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一个健康心里故事汇

故事一:听别人把话讲完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反思:你是不是也习惯性地打断孩子的语言?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在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讲完自己的事情前,就按照我们的经验大加评论和指挥。打断孩子的语言,一方面容易做出片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使孩子缺乏被尊重的感觉。时间久了,孩子将再也没有兴趣和家长好好沟通。

故事二:静下来的力量

我的家里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小恶魔”,有个性,有小聪明,纵观家庭成员,对我的服从程度算是最高的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发地想挣脱“束缚”。

今天晚上,一下车到家,看到他的小伙伴就禁不住的撒腿往外跑,我笑着说:“李岳东同学,完成一单元测试卷才能出去玩哦。”他收住了往外跑的脚步说“我已经写完一单元了。”我说:“我们约定的是新的一单元哦。”

说完我就进厨房了,只听门响了一声,我感觉是他溜出去了,坚定的原则性,让我马上开门,把他叫回来,我仍然笑着说“不完成任务是不可以的,溜出去罚写两个单元。”

听到这,他就暴跳如雷了。嘴里嚷道:“不写就不写。”

我忽视他的怒气不理他,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相当有原则的人,所以只能就范,乖乖写作业。一会儿便听不到他嚷嚷了。

一会儿他拿着题让我看。我直接告诉他:“有空题不叫写完哦。”他不耐烦的说:“我不会。”

为了间接地让他自己解决,又不能让他说我不帮他,我就说:“好吧,你念给妈妈听。”他一念,我提醒了一点他便茅塞顿开,我肯定的说:“看,不是你不会,只是你没有走进题里。你把它当作好朋友走进它就会觉得很简单,”(正面暗示,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到这里,一个单元算是写完了。但我说过的话,不能不算数呀,惩罚的一个单元也要写,不然说出去的话不算数,以后他就不听了。于是,我选择以理服人:“我没有看到你的作业,你悄悄出去,这是不是溜?”“是。”“如果别人不听你的话,跑出去,你生气不生气?”(换位思考让他无理逃脱)“生气。”“所以我说的惩罚必须落实!”“不写。”“这一单元题很简单,十分钟就写完了,各退一步,写一页,必须写。”(各退一步,让他觉得你顾及了他的感受,有理)便去写了。三分钟写完了,“不错,写的真快,看我说的很简单吧!”(证明我说的正确,说服力的建立)到此,大功告成,任务完成。但为了让他有一个好品质,我又说:“有能力的,优秀的人都会克制自己,即使想玩,也要把自己的本职任务完成才可以(引导他,暗示他强化正能量),你说对不对?”

“嗯,我就是特别想玩,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好的,出去玩吧,要注意安全哦。”

 道理:在整个过程中,妈妈没有大声,呵斥,没有反复唠叨,而是掷地有声地摆条件,讲原则,这一切就是静下来的力量,你的静可以降服孩子的躁。静,可以让你思考,想出更有力的说辞和道理。

  让我们面对孩子都静下来吧!世间,种子的力量很大,它能倔强的钻出石缝向蓝天招手,这是动起来的力量,可你不曾想静下来的力量有时比动起来更为有力。   

故事三:声带发炎的妈妈

小强的母亲最近声带发炎,疼得要命,医生嘱咐她一周内不要讲话,这可憋坏了平时爱说话的她。但是,母亲却发现,这段时间,自己跟儿子的关系奇迹般地融洽了起来。

看过医生的当天,小强回家一进门:“妈妈,我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老师笑话我!”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母亲肯定先怪罪孩子调皮,声音比儿子的还大。但是由于不能说话,她只好忍住了,什么都没有讲。

气呼呼的儿子来到母亲的身边,伤心地哭了起来:“妈妈,今天老师让我们装玩具,我把小马的耳朵给小驴安上了,老师就笑话我,小朋友们也都笑我。”

母亲依然没有说话,而是把伤心的儿子搂在了怀里。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母亲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妈妈,我去玩了,我没事了。”然后就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次声带发炎,无意中让小强的母亲体会到了倾听对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奇妙功用。

故事四:手机

晚上,孩子想让妈妈给自己买个手机,于是就哀求妈妈说:“我想要个手机”

妈妈拉过孩子的手,轻轻地问:“你想要个手机呀?”

