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 与:​血脉流淌的根据地

血脉流淌的根据地

—兼评胡长安随笔集《记忆·乡愁》

     文/陈 与
 
我三年早知道胡长安的古典诗词有深厚功底,我等不敢小觑。然而,在重庆北碚缙云山花果园里,他送给我一本图文并茂的随笔集《记忆·乡愁》,让我吃惊。看着他满脸谦虚的样子,为团圆中秋节的知青战友们签名奉上,你绝对想不到他曾是重庆虎钳厂副厂长,独闯广州服装市场并打拼多年的战将,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震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云南西双版纳知青大罢工留守的负责人。


准确的说,《记忆·乡愁》是胡长安叙述的七大姑八大舅,或家长里短,或姨妈或表弟或姨妈的儿子儿媳,或被政策冤死的亲属亡魂,或是合川石龙场前世今生,或是寻亲祭祖,这些看起来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情,折射出六十多年来他老家在社会发展中的春天气象,或是一起进入梦境,或是一起醒来的情怀。因为胡长安在合川石龙场度过了童年时光,记忆模糊但又挥之不去的有包谷羹,在河边看船的专注神情,一个吃一个看就构成了儿时的生活。尤其是胡长安从石龙场到新院子,要搭车赶船走路,于是外婆教的童谣儿歌就是几天路程的长度,一段宿命,一段空旷,还有一段是天涯陌路。
我在阅读《记忆·乡愁》时,突然发现胡长安对古典文学的痴迷程度,达到水准。原因是,他每一个章节标题都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水浒》、《三国演义》的评书方式,词句整齐,对偶工稳,平仄有序,首尾呼应。这样一来,既增加可读性,又把我带到了在茶馆听书的场景,仿佛在看完一个章节后,耳边响起“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声音。
一个人的五孃(当地称姨妈为孃孃),住在钵耳山下,她的五个子女如同离巢鸟儿飞了,留下她和孤独的院子,她守着钵耳山的稻田和树木,如同钵耳山赭红色页岩是她的热血,山上的老黄葛树是她生命的颜色。钵耳山下的条石屋漏风,但祖传的八仙桌在五孃眼中,曾是一个家的连接段落,即使有人高价购买八仙桌,五孃摆手送客。离五孃不远的地方,四孃的二女婿盖了一幢砖混结构的楼房,很有气势,这得力于二女婿,在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修建高压线铁塔,以命相拼换来的幸福。开着广东牌照车的三表妹,在佛山做服装生意,即使做得风生水起,但她在合川城买了房子,落叶归根是她不可能抛弃的传统美德。
七孃住在石龙场熊家沟村,村道的水泥路取代了10年前的碎石土路,由于灰尘少,路边的树木花草也清晰起来。在七孃家里,胡长安回忆起舅舅曾对他说:“1949年,他被败兵抓走时,年仅5岁的七妹胆怯地叫了一声哥哥,当他在电话里再一次听到七妹的声音时,已经过了64年”。让在场的人唏嘘不已。
七孃的大儿子代远在外打工,人很老实,不乱花钱,经人介绍,找了云南媳妇,生了一个儿子已经17岁了,在合川草街水电站工作。代远的云南媳妇很能干,原先不会种水稻,如今里里外外都是能手,虽然只有40岁,但长期的野外劳作,使她显得面容憔悴,她盼望儿子能成家立业,对于云南故乡,她有一肚子的无奈,也有一肚子的牵挂。
六孃和六姨爹住在金龙村,两人带孙子上学和生活。六孃说孙子上学很麻烦,沿江走半小时的山路,然后坐渡船,下船后再走20多分钟,才能到达学校。渡船有班次,如果错过了一次,孙子上学要迟到。胡长安从六孃的话语中看出伤感。但欣慰的是,孙子的成绩很好,且懂事,让六孃看到希望。跟着六姨爹,胡长安在江边,他又看到了童年的沙滩,想起沙滩里的白萝卜,甜如酥梨。在江边,六姨爹一嗓子直奔一条渔船而去,一个中年汉子从船舱里钻出来回答,留着一条大鲤鱼。
石龙场“新院子”是表弟毛鹤年不能释怀的地方,也是胡长安童年住过的院坝,来此地后,他了解到新院子曾上演过“大义灭亲”的历史“壮举”。毛鹤年的爷爷毛鼎九,在1949年自恃医术民望,不谙政治,出任乡长。在1950年的土改运动中,被划线站队的亲哥哥毛常遂“检举揭发”,带领工作队对毛鼎九搜查抄家,毛鼎九成为冤死魂灵。事过境迁,谁也不愿多说,好在毛氏有人撰写族谱了,这说明,旧的一页过去了,新的篇章开始了。他们在“新院子”外面焚香烧纸,祭祀先辈,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就像打开的一张白纸,可以书写未来的光辉。
