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山之行(七)

黄山

今天,赵老师他们四人要回家了,我和老李去爬黄山。想到十多年前的那次登黄山,因为雨雾笼罩,几乎什么也没有看到,心中一直不舍,很想有机会一睹黄山的真容。今天是个晴好的天气,气温26度,很适合出游,这回要好好地看看黄山了。想到马上要去爬黄山,心里感到特别兴奋。

早上5点半我俩就起了床,匆匆吃了早饭后就开始行动了。我们是散客,跟着导游,来到了一条小河边的空场上集合,然后排着队朝车站走去。那么多的游客,到车站的路还很长,花费了将近大半个小时的时间才坐上车出发。7点半,我们来到了黄山的南大门处,跟导游换好了门票和车票,我俩检票后就随着人流进去了。拾级而上,左边是一条小溪,还没有水流;山坡上是毛竹林,叶子不是翠绿,而是微微发黄。毛竹属大型竹,高达20米左右,是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黄山风景区300至900米海拔之内普遍分布,是黄山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生态、形态及层次结构,造就了绿烟霭霭的美景:有的超然独立,直插霄汉;有的身子歪斜,相扶相依;有的相聚一起,密密丛丛。竹影婆娑,千姿百态,呈现出特有的竹林景观。

开始一段很长的路只是往上走,并无景色可欣赏。路边不时有一些介绍动物和植物的木牌,这些动植物是黄山上有的,比如穿山甲、绿啄木鸟、白鹇、枫香、小叶白辛树、灯台树、南方铁杉等。正走着,我听到树林中传来了非常好听的鸟鸣声,跟我养的相思鸟叫声差不多,我一看,路边正好有一块木牌上介绍着红嘴相思鸟,看来真是相思鸟了,这种鸟既长得漂亮,叫声又动听,它是安徽省一级保护动物,是黄山市的市鸟。据了解,黄山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原生植物1446种,野生动物资源550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路上,不时出现挑夫,他们一根扁担的两端挑着沉重的货物艰难地向上走着。我看到他们都是贴着台阶的外沿走,感到很危险,就问一个挑夫,他说:把路让出来给游人走。是啊,他们天天在这山路上走,游人比他们走得快一点,为了不影响游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方便让给了游人。他们还随身带着一根不很长的一头是扁的竹竿,行走的时候就把这根竹竿的扁头插在另一个肩膀的扁担底下,这样两个肩膀分担重力,不至于让一个肩膀压得太厉害;歇息时又可用来支撑担子,在那样窄的山路上,不可能把整个担子平放下,只能放一头,就用这根竹竿支撑着另一头,略作歇息,然后挑起担子继续前行。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已经感到有些累了。左前方出现了一些山峰,让我们不禁兴奋起来。山上布满松树,透过青绿色的树枝可以看到一根根略呈白色的像电线杆一样笔直的树干,山顶岩石间生长的松树好像是贴在了上面一样。

越往上走台阶越陡了,走不了多长一段就气喘吁吁,需要停下歇一歇,挑夫们也是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下。从我身后上来了三个高大的外国人,看他们走着还挺有劲的,小伙子们身体真是棒。又往前走了一阵,感到腿肚子发胀,膝盖发酸,抬头一下子看到前面一个挑夫正是刚才在下面碰到的那位,现在走了将近一个小时了,他仍然在我们的前面,真是让人好惊讶!

一个小时零1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入胜亭”。它是一座砖石混合结构的六角风景亭,高5米,给游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歇息的场所。过此亭后多有佳景,因此叫“入胜亭”。这时我看到刚才上去的那三个外国人也坐在旁边的树荫下休息呢。

过了入胜亭上行不久,跨过小溪上的吟啸桥,向左前方看去,只见一怪石屹立峰谷间,状如喜鹊。近旁处长一青松,颇似古梅,松与石巧妙组合成景,称作“喜鹊登梅”。前行不多远,再回头看刚才的“喜鹊登梅”,“喜鹊”已变成了身穿宽袖道袍的“仙人”,正抬着右臂指点着登山盘道,名曰“仙人指路”。清曹来富有诗道:“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出山去,到处指迷途。”这是很典型的一石二景,由于节理裂隙的分割,加上后期冰川流水和风化侵蚀作用的改造,使该处周围岩石不断发生剥落崩塌,从而形成了高约30米,独立于谷中的长方体石柱;石柱上部由于水平节理的切割而断开,形成了高约2.5米、最宽处1.5米的“喜鹊”和“仙人”。这真是移步换景之妙。

