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城的清朝王府之——淳亲王府及历代王爷的传奇人生

   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京城共有30座王府,其中有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到了嘉庆年间,京城的王府总数已经增加到了42座……在北京除了有名的恭王府以外,还有很多王府都是值得一看的。

  淳亲王府,不是那个醇亲王府哦,位于东城区东交民巷正义路西侧五号院,是康熙帝七子爱新觉罗·允佑(胤佑)的府宅,允佑于雍正元年被晋封为和硕淳亲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咸丰十年,王府成为了英国使馆。淳亲王府的主要建筑至今保存较好,分前后殿两个院落。目前用于政府办公,是不对外开放的,但我们可以从外观欣赏它的饱经风霜的模样。

  在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中有记载:“淳亲王府在玉河桥西岸”。又在《顺天府志》中记载到:“王讳允佑,圣祖七子,谧曰度。裔孙奕梁降袭,后俗称,梁公府,今废为英国使馆”。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也就是说到了咸丰元年(1851年),淳度亲王裔孙爱新觉罗·奕梁袭封时,爵位已降至奉恩镇国公,所以才有了“梁公府”之称。

  淳亲王府东临玉河,与玉河东岸的肃王府相对,西南侧为骚达子馆(后为俄罗斯使馆),西侧为銮驾库南侧空地,北侧为翰林院,垣墙内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王府主要建筑所在,由南至北以此为府门、银安殿、东西翼楼、侵门、后寝殿和配殿等。东路原有建筑现在没有保存下来,西路原属府邸花园,现在只存了改建的四合院一所。

  梁公府府邸中路主要建筑保存完好,均覆绿琉璃瓦顶,其中府门面阔五间,中启三门,檐下施重昂五踩五栱。王府内的建筑也是精工细作,雕梁画柱,院内还有一座方形钟亭,造型独特。在府邸的北侧原为翰林院址,南有一通卧御碑,镌有嘉庆帝临幸翰林院时题诗。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淳亲王府改为英国使馆后,镇国公府迁到了北新桥王大人胡同,原王府内建筑虽多有改建,但仍可依稀看出王府时期的规模,其格局与宁郡王府较为相似,代表了清代王府的一种典型布局形式。淳亲王府是东交民巷地区诸多王府中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府,也是东交民巷地区的王府遗梦。

  淳亲王府原来在明朝的时候为鸿胪寺,清代时成为了第一代淳亲王允佑的府邸,因为允佑生有残疾,所以没有参与储位之争,还非常的听话,所以雍正帝对其很满意,之后受封淳亲王。有人说看过北京的几大豪宅,就胜过读了半部中国史。的确是,皇城根儿脚下的各大王府府邸故居,在那个年代,真的可以说是名门豪宅,记录了中国清王朝时期的大起大落,记载着北京城的前世和今生。

淳亲王名爱新觉罗·允祐,康熙帝七子。其王府在北京东城区正义路西侧,距天安门两华里,距东华门三华里,距王府井商业步行街两华里。由于其处在部委大院办公区内,不对外开发,只能在正义路上隔王府西墙远瞻王府内殿宇之巍巍冠盖,和王府内森森翠柏之峨峨树冠。淳亲王府是当前古建筑群遗存较为完整的王府,北京市文物局网站在文物保护单位说明中介绍:王府中轴路上“现存仪门、正殿、翼楼、后寝及配殿等,保留完整。” 在后寝殿后还应有后罩楼七间,无存。虽不能亲历王府恢弘建筑,然见其殿宇完整的序列于高墙之内亦欣欣然。

  1679年戴佳氏入宫,得康熙宠幸怀孕,只是没想到十月怀胎生下一跛脚的皇子,这是康熙唯一有残疾的皇子七阿哥胤祐。

 胤祐生母是成妃戴佳氏,内务府出身包衣,父亲也不过是内务府的一个从七品司库;戴佳氏祖上色赫是包衣佐领出身,为大清立下不少战功,论功封为轻骑都尉;色赫的侄子嘎鲁获得恩宠加二等轻车都尉,后来做到了内务府总管兼佐领。

 康熙皇长子胤褆幼年时曾在戴佳氏嘎鲁府上抚养,嘎鲁在康熙朝当了二十年的内务府总管,可见康熙是赏识信任嘎鲁的;在康熙十八年(有的说是康熙十九年)戴佳氏家族被拨出包衣,其实这样看的话戴佳氏出身虽不高贵,但也算不错。