儿子怯生生地说:“我们班雷雷就有,我也想要一个。”

妈妈回应道:“是呀,要是有个手机拿在手里,看上去多酷呀。”

儿子马上接茬说:“是呀,那里面还有好多游戏。”

妈妈说道:“哦,有很多游戏,要是那些游戏能玩起来不伤眼睛,老师不说就好了。最好屏幕大得跟咱家电视一样大,而且说变大就变大,然后说变小就变小能放口袋里。”

“妈妈,我以后当发明家,就发明这东西。”儿子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他的新发明了。

“算了,手机我先不要了,明明的那个手机就被老师没收了。”

启发:在孩子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时,我们家长千万不要急于讲一些大道理,因为当孩子急迫想要一个东西时,你讲的其他道理他都听不进去,甚至言辞拒绝来建立规矩。相反,如果您满足了孩子的渴望心情,然后用幻想或者夸张的描述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觉得自己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就会比较容易面对现实,从而放弃了“不合理”要求。

故事二十三:无意识的伤害

一个周末晚上孩子上网玩游戏,妈妈问她什么时候睡,孩子说要等到“杀死”一个怪物大概需要十分钟。平时女儿都要和妈妈一起睡,非要妈妈等她不可,结果半小时过去了,孩子还没有关电脑,理由是那个东西还没有死。妈妈已经很累也很困了,很生气,对女儿凶了几句,然后自己去睡觉了,

可睡不着。过了一会儿,女儿也来睡了,侧着身子,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妈妈亲,妈妈觉得孩子还是有情绪。在妈妈的信念里,孩子带着情绪睡觉是不好的,于是爬起来对女儿说:你起来,我问你,刚才你知道错了吗?

女儿没有吭声,说要睡觉,不愿意起来。

妈妈不甘心,继续拽着女儿,要她起来。女儿实在忍不住了,爬起来,双手作揖的姿势,对着妈妈说:好了,饶了我吧,我错了,不行吗?

妈妈看到这样情形更加生气了。这明显不是诚心认错啊,于是冲突更加激烈,最后动起手来,关系陷入僵局。

提示:如果妈妈换一种方式,妈妈看到女儿在玩游戏,心里要想周末多玩一下也是应该的,于是告诉她:女儿,妈妈今天很累了,妈妈先去睡觉了啊,如果女儿不肯,妈妈再次去表达:妈妈需要好好休息,妈妈没休息好,也容易发脾气,白天做事也没劲。孩子在了解妈妈的想法后,一定能理解妈妈,也会爽快的答应。再等到女儿去睡觉的时候,你问一句:怪物杀死了没?说不定她兴奋地说:妈妈我终于杀死了那个怪物,于是带着成就感很快进入了梦乡。

启示:当妈妈能理解孩子时,孩子也会体谅父母,不只是父母爱孩子,孩子也非常爱自己的父母,甚至愿意为自己的父母付出一切乃至生命。

故事五:孩子打翻牛奶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试图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他失手把奶瓶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他的母亲来到厨房,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惩罚他,她说:“哇,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吗?在我们清理它之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小男孩开心地玩地上的牛奶。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牛奶是不是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你看,我这有海绵、有抹布和拖把,你想用哪一种呢?”

他选择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地上的牛奶。

他的母亲又说:“刚才你的小手拿奶瓶没有拿住,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用一只小手拿一个大奶瓶,已经做了个失败的试验。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

小男孩经过反复实践,知道要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一节课啊!

 这是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的故事,他后来回忆说,正是从那一课起,他知道不需要害怕犯错误,错误往往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失败之后,才能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如果每个父母对待孩子的一些错误、失败,能像格伦母亲,我们的孩子将会怎样的心结。

启示:第一步,找问题:牛奶洒了一地。

     第二步,说行为:反正已经洒了。

     第三步,讲合适: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第四步,评正负: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给出选择,海绵、拖把、抹布,你想用什么?