过了“雪公亭”,路边一木牌介绍着“皮蓬”。“皮蓬”又名兜率庵、云舫,位于合掌峰下,明崇祯中僧一心建。庵宇以杉树皮盖顶,所以叫皮蓬。清康熙二十八年,僧雪庄入山,从此枯坐皮蓬。雪庄善画,曾画黄山异卉120多种。歙人汪松峰为雪庄筑云舫居之。僧大涵住云舫最久,著有《黄山游草》。现仅存遗址。

又前行了二十多分钟,但见左前方上空危峰之中,有巧石如狗立于岩石顶之边缘,昂首仰望长空,名“天狗望月”,清画僧雪庄名之为“玉兔峰”。

越登越高,刚才看到的一些高大的山峰现在好像逐渐地矮下去了。遥望山巅,怪石林立,千姿百态。一岩石搭在山石的外沿,一部分悬空,好像是从空中放上去的一样,居高临下,叫人觉得哪一阵大风就会把它给吹下来似的。再细看,有一岩石形似老鼠,神色极为慌张;其左右两侧还各有一石形似灵猫,正神情专注地窥视着老鼠的动向,这是“双猫扑鼠”石。

前方景色更美,继续向前。老李不愿走台阶,怕影响到膝盖,有时走台阶边的路,我怕她有什么危险,还要时时注意着点。经过艰难地攀登,花费了三个半小时还多的时间,我们来到了“白鹅岭”。它位于北海景区的最东边,是观东海云海的最佳处,不过今天天气非常晴朗,一点儿云彩都没有,虽然看不到云海,但是山峰却是看得特别清楚。站在观景台上,四周的美景尽收眼底,那一座座山峰给人一种争先向上的感觉。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写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诗人根据他游览黄山时所留有的印象,驰骋想像和联想,描写了黄山的高峻、秀丽,表达了对温处士的感情,充满着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稍事休息,我们又出发了。根据指示牌,我们向左拐,又踏上了向上的路。走不多远,我又看到那棵孔雀松了,这回看得更真切了,它还是那样美,骄傲地立在路边。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白鹅山庄”,一些游人躺在路边干净的岩石上休息,手里还拿着手机玩着,真是不错。左前方山顶上有一座铁塔和一座白色建筑,那是安徽广播电视台黄山发射台。

又走了20分钟,我们看到旁边向下延伸着一条巨大的裂谷,被称作“皮蓬沟断层”,断层是形成黄山秀丽地貌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断层走向115度,近直立,破碎带宽5至7米,风化后形成山谷地貌。

1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光明顶。这里处于黄山的中部,海拔1841米,为黄山的第二大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的三大主峰。虽然是山顶,但是平坦而开阔,因其高旷,日照时间长,故名光明顶。明代普门和尚曾在顶上创建大悲院,现在其遗址上建有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黄山气象站。在其建筑顶上有一个巨大的白球体,像足球的样子。我俩爬上高低不平的岩石,向四下观看,远处各峰尽入眼中,有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鳌鱼峰等,元代汪泽民在其游记中写道:“所谓三十六峰者,骈列舒张,横绝天表,众岫叠岭,效奇献秀,尽在一览。”三十六峰中并不包括光明顶,是因为古人将光明顶视为群峰之冠,故位列于三十六峰之上。

从光明顶往西北方向走,大约一公里,便是“飞来石”。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立着一块形态奇特的石头,就像是特意安放上去的一样;边上有栏杆围护,围栏外是万丈绝壁。这块巨石高12米,宽8米,厚1.5至2.5米,重约360吨,下面基石宽8至10米,真可谓天设地造,令人叹为观止。站在平台上凭栏远眺,对面的双剪峰、双笋峰就像一幅神奇的泼墨山水画。我们观看《红楼梦》片头所见的飞来石就取自这里。传说“飞来石”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两块石头之一。这块石头奇就奇在它的接触面积很小,有明显的缝隙,宛若天外飞来。但如果说真是天外飞来的话,“飞来石”与它的基座的石质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地质学家对它的成因也无从解释,我们只能说是巧夺天工。

