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老呼市——旧城系列之青城回族

    呼和浩特市的回族是仅次于蒙古族的一个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回民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是全国城市中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城区,其名称的由来也是因为回族人长期以来一直聚居和活动在这一区域。据2006年末统计,呼和浩特现有回族35472人,其中19940人居住在回民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成立于 1950年12月28日,是新中国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城市少数民族自治城区,当时称为“归绥市回民自治区”,1956年依照《宪法》的规定改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1966年“文革”开始后曾经更名为红旗区。1980年恢复原名至今。

  回族,早在唐宋时期就从中亚地区来到中国。800年前成吉思汗西征时,大批的中亚西亚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随后迁徙过来,他们在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相互联姻和融合的过程中,大约在明朝时期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并且分散居住在全国各个地区。目前,中国回族总人口860多万,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和满族,是全国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

     呼和浩特回族人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的丰州城内就居住着许多回族人。明朝末年,阿拉坦汗率领蒙古土默特部驻牧于土默川,允许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农民前来开发土默川,其中就有一些回族人也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军征服天山南北地区,派遣回族商队来到归化城进行互市贸易。不久,清朝政府与噶尔丹开战,康熙皇帝下令遣送回族商人还乡,有170名回族人不愿离开,请示清政府同意后,从此留居在归化城。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再次派兵征讨准噶尔部大小和卓,新疆有数千名穆斯林青年自愿跟随清军作战,屡建奇功,胜利后随八旗兵来到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族营。这一时期,又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宁夏、甘肃的回族人也来到归化城落籍定居,他们以经商为主,并且逐步发展起屠宰、饮食、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行业。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300多名新疆回族士兵和香妃族人护送香妃进京后,归来时路过土默川,看到这里风光秀丽,于是恋恋不舍,不愿再受千里跋涉之苦,就请求乾隆皇帝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趟所圈之地),从此留居在归化城南的八拜回族营,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民家族,有的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族人后裔。居住在八拜村的回族人,后来陆续迁到旧城北门外定居经商,从此这一区域逐渐成为呼和浩特回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

    伊斯兰教是回族人全民信奉的宗教,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朝拜真主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呼和浩特市区共有清真寺10座,有7座集中在回民区,其中的清真大寺不但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风格独特,而且居于各个清真寺的中心位置,是呼和浩特伊斯兰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清真大寺的周围是呼和浩特回族人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经济交流的区域,也是回民区最繁华热闹的地带,商贾云集,人来车往。清真大寺门前的通道街,是呼和浩特一条直接通向大青山和广袤草原的通衢大道。

     回族人遍布中国的每一个市县,尽管他们长期处于分散各地的状态,但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回族人都有集中居住和紧密团结的特点。回族人在语言文字和服装穿戴方面,完全可以适应所居住的具体环境,但是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婚丧嫁娶方面,始终严格保持着本民族的鲜明特点。

    呼和浩特回族人在饮食方面严格遵守《古兰经》的规定。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吸烟喝酒,认为其对身体有害无益,因而回族人家从不用烟酒招待客人。回族人非常讲究卫生,用餐前后和大小便后都要洗手,水井水缸都要加盖防尘,自用的餐具不允许外族人使用,也不会用外族人的餐具吃饭。回族人即使出门在外,也要去有清真标志的饭店用餐。

    呼和浩特的回族人爱吃油炸面食,如油香、麻花、馓子、油不浪儿,这些食品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香酥脆软,极有风味。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回族人在继承传统饮食的基础上,结合青城人的口味,制作出很多花样齐全、口感独特、经济实惠、干净卫生的风味面食品,如麻叶、酥馍、凉糕、粽子、元宵、油旋、麻团、烧麦和白焙子,炎炎夏日还有那清凉解暑的酸梅汤、酿皮子、拌凉粉、冰镇大碗酪和稀果子干。

    呼和浩特回族人早年在服装方面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颜色以白、绿、黑为主,白色表示纯洁,绿色显示活力,黑色象征庄重,整体上给人一种素雅端庄的感觉。回族的男人们一般都头戴一顶白色圆顶礼拜帽,妇女们都围着遮住头发、耳朵和脖子的盖头。近现代以来,呼和浩特回族人的穿戴基本与汉族人相同,但是不论男女都衣着朴素,干净整洁,不穿艳丽服装或者奇装异服,妇女们也不会浓妆艳抹,披红挂彩。