     第五步,得双赢:刚才奶瓶没拿住,需要学习。

爱孩子,应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善解人意的心态,这种心态常常把我们从眼前一片混乱中解救出来,让我们不必对孩子的问题咬牙切齿,从而能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比那些问题本身更值得关注的的解决办法,一旦找对了办法,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恰是因为孩子闯下了“祸”’,才使孩子得来了“福”。

故事六:拒绝暴利沟通

儿子最近一写作业就开始磨磨蹭蹭,玩铅笔、玩橡皮,发呆,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

今晚又开始了,妈妈忍不住对他咆哮起来:“你想干嘛,一写作业就这样,一写作业就这样,铅笔是用来玩的吗?橡皮是用来玩的吗?每天作业拖到十点都做不完,你想气死我吗?”

儿子看到妈妈发脾气,不但没改正,反而把笔一摔:“我不写了,你就知道训人。”然后大哭起来。妈妈无奈的看着孩子,眼泪也控制不住流下来。

我看这娘俩这样了,就走进儿子房间,拍拍儿子肩膀说:“妈妈大声嚷你,是不是很不好听?”

“嗯,她都吓到我了。”儿子委屈的说。

我安慰他说:“我很理解,妈妈的大嗓门让你很不舒服。一会儿我们好好给妈妈提意见,谁有错,我们要心平气和的说出来,大家一起改正,好不好?”

“我都不想理她了。”儿子还是不想原谅妈妈,我说:“那明天的早饭咱俩可都要饿肚子了,我可不想饿肚子上班去。”

儿子擦擦眼泪:“好吧,但是你一定要批评妈妈一顿。”

然后,我们一家三口开会,先主动说出自己错在哪。

妈妈先说:“我不该大声嚷孩子,我应该好好说话。”

儿子不好意思的说:“我写作业不该摆弄东西,拖拖拉拉……”

感悟:很多家长,在陪孩子学习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并没有收获满意的效果,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亲子冲突也越来越激烈。这时候的我们,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大声咆哮!

其实,孩子内心都想要好好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地方,妈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妈妈的成长,决定着孩子的成长。

故事七:欣赏的力量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

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应当会有大的成就!”

这是作者当时顺笔写下的感叹。没想到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

二十年后的一天,当年的小偷与作家相遇,他告诉作家,他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店的大老板了!林先生当年写的那篇诗稿对他有很大的震动——是你的感叹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

回头想想,如果没有作家当年的欣赏和企盼,恐怕也就不会有他今天的事业和成就。不难看出,欣赏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感悟: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智者说:“高声赞美他人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吧,它一定会因你的赞美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心境也会因此而天天沐浴柔和的春风!”

故事八: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故事九:一个父亲的故事

有一位父亲用存了很久的钱买了一部新车,他非常爱惜这部车,每天都精心地清洗它。他5岁的儿子总是跟着父亲一起清洗,父亲也为有这么一个体贴的儿子而备感欣慰。有一天,父亲忘了清洗这部新车,尽管上面很脏。儿子知道父亲很累了,便想背着父亲一个人把车洗完。但他怎么也找不到抹布,他想到了母亲平时刷锅的钢丝刷子,于是走进了厨房。但当他刷完以后,发现车子上面出现了很多花纹,他忙去找来父亲,边哭着边向父亲道歉,父亲看见自己的新车被儿子刷成这样,心痛得不得了,但他也很爱他的儿子。于是他气得走进了房间,跪在地上祷告:“上帝啊,我该怎么做?那是我新买的车,我该怎么惩罚我的儿子呢?”一会儿,父亲走出房间,把正坐在地上哭泣的儿子拥到怀里:“傻孩子,谢谢你帮爸爸洗车,爸爸爱车,但更爱你。”

故事十:怀特露丝的故事

怀特露丝有两个姐姐,他们仨和父母相亲相爱。那年夏天,三姐妹驾车去郊外旅游。两个姐姐已经有驾照,而且有比较丰富的驾驶经验。但刚满16岁的露丝则是新近刚获得的驾照。

大姐和二姐商量,在繁华的市区由他们两人驾车,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就让她练练手艺。到了郊外,露丝开着车,兴奋得有说有笑,可能由于缺乏经验而心慌,她本想在红灯亮起来之前闯过路口,但却没有如愿,反而和一辆从侧面驶过来的一辆大拖车相撞,大姐当场死亡,二姐头部重伤,露丝也腿骨骨折。她的父母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了医院。露丝本以为父母会责怪她,但父母只是紧紧的抱着她和姐姐,热泪纵横。父母擦干两个女儿脸上的泪,开始谈笑,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对于两个幸存的女儿,尤其是露丝,父母始终温言慈语。