1680年,戴佳氏生下一皇子序齿排行老七;

后妃生下皇子会被晋一级,比如德妃在生下皇四子胤禛以后晋封为德嫔;

但戴佳氏并未晋封,还是没有名号的庶妃,胤祐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跛脚,戴佳氏只是被拨出包衣,其他的再没有什么封赏。

胤祐虽贵为皇子,但年龄跟他差不多的胤祉、胤禛都是身体康健,而且极其聪慧,才华横溢,身有残疾的胤祐自然显得更加不起眼。

不过康熙倒也为胤祐做了打算,为了他将来能有一个安稳的着落,想要将其过继给自己的亲弟弟纯亲王隆禧,隆禧是顺治帝最小的儿子。

正因为隆禧是康熙年龄最小的弟弟,对隆禧也算是格外照顾,仅仅15岁就册封为纯亲王;

只是纯亲王寿命不长,胤祐出生前一年便去世,只有19岁。

纯亲王去世让康熙很是悲痛,不过好在留下一遗腹子,遗腹子一出生康熙亲自赐名富尔祜伦,直接继承纯亲王爵位;但很可惜孩子仅一岁便夭折。

隆禧唯一的儿子去世恰好在胤祐出生前后,再加上胤祐身有残疾,康熙便打算将胤祐过继纯亲王隆禧一脉,有亲王爵位胤祐后半辈子便有依靠了。

胤祐幼年时期确实也很尴尬,一般来说康熙的皇子都是按照生活居住的寝宫称呼为“某某宫阿哥”,但只有胤祐被称七阿哥,而且在每年宫廷祭祀时内务府档案没有胤祐的名字,可以看的出胤祐自年幼并不住在宫里。

虽身有残疾,但胤祐身残志不残,从来没有放弃勤奋努力学习,后来的胤祐也算得上是文武双全,不论是文化水平还是骑射功夫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他为人谦逊,在胤祐身上丝毫感觉不到皇子的架子。

胤祐之所以如此努力并非为了争夺储君之位,毕竟大清是绝不会允许一位身有残疾的皇子继承皇位,他只想安身立命,希望能母以子贵,提高母亲的地位并获得应有的尊重。

功夫不负有心人,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这一次康熙打算力挫噶尔丹,出征时带着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八子胤禩,并且带着胤祐一起出征,胤祐也抓住了这一次难得的机会。

除了胤禩年龄太小一直待在康熙身边,其他四位皇子包括胤祐都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与噶尔丹骑兵血拼,胤祐虽年龄最小,但表现也很英勇;因胤祐性格谦逊,他麾下将士都甘心为他而战,帮助胤祐立下功劳。

因为在战场上表现非常突出,又有统军才能,康熙打消了将其过继给纯亲王的想法;毕竟想要封王,胤祐可以自己凭功劳争取。

康熙三十七年,噶尔丹平定康熙很是高兴,将胤褆、胤祉册封为郡王,其他皇子包括胤祐册封为贝勒,康熙觉得胤祐颇有军事才能,所以让胤祐负责管理军务;

胤祐为人低调,并没有表现出什么野心,康熙朝时尽可能不参与朝中事务,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康熙晚年,其他的皇子都在忙着争夺储君之位,而胤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个悠闲的旁观者。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大封诸位皇子,胤祐再次得到晋封,册封其为淳郡王,他的母亲也算是母凭子贵,获得封号,册封为成嫔。

9年后准噶尔部噶尔丹的侄子再次侵扰大清,康熙本想再次御驾亲征,奈何年事已高,只能让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亲自前往西北。

此次为平定准噶尔,康熙一次调集十万大军,京城也派去了不少战将,但京城的军务还需要有人负责,而在胤祐也算是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被委以重任,接管正蓝旗满、蒙、汉三旗军务。

胤祐在任上恪尽职守,将正蓝旗军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也算是卓有成效,康熙非常满意,其生母成嫔也因此被册封为成妃,成妃可以说是典型母凭子贵,胤祐年幼时没有给生母带来荣耀,但成年后的表现确实让成妃欣慰。

一直到康熙去世胤祐都在负责掌管正蓝旗三旗军务,他虽然有兵权但是从未参与九王夺嫡,确实很难得;

雍正继位后也非常赞赏胤祐的才能,将其晋升为和硕淳亲王;

