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山之行(二)

潜口民宅

4月24日下午,学习班的倪老师(宁夏美协副主席)和他的夫人杨老师也来了,我们一起乘车来到了潜口民宅。它坐落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山麓,因此又称紫霞山庄。此地清代曾为汪沅家别业,名“水香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火。1984年起,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原散见于潜日、许村等地11座较典型又不宜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于此,组成明代村落,定名“潜口民宅”, 它荟萃了明清最具典型的民居、祠堂、牌坊、亭台、戏台、拱桥等24处古建筑,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艺术的活专著”,成为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据说潜口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居之所,南宋时曾是驰名江南的园林胜地。

从车里下来,我们看到一座古老的山门,中间是正门,两侧各有一小门,正门前廊檐上方悬挂题有“潜口民宅”的横匾,看得出已经很陈旧,有些年头了。山门以木质结构为主,两侧为“三叠式”马头墙,上覆青瓦,正门房顶高出两端,檐角上翘,像凉亭样。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又叫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它是中间高,两边呈水平阶梯状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它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既实用又美观。

跨过古老厚重的山门,一个保存完好的徽州山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座座白墙青瓦的徽派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是那样的清丽秀雅。整个山庄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周围茂林修竹,环境清幽。

我们走上台阶,首先来到了“畊礼堂”。它是清园里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幢民宅。“畊”同“耕”,意为以“耕”为本,“礼”名为礼仪至上,就是要求子孙后代以耕为本,知书达礼,确保家族长盛不衰。这栋房子的进深和开间差不多,基本呈四方形,远看就像一枚方方正正的大官印,寓意这是一幢官宦住宅。它的大门采用门框石和石柱石,大门两边各竖有两块站板石,每块有2吨重,左右对称,气势恢宏。这座宅子共有32间房,楼上楼下各16间,而且是间间通方,每间一丈(老尺)端方,前后有两个天井,在二楼上有两个跑马楼,这种结构在清代民居中较为少见。跨过一道石门槛和一道木门槛,来到里面,看到展示着许多明清家具,还有许多根雕艺术作品,真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据房主吕氏的后人介绍,他家的祖辈是清朝的四品官员,娶有四房妻妾,子孙满堂。

畊礼堂的对面是“诚仁堂”。这座宅第建于清代,是金氏祖上前六代金文台、金北台兄弟俩在上海开当铺发迹后,于而立之年建成的,俗称“金家大屋”。此宅由前进、中进、后进及三个天井组合而成,大门居中,以大门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大门为石库门,门楼精雕细刻,做工细腻,刀法娴熟,两侧山墙为高低跌宕的马头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现此宅闲置着。

拾级而上,我们又来到了一处平台,只见左边有一个古戏台,戏台里面背景墙上有一幅“凤凰栖梧”的画面,上有“戏如人生”四字。古时候,文化娱乐项目少,看戏就成了老百姓最大的精神享受了。

转到右边,是“义仁堂”,又称程家祠堂,原坐落在歙县溪头乡湖岔村靠后山的高地上,坐西朝东,2001年拆迁移至潜口民宅清园内集中保护。该祠建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7年),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了。门前竖立方形石柱四根,象征礼仪廉耻(封建社会认为这是支撑他们这个家族的四根柱子)。柱间装有棂星门,两侧装饰清水八字墙。屋面正脊两端装饰鳌鱼(龙吻),寓意出人头地,多子多孙。整座建筑庄严朴实,具有厅堂建筑的美感,又有家族融合、聚会所要求的亲切感。该祠三间两进,规模不大。往里走,可以看到在中间两根立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上联为“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下联为“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最里面正中安放一张方桌,方桌两侧摆放着椅子,后面是一个长条几;上方挂有一幅人物画像,一男两女,两旁对联为“传授谢家制茶秘笈,成就黄山毛峰经典”,此处现为老谢家茶经营之处,旁边墙上有一幅宣传版面,上面介绍到老谢家茶源于隋,兴于宋,盛于明清,创制毛峰,扬于民国,历经四十九代,可谓源远流长,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侧门出去,往前走,我们又来到了“洪宅”。洪宅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一座晚清普通平民住宅,但在结构设计上非常别致,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突出了以小见大的理念。它由上下堂两进组成,均为三开间楼房。该宅屋内设置双“三星高照”木作装修,檐高比例科学,门楼砖雕细腻。这里面的木雕作品很多,非常精致。

