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廖益书:流 年 岁 月

    流   年   岁   月

——祝贺建初老干部李华九十寿辰

   /廖益书

今年七月中旬,焦金烁石,我有幸拜访了原西南军政大学八分校学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女战士,现九十高寿的建初干部李华老前辈。采访时,她思维清晰,谈吐之间感觉她“老西藏精神”在释放,她在进藏途中翻越二郎山、雀儿山等动人心弦的故事记忆犹新。笔者拜倒辕门,心升敬意,共同穿越到73年前……

李老1951年转业时的照片。

李华,四川乐山市较场街人。书香门第,祖辈为商人,父亲李忠和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商人。李华兄妹九人,其中五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她排行第二,她读初中时就受其老师(系中共地下党)新民主主义的影响,革命理想进步学生。1948年夏,她冒险协助化名为黎光明的地下党员(因叛徒出卖而身份暴露)转移成功,顺利脱险,重要情报送至成都;1949年12月,十七岁的她入伍参军,系十八军西南军政大学八分校;1950年3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奉中央命令,在四川乐山召开了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誓言“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李华义无反顾随18军宣传队踏上了进藏之路。

  

1950年3月,乐山誓师大会后,李华被编入十八军宣传队从四川乐山出发,向着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进军西藏的征途。当时乐山雅安土匪猖獗,阻挡解放军进藏,一路上解放军与土匪交火。十七岁花季少女的短发姑娘李华,身着绿色军装军帽下的脸庞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显得精神抖擞,能说会道,与男兵一样,身背50斤重的行李,手拿铁皮话筒,和女兵们一道一边向沿途百姓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一边用歌声、快板、金钱板鼓动部队战友们的士气。乘坐破旧的军车到雅安向西再无公路,只有进藏的茶马古道,道路越来越难行,越来越艰苦,迎接官兵们的是一座座雪山,一条条大江大河,高寒缺氧,饥饿负重。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

十八军的官兵靠一双铁脚板,发扬长征精神,翻过十几座拔海4500米以上的雪山,跨过几十条大小冰河,穿过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和暗藏杀机的沼泽地。二郎山是川藏公路第一道咽喉险关,这里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悬崖峭壁,穿峡入谷,这里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恶劣。恰在翻越二郎山时,李华和小张两个女兵来假,下夹着又硬又粗糙厚厚的草纸,徒步爬雪山大汗淋漓,上下湿透,两边胯下擦破流血,疼痛难忍,仍然坚持给战友们唱歌跳舞,李华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战友们的鼓掌声,欢呼声和女兵们的歌声在二郎山的上空回荡,随雪风飘向茫茫无际的雪域高原。

饥饿形影不离地伴随着十八军的官兵们。李华前辈说:“那时真羨慕马,马饿了可以在路边啃口草,我们饿了只能忍着”。在怒江的一座小山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李华她们部队住此地方。李华她们拿出代食粉当时最好的一种军粮),不知什么原因,战友小吴明明把火点燃了烧开水,可是火一会又熄灭了。姑娘们着急了,李华急忙帮助点火,仍然马上就自然熄灭了,什么原因呢?原来高海拔地区缺氧,就是点不燃火。肚子又饿得不行,体质虚弱的女兵们跟男兵一样,只有将就冷水泡代食粉,不到一个小时,李华和十几个战友拉肚子。拉得头昏眼花,周身无力。

十八军进军西藏

在物资供应紧张的进藏时期,大米是很难得到的一种高级精贵食物。每天部队徙步翻雪山,趟冰河,高寒缺氧,白雪皑皑。睡雪山,宿草地。李华说:“有一次,我们在荒野宿营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我在帐蓬里,觉得头碰到了帐蓬,不知是什么东西,重重地压着我,用双手向上一撑,只听到哗啦啦的雪块散落声”。大家穿好衣服走出来,一起动手将蓬布上的厚雪扒下抖净,再去扒钉子时,谁知钉子都冻在地里,怎么也扒不出来。炊事员急忙架火烧水,端着开水浇铁钉,解冻后才将铁钉扒出来。然后又在雪地上卷好帐蓬,捆在驮架上。人人的手都冻僵了,上下牙齿打架。夏天虽然有美景,采野果冲饥,但蚊子多如牛毛,咬得难以忍受。还要面对泥石流、塌方、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的无情袭扰。

昌都百姓欢迎解放军进藏

   昌都战役,1950年10月,十八军发起了昌都地区战役,消灭了西藏反动统治集团的藏军近千余名,也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10月6日,李华带病坚持和她的战友们参加了著名的“昌都战役,战争打响,军部临时将宣传队抽到卫生队支援双方激战,十八军的战友们也有伤亡,李华和女兵们一起冒着藏军的炮火,冒着高寒缺氧,从前线阵地上勇敢地抬伤员、背伤员、给伤员简单包扎鲜血流淌的伤口,嘴里念叨着“不怕不怕为了解放西藏”,战友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历时十八天的战争洗礼,李华及战友们更加坚强。李华前辈把最美的年华留在了解放西藏的路上。昌都战役刚结束,李华病情加重,肺部严重感染,高烧不退,倒经鼻子出血不止,高寒缺氧,高原反应过重。部队医生说“必须马上送回内陆治疗”,部队领导果断决定送她回内陆乐山治疗,李华在昏迷中离开了部队,离开了准备为之奋斗的西藏。

     

