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读九章5】回归语言本体,以细节教学为呼吸的重构

【重读九章5】回归语言本体,以细节教学为呼吸的重构

老伯牙

    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这样说到:
  大漠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六个词,便是那片土地在里面了。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向心力当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方块字便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便有了寄托。说的很诗意,却实在道出了我们共有的一个语文情结:中国的文字是有根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音意表象功能的字,从象形字开始演变的汉字从一开始就试图以抽象的符号表达具象的世界。从第一堂语文课起,山川河流、草木虫鱼,在一撇一捺、牙牙学语中烙印下祖先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以语词的运用艺术为起点,应是一个常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语词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所呈现的意义。基于汉字特征,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故事、一种姿态、一种行为、一种情致,同时也是生命智慧的浓缩,独有其风骨和神韵。用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汉字是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
  反复入选的老课文,更是文字运用的典范,是作家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通过文字化合而成的产物。正因为它比一般作品更具有语言高度艺术化的表达,因此,更需关注作品内在的构成。课堂教学的建构,自然需深入研究字、词、句的运用艺术,关注具体的语境中所呈现的风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微触摸文字的敏感,是语文课的基本责任。孙绍振先生说:文本解读不但包含宏观主旨把握,还包含微观分析,这方面又相互交融,尤其是微观分析,不但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而且彻底分析是无穷无尽的,是智慧的尖端,是生命的高峰体验。因此,关注语言的表达,是经典老课文课堂重构的价值回归。而这,在以往宏大思想观照的课程观中是忽略的,老师们执行着一种思想意志,抽离了课文的语言情态,忙于概括并提升课文的思想主旨,大都给学生留下一个粗糙的整体感知,掩盖了经典课文的魅力。
  因此,在新的课程视角下,确立语言的本体价值,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文本内在韵律节奏的敏感,对文章行文布局的敏感,是语文课的基础性工作。大量的阅读告诉我们,正是这些语言细节的运用艺术,才使得老课文更具有历久弥新的力量。
  老课文《秋天的怀念》是已故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简约含蓄,语言细节充盈,情感韵味深长,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深沉的母爱。为了呈现这部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的内涵和张力,笔者在教学此文时,便以探究母爱细节作为阅读教学层面的主线,过程简约,却丝丝入扣。由于作品前两个自然段主要是母亲的生活场景再现,因此,教学时,只抓住了你从哪些描写母亲的细节上感受到母爱的力量?这个问题来贯穿对这两节的赏析。用设置冲突,激化情感来烘托主题,短短一节课时间里形成一个具有与场内所有人生命洞开对话磁场,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真切共鸣。
  以下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通过阅读你一定有所发现,是什么力量使他走出这六年的痛苦?
  生:母爱的力量。
  师:你能从哪些描写母亲的细节上感受到母爱的力量?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
   生:因为她不想把自己的悲伤带给儿子,让儿子跟着自己一起痛苦。
   师:扑过来的动作幅度很大,而前面总是在说这位母亲偷偷悄悄,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生:扑过来表明母亲极其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师:这是不顾一切的母爱。
   生:我还从她侍弄的那些花儿都死了可以看出,母亲非常喜欢花,但为了自己的儿子,她宁可放弃自己最喜爱的花。
  师:多么无私的母爱啊!
  生:我从她忽然不说了,对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更敏感可以看出这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把孩子的伤痛记在心里,又小心地保护着儿子。
  师:不想揭开最痛的伤疤,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心里。
  生: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母亲总是千方百计让儿子走出痛苦。我从这句话中看出这位母亲不想让儿子看到窗外的落叶而伤心。
  生:我还能从字上看出这点。
  师:我们也能从这样细微的动作中走进这位母亲的心灵世界。
  生:他的内心正像落叶一样失落,而菊花让人振作。
  师:那为什么一定要去看菊花呢?北京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去散心啊?
  生:菊花是生命力非常顽强的花,在寒冷的秋天绽放,她想让儿子像菊花一样勇敢坚强。
  ……
  ——钱锋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片段
  王尚文先生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作者的情的触动,让具体的文学形象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这种有色彩、有声调、有形象、有线条。课堂阅读就是唤醒学生内在的情的萌动,让学生进入作家文本秘境之后的一种体验。这种的力量强大到可以穿越自己并不经历过的生活而能感同身受。经典的课文总是能使师生动情地进入这样一个状态。而这一连串触动学生情怀的色彩、声调、形象、线条是一大堆语言细节的连缀。镶嵌在文本中的语言细节仿佛一串钥匙,层层开启文本的大门,因此,可以说,细节,就是文本的呼吸。文本细读,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关注语言细节所传达的或细微、或精准、或宏大、或开阔的文学景致。语言细节赏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的视点,它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其容易被忽略的内涵,引导学生触碰到文本的血肉脉搏,比之传统意义上的块状阅读更为细腻生动,也更能激活宏观情感的把握。捕捉细节,就是捕捉到语言的特质,强化细节意识就是在强化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在表达。对于老课文的焕然新生,这样的师生共同在场的文本细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架构方式。
