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际情感共鸣:解释跨大西洋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 | 国政学人

国际情感共鸣:解释跨大西洋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

作者:Philippe Beauregard,蒙特利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国际领导力、合作和安全,以及情感、信仰和个性如何影响国际政治。

来源:Philippe Beauregard, “International Emotional Resonance: Explaining Transatlantic Economic Sanctions against Russia,”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57, No. 1, 2022, pp. 25–42.

导读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制裁措施,制裁力度和广度空前,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震动。本文旨在解释,即使明知对俄实施经济制裁会对本国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为什么主要的跨大西洋国家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时仍选择对俄实施经济制裁?在给情绪传染、情绪共鸣与说服这三大重要概念下定义后,作者提出一个将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并认为这三大机制处于密切互动之中,任一机制的触发都会导致其他两大机制的运作与加强,而机制的触发与否取决于情绪的强度。有时情绪的强烈发酵会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影响普通民众,决策者要么自身被这种情绪感染,主动改变之前的政策,要么被广泛的民意潮流裹挟,不得不改变政策。作者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受到情绪共鸣、传染和说服的影响,决策者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其对外政策的制定,由强烈情绪激活的规范具有重大政治影响力,情绪共鸣有时会促进国际合作的达成。本文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另辟蹊径,聚焦于较少有人关注的“情感”话题,运用规范变量来解释与“成本-收益理论”不符的反常问题,这对于当下俄乌冲突中欧洲对俄空前的制裁力度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基本概念及其定义

社会情境中“共鸣”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社会学。尽管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迪尔凯姆,但最近互动主义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运动通过调整其框架,使其与潜在参与者的利益、价值观或信仰一致,来吸引他们的参与。框架(framework)被理解为定义社会情境的“解释图式”,使人们能够追溯自身的记忆并为他们的行动赋予意义。社会学家将情感共鸣(emotional resonance)定义为“社会集体框架和潜在参与者个人的情感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种和谐/紧张关系”。个体是否会与社会情境产生共鸣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人的过往情感经历和当下情境的状况,若当下的情境激发了个体储存的过往情感记忆与经历,那么个体会倾向于对其产生共鸣。在国际政治领域,国际情感共鸣指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行为体独立地、同步地对相同的情况产生类似的情绪反应,因为某一事件激活了他们共同的情感信念。若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与某一事件产生共鸣,并协调他们的政策以顺应广泛共享的情绪时,共鸣就有助于国际合作。即使是没有产生情感共鸣的个人,在汹涌的情感浪潮裹挟下也可能被迫服从。情绪传染(emotional contagion)是一种情绪快速传播的机制,即“一种情绪从一个人或群体向另一个人或群体的无意识转移”。说服(persuasion)指的是行为体有意将与政治问题相关的情绪和想法直接传递给另一行为体,目的是改变他人的立场,情感充沛度、修辞的逻辑性和可信度等是影响说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理论框架:情绪影响的机制

本文的理论框架将情感共鸣、情绪传染与说服这三者有机联系起来,解释情绪所产生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情绪强度(emotional intensity)是触发这三大机制的自变量,这是一个多维的术语,包括情绪的持续时间、生理唤醒的水平、不断重新体验情绪的可能、强烈的行动倾向以及激烈的行为。情绪影响机制需要高强度的情绪来激活,从而触发情绪共鸣、传染或说服。情绪强度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人情感信仰的原始强度十分关键,这可能是创伤性或高度情绪化的过往经历所致,也可能出于对某一群体的高度身份认同。第二,个体对当前形势情绪强度的感知,特别是对当前事件的生动程度、意外程度、影响程度和相关性评价的感受。第三,当个体受到该事件的直接影响时,或者当个体的内群体成员受到影响时,情绪强度会相应增加。与此相关的是,当对手或外群体受到谴责时,人们的情绪预计会更加强烈,这些事件可以归因于人类行为。第四,消极和暴力事件经常占据情绪的高地,并会引发较高的情绪强度水平。

受到高水平的情绪强度触发后,情感共鸣、情绪传染与说服机制处于密切联系与相互影响的状态中,任一机制的激活都会导致其他两大机制的运作与加强。例如,情感共鸣事件将许多人的情绪调动起来,为说服者提供了机会,利用这种情感一致性来推动他们的政策;若个体已经因为共鸣或传染而与说服者拥有同样的情感,他会更容易被说服。下表展示了九种三大机制的互动情况,这是高度理论化的理想状况,现实中的情感交织与互动更为复杂。

根据以上表格可知,当一种机制触发另一种机制时,情绪的强度和政治力量就会增强,有时情绪的强烈发酵会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影响普通民众,决策者要么自身被这种情绪感染,主动改变之前的政策,要么被广泛的民意潮流裹挟,不得不改变政策。该理论框架侧重于情感的力量,它解释了行为体如何从最初分歧的立场演变为立场趋同的具体合作过程,说明情感、信仰这类规范力量如何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产生政治影响力。

案例检验:跨大西洋国家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对俄经济制裁

2013年,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拒绝与欧盟签署联合协议,导致亲欧盟的西部地区与亲俄的东部地区出现裂痕。2014年3月,克里米亚的分离主义者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控制了议会,在全民公投后宣布独立,并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罗斯。