在石龙场街上,从一条青石板窄巷穿过去,街沿两边是小青瓦的砖木楼房,虽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时间激流中的礁石,在此,胡长安暂时立足,在中药铺门店,可以在时间之中,也可以在时间之外,穿过生动呼吸的黄葛树院子,黄葛树叶摆动的手臂,似曾相识又恍若隔世?如同石龙场的水码头,徘徊在水畔桥边,照看串串灯笼,看夜晚薄霭从水中升起,石龙场就会心醉神迷,纵情忘怀。
胡长安的随笔集《记忆·乡愁》,虽篇章不多,但篇篇精华。儿时的童年,儿时的山乡,是炊烟里飘来的菜味,合川,石龙场,“新院子”仿佛藏在双鬓斑白的额头里,从未离开。那些乡间山路、那些孃孃表妹表弟,都是他的精神家园,都是救赎他亲情的故居往事。儿时的童年就是老家,就是山水风物、人情世故、熟悉的乡音寒暄,都属于一直无法冷却的热血,他绝对服从身体里保存的乡村信息。
这种情感,正如鲁迅在他的绍兴徘徊、周作人怀念乌逢船夜航老家、老舍的茶馆在北京胡同、萧红的呼兰河上空的火烧云掩映了生命、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者认为,他只有回到故乡,才能找回自己的口音口味,才发现什么是纠缠不清?什么是纠结累心?在他的故乡之外,也许会有精神上的第二故乡,就像《荷马史诗》中的荷马嘴里的伊塔刻。伊塔刻是史诗的英雄俄底修斯的乡村,也是光明与神圣、智慧与果敢的土地,荷马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历经16年回到伊塔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神圣故乡,即使胡长安在城市工作,也在寻找山乡在心灵里留下的影子,起初是一声鸡鸣,随后是一阵狗叫,高高低低的屋顶很快与天边鱼肚白融成一体。那条乡间小路是他奔跑的童年,他从乡间小路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然后从城市回到乡间小路。因此,那条乡间小路是他的人生漩涡,是峰尖谷底的日月星辰,时而云中,时而云下,始而澄亮,时而昏黄,他是乡间小路的史书,彩云追月,月光追着他的心,他在青石板小路来来往往,让深爱的内心化成乡间小路的山坡。
如果非要在鸡蛋里挑骨头,非要找到一些不足之处,我认为《记忆·乡愁》里的一点瑕疵是,作者在写合川涞滩二佛寺和合川钓鱼城的章节上,没有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作者描述这两处风景区没有任何区别。我想,要是作者在这两个地方,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那么这本随笔集将会是另一番颜色。当然,这是吹毛求疵,是更高的要求了。
 

作者简介:陈与  重庆渝中区作协副主席,重庆文学院首届创作员,重庆某刊物编辑。从1982年起,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十几种期刊和台湾《创世纪》《双星子》《葡萄园》等杂志,发表作品1000余首(篇),

1993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情不自禁》诗集。2002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亡命缅甸》,200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抒情长诗《时间对话》,1988年获全国三峡杯诗歌大奖赛二等奖,1992年获全国冰雪杯诗歌大奖赛二等奖,2000年获《诗刊》新世纪诗歌大赛优秀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愁记忆
载满乡愁的村间小路
乐山五通桥古镇 一个充满乡愁的码头场镇
重庆老宿舍随感
院子:小路设计
驴行秦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