  史铁生的作品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的那样用自己的痛苦燃烧自己并点亮别人。同样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名作《穷人》,也是用自己的痛苦燃烧自己并点亮别人的鲜明例证。诸如这样的经典老课文,已经成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典范。但是,在过去的课堂上,我们甚少能发现以语言表现为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而当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再来关注这些老课文的时候,他们隐藏在文本其间的亮光便逐一呈现。
  《穷人》中,有一段容易在教学中被忽略的文字,是关于邻居西蒙的。由于主人公是桑娜,老师们在执教此课时都着力把握桑娜抱回孩子前后的神态、动作及心理的细微变化。事实上,邻居西蒙死前的一段描写同样值得关注,并且,这是文章细节描写异常动人的段落: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以桑娜为主人公的课文,这段在课文中占据重要篇幅的文字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我们同样以一段课堂实录来还原这段细节的价值:
  师:当桑娜来到她的邻居西蒙家,打开门的时候,她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西蒙已经死在床上,而两个孩子睡得正熟。
  师:是的,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这段文字,尤其关注文章描写西蒙的细节和孩子的细节,比较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阅读后,交流)
  生:我发现这段文字中这两处的描写是一组对比。
  师:具体说一说你发现的对比。
  生:孩子是卷头发,圆脸蛋显然看上去很健康,而死去的西蒙却是冰冷发青。
  师:对此,你有什么想说。
  生:显然,西蒙在死前很有可能是饿死的,或者是冻死的,而孩子虽然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但也许,并没有像西蒙那样忍受饥饿。
  师:很厉害,就像这位同学一样,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上读到更多的发现。谁继续来补充?
  生:我从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这一处细节和母亲的苍白僵硬比较看出,孩子即使在这样的饥寒交迫中,却并没有受到伤害。
  师:显然,这一切,刚进门的桑娜看懂了吗?
  生:看懂了。
  师:各位从刚才的细节比较上,发现了西蒙在死之前照顾好了两个孩子,但是,死之前,她似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
  生:是没有来得及将孩子托付给桑娜。
  师:这是你的想法,你从哪里看出这一点?
  生:我从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这个细节看出,也许西蒙很想垂死挣扎完成这个愿望。
  师:你很会读书,请同学们一起来关注这句话。(屏幕重点出示)读一读,也许,你从这双手上能读明白更多。(生读)这双手究竟要想抓住什么?
  生: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她拼着最后的力气帮孩子盖好了被子。
  师:有可能,她还是想抓住孩子。
  生:我觉得她是不甘心死去的。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书上前面说西蒙是寡妇,那么,对两个孩子来说,她如果死去,就意味着孩子可能无法生存。
  师:刚才有同学猜测她似乎想去敲桑娜家的门。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也知道桑娜家和她家一样穷,同样是穷人,她不能去增加别人的负担。
  师:你感受到了穷人的另一种善良。这样看来,这双像要抓住什么似的的手就成了一个无奈的动作。
  生:也许,她是想抓住上帝。
  师:精彩!你说。
  生:她无法改变命运,只能这样的期待了。
  师:也许是感动了上帝吧,这个时候,请注意,是孩子还睡得很香甜的时候,上帝派来的使者——桑娜来了。你们刚才体会到的,桑娜看着这一切时,明白了吗?
  生:她一定是明白的。
  师:因此,这个时候的桑娜不是看到了一个死去的邻居。而是看到了——
  生:而是看到了一个母亲。
  师:是啊!这分明是一个母亲看到了另一个母亲!而这个死去的母亲,足以令桑娜感动,并不假思索地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是什么?
  生:将两个孩子抱回家去抚养。
  ……
  ——钱锋 《穷人》课堂实录片段
  这段课堂教学着力抓住了语言细节,引导学生关注桑娜眼中的西蒙。并以一个重要的细节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努力还原了西蒙作为一个母亲的挣扎。这双手能完成盖暖两个孩子等动作,却为什么没有到隔壁桑娜家求助?这双力图抓住命运的手,对于桑娜毫不犹豫救助两个孩子的动机以及对于桑娜同样的穷人群体的善良品质有着重要烘托作用,并将穷人扩大到一个社会现状,也将穷人的品质扩大到一个群体共有的朴素愿望。这对于下文解读桑娜的忐忑不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读懂这段细节描述,才是学生读懂整篇文章的关键。细节,是文本的呼吸,他常在行文之中令你忽略他的存在,然而一旦抽离,即气息不畅,因此须臾重要。
  一代语文宗师叶圣陶先生说过: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经典的老课文之所以在教材更迭的浪潮中依然保持着的恒久的价值,也正因每一篇都是语言文字情味旨趣相互和谐的佳作。因此,教学这些文章,关注文本细节,回归语言本体,是激活老课文经典价值的一把钥匙,使其脱离附加在它们身上过多的历史符号,脱离沙皇的黑暗统治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等诸如此抽象而不切实的标签,使学生受到更多语言的锤炼和熏陶,从而更贴近文学的本来面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祖庆:用心发现经典——《穷人》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实录
《穷人》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语文教学: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七种方法
从概念到镜头:场景与细节的教学艺术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有效解读文本 发展言语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