当时父母的行为真的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几年过去了,露丝问父母,当时为什么没有教训她,而事实上,姐姐正是死于她闯红灯造成的车祸。父母只是淡淡地说:“你姐姐已经离开了,不论我们再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能让他起死回生,而你还有漫长的人生。如果我们责难你,你就会背负造成姐姐死亡的包袱,而你也会丧失一个完整、健康和美好的未来。”

事后的责备并不是重要的,有时候它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最重要的是心灵和未来。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

启示一:期待是一种力量

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启示二:暗示是一种能量

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所以有人说: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

故事十一:习得性无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用狗做了一项实验:先把狗关在笼子里对其进行电击,狗无法逃避,只得在笼子里上串下跳地挣扎;多次电击后,将笼子的门打开。此时狗完全可以逃生,可是没有。当再次试探性地去电击时,狗没等被电到就自动倒在了地上。这就是一条狗的悲催故事。从此,“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和这只狗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

狗之所以无助,是因为被实验人员操控,无法体验到成功逃脱的喜悦感,直至变得失望、绝望。

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也得出了人也存在“习得性无助”的结论。

首先,参加试验的大学生被分为三组,接受不同条件的测试:

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

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过了一段时间,再进行另一种实验:

在受试者面前放置一个“手指穿梭箱”,如果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而如果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成员在“穿梭箱”的实验中,都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成员,他们的手指却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也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体现出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为了证明“习得性无助”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塞里格曼紧接着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一些字母排列成单词,比如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和 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任务。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由此可以推测,当一个人在经历了某种失败的学习后,容易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无助、绝望等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效应。很多人在失恋之后不敢再爱,或者无法从学业或工作的失败中走出来,都是因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作祟。

故事十二:父母的过高期望

在网络上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位网友初中的时候,就因为父母的期待,希望他能够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或者是国外最好的大学,所以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塞进了北京最好的中学学习。

但是这位网友出生在一个小地方,初来乍到,到北京最好的学校学习他非常的不习惯。原来在小城镇生活的他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北京他才发现天外有天,比他学习优异的人又太多了,因为这样的落差让他的自信心倍受打击,本来对学习很感兴趣的他,慢慢的随着自信心的丧失,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这位网友描述说,初中的阶段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阶段,那个时候他不断的通过和别人比较而否定自己,而他有没有能力去跳脱这种状态。所以他中考的成绩非常的差,根本没有达到家长的期待。

很多时候孩子的能力其实达不到家长的期待,如果家长的期待过高,那么会让孩子们陷入一种极端的自卑当中,他们会丧失了努力的勇气,最终会陷入失败的泥潭,无法自拔。

故事十三: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美国洛杉矶一家精神病院当中有一位名叫雷切尔的病人,他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富裕家庭当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而雷切尔年轻的时候也确实学习成绩很好,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父母还是像他小时候一样对待他非常的溺爱,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包办。

在小的时候雷切尔的生活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等到他上大学之后,就突然发现脱离父母他一点生活技能都没有,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陷入深深苦恼的雷切尔只能用酗酒去解决困难。自此雷切尔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开始变得暴躁,思想混乱,抽烟酗酒,甚至还染上了毒品,没有办法,雷切尔的父母只能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

雷切尔人生的毁灭其实不止与他自身有关系,而与他的父母教育方式有重大的关联。父母的一直溺爱,让他丧失了作为人应该具有的生活基本技能,这种无能为力让雷切尔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故事十四:把爱的机会还给孩子

爸爸下班回来,女儿马上沏了杯茶递过去:“爸爸,喝茶。”谁知,爸爸不耐烦的说:“去去,写作业去,考100分比什么都强!”