关于这块飞来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宋代有个叫单福的石匠,一生给人家造了不少桥,也想在自己家门口的江上建造一座,但苦于没有帮手。他膝下只有一女叫小姣,长得聪明美丽。她知道父亲的心思.便要求帮着干,但那采石运石是极其劳累的活,一个小女孩子怎么受得了,所以单福就是不答应。小姣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单福没办法,只好含泪点头。他又把三个徒弟找来帮忙,不久就干起来了。由于开山运石实在太累,大徒弟和二徒弟先后悄悄地溜了。单福和女儿、三徒弟为修桥铁了心,继续风里雨里苦干着。但好几年过去了,运到江边的石头只有一小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把桥建起来呀?小姣一咬牙,请人写了“捐身修桥”四个大字,插了个草标,坐到江边石堆旁。一连三天,来看的人无数,但望望滔滔的江水就都走了。这天,忽然来了个瘸子,身背一把扇子,摘了草标,问小姣愿不愿意跟他走,小姣回答说:“什么时候把大山里开采的石头全运到江边,就什么时候跟你走。”这瘸子原来是八仙中的铁拐李,他挤出人群,腾云驾雾,很快来到百里外的大山,从背上拿下扇子,对着单福和三徒弟开出的石头就扇。石头竟都飞了起来,又纷纷落在江边。单福和三徒弟也被从山上扇到了造桥工地。铁拐李还怕不够,又对身下立着的一块巨石扇了三扇子,他就站在那巨石上飞到了江边。只见底下尽是人,没敢让巨石落下,又听单福大声说:“石头够了。”他便驾起云头,飘游起来,游到黄山,见黄山风景秀丽,便将石头落下。从此,这飞来石就给黄山增添了绝妙的一景。

从“飞来石”处折回,我们来到了“海心亭”处。“海心亭”为两层条石结构。在路边座位上坐下,一边歇息,一边吃午饭,这时已经快下午一点了。简单地吃了午饭,我俩又开始前行。经过20多分钟,来到了一棵松树边,旁边立着一根方柱,上面有三个指示牌,往左500米处为鳌鱼峰,我俩便先去看鳌鱼峰。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向上走,左上方两块黑褐色岩石看上去倒极像是两只乌龟趴伏在那里,龟背上还站着几个游人。走上去,看到岩石上生长着几棵树形低矮优美的松树,岩石为粗砂粒花岗岩。我俩也爬到了上面,居然在岩石顶上的一个坑里还贮存着雨水。向前方望去,山峦重重叠叠,不知延伸到多远,是何方,肉眼能够看到的就足有七八重之多。

从我俩站的这个地方向左边看过去,两座山峰紧紧相连,高耸入云,极其峻美;中间有一长岭与这边相连,上面外沿有一段石栏相护,在半道就拦住了,有人跃出围栏爬到外面山脊上照相,两边毫无遮挡,看上去非常危险。

在这里,我没有看到山峰像鳌鱼的样子,可能角度不对吧,只是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鳌鱼峰”,从介绍牌上了解到“鳌鱼峰”因其山峰形似张嘴待食的鳌鱼而得名。

我俩又回到刚才的指示牌处,转向“玉屏景区”方向。走过一座小石桥不多时,山路开始下行,我注意到此处的树木还是光秃秃的,枝条刚开始萌芽,而山下边的树木早已是青翠茂密了。在这海拔近两千米的高处,气温低,树木发芽明显比下边晚多了。走了十多分钟,过渡仙桥,来到了一个洞前,从洞中穿过,便又开始上行。十分钟后,我看见前面有一道两壁夹成的狭长石巷,有台阶向上通,看上去极窄,这就是“一线天”。清人李斐有诗曰:“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

从“一线天”中穿过,不一会,我抬头看面前的山峰,这不是鳌鱼峰吗?这回离得近了,看得太真切了。在形如鳌鱼的岩石前还有数石,远望似螺蛳,构成“鳌鱼吃螺蛳”“老鳌下蛋”的奇景。在鳌鱼峰腰处的那个洞也看得很清楚。这个洞呈三角形,洞内狭窄,深约5米,右上方有光照入,仰望蓝天一线。出洞则境界开阔,别有天地。据传,元末农民领袖朱元璋一次与元兵交战失利,逃到鳌鱼峰下,前有高山,后有追兵,只好求助于神。此时,莲花峰顶石莲开放,一位白发仙翁手挥拂尘向鳌鱼峰腰一扫,随着一道金光,一声轰鸣,峰壁裂开,石洞出现。朱元璋当即拜过仙翁,穿洞而去。因是天然石洞,人们便在洞口镌上“天造”二字。古人有诗云:“东海有巨鳌,何年飞到此;人行穿鱼腹,沾衣湿玉髓。”洞内有梯道,游人可从洞中穿行,旧时游人从天海到北海必经此洞。

