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总手“揽雀尾”(附视频)

杨澄甫长子杨守中珍贵视频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掤捋挤按。

揽雀尾掤法

掤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蹈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腿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间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既②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注释

①揽雀尾掤法:陈、武、孙式作“懒扎衣”。明代戚继光《拳经》中所编“三十二势”亦以“懒扎衣”为第一势。

按:有拳家认为,“揽雀尾”是“懒扎衣”的音转,是在口授时以讹传讹所致,注者认为,这种推测不尽合理。“扎衣”和“雀尾”并非同音字,且字形字义也相差甚远,无论何种方言或何人抄写,都无可能使其音转或抄错。当拳术由口授进入到文字记载阶段时,各门拳派根据自身理解,对有关式名作出修订,使拳式和式名更为贴切,因而会产生“术同名异”的情况。称“懒扎衣”者,认为是古代拳家与人交手时“把长衫的下摆扎入衣带”之意。而称“揽雀尾”者则认为是“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或“两手揽抚雀尾” 之意。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其中包括了太极拳技击法中最基本的掤、捋、挤、按四法,因此无论在盘架或推手中,拳家都把它当作基础功夫来训练,这也是其在套路中反复出现的原因所在。历来的太极拳家对“揽雀尾”或“懒扎衣”一势都十分注重,因此留下不少专论。

“掤”在太极拳手法中列为八法之首,音“朋”。如起势为面向正南,此处为身朝正西方的左掤法,形似斜飞式。而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的同一左掤,则是身朝正南,说明拳架也在不断改变发展之中。正如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言:“且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于此见斯术之无止境也。”

② 既:为“即”之误。即,立刻、随之。

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①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蹈出,屈膝蹈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左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内向胸前,左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注释

①肋:胸部的两侧,如“两肋”“肋骨”。

按:《自修新法》对此式提出注意有两点:第一,眼神始终随头部转动向前平视。转身时,眼神亦即收住。第二,身转则手亦随之转动,身停则手动亦停。然而,手停后仍有动的余力未停,曰“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惯性”,当“惯性”未停又与动相接,这就成为太极拳的关键之处。正在“动”而停到“荡”,“荡”又接下一个“动”,这“动荡”和“荡动”之间,绝不可间断。

揽雀尾挤法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①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右之②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注释

①手腕:为“手背”之误。

②右之:《正版》勘误表:“右之”为“之右”之误。全句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

按:在田兆麟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著) 的用法中,“左手心贴右腕臂”的“挤”出后,有一用右臂翻打的动作:“……己则屈右膝,伸腰腿,随其势向前挤进,至入笋时,将右肱部向外往上翻出。”入笋,即入榫,木匠用语,为严丝合缝之意。此处指双手按到似直非直,着落于敌身之时。

关于《合编》,吴文翰先生在《太极拳书目考》中记载道:“陈炎林,名公,中医伤科医师。他的太极拳是跟田兆麟先生学习的,书中介绍的太极行功,拳势,刀、剑、杆套路,都是田兆麟壮年时期的功架。拳理部分大半源于杨健侯赠与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图例是按田兆麟先生的弟子石焕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来的,由于陈炎林在书中对田兆麟先生的授艺情况只字不提,给读者的印象是其拳艺直接来自杨家,而非田氏所授,不少人认为这是剽窃了人家物事,占为己有而不认账的行为。”

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用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注释

按:“手指向上,手心向前”。在李庆荣先生所著《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浅释》(以下简称《浅释》)一书中,用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的“两手收向胸前,手心皆朝上”来“旁证”这一动作,“手心向前”和“手心朝上”两者差别甚大,何以“旁证”?

按照李庆荣先生在《浅释》中的说法,“杨澄甫太极拳……必须按《太极拳体用全书》和《太极拳使用法》中文字描述的动作进行和杨澄甫定型(1933年) 的太极拳套路习练的,才称为'杨澄甫太极拳’。”那么,汪永泉先生所习练的是否是杨澄甫太极拳呢?据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中所述,他所传授的“老六路”不同于杨澄甫先生,是杨健侯先生秘传于他的,此说的真伪不在讨论范围,用汪永泉先生的拳说,来“旁证”杨澄甫太极拳显然是违背了李庆荣先生的本意,而无明智之处。笔者不妨参照同样是得以杨健侯先生传授的田兆麟在《合编》中是怎样说的:“(两手收至胸前,与胸约距数寸) 手指朝上,手掌向前……”此说与杨澄甫先生所述完全合拍。由此可见,杨澄甫先生并未改变其父传授之动作。

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诸多出自杨门的文献和太极拳家的著作已经清楚地勾划了杨式太极拳拳架的基本轮廓和拳理的全部佐证。然而,随着太极拳先师的相继离世,太极拳界在近三十年内相继出现了许多所谓私传秘笈的新拳理,其荒诞程度几乎迫近了《封神榜》中所描写的神怪玄秘之说,使习练太极拳者感到有种不知所措的困惑而无所适从,对于太极拳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究竟应该怎样去认识,应该是当前值得正视的问题。

在《太极拳使用法》“对敌图·揽雀尾使用法”中,仅陈述“按”法之用。

《自修新法》在此节有重要提示:“要注意着手须随腰动荡,不得自由动作。切记,切记。”

本文编自《杨澄甫武学辑注》之《太极拳体用全书》,作者杨澄甫,校注者邵奇青。

杨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年),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自幼随父亲杨健侯研习家传太极拳,先后在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教拳。他一生以授拳为业,桃李满天下。

为适应社会发展,他将原杨式太极拳的十五个套路简化定型为五个套路。其所简化定型的八十五式太极拳是当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杨式太极拳架。

邵奇青,江苏无锡人,音乐评论家、摄影家、太极拳爱好者。曾随多位太极拳明师习练杨式传统太极拳、剑、刀及散手,喜好拳学理论和各派拳术学研,收藏各时期太极拳及其他武学专著四百余册。习拳套路无定式,依据各阶段所感悟,集杨门各派拳架于一体。练拳理念:纵向沿袭继承,横向博采众长。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式太极拳的“白鹤亮翅”与“退步跨虎”
(典藏)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从杨式太极拳虚实转脚说开去
练错88年?还原杨澄甫太极拳中真实的“斜飞式”!
你要“引进落空”,我要“舍己从人”
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相约允升园,百日站桩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