孩子立刻心灰意冷,慢慢的,变得不再关心别人,同时也不知感恩父母。

道理:一个人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别总把自己看成高山,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一直当大伞,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换个位置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高山,把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故事十五:我们养的是孩子不是花

我的邻居大卫,有两个小孩,一个5岁,另一个7岁。一天,大卫正在教他7岁的儿子凯利如何使用割草机割草。当教到怎样在草坪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突然喊他,询问一些事情。当大卫转过身回答简的问题时,凯利却把割草机推到了草坪边的花圃上--结果割草机所过之处,花尸遍地,原本美丽的花圃留下了一条2尺宽的小径。

大卫转过身,面对眼前的情景,怒不可遏。要知道,这个花圃花费了大卫多少时间和精力才侍弄成今天这个令邻居们无比羡慕的样子呀!他提高嗓门准备训斥凯利,这时妻子快步地走到他身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大卫,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小孩,而不是在养花!”

妻子的一番话提醒了我: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清楚孩子和花究竟孰重孰轻。孩子以及他们的自尊要比被打破或损坏的任何东西都要重要得多啊!那些曾经被孩子们的棒球砸坏的窗户、不小心碰倒的台灯以及在厨房里掉在地上摔碎的碟子都是已经毁坏了的东西。正如花圃里被割掉的花再也不能复原了,我们就不要再去打破一个小孩子稚嫩纯净的心灵,使他们原来充满活力的感觉变得迟钝,乃至麻木。

道理: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更有助于孩子成长,每一次失败的经历,都是孩子宝贵的财富。

故事十六: 从量变到质变

传说古代蒙古人训练大力士有这样一个方法,他们让孩子抱着刚出生的小牛犊上山吃草。小牛犊也就十多斤重,孩子完全能轻松胜任。

但这只是开始,以后每天孩子都需要抱着小牛犊上山吃草。就这样,牛犊在长大,越来越重,孩子的力气也越来越大。当牛犊长成几百斤的大牛时,孩子也成了大力士。

道理:成长和进步是需要积累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很多时候,别小看那一点点成长,只要你坚持下去,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结果是惊人的。

故事十七:只追前一名

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的,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经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唯一的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摘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

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

道理:目标是方向,是动力,可以让我们看清前行的路,因为有目标才能让你活成你想要的样子。不盲目、不胆怯,有目标做支撑,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不辜负自己的人。

故事十八:每天进步一点点,奇迹就会发生

香港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大鲸鱼,虽然重达8600公斤,却能跃出水面6.6米,还能向游客表演各种杂技。面对这条创造奇迹的鲸鱼,有人向训练师请教训练的秘诀。训练师说,在最初开始训练时,我们会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之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奖励。渐渐地,我们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每次提高的幅度都很小,大约只有两厘米,这样鲸鱼不需花费多大的力气就有可能跃过去,并获得奖励。于是,这条常常受到奖励的鲸鱼,便很乐意地接受下一次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跃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后竟然达到了6.6米。

训练师最后总结到,他们训练鲸鱼成功的诀窍,是每次让它进步一点点。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积累起来,天长日久,便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道理:在计量单位上,有一个较小的质量单位叫盎司。它经常会被引用来借代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正如刚才说的训练师培训鲸鱼的方法那样,哪怕是每次进步一盎司,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每次进步一盎司,只要能每天都坚持不懈,就能拥有超乎自己想象的能力!无数事实证明,每次进步一盎司,是成功的最大秘诀。

很多人终身一事无成,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耐心,看不上每天进步一盎司,而是急于求成,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放弃了每天的一点点进步,从而也就放弃了希望,放弃了成功。

每次进步一盎司,贵在每次,也难在每次。

故事十九: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这个效应是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

1924年,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了一个电气公司,试图通过改变工厂的客观条件,提高工人的积极性。然而,无论外部因素如何改变,工人们生产效率一直未上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

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原因有2点:

1 受关注的感觉让人感觉良好

当6名女工被抽选出来成为一组时,她们就意识到自己是特别的,是受到关注的,这种感觉会让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2 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霍桑效应的作用:

夸奖和鼓励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

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爱迪生小的时候,因为总喜欢在课堂上询问老师一些奇怪另类的问题,仅仅三个月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学校。