危机发生后,美、英、法、德产生了如下分歧:是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以示惩罚,还是与莫斯科谈判来解决问题?所有跨大西洋国家都将乌克兰冲突与冷战进行类比(analogy),认为俄罗斯是侵略者,西乌克兰是受害者。这一解释框架加强了西方的合作,巩固了他们的反俄情绪,但他们在如何与俄罗斯打交道的问题上仍存在分歧。不同的解释框架伴随着不同的情感共鸣,美国反应强烈,回忆起“自由世界”与苏联政权的斗争,愤怒的共鸣使其能够带头对抗俄罗斯;英国一直满足于做一个好的追随者,这也是他们在冷战期间经常扮演的角色,因此分享了美国对俄的强烈情绪;法德则回想起脆弱、动荡和分裂的冷战年代,他们更多地感到恐惧而不是愤怒,因此制定独立的路线,寻求与俄罗斯接触而不是对抗。因此,美英强烈主张对俄制裁,而法德对此持保留态度,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由此,攻击性情绪的共鸣及其强度在法德两国受到了限制,并被恐惧感所抵消,阻碍了这四国的进一步的合作。

7·17马航客机坠毁事件成为了情绪爆发的转折点。该航班在乌克兰东部被击落,机上乘客全部遇难,其中包括许多欧洲人。跨大西洋的决策者怀疑,亲俄分裂分子使用俄罗斯武器意外击落了这架飞机。这一事件对危机产生了重大影响,决策者们都产生了强烈的愤怒情绪,法国和德国的政策制定者迅速行动起来,支持美国的领导。当恐惧的重要性降低时,愤怒的情绪共鸣力量突然增加。察觉到情绪氛围的变化,美国的决策者们利用这些新近引起共鸣的情绪,变得更具说服力。跨大西洋国家的政客们纷纷在公开场合对此发表情绪性言论,奥巴马称其是“无法形容的暴行”;卡梅伦将此形容为“绝对令人震惊、可怕的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宣布这场灾难“绝对可怕”;德国外交部长称其是“令人震惊和无耻的行径”,并认为悲剧发生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且荷兰外交部长告诉他受害者尸体上的物品被偷走,包括他们手指上的结婚戒指。短短几天,情绪从恐惧转变为愤怒,“结婚戒指”和“尸体”成为高度情绪化的对象,对“无辜”人民的“不文明”、“无情”行为的情感隐喻和概念传播加剧了对俄制裁的情绪,突然之间,原本辩称经济制裁不是一种选择的决策者,现在迅速在欧盟协调以采取更广泛的经济制裁。

7·17马航客机坠毁事件具备引发强烈愤怒和厌恶情绪的所有因素。它破坏了人们关于必须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不伤害平民的情感信念,直接影响到欧盟成员国和跨大西洋安全共同体。愤怒的共鸣情绪通过媒体传递给公众,引起汹涌的情绪狂潮,法、德的政策制定者要么自身被愤怒情绪所感染,主动改变政策,要么无法抗拒这一情绪浪潮,被迫改变政策。作为引发情绪共鸣的暴力事件,7·17马航客机坠毁事件的效果达到了顶峰。

结语

本文中的证据有力地表明,忽视情感的论述缺乏逻辑的关键部分。自由主义或许可以解释最终制裁方案中的一些例外,比如现有的武器交易,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和欧盟采取了代价高昂的制裁。以国际准则和信任为重点的建构主义无法解释,为何在乌克兰危机后长达四个月之久的7月底这一特定时刻,跨大西洋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此外,还存在一种逐步升级的规范性压力解释,即认为MH17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但在飞机被击落的前一天,法国政策制定者还信心十足地表示将再次推迟部门制裁,这是一种突然性的政策转折,而不存在逐步加强的规范性压力。

在跨大西洋国家最初的分裂之后,7·17马航客机坠毁事件引起了情感共鸣,最终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情感历史类比(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隐喻(“赫尔辛基精神”,“警钟”)和充满情感的物体(结婚戒指,尸体)被用来构建、表达和传播强烈的情绪。当规范受到强烈情绪的支持时,它足以发挥最强大的力量。

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显示了情绪的战略性和随机性两方面。决策者将情感共鸣事件视为说服的机会,而其他行为体或者受到强烈的情感驱动而做出回应,或者至少认识到他们无法合理地反对情感潮流。只有当共鸣的情绪改变了法、德决策者的主导情绪,使他们与美、英保持一致时,说服才能成功发挥作用,因此共鸣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机制。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应关注影响国际情感共鸣及其强度的各种因素,开发评估国际情绪共鸣强度的方法,并将情绪共鸣的研究扩展到其他案例。关于情绪说服的研究在国际上也非常少见,这是未来研究的另一条有前景的路径。

词汇积累

情感共鸣

emotional resonance

情绪传染

emotional contagion

情感强度

emotional intensity

7·17马航客机坠毁事件 

The downing of MH17

译者:陈礼,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研究兴趣为俄罗斯区域国别,国际制度。

校对 | 阮淦昌 王逸品

审核 | 施榕

排版 | 魏楚乔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87天:乌克兰最可能的胜利之路
北约战略概念、普京经济蓝图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裂变
俄罗斯鱼类进口为何更贵了
油运运价解读及展望交流要点
其实最痛的不是我爱你 而是明知你不爱我 我却放不下你#情感 #情感共鸣
爱可遇不可求,有心者不用教,无心者教不会……##情感共鸣 #认知 #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