不过雍正对胤祐也有所忌惮,时间久了胤祐自然也会有所察觉,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请辞,雍正宽慰一番便同意了,但对胤祐还是不放心,毕竟他在康熙朝是曾有兵权,还被封王。

确实雍正很快就抓到了机会:胤祐的儿子弘曙被册封为世子,但是因为犯了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错误,但雍正小题大做,革除其世子身份。

弘曙世子身份被革除后,胤祐更加谨小慎微,晚年几乎是闭门谢客,不与朝中大臣有任何的来往,雍正这才对胤祐放心,不再为难。胤祐晚年还算安稳,50岁去世。

 淳亲王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1722年)封和硕淳亲王。淳亲王府的建筑具有二百七十年历史的古建了。

 淳亲王府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传七代七人。按照清朝爵位递降制度,第一代和硕淳亲王之后袭爵之人顺序递降为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递降至第五代奉恩镇国公后不再降,世袭。

 淳王府自第五代始,此后三代爵位均是镇国公。十九世纪中叶后及半叶淳亲王传至第五代爱新觉罗·奕梁时,大清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中。王府的命运随着国运的颓唐而成为了英国人的公馆和兵营。

 第二次鸦片战争最后一年的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被焚。恭亲王奕䜣奉旨留京议约,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中英定约:一、英公使是否驻京由英国决定。二、赔偿英军英商800万两白银。三、允许华人出国做工。四、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五、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条约》中咸丰帝接受最不能是英国公使进驻北京。祖宗之法之蛮夷不得驻京破于本朝,咸丰帝自觉颜面尽失,但又不敢不准,因而心中郁懑难解,且又无颜回朝。同时儿时生长之地和为君后理政之所“圆明园”为蛮夷焚毁,真真痛彻心扉,自杀之心渐成。无颜回京,咸丰帝遂以纵情酒色放纵已然空虚之身,哀莫大于心死,开始了自残式生活,半年余即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

 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纵情酒色之时,英国人已经开始物色公使馆在京馆所。英代表额尔金本意将位于王府井的铁帽子怡亲王胤祥的府邸作为公使馆,为恭亲王所拒。后议定以年租千银,将御河西岸(现正义路)的淳亲王府作为公使馆驻地。时第五代淳亲王府主人加贝子衔镇国公奕梁正在宁夏将军任内,朝廷将其家人在东直门里王大人胡同做了安置,淳亲王府则交由英国改造为英国公使馆。

 1861年(咸丰十一年)3月26日,额尔金进驻修葺一新的中国第一座外国外交办事机构——英国公使馆。自此淳亲王府成为英国驻京的公使馆。公使馆在王府东府墙南端建起一座二层凯旋门式门楼。前几年凯旋门成为经营电子器材的商店。现商店搬出,大门恢复当年嵌有横七纵九六十三颗金色门钉的两扇门板。当初英国人之所以按照亲王府的大门在门板上镶嵌六十三颗金钉,目的是彰显公使馆为亲王级别,并明文向清廷告知,公使与大清亲王同。府内东路添建中英建筑元素结合的二层官邸一座,西路添建英式办公楼房一座。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公使馆成为了抵抗义和团的堡垒。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一时间”扶清灭洋“甚嚣尘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中旬慈禧本已发出解散义和团的懿旨,但主战的端郡王载漪为了鼓动慈禧支持义和团,伪造了列强给清政府的外交照令,照令要求慈禧归政光绪帝,慈禧大怒,下旨支持义和团,向八国列强宣战。就此义和团攻打使馆区愈加猛烈,意、法、日、美、俄五馆全部人员迁入英公使馆,淳亲王府高大坚固的围墙保证了使馆人员的安全。至八月十四日八国联军一万六千人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义和团对英公馆之围败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慈禧以光绪帝名义下罪己诏,说出来有史以来在国与国关系中最谄媚最无耻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铁帽子王奕劻、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按此原则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自此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中规定赔偿列强本息九亿八千万两白银,分三十九年还清。当时每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足七千余万两。文献载,至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东北到淞沪抗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九三九年,国民政府拟一直足额赔付“庚子赔款”,传闻抗战爆发后财政部曾请示是否对日继续偿还赔款,得到的命令是继续按期足额赔偿给。民国政府对日本的友好态度令人刮目。

 《辛丑条约》后,英公使馆在原址大加扩展,将其北面的翰林院、銮驾库及其西边的兵部署、工部署(包括存料场)、蒙古内馆、鸿胪寺之一部等均强占为馆区,由此公使馆扩大两倍多。同时将馆区西北部辟为兵营,北部辟为操场,西南部租给英商毛兰洋行和瑞士上百纳公司,挣钱。