洪宅的斜对面是“谷懿堂”。谷懿堂这幢房子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原房主潘叙德从事经商,发迹后回来先后建成四宅,分别名为华德堂、延庆堂、议政堂和谷懿堂,由东向西次第排开,现在我们来到的这间名为谷懿堂。房子的大门设置很特殊,大门门框偏西 5度,以斜避邪,主要是因为徽州人十分相信风水理念。有时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房基的方向无法摆正,人们便在门框上做文章,避邪气,纳吉祥。大门门框用的是茶园石,上面清水砖雕上雕有楼台亭榭、农夫耕种等优美景致;门楼精雕细刻,刀法娴熟,上面那块浮雕巧妙地将“福、禄、寿”三个字融合在一起,别具匠心。主楼坐北朝南,三间二进,四列屋架,十六根落地柱,显示出其壮观,属典型的清代厅堂建筑。前檐的大月梁长达8.79米,硕大厚实,给人高大震撼的感觉。挑头上装有雕琢极为精致的倒爬狮斜撑,以显富有;木雕斜撑上刻有松鼠葡萄,希望子孙后代繁荣昌盛;木雕雀替上还刻有松鹤马鹿等,徽州商人把自己期盼健康长寿、功名利禄的愿望都溶入进了自己的建筑中。

在二道门的照壁上有两个八边形的镀金装饰,叫阀阅,是封建社会一个家族有权势、有地位、有身份的象征。后面的三间,两边的窗栏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左边的这个图叫“百忍图”,相传唐代的张公艺九世同居,家庭和睦。唐高宗召见他时就问他,为什么九世同居还能做到这一点,张公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写了一百个“忍”字给唐高宗,暗示遇到事情都要“忍”字当头,才能宽厚包容,和谐相处。右边窗栏上雕刻的图案是“香山九老”,说的是白居易和其他八个老人集会、吟诗、娱乐的故事。唐朝诗人白居易又号“香山居士”,为了纪念集会,曾请画师将当时的活动描绘下来,这就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

在这里,我们看到有个人正抡着方铁锤用力地在一个高高的木墩上击打着一团墨,旁边墙上挂着几块版面,其中介绍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孙承奇,上面还有照片,看来眼前这个人就是孙承奇了。他是胡开文徽墨八世传人,他操板制作的“超顶漆烟书画墨”在1989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章;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掌锤制作的“中华九龙宝墨”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他的自制手型墨不仅继承着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精髓,而且赋予了徽墨珍藏雅玩新的内涵,在1996年央视“综艺大观”栏目、1998年央视“中国一绝”栏目、2006年央视国际频道都以徽墨名家名品为其制作了专题节目。在文房四宝中,徽墨、徽砚和徽宣都是极为有名的。

继续往高处走,我们又参观了“程培本堂”“万盛记”,还有“收租房”等。程培本堂大门门套间及左右两廊装修十分考究,窗栏板上刻有西湖景色以及渔、樵、耕、读等反映世俗生活的雕刻,内部还进行了大量的当时应当是相当稀罕昂贵的玻璃装修。万盛记是当时店堂的记号。这幢房子建于清光绪年间,前进是三间带两厢的店堂,后进则为两个单幢三间带楼廊组成的四合屋,中间有门墙相隔,是江南地区非常典型的前店后宅布局结构。万盛记的宅主姓吴,吴氏家族早年种桑养蚕,经营家庭纺织,同时还经营水碓作坊,代人加工粮食,小有积蓄后,开始从事茶叶的生产与销售,逐渐发迹。收租房是当时程培本堂的主人程云卿为了收纳佃户们的租谷并加之储存,专门建造了这幢两层小楼。它的功能独特,这在徽州清代建筑中罕见。该收租房进深极小,呈长龙形一字排开,面对着晒谷场的统开间竟近三十一米,十分便利租谷的收纳、扬晒和搬运等诸项经营操作。收租房有三个门楼,飞檐翘角的青瓦门楼做工相当精细,相当漂亮又极为典雅古朴。