   部队首长非常关心这位病重女孩,派出军部后勤生活保障车送李华返川治病。由于刚修的川藏公路坡徒弯多,折多山的十八弯,路况很差,一路颠簸到了雅安,在雅安部队医院治疗病情稳定下来。李华在病床上申请要立即返回部队,医生说:你这样不能重返部队,只能回乐山继续医治和调养,回部队可能会终身残疾,就这样李华被组织送回乐山医院治疗。此时李华接到部队因病转业的通知,同时又接到地方党组织调令李华康复后去江津培训学习。李华复后去江津地区青干班学习,短期学习结束,李华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去永川最需要的教育战线任教,李华前辈从此光荣当上了永川解放后笫一批人民教师。

解放初期永川一街景

解放初期的永川罗汉小学,唯一的交通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弯多坡陡,地处永川大足和荣昌三县交界处相邻一段山坡上,条件相当艰苦,李华身背铺盖卷,手提行李来到小学报到。从她到校之日起,教语文当班主,从一年级开始,就6、7岁的儿童在一起,教他们从认识第一个字开始二个字,三个字,四字,简单造句。郭某是班上的“调皮王”,爱动手打人,同学们都怕他,李华对他实行单个教育、帮助,吃小灶,在李华耐心教育帮助下,他后来转变当了班干部,走正道,李华还手把手教写“共产党”,这位学生郭某以优异成绩考入四中,后来回当了多的大队记,为广大村民办实事。

李华坚每周半天时间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女生单某,经常误课。李华到她家家访,才知道家确实难,母亲生病卧床,家里做饭,喂猪,家务活全落在这个小学生身上。李华从她微薄的工资拿出3元钱给她的母亲,叫医生抓中药(当时一副中药大概8分钱她母亲感动流泪致谢,后来这位女生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成都一个研究院任主任。李华所教的学生当中,有的在中央6号信箱,有的在重庆乡镇企业局,有的在永区乡和卫生系统工作。受李华影响的学生当兵入伍的较多,有的在西藏拉萨汽车团,有的在海格尓木,有的在北京部队。

作者(左)在李老(中)家中

李华在煤油灯下备课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一改就深夜。热的夏天,蚊子叮咬;三九寒天,手脚冻僵;冬天的天气短,学生们带着红饭来校上课,中午李华烧给学生们用大蒸茏热饭吃,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班妈妈”。每年清明节,李华都组织学生到罗汉场列士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了更好地教学生,利用寒、暑假不断参加各种教师集中培训班学习,吸取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不但学生们喜欢她,年青教师经常向她请教。老师是知识的播种人,更是文化与幸福的传播者。她多次被评为罗汉乡、永川煤矿、双石、永川县优秀教师,为培养新中国的接班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李华从军两年,从教几十年,直至87年光荣退休。她的一生,光荣而平凡,平凡而光荣。

     三 

李华前辈家庭的家风家训很好,以忠厚老实为家风,做人干净走正道为家训。而家风是无声的教诲,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曰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李华父亲李忠和是乐山有名的开明商人,在红军长征时期,通过乐山地下党组织,李华长辈的父亲李忠和先生捐款给红军购药品;国民党时期,政府一帮人敲锣打鼓送来参议员委任状,他从花园后门跑到乡下躲避当官数月之久;他九个子女,其中五个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父亲的影响下二女儿李华49年底考入二野军政大学后随十八军进藏;在父亲和李华的引领下大儿子50年当兵入朝作战,用苏联卡秋沙炮打落美国飞机为国争光:五儿子刚军校毕业,五九年进藏参加中印反击战,后来参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东方红卫星上天和很多核试验基地工作;第八儿子六年参加援越抗美,21岁战死越南沙场;幺儿子西藏当兵,开车奔驰在川藏公路上为部队送军需民品,这一颗颗赤胆忠心铸就的军人魂,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1年二野军政大学永川校友合影(左五为李老)

作为曾经的军人退伍兵李华婚后育有两儿一女,儿女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他们的母亲李华,言传身教,严师出高徒,三个子女均为中国公安干警,她的儿女与全国公安干警一样,保护着老姓的平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李华前辈的子女遵训祖宗的家训”、“家风,个个走正道,纯朴善良,为人忠厚老实,大女儿多次立功受奖(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嘉奖太多,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后来两个儿子分别转行,一个在区城管局工作,一个在永川供电局工作,孙子在家乡奋斗,她们始终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我国几千年的千经万典,孝义为先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作者与李华老人2022年7月合影

李华十七岁从军,后转业地方任教,38年工龄的建初干部。老妈妈如今四世同堂,六岁小重孙子弹钢琴级。李华老人与全国其他老人一样享受着党的阳光沐浴,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当我采访结束时,我与李华老妈妈一起唱起了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热泪盈眶,握手拥抱,难舍难分,共同记忆那段难忘的“进藏精神”。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廖益书,重庆作家协会会员、重庆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永川区作协会员、永川作协纪实文学专委会主任。曾在《四川日报》《重庆日报农村版》《重庆科技报》《重庆政协报》《重庆纪实》《海棠》《大地文艺》《诗意人生》《永川文学》《海棠文艺》《渝西民间文艺》《铜梁文学》《诗城文艺》等发表过散文。著有长篇小说《老院子》《春飘老院子》《大地芬芳》。散文《黄瓜山三宝》获2017年“最美黄瓜山、中华梨村杯”一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受领进藏任务,200余名干部被召回部队!
李华军
江华:江思学的革命人生
【我的卧虎湾】臥虎五人行◆黄恒庆 吉明 戴春午 李华林 牛牛◆赛诗会440期
咏十八军进藏
「战友美文」孙明勇的“往事犹忆”:《重建七十八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