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海荣丨濛江概况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心茗集》一卷。编著有地方风物志《濛江史话》、方言志《土音雅字》各一卷。

     

濛江概况

何海荣

入话:

濛江古镇


百年古镇,三江水口,商城誉满藤州。汽笛穿云,火船犁浪。旧时货转如流。芷岸系沉锚。石街歇行轿。商贾淹留。日听担歌,暮聆渔唱,醉声柔。前朝如梦休休。问文明谁继,景况能收?吊臂嘶风,新舟浮水。焊光重亮荒丘。高士制鸿猷。划黄金水道,营造芳洲。他日筑成华港,霞彩灿群楼。(调寄望海潮)
 
水乡濛江,位于藤县的中部,蒙江与浔江(藤江)交汇处,为清末民国时期广西著名的水陆集市之一。陆路北通永安州(今蒙山)、荔浦县;水路西上浔州(今桂平)、柳州、邕州(今南宁)等地,东下梧州、广州。相传大约在明代嘉靖年间便有商贸活动,至明末清初逐渐形成圩市。

对于濛江这个地名,老一辈人认为:古时候濛江地段,藤江(西江在藤县的称谓))至石炉角处回旋而流,江面经常云封雾锁、行舟险峻。来往粤商多以此地江水潆洄,烟雾濛胧记之,“濛江”一词即此而来。但是这只是近代的说法,濛江一词由来已久,最早仅是河流名称。对于濛江这条河流,嘉庆二十一年版《藤县志》卷三·舆地有这样的解说:“以其发源于古蒙州又曰濛江”,又《元和志》(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李吉甫撰,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卷37:“蒙州,因蒙水以为名;蒙水,旧名泾水,在县北二里”。但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来看也许与明成化六年在濛江口设立的军事营堡-蒙江堡联系更大。
古时候“濛”与“蒙”两字相通,通用的情况不胜枚举,蒙江作为地名标注在地图上,据目前可查的资料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出版的由蔡方炳增辑的《增订广舆记》中的〈广西省图〉。

《增订广舆记》中的〈广西省图〉
濛江镇政府的驻地为濛江圩,旧称为安城墟(俗写为安城圩,以下同),其名来源于晋穆帝升平五年(361)所设的永平郡安沂县,其郡治故址在今濛江镇境内。[1]

历代建制

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濛江的的称呼的历史并不长。在明清两代时,濛江圩及周边地区称为藤县四十三都,属太平乡。时藤县分为三厢十坊六乡,三厢十坊均在县城,六乡分别为孝义乡(在县东),辖:一都、二都、三都、四都一、四都二,共计五里。仁封乡(在孝义东),辖: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十五都,共计五里。感义乡(在县西南):二十八都、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三十四都、三十六都、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共计八里。义昌乡,辖:十八都、二十一都、上二十二都、下二十二都、二十五都,共计五里。太平乡(县西北),辖: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共计三里。宁风乡(在太平乡西北):四十六都罗龙里、四十七都大任里、四十八都东皇里、四十九都三江里、五十二都随化里、五十六都杨峒里、五十八都大黎里,共计七里。[2]太平乡的驻地落在安城圩(即今日的濛江圩)。现在的太平镇及周边地区当时称为宁风乡,而现在的濛江镇及周边地区当时反而叫做太平乡。

图为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的《藤县地图》
今日我们把同一村镇的人称为老乡,旧时则称为乡里。乡里一称来源于古代的行政区域级别为府-县-乡-都-里,元代至清代都实行都里制。明清时太平乡四十三都范围很宽,浔江北面的称为北岸四十三都,浔江南面的称为南岸四十三都(见卷首藤县都里图)。明末,抗后金名将袁崇焕的家乡白马(今称新马圩),就属于南岸四十三都。
 

附:清代时太平乡的所辖村名:


四十一都:白沙庄、富宥、峡山、讳水、上旺村、旺村垌、古答、大塘、平空、大河坡、谷山、烧梅、柴脚、登洲、龙港、河口、上岸、四培河口、武烈、登洲、下岭、上岭、金埇、底垌、大地、大驮[此字右边应为“犬”]垌、足食、井涧、莲塘、西隅、登竞、慕寮河口、思滋坡、大桥、底垌尾、草洲、思礼洲、蛤石、新塘、马地坡。


四十二都:燕田、藤山、路埇、马坡、裹许、许村、太平、章村、大岭、井塘、保村、大垌、都厚、河村、外河、河口、都榜江、大垌、新基、樟村、新福、崩塘、满村、旧村、大燕岭、石炉、渡头、大湾、新塘、塘埇、中村、长垌、岭嘴、埇底、木効、谢屋、廻龙、上架、大地、绿眼、佛子、旺村、石腮。