于是,他的母亲自己亲自教授爱迪生,并鼓励爱迪生进行自己喜欢的实验,最后,爱迪生成为了电灯之父。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着各式各样的愿望。有些愿望看似很遥远,很难实现,但当你坚信自己可以做到,并有旁人一直鼓励你的时候,你离你的愿望是最近的。

故事二十四:我只是认真听

父亲是位知识分子,为人古板,不喜与人交往,每次儿子来了熟人,父亲就独自躲到书房,很少与人打招呼。

一次,儿子的三个高中同学来到家里。大家一见分外亲热,其中有两位喜欢下棋,闲谈中都是些术语、行话,而另外一位对“黑白世界”一无所知,无聊中去了父亲的书房。外边二位在棋局上杀得天昏地暗,没去管他。等玩够后,才从书房中把那个同学叫出来,令儿子吃惊的是:老父居然送出房门口,还问儿子为什么不留他们吃饭,临行还一再叮嘱:以后有空来玩。在儿子的记忆中这是父亲第一次留他的同学吃饭,而且以后还经常问及那位同学为什么不来玩。

儿子在惊叹之余,问及同学怎样赢得父亲的欣赏。结果那同学说:“没什么呀!你们下棋我不懂,就去到你父亲书房,见你父亲在看一本水利方面的书,就问你父亲是否是搞水利的,然后就好奇地问长江大桥的桥墩怎么做的,你父亲就开始给我讲解,如何先将一个大铁筒插进去,将里面的水抽干,挖出稀泥,打地基,直到做好干透,再将铁筒抽掉,你父亲在说,而我只是认真听,也没说什么。”

启示:说话不在多少,有时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人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真正会说话者,首先是一个好的听众。好听众表现出的是对他人的尊敬,也是对他人暗示性的赞美。学会倾听别人说话,也是与人友好相处的一个重要途径。

故事二十五:孩子回来说“要杀人”

有一个平时一直很乖巧的男孩子,有一天他放学回家关门的时候很大声,嘴里面还嘟噜着:“我要杀了他!”爸爸就关心的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孩子说:“有一个同学总是叫我外号,他今天下课的时候又当着大家的面喊我的外号。下次在叫,我一定不放过他。”

于是这位爸爸是这么处理的:

爸爸说:“我知道了,我也经历过在学校被同学起外号的痛苦,确实很令人气愤。儿子,你准备怎么杀?”

孩子说:“我准备用匕首。”

爸爸带孩子去厨房,然后说:“你看看这里面的刀,哪个合适?(此时儿子有些愣住了)我推荐你用这种,这种小的,不易被老师发现。拿个报纸包起来,不要被别人看见了,还要记得保护好自己。你先去客厅坐一会,我先去准备行李。”

孩子很好奇的问:“爸爸,为什么要收拾行李啊?”

爸爸说:“你杀人了,估计是直接从学校里面抓走了,也不会再有时间回来收拾行李了,所以我提前准备好。我也了解了一下,真的要判下来死刑,估计要经过3个月,所以我算了一下,需要带一些秋天到冬天的衣服。”

孩子:“爸爸,那个,我还……。”

爸爸:“赶紧给你几个叔叔和阿姨打电话,定个酒店。”

孩子:“为什么?”

爸爸:“以后可能见不到了,大家再也没办法一起吃饭团聚了。”

孩子:“爸爸,我还没有想……。”

爸爸:“不用想了,这样的人确实很令人生气,这样的人肯定是一点优点都没有,一定要杀了他。”

孩子:“爸爸,其实也不是,他以前还借给我他的橡皮用。

……。”

启发:智慧的爸爸从头到尾带孩子走了一轮:告别仪式。

很多心理学家帮助有想自杀的人,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告别仪式。让对方想出自己最想要告别的人,具体想要说些什么,为什么要说?等他这样一轮梳理完之后,这个人自己就说服自己了,不想自杀了。

人是一种思考性的动物,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设置让孩子思考的沟通方式。这样你的孩子会具备很好的深度思考能力,同时,你们的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故事二十六:不做孩子的监工

孩子五年级了,今天又要考试,昨天晚上我让孩子把重点复习一下,早点睡,结果我发现他没有复习,而是在看什么儿童文学,我的情绪一下就上来了,刚要发火,又冷静一想,不能让孩子带着坏心情参加考试,于是我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说:“宝贝儿,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今晚有什么计划?”

