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 奇:​目睹《烈火中永生》在弹子石拍摄

目睹《烈火中永生》

                 在弹子石拍摄

                文/向 奇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的前夜,200多位革命志士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遇难。之后,脱险的扬益言、罗广斌合著了一本小说《红岩》反映该监狱革命志士的苦难生活和抛头颅洒热血,英勇顽强斗争故事的。《红岩》一经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和广泛关注。在那个年代虽然《红岩》小说售价只有1元2角钱,但我们这些小学生无能力购买,况且该书在新华书店还一度脱销。为满足学生的渴望,我们班主任老师就经常在学校下午放学前给大家朗读《红岩》小说中的章节对我们进行传统教育至今,仍然记得老师声情并茂朗读片断:

如江姐被严刑拷问,守口如瓶,为表达同志们的关怀之情,她以口授让战友孙明霞记下了感人词句: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一一

愿把这牢底坐穿!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还有革命志士成岗面对逼迫他写白书的特务高声朗诵《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此时,我们被小说中江姐、成岗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了掩护组织与同志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感动这些英雄人物如同丰碑一般屹立在幼小的心灵中,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以非凡的机智和毅力装疯数载得以脱险的华子良襁褓里就入狱的小萝卜头和在狱中出生的"监狱之花”的故事。这些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中

1964年3月上旬的初春时节,我正在南岸弹子石重庆第11中学校读初中。一个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偶尔听到几个高中同学在议论什么拍电影的事, 其中一个同学说:“昨天段上居民委员在给我老汉(父亲)说,明天上午区里有人要陪北京来的人,到弹子石石桥正街来拍《红岩》电影。"

那时,没有电视、电脑更没有手机微信,看电影就是人们最高档的文化娱乐享受许多新上映的电影票更是一票难求。我也是个电影迷,曾多次因买不到票又想看电影,就在电影院门口去碰运气等着买“着急票"(电影开演前个别人因故卖出的票)常常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当听到要在住家附近来拍电影的消息我很兴奋,电影看得多却从未见过电影怎么对电影的拍摄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的神秘感,好奇心一窜老高!明天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去探个究竟,看看电影是怎样拍摄的。

石桥正街就在弹子石广场旁边是弹子石广场坝背后有历史的一条老街,街道呈东西走向约有100米左右因年代久远,地处闹市,行人如流,大块的青石板铺的路道,都被踩踏凹凸不平。街道两边的房屋是典型的青瓦挑樑式川东民居样式,这段街道店铺林立,有油腊铺、日杂店、裁缝铺、茶馆、照相馆、卖吃食的餐馆和民房。商店门面多是营业时下来、关门时又上去的长条木板。在这条原汁原味不下几百年的老街上拍摄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完全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和经费进行专门的佈景。

石桥正街离我住家很近,同班同学王定永这条街住家。第二天一早,空气中弥漫着薄雾还没散,我就去王定永的家。刚出家门,就看见从上新街方向开过来一辆老式的大鼻子红色客车。当客车在弹子石广场停稳后,在从车上陆续下车的人中间,我一眼就认出了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王心刚和于蓝。我感到特别兴奋,因为那时我已经看过赵丹主演的《海魂》、《林则徐》、《聂耳》等影片,也听老人讲过赵丹在30年代主演过著名电影《马路天使》;看过王心刚主演的电影《海鹰》;也看过于蓝主演的电影《革命家庭》。但那是在银幕上看见他们的,而此时,他们就在离我不到三十米的地方,能够在这么距离看见我崇拜的大明星,感觉既兴奋又幸运。见赵丹一脸的络腮胡,脸色严肃凝重后来在电影中看到的他扮演地下党负责人许云峰的形象毫无二致;王心刚英俊潇洒如他在电影《海鹰》中扮演的鱼雷快艇艇长那般刚毅利索;于蓝胫项上围着雪白的纱巾,身着蓝色的套裙,在一群着装朴素的人群里,尤如一枝独秀,更显得气度不凡听说同车来拍摄电影的还有导演水华和《红岩》小说作者扬益言,但我虽然看见这群人,却不认不出谁是他们。

我已知道他们是去石桥正街拍摄,立马快步向石桥正街的东端入口处走去。东端入口处正是原弹子石派出所所在地,己有两个民警在那里设了岗街口准出不准进了。我灵机一动,马上折回穿过小巷,从王定永同学家的后门敲门进入了他家中。之后,我与王定永从门缝往外观察,看到电影摄制组一行人扛着摄影器材,从石桥正街的东端一头走下石梯步,然后去了街中那家油腊铺。