最高处的是汪顺昌宅。此宅最初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典型的徽州乡村知识分子住宅,房屋很讲究风水,住宅里高外低,从大门向里走,一进比一进高,取意为“步步高升”;门庭上的石雕有紫玉兰、红牡丹等图案,寓意为“紫气东来”和“花开富贵”;上面的“万”字纹和“寿”字纹寓意为“万寿无疆”。宅中还开设私塾,主人白天在这里启蒙幼童,挣些束修(学费)养家糊口,晚上还要继续挑灯苦读,等待来年科举考试。

从村中出来,我们来到了对面公路旁的“徽州珍木堂”,我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木材。门前廊檐下摆放着一些很粗的檀木、楠木等,还有一根巨大的影子木,上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瘤子。特别是那两棵极粗的红豆杉木,看了真叫人感到惊讶!多少年才能长到这么粗呀!人在它面前显得太渺小了。红豆杉又叫紫杉、扁柏,是世界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第四世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生存已有250万年的历史,2014年被我国定为一级珍稀保护物种,同时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并将此树种定为世界之珍宝,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大熊猫。

新安江边

离开潜口民宅,我们乘车来到了新安江边,一眼就看到了昨晚发出光柱的那座楼阁,它有三层,坐落在山顶上,特别引人注目。新安江发源于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的正源。初中地理课本上所讲到过的新安江水电站就位于淳安与建德交界的铜官峡谷中,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等效益。

我们沿着江边漫步,江水平静,对面青山角下坐落着一些白墙黑瓦的楼房,江边树立着“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的大红字招牌,水中倒映着,成为一幅美丽的画面。往前走,在高坡处出现了一个古村落,踏着台阶走上去,左边是一古老的凉亭,一些游人正坐在里面休息。这里有一座建筑叫“大阜绣楼”,原坐落于歙县北岸镇大阜村,因不利保护和利用,便迁建复原于此。它的平面呈规则的长方形,为一明两暗前天井建筑形式,大门开在前檐墙东侧。房屋建筑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纤巧精细,梁架结构严密。各类雕刻精美,在特征上充分体现了徽州砖、木、石雕配件的多样化。

再往前走,是徽州照壁,它是2011年初建成对外开放的。照壁是由呈弧状的三大块组成,上面镶嵌着许多浮雕,正面为人物和故事,背面是新安江山水长卷。中间主体照壁长39米,高8米,面积312平方米,为“无徽不成镇”, 包括“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新安江上、武汉徽州会馆、杭州胡庆余堂、上海茶庄当铺、苏州园林文会、大运河盐运、海上徽商、扬州白塔与乾隆下江南、四大徽班进京、荣归故里等12组徽商故事和胡雪岩、程霖生等16位著名徽商;两边照壁各长36米,高6米,面积各为216平方米,为“徽州历史人物”,涵盖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工匠等,如朱熹、詹天佑、黄宾虹、陶行知、胡适、赛金花等大家熟悉的著名历史人物,一共有29位。这是徽州著名历史人物形象首次如此集中登上公共场所的大型建筑,并永久展示在世人面前。

沿江岸走上去,只见四座凉亭连接着三个长廊,在第一个凉亭的横眉处悬挂着刻有“徽行天下”四个金字的牌匾,两侧立柱上挂有“黄海五海通四海渐江一江达三江”的楹联。这里叫做“林廊清影”,是供市民及游人休憩、观景的场所。长廊为徽派建筑风格,用樟木做成,长108米,暗合黄山市目前三区四县的规划和101个乡镇与7个街道。长廊的装饰是以楹联为主,共20余幅。这些楹联基本上采用的是原徽州各县荟萃的老对联,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洗礼。所有亭廊进出口的外联以写山水风光为主,内联则是每个亭廊都相应集中一个主题,按读书、做人、经商、做官等进行安排的。

亭前有一大石,石旁有几棵芭蕉树,张着大叶子,绿绿的,他们几个女的坐在石上照相,兴致很高。

晚上,我们就在江边古村落里的蒸菜馆里用的晚餐,品尝了很有特色的野菜风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徽州古建筑之美——马头墙
​马头墙
策马扬帆挂沧海,栏栅独凭笑江湖,看我徽州“马头墙”
风火墙的韵律
说“封火墙”
最早功能是防火,徽州马头墙是真的“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