又经过10分钟,我俩到了“百步云梯”下,站在观景台上,向右下方鳌鱼峰前的山谷中望去,有一怪石高约3米,宛如一位身披袈裟、头戴僧冠的和尚,打坐静修,取名为“老僧入定”。向上看去,只见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上开凿出了一级级的磴道,好像是搭上了一架登天的云梯,一面是峭壁,一面是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明代后世靖曾有诗云:“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行客携筇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险层。”今人亦有诗道:“云梯百步客心惊,曲折婉蜒接太清。莫说自然多险境,人生道路更艰辛。”

是谁在这前后数里、杏无人烟的悬崖上开凿出这样一条通道?相传,在很早以前,山下住着一个黄善人,终年干着修桥铺路,好善乐施的好事。当时,前山和后山互不相通,脖子就卡在莲蕊峰和巴鱼峰之间的这块悬崖上,当地人称之为断头崖。黄善人肯出大价钱也雇不到一个帮手,逼得他只好自己干。他的善心被救苦救难的乞丐大仙铁拐李知道了,铁拐李为了试探黄善人的开路决心,变成一个年轻美貌的游山女子,因迷路来到断头崖前,求黄善人送她出山。黄善人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开凿这条路再怎么重要,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弱女子落谷粉身,他就答应护送女子出山。可万万没有想到那女子却变着法儿整他,一会儿扭伤了脚,一会儿刺破了皮,硬要黄善人背着她下山。下山后,她对黄善人说:“我明天来接你上天去,与你同列仙班。哈哈哈!”一阵笑声未落,老乞丐不见了踪影。黄善人这才发现那乞丐原来是铁拐李。第二天,黄善人简直没费气力,就一连凿出好几个石级。当他直起腰来一看,风轻云淡,一条又平又阔的石级从山脚直铺到山顶。铁拐李正笑嬉嬉地迎面走来。黄善人忙说:“仙长留步,容我刻上’百步云梯铁拐李造’字样留个纪念,可好?”铁拐李说:“不必,不必。仙不图名,人难脱俗。你快跟我走吧!”说着便拉住黄善人的手共同驾云而去。后来,有个游方僧人,见百步云梯扼前后山咽喉之地,猛生恶念,谎称这是他献资营造的,要一切过往行人统统留下买路钱,触犯了佛门清规,玉皇差遣金甲神,一鞭就把他打成了“老僧入定”这块巧石。

沿着“百步云梯”小心地向上走,到了上端,看见两旁各有一石,一如“龟”,一似“蛇”,共守云梯,人称“龟蛇守云梯”;因龟蛇二石位于莲花峰脚,所以又叫“龟蛇守莲花”。

终于,我们来到了黄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刚才在别处看到时感觉那么遥远,那么高峻,似乎难以攀上,现在我们已经登上来了,真有一种自豪感。莲花峰海拔1864.8米,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说莲花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他仅凭目测便能得出如此正确的结论,在当时确是了不起的发现,他是指出莲花峰为黄山最高峰的第一人。明代吴怅曾有诗赞曰:“一种青莲吐绛霞,亭亭玉立净无瑕。遥看天际浮云卷,露出峰顶十丈花。”清代吴梦印亦有诗云:“莲峰秀拔迥称尊,凡欲高呼达帝阍。举目江山如带砺,低头峦蚰似儿孙。风生绝献应回雁,日落悬岩不度猿。翠影岚光千万状,我虽能到未能言。”