1928年民国政府迁都南京,英使馆虽迁至南京,但淳亲王府仍被英人作为领事馆占用。

 1950年1月6日上午英国驻北平总领事向中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递交了英国政府承认新中国“为中国的法律上的政府”的照会,下午“领事馆”门口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布告:1、外国“驻兵权”取消,地产收回。2、地产上建筑收回。3、兵营及其建筑征用。4、布告之日起,七日后实施。英国领事见此布告迅速联络中国外交部,申明英国是西方各国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事驻地事宜请新中国政府给予照顾,暂住原地。传闻,之后英国领事馆门口的布告被收回。直至1958年地坛地区的使馆区建成后,英国领事馆方搬出了淳亲王府。自此淳亲王府由部委使用至今。现王府的殿堂均作为会议或办公场所使用。自新中国建立至今,淳亲王府的大部分建筑得以完整保存,得益于当年吴晗副市长在古建筑拆除和保留两种意见之间,采取了将古建筑院落拨付公有单位使用的办法,使得淳亲王府成为今日不可多得的北京遗存的古建筑群之一。

  至清末民初时,淳亲王最终袭爵子孙镇国公溥堃与其他八旗纨绔子弟并无二致,坐吃山空后跑到河北省易县神石庄乡北福地村淳亲王的墓园,将生长了百余年百余亩墓园内的松柏砍伐一空,换银挥霍。卖树木之后又准备掘开祖先墓穴自行盗掘墓中财物,溥堃准备盗墓之时看到的是墓室已开,祖先安身之所已然残破不堪,墓穴内空荡荡仅剩祖先骸骨散落一地。

溥堃无嗣,民国年间离世,淳亲王嫡系子孙一脉由此断绝。

第一代淳亲王允佑: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征战葛尔丹期间,奉命统领镶黄旗大营,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以功封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晋封为淳郡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正蓝旗满洲都统延信,出征西陲。胤祐奉命掌管正蓝三旗(即满洲、蒙古、汉军)事务。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胤禛)为避名讳,其皇兄弟“胤”字均改为“允”字排行,允(胤)祐亦晋封为和硕淳亲王。雍正帝诏褒其安分守己,敬顺小心的秉性。

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卒,时年五十一岁。谥“度”,为:淳度亲王,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袭封需递降一级。

爱新觉罗·允祐育有七子十女(其第三子、第四子及第五子均幼年夭折。)。

其中:长子:爱新觉罗·弘曙,袭封,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因事革爵。

六子:爱新觉罗·弘暻,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封世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袭淳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薨,谥曰“慎”(淳慎郡王是为第二代袭封淳亲王)。

第二代:爱新觉罗·弘暻(1730年—1777年):允祐六子,淳慎郡王,降爵为郡王,谥号“慎”。

第三代:爱新觉罗·永鋆(1778年—1820年):弘暻八子,降爵为贝勒。

第四代:爱新觉罗·绵清(1821年—1851年):永鋆二子,降爵为贝子。

第五代:爱新觉罗·奕梁(1851年—1887年):绵清四子,降爵为奉恩镇国公,1872年加贝子衔。

第六代:爱新觉罗·载㷇(1887年—1894年):奕梁六子,奉恩镇国公。

第七代:爱新觉罗·溥堃(1895年—1926年):载㷇长子,奉恩镇国公。

自雍正元年(1723年),爱新觉罗·允祐加封为淳亲王,至爱新觉罗·溥堃承袭奉恩镇国公,淳亲王爵递降袭封共沿袭了七代七位。

纵观淳度亲王家族,在清朝历史240余位王爷中,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其子孙后代大多也平庸无为。由于淳亲王并非“铁帽子王”,所以亲王爵只传袭了一代,至弘暻时为郡王,弘暻子永鋆为贝勒,以下又为贝子、镇国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交民巷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庄严宣布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但是此后的一段时期这里仍被作为使馆区,一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如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国沿用了这里旧有的建筑,陆续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1959年,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的第一使馆区。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秘‖东交民巷之淳亲王及王府(梁公府)
北京王府——孚郡王府
这些葬于津门的清代王爷,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市府院内铁帽子王府之肃亲王府——清王府觅迹(三十)
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朝12位铁帽子王有5人不满30岁,仅1人活到1950年
清代王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