王金龙

之后,该患者继续使用左侧内瘘做为血透通路至今,并于2020年10月12日拔除右颈内静脉TCC。该患者至今未发生严重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2021年3月24日复查内瘘情况,视诊内瘘侧肢体无出血、破溃、肿胀、血管瘤等并发症,触诊震颤强烈,前臂瘘体静脉未触及明显搏动,超声提示吻合口近端头静脉略有狭窄趋势,内瘘流量638ml/min,RI 0.6

再看一下我们8位患者的数据统计表:

前文所述的即2号病例,除了此例之外,其他7例患者也都是在两周之内启用的内瘘。

可以看到,针对这几个病例,我们统计的术后即刻流量数据,均>300ml/min,虽然并不严格满足>500的要求,但实际上,也是可以满足临床Qb的需要的。

此外,我们大部分病例在早期采取的是软针穿刺,且大部分是超声引导下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术后几个月的随访期内发生狭窄性病变并采取PTA措施的也仅有1例。

通过上述数据显示,针对部分临床上确有必要早期透析的患者,在内瘘建立之后,并不一定拘泥于2周或4周的时间上的限制,只要评估到位,且有充分的技术保障,完全可以超越2周以内这个极限的。至少我们早期的这些尝试看起来,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做到底算是违反原则的蛮干呢?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创新呢?相信您心中已经有了看法。但至少,如此一番操作可以大大减少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而置管本身带来的问题,比如置管急性并发症、比如感染、比如纤维鞘形成、比如远期的中心静脉狭窄甚至闭塞等,或许要远远大于内瘘出点血这点事。

让我们再看一下一张来自于DOPPS研究中的真实数据统计图,看看日本、欧洲和美国实际内瘘建立后首次穿刺时间的差异:

Pisoni RL, Zepel L, Fluck R, et al.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ocation and Use of Arteriovenous Accesses Created for Hemodialysis: Results From the 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 (DOPPS). Am J Kidney Dis. 2018 Apr;71(4):469-478.

在这张来自于2018年AJKD杂志一篇论著的截图中,大家可以重点看一下日本的数据,尽管JSDT并不建议2周内启用内瘘,可他们实际上,中位启用时间仅10天左右,且有极少一部分患者在术后很早就开始启用了。

所以,成功建立内瘘之后,到底多久可以启用?只要患者的瘘流量足够,您的技术和设备足够到位的话,早一些,再早一些,甚至术后即刻启用,也并不是天方夜谭。

全文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血透用血管通路(人工动静脉瘘)的超声评估
自体动静脉内瘘非血栓性狭窄的管理
张凤艳护士长: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0年肾脏病学研究进展系列——血管通路进展
人造血管内瘘的临床应用研究▲
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命线-血透通路(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