大概过了一刻钟左右,经过清场,除了附近几家住户,没有闲杂人员了,摄制组的准备工作基本停当,我感觉应该出去得了,和王定永开门悄悄地顺着街沿石,溜到了油腊铺附近。

这时,我看见摄制组工作人员在油腊铺的对面,站在约10多米高的人字形木梯子上扛着摄像机。有人用宏亮的声音喊了一声“开始": 只见一个神色呆滞、蓬头垢面、身穿补巴衣服的老头,挑着一副菜蓝子,从街道的西端步履迟缓地走过来,老头后面跟着一个身穿国民党军服,嘴上叼着香烟的特务。当老头走到油腊铺门口时,重重地跌了一跤。这时特务走到老头面前,大声喝斥老头并举起拳头要打,这时戴着绒毡帽的油腊铺老板飞快地从店铺门口疾步走到特务面前边劝解边安抚地说道:"老总息气!老总息气!到店里喝茶喝茶!”,并一边扶起老头往店里走,一边对店员大声招呼:“还不快叫伙计到后屋陪老总打几圈麻将!″特务往后屋走去,边吼:"疯老头,给我进里面来老实呆着!"店老板扶老头进店后,趁特务进后屋的时间,两人小声地在说什么。拍摄中我看两人在说话的时候,灯光师把探照灯式样的射灯推到他俩跟前,近距离的強光照着他们,但两位演员视之若无,没有一丝分神,专注地表演各自的角色,丝毫未受強光照射的影响那么投入、那么敬业,我很是佩服。

两天后,电影摄制组又到弹子石石桥正街来这次是拍摄反映国统老百姓民不聊生,反饥饿、反内战的剧情,拍摄的主要情节是民众蜂湧而至抢购大米的场景我看到,布景人员在一个门店上挂了"當"字的灯笼;在两个门店外面的木板墙壁上分别贴了一张香烟广告和香水广告;还在一家茶馆门口摆了一张长长的条桌,门的上方有一根木棍撑出,木棍上穿了一幅写有"米店"字的黄色三角旗场景布置就完成了。

见剧组工作人指挥上百个群众演员手里挥着写有"反饥饿、反内战"的各色小三角旗,喊着口号来回地预演了几遍。剧组工作人员对着站在米店门口,众多手拿布口袋的群众演员喊了一声"开始",这些人立即朝米店大门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购大米乱作一团头戴瓜皮帽的老板,站在米店门口的方木凳子上反复大喊:"大家不要挤了,米已经卖完了!”但"民众"还是一个劲地往米店门口挤。

这些群众演员都是来附近段的大爷大妈,穿的也是自已常穿的旧衣服,没想到他们经剧组工作人员简单说戏后,多数人脸上立刻呈现愁眉苦脸又焦急的表情,完全入戏了。那时才从六十年代初期的经济困难时期走过来,还对那段艰难时光心有余悸,很快就进入了剧情。在临时请来的群众演员里,我还看见了几个认识的街坊邻居。那天扮演当年国统区民众上街游行、抢米的群众演员,拍摄完毕后各自回家烧锅煮饭,没一点经济上的补贴,不仅毫无怨言,为自己完成了居委会交给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感到自豪

赵丹、王心刚、于兰这些著名电影演员,在那天拍摄华子良与杂货店老板接头的场景戏时,并没有他们的戏份,但也随同摄制组来到弹子石现场指导,还做一些杂务工作,一点没有大牌演员的架子,非常难能可贵与现在的某些明星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这部电影以《烈火中永生》的片名公演后,我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目睹的场景,对电影拍摄的好奇心得到很大的满足。电影里没看到王心刚镜头,据说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被剪掉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象琪,网名向奇,1969年下乡插队,1976年回城在重庆九龙港码头当工人,后任工会宣教干事,重庆港口局二级单位书记,期间入西南师范大学学习,获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大鸿米店》*
电影(大鸿米店)
他是《红岩》中的疯老头:装疯卖傻14年,39岁越狱,只有1个心愿
读《红岩》有感
即将消失的弹子石老街小巷~摄影:刘伟
中国解禁电影【大鸿米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