孩子看了我一眼说:“我再看两页就行。”其实孩子非常理解我的心情,知道我是担心看书会影响他的考试。

我又调侃说:“宝贝儿,妈妈真的很欣赏你的心态啊,明天就要考试了,还能静下心来看会儿童文学。妈妈,以前就做不到,一到考试就紧张的很!”

孩子笑着说:“那你肯定是没好好复习,不够自信,我可是都复习的很好了,就想放松一下,老妈你放心吧,我可不像你那么害怕考试!”

启发:一个内在被滋养着的孩子,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他的爆发力是很强的,他的成长也会更顺畅,而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智慧的父母,绝不是严苛的监工。

家长如果能够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孩子可以在你面前没有任何顾忌,畅所欲言,所有的心思都会找你诉说,这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故事二十七:早恋

 上中学有一次开家长会,年轻的班主任笑眯眯地跟我说:“你儿子够有眼力的啊,他看上班里一个女生,个又高,学习又好,长得又漂亮,可女生没看上他,你儿子很苦恼。”

 我说:“我儿子那么好,女孩怎么就没看上呢?这家伙自己苦恼也不跟我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回到家,我想了半天,决定写一张纸条放在他的桌子上。我就写了三句话:“一个国家强大了,别的国家都会跟你建交。一个人强大了,别的人都会跟你友好。一个男人强大了,好的女孩自然会来找你。”我没跟他沟通过这个问题,只是向他亮出了女人的观点。

后来写了一本书叫《长大不容易》,首发仪式的时候,我儿子也去了。我没有邀请他,他自己主动就来了,还带着一岁的儿子和他的爱人。最后,有嘉宾说:“我可以提一个问题吗?我想问问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卢老师的儿子,你对妈妈的教育怎么看?” 

在突然的提问之下,我儿子慢悠悠地说:“我妈写这本书的名字叫《长大不容易》,可我觉得我长大挺容易的。直到我当了爸爸,我才知道我妈妈不容易。我之所以觉得长大很容易,是因为妈妈给了我更多的成长空间。做错了事情,我妈从来不教训我,她相信撞了南墙我自己会回来的。长大之后,有一天我把一个女孩带回家,跟我妈说:'妈,我要跟她结婚。’我妈什么都没问。看了看说,挺漂亮的,同意了!这就是我妈妈,我感谢我妈给我的空间。” 

当时在场的很多年轻人都留下了眼泪,我也热泪盈眶。我忽然觉得,被孩子理解,真好!能和孩子相互沟通,彼此信任,这比什么都重要。

道理: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最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误入歧途,也特别担心孩子交异性朋友,早恋耽误学习。可你要知道,你的担心根本不起作用,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会对异性感兴趣,这说明孩子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心理正常的反应,也是心理和生理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的事情。理解孩子,不着急指责,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信任孩子,遇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充分的信任和智慧的引导比什么都重要。

故事二十八:请帮我……(二则)

、一家三口过马路,爸爸担心五岁的儿子乱跑不安全,就说:“来,让我拉着你的手。”儿子很坚定地说:“不要,我长大了,要自己走。”

爸爸还是不放心,眼看绿灯要亮了,咆哮起来:“快点,怎么这么不听话,让我揍你一顿啊!”儿子没说话,但也没动地方,固执的坚持自己走。

这时妈妈说:“你俩当然能自己走了,都是男人,我可不行,这么多车来车往,我害怕,儿子快点帮帮妈妈,拉着妈妈过去。”

儿子赶紧走到妈妈身边,拉起妈妈的手,一起愉快安全的过去了。

、一家人出去购物回家,刚下车,三岁的儿子就要妈妈抱着上楼,妈妈装作没看见,转身去车上拿东西,一边拿一边叫儿子:“我的小男子汉,你看,这么多东西,快来帮帮妈妈,我家大力士,需要大力气的时候到了。”

然后妈妈给孩子一个最轻最小的,儿子拿起来就飞快地跑了,也不要妈妈抱了。然后跑到楼道里面,把灯都亮了之后说:“妈妈我把灯给你踩亮了,你不用害怕,大力士给你带路。”