下一步要去欣赏“迎客松”了。登山步道在山峰间环绕,右侧一处高山顶上正有涓涓细水往下流淌,老李说:“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我们正往前走着,突然我被一座山峰吸引住了,虽然我所处的地势很高,是俯视平视的样子,但这座山峰看上去却仍然是那样的高峻,有气势,没有哪座山能够与它相比,真让我敬畏和赞叹。黄山不只有少女的秀美,更有伟丈夫的雄壮!它独立成峰,上下浑然一体,整座山峰就如同一座浑圆状的花岗岩城堡,在城堡的东壁上似文似画大自然雕刻的图案,就像一部人们尚不能破译的“天书”。这座山峰就是“莲蕊峰”,与“莲花峰”相映成趣。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手可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这“莲蕊峰”就是“四顾奇峰错列”之一,山峰上部因一道水平裂纹而恰似含苞待放的莲花,所以叫“莲蕊峰”;因时有云雾在其峰顶飘绕,故又叫“渡云峰”。在峰顶上有形如舟船的巧石,名“采莲船”,当云漫莲蕊峰时,采莲船就如同行驶在波涛巨澜中的小舟。在其峰腰处有一奇石形如孔雀,雀身及尾羽附着于莲蕊峰,扭头朝向莲花峰,惟妙惟肖,此景被称作“孔雀戏莲花”。在此下方,有一柱状巨石,顶部一石如兔翘首伏地欲奔;下有一石如龟伸颈昂头在爬,名为“龟兔赛跑”。

莲蕊峰虽然是小峰中的一峰,但名气却一点都不逊色于天都、莲花等名峰。其势峥嵘,奇峭难攀,清歙人、户部尚书曹文埴有诗曰:“一茎分得蕊相鲜,太华休夸少华莲。应有花将开并蒂,方知藕更大于船。心空本是玲珑石,性净仍含浑沌天。四面松盘圆似盖。风摇认作叶田田。”今人亦有诗咏道:“奇峰突起似莲房,云浪无涯胜藕塘;顶上扁舟才出海,南风吹拂泛荷香。”我竭力把相机往下伸,希望能够照到它的全部,可是办不到,只能照到它的上半部。如果是在最下面往上照,那可就太好了,如同擎天巨柱一般,一定更能够显示出它那高峻伟岸的形象。

从“莲蕊峰”处前行了十多分钟,看到在山道左侧牛鼻峰上,有一怪石形如牛头,昂首仰望长空,人称“犀牛望月”。接着,又看到一块奇石,它状如海豚,叫“海豚石”。身子斜向上立着,尖尖的嘴朝向空中。“豚肚”部分为中粗粒花岗岩,“豚首”部分为细粒花岗岩包体,矿物质成分的不同引起差异风化,便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造型奇特的怪石是黄山地质公园的一大特色,是黄山“四绝”之一。

站在此处向远处望去,山道在群山中蜿蜒游动,往上延伸,上面满是游人,好像贴着岩壁向上攀登。

从“百步云梯”处一路走来,历时一个小时,沿途山势陡峻,沟谷罅隙怪石巉岩中生长着许多奇异的松树,千姿百态,竞异争秀。清代黄山慈光寺的僧人海岳在《黄山赋》中这样写道:“黄山奇松多矣!有负石绝出,干大如胫,而根盘以亩计者;有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面复横者;有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不一而足。”这些松树有的低矮匐地,有的探身危崖,有的倒悬绝壁,有的独立峰巅,有的冠平如盖,有的尖削似剑,有的绕石而过,有的穿石而出,有的同根而生,有的枝杈相依,树形奇特美观,青葱苍翠,显示出极为顽强的生命力,成为黄山的又一绝。

我们来到了“玉屏峰”景区,这里就是被徐霞客称作“黄山绝胜处”的地方,古时称“文殊院”,有俗语云:“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其景色美不胜收,好好看看吧。玉屏楼处于中心位置,四周布满古松、奇石。楼后就是玉屏峰,只见一列石峰如一列叠折的屏风,或高或低,绵延里许,像是中国古时的屏风,故称。峰顶就是著名的“玉屏卧佛”,头左脚右,形象逼真。峰壁上面有许多的摩崖石刻,最高处刻有毛泽东的草书“江山如此多娇”大红字,“黄山第一处”的大黄字以及“云海奇观”的绿字,还有“一览众山小”“云海大千”“宇宙大观”“别有天”“佛陀境”等大量古今石刻,内容气势磅碍,书法艺术精湛,是绝好的人文景观。楼左侧有一巨石称作“狮石”,如雄狮盘踞,可能是因为形如文殊菩萨的坐骑而得名。石壁上刻有朱德元帅的“风景如画”和刘伯承元帅所做的《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抗日之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望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楼右侧也有一巨石,形如大象,象鼻上翘,称作“象石”,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上面也有一些石刻。清人汪土宏有诗赞曰:“玉屏峙霄汉,鸟道度松门。昨日登临处,诸峰展底存。云今甘在下,嶂出尔何尊。极目无穷尽,空青抹一痕。”