    呼和浩特回族人的房屋样式与汉族人基本相同,只是在装饰和摆设上明显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伊斯兰教的教义规定,穆斯林只能信仰真主安拉,真主安拉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神,不允许再搞其他的偶像崇拜,也不祭祀以人物、飞禽和走兽为形象的各种神灵。因此,在回族人的房屋内外只会看到雕刻或者描绘的花草图案,以及赞美安拉的阿拉伯文装饰。

    呼和浩特回族人非常注重每星期五的“主麻日”和本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一是开斋节,又称大尔代节,这是穆斯林封斋一个月后庆祝斋功圆满的日子,也是回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斋月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后和日落以前不吃不喝,目的是磨炼身体和意志,体验穷人饥苦,培养吃苦耐劳和宽厚仁爱之心。开斋节这一天,穆斯林们汇聚在张灯结彩的清真寺里,举行隆重的聚礼和团拜。二是小尔代节,这是开斋节后70天举行的庆典,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回族人都要尽量参加大小尔代节的聚礼,因而有着“十里赶主麻,千里赶尔代”的说法。三是圣纪节,是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而举行的集会。这一天穆斯林们要齐聚各个清真寺,聆听和吟诵《古兰经》,赞颂先知穆罕默德的崇高美德。

    呼和浩特回族人的婚礼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进行。娶亲的前一天,在男方家的邀请下,女方的父亲、兄弟、叔伯、舅舅等所有男性亲属,陪同新娘来到男方家,邀请2~4位阿訇举行证婚仪式。娶亲的日子一般选在星期五伊斯兰教的“主麻日”,男方家派出几位未婚女子前去迎亲,新郎洗“大净”后在家等候。回族人讲究“结婚三天没大小”,因而青年男女们以要喜糖为名戏逗耍笑新娘,有时也把公公婆婆折腾一番。娶亲这一天,男方和女方两家都会大宴宾客,亲朋和邻居都会主动前来道喜祝贺。过去呼和浩特回族人的婚礼遵从伊斯兰教的规定,不贴喜字,不拜天地,不放鞭炮,不请乐队,也不用烟酒招待客人,显得隆重而文雅。如今呼和浩特一些回族人家举行婚礼,也追随时代潮流和现代仪式,办得红火而热闹。

   呼和浩特回族人历来倡导厚养薄葬,实行“葬必从俭,得土而安”的丧葬风俗。回族人讲究在亡人故去时,由亲人将其脸面扭向右边,以便下葬后,头北脚南可以面向“圣城”麦加。穆斯林们认为“我们都来自安拉,也都要回归于他”,因此把死亡叫做“归真”,意思是回归到真主身边。伊斯兰教规定,亡故的穆斯林出葬前要沐浴全身,由阿訇带领众人为亡者举行诵经殡礼,然后抬往回民公墓下葬。回族人一般是早亡午葬或者晚亡晨葬,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不给亡人设灵堂灵位,不摆祭品,不撒冥钱,不奏哀乐,不摆酒席,并且绝对禁止嚎啕大哭,认为那是对亡者“归真”的违抗。

 回族是个崇尚礼节、热爱和平的民族,从呼和浩特回族人的问候语中就可以感受和体会到,他们相遇时要互致“赛俩目”,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短语,意思是“求真主赐你和平与安宁”。回族人之间如果有了隔阂,只要互道一声“赛俩目”就表示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回族人不论走到哪里,互道一声“赛俩目”,就表明了自己的穆斯林身份,一定会得到同族人的真诚帮助和热情款待。

     回族也是一个关爱弱者和乐善好施的民族。凡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都会自觉自愿地捐助和施舍本族中那些贫困的人、无依无靠的人、家有危难和流落外乡的人。回族人即使对于外族的乞讨和借贷者,也尽力接济不让其失望。每年到了斋月期间,回族人的施舍和馈赠更为慷慨和隆重,穆斯林认为,真主安拉时刻在观望着每个穆斯林的品行。

    呼和浩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友爱和谐的美丽城市。回族人和蒙古、满、汉等各个民族长期相处,礼尚往来,感情深厚,肝胆相照,他们的宗教信仰一直得到其他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也一向得到其他民族的推崇和赞赏。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各个民族在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一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齐心协力,共谋发展,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中国城市发展史中是比较少见和难能可贵的。众多民族水乳交融,使塞外青城充满了生机活力和生活情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沧桑话东干(5):民族初步形成
回族同胞不吃猪肉的历史由来
西安回坊:长安丝绸之路起源地的活化石
馋游天下-清真菜菜谱大全
车顶奇观,赶着回家过宰牲节的人们|【馨闻·双休西洋景】
论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嫁外”婚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