道理:孩子需要被认可、被需要,有时候,家长适当的示弱,换种方式去表达,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去说,问题会迎刃而解。

故事二十九:孩子接受不了批评

孩子一回到家就对妈妈说:“我讨厌语文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我,真是太丢人了,我再也不想上他的课了。”

妈妈放下手里的活,(老师之前给妈妈通过了电话。妈妈了解了事情经过,知道老师的用意,不是真心要孩子出丑。)坐到孩子身边:“妈妈能理解,心情一定很差吧!”孩子说:“是的,太难受了。”

来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吧,话说墨子有个学生叫耕柱子,因为一次上课走神,老师狠狠的责备了他,耕柱子很委屈,便问:很多人走神了,为什么只说他一个人?难道他比别人差吗?

墨子这时问道:“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哪一匹呢?”

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

墨子问:“为什么要驱策良马,而不驱策牛呢?”

耕柱子说:“因为良马不仅跑得快,而且有长时间奔跑的能力,足以担当胜任,它值得鞭策。”

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足够负得起责任的,所以才对你生气(批评)你。孩子听到这说:“妈妈我明白了,老师把我当良马了。”妈妈很高兴,说:“正因为老师对你期望很高,才会严格的要求你,如果每次被批评都只会发小脾气,不去改正,老师可能以后就不会再去鞭策你了,你也就错过了改正和提高自己的机会。你说是不是呢?”

“是的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也要努力做一匹老师眼中的千里马。”

“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

启发:孩子有负面情绪很正常,家庭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做家长的正面引导孩子认知情绪、表达情绪、化解情绪,这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除了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还需要自我约束、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方法:共情能力和尊重。

故事三十:智慧爸爸带娃(二则)

、暑假带孩子回老家看爷爷奶奶,老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孩子见了特别开心,一直想去玩水。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一家大人都不同意。

有一天吃完午饭,孩子再次提出要去小河里游泳。我答应了,母亲一听就反对。我拉住母亲,对孩子说:“你先去换衣服,爸爸陪你一起去。”

孩子换好衣服回来,我端了一盆水放在他面前,说:“儿子,游泳的话,肯定是要学会憋气的,这个你知道吧?”

孩子点头,我接着说:“那我们先来试一下,看看谁憋得久!”

“好!”孩子信心满满,可是憋了5秒就不行了,“爸爸,好呛啊,好难受。”

“是吗?可是如果要游泳的话,需要憋气更久,而且不能随时选择结束,那比这个难受多了。”

儿子一听,支支吾吾地说:“爸爸,我们可以不去了吗?”

“可以啊,爸爸尊重你的选择。”

从此以后,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三思而后行,学会了谨慎小心。

、一天,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总玩游戏不写作业,是因为游戏更有趣吗?”

孩子低头说到,“是,也不全是,我不想写作业,太难了,而且有好多,我就想玩一会再做。”

看到他还有学习的意识,稍稍舒了口气,“那你玩完游戏之后,是什么感觉呢?”

“觉得很空虚,又很自责。”

“那你为什么还继续玩呢,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吗?”孩子点了点头,我拿起电脑往外走,“那爸爸把笔记本卖了。”

“可是,没有笔记本,您怎么工作?”

我摸着他的头说:“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有儿子。”

儿子眼睛红着说:“爸爸,我不玩了,你别卖了。”

从此以后,孩子学会了原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都能拎得清。

道理:有时候,父母不需要拼命反对孩子的决定,只要让他懂得这个选择的结果就好。

故事三十一: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像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启示:孩子的内心总是很单纯,大人随便的一句夸赞就能让她满心欢喜。这也是俗话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你的夸赞就像一颗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然后充盈孩子的内心,让她感受到爱,感受到欣喜。爱的教育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最质朴的语言能换来最真的欢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爸爸,你真的不要我了吗?
一切全靠你了!--写给爸爸妈妈
从接吻到生子,造人做的的那些事,看完图我震惊了!
秘我的天!乳头被吸到破皮达一个月.....已被疯转上亿
乳头被吸到破皮达一个月,看完眼泪哗哗的~~
一个爸爸告告诉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