在玉屏楼前往左望,赫然可见天都峰和犁云峰。犁云峰上有一块石头,很象松鼠跳天都峰;下面的另一块奇石活象仙人下轿,令人称奇。往右看是莲花峰、莲蕊峰和圣泉峰。远远望去,莲蕊峰上那块石头像是云海中的一片孤舟在扬帆航行。

紧靠“狮石”便是那株“迎客松”了。它生长在岩石缝中,树高近10米,树围2.05米。这棵松树不光在树界,就是在人间知名度可谓高矣,上至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下至车站码头,随处都可见它的光辉形象,就连宾馆的屏风,庭院的影壁也有它的姿容。登堂入室的迎客松不仅是黄山的代表,更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

在黄山松树当中,有很多好看的名松,为何单单把这一棵定为“迎客松”呢?原来这与它的树形有关。它姿态优美,有两大侧枝斜伸出去,如同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双臂,热情地欢迎五湖四海各位宾客的到来。

这棵松树饱经风霜,虽然枝干遒劲,郁郁苍苍,但已是垂垂老矣。它的上面一根侧枝已经干枯,没有松针了;下面一根侧枝也已承受不住自身重量,只好上用铁丝牵着,下用钢管顶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游客到此,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影留念。我也赶紧寻找位置准备拍摄,可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给老李拍了一张,她给我拍时一直被人占据着,最后勉强照了一张,迎客松还是被人挡住了一点。

刚才在来的路上,我们先看到了那棵送客松,也非常漂亮。它虬干曲枝,枝叶侧生,形似揖送宾客。有诗道:“卓立峰巅观沧海,松下道上客徘徊。风摇枝动揖送客,还盼日后君再来。”还有诗赞曰:“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它与迎客松遥遥相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过,原来的那棵送客松已经枯死,现在是另一棵。

2005年8月2日,林业局的专家对黄山古树名木例行体检时,发现“送客松”长势衰落,两年生针叶有发黄迹象。发现送客松的危情之后,曾先后5次组织全国的专家前往黄山“会诊”,并制定出一整套抢救措施,凡是所有能够用于古树保护的方法都被用了个遍。 很长一段时间,园林局还每天都派两名专业林业技术人员看护送客松,对确定为抽样观察的松枝,落下一根松针也都作记录。但自然规律终究无法违抗,到了2005年12月初,送客松的树叶全部枯死。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树龄过老,已接近黄山松的生命极限;二是送客松所处的条件极端恶劣,生长在一块天然的大岩石上,去年梅雨季节黄山又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样在年老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碰到干旱天气,送客松不堪一击。

为了寻找“接班树”,园林局经过3个多月的考察,终于确定了一棵约200年的松树作为“接班树”。这棵松树很符合入选的标准,首先,它树形优美,并与原送客松相似,利于游客拍照留念;其次,树龄相对年轻,健康,利于持续保护。

虽然之前专家也曾考虑把它移到原送客松处,但由于原送客松所处的环境过于恶劣,生长在一块大岩石上,只有一点点土,且在风口上,移栽后,新树的根系无法很好地扎入石缝,会增加危险性。于是专家们决定不移栽新选树木,而让它仍然长在原处。

我们顺着“好汉坡”走下去,来到了玉屏索道站,坐着索道下去了。我们花费了七八个小时走的路,通过索道,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

上次我欣赏了黄山云雾缭绕的少女般的娇美,这次又看到了黄山高大魁梧的青年样的壮美,终于认识了黄山的真面目,真是太美妙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十岁登黄山
中国十大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不然会后悔
从1929年日本间谍拍摄的黄山老照片,看今日有何变化?
黄山是我师 齐鲁之巅的BLOG
黄山前山游
金猴观日独一处,鳌鱼峰行桃花道,光明顶无任盈盈,黄山奇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