四十三都:蒙江口、江口、党洲、黄驼洲、十二基、石垒、王德、新竹、寨头、炉沙、牛皮墟、新塘、大甫、合水、覃村、新村、社背、久美、木魁、火烧基、横步、蒙村、汶塘、马星、建安、牛夹头、韩埇、鸡脚、社塘、荔枝埇、石塞洲、高村、下岸、交埇、大心坡、党洲(头村)、蟋埇、古井、大良、尖刀垌、西瓜积、外良、洲腰、洲尾、大田垌、泗洲头、下棍、永安、莲垌、上岸、丽水、如良、横冈、和垌、平田垌、都本垌、万寿、马王、富坟、车较垌、上垌头、陶村、田寮、马王埇口、罗密、石漕、集义、会良、大桶、镇马、旭埇、平罗、黄塘、思卢、平罗、陈村、罗获、良振、周村、燕塘、裹良、合水埇口、水口、冷水、勒竹、新安、上陈、下陈、独洲、黎村、新岭、洲村、底垌、大塘、罗唤、都印、鸦鹊埇口、藤底、大埇、栢木[迩]、案塘、蒙在、牛寮、罗盖、田寮、牛头埇、渡水、鸦鹊埇、安垌、渡水埇口、上垌、白马新墟。[3]

 

 直到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新桂系设立濛江区后,濛江才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出现,以前出现在地图上的濛江(或蒙江)均为圩名或作军事用途的军堡、塘讯名。建国后至1952年属藤县第五区所辖,1953年归藤县第九区所辖,1958年成立濛江公社,1962年改称濛江区,1968年复称濛江公社,1984年改称濛江镇至今。


民国以来广西的行政区域管理机构层级曾经多次变化,先是省——市——县——区——乡镇;成立人民公社以后是:省——市(地区行署)——县——公社——乡镇;1984年后是:省——市(地区行署)——县——乡镇(原公社)——街委、村委。
在成立人民公社前的濛江区,下面还单独成立有濛江镇,比行政地位比濛江区低一级,管辖区域是街道和水上。七十年代的濛江镇就单纯是指街圩,之外叫乡(即今天的大队)。但原来的镇和现在的街委会有所不同的是,原来的镇是一级政府,有镇政府、镇人委(人民委员会,即现在的人大)。

乡镇公署

民国末期,濛江乡公所曾设在濛江大庙。[4]

解放后的1950年,镇政府曾在“珠记”(又称锦合堂)临时办公。首任镇长袁东超,濛江大庙改为濛江派出所。
上世纪50年代初濛江区政府曾设在江权村江口咀,即在今镇安庙旁边,后区政府改为江口粮站。
人民公社时期,濛江公社搬到河西今镇招待所处,原区政府改为粮所。(粮所后来为防洪水,又搬迁到今天的盐站旁边)
濛江公社革委会于1978年7月搬到现镇政府址。后改称管委会,1984年9月又改称濛江镇人民政府。

附录:

1933年民国时期的濛江


    民国22年(1933)全县分7区,68乡、2镇。濛江区建制下有十乡,分别为:


权冲乡:辖江口、上权冲、下权冲、蒙村、泗洲、五福、合水、国香、莲垌上岸、莲垌下岸诸村;


大屋乡:辖护国、义良、白村、外平安、内平安、上保罗、下保罗、罗悦、外福隆、内福隆诸村;


凤村乡:辖义安村、同安、全安、德安、龙凤、合安、合隆、尚厚、外厚、古竹诸村;


古龙乡:辖古龙、齐村、都泰、胜良、新益、碧梅、龙泰、忠泰诸村;


九旺乡:辖茶山、盘古、得唛、天福、那塘、界塘、六堤、龙腾、磢底诸村;


覃村乡: 辖和安、安和、马星、石坪、洲峡、覃村、大塘、兴义诸村;


都坡乡:辖都坡、练村、官垌、榄莫、荔流、古意、白沙、思园、合罗诸村;


和平乡:辖新安、陈村、新西街、大塘、栗塘、广村、竹坡、竹村、黎村、新北街、平溪诸街村;


塘源乡:辖新村、生垌、双村、新塘、社塘、社地、龙岭、合塘、罗湖诸村;


濛江乡:辖新街、上大街、下大街、水街、东市街、西安、大良、马健、福庆、海波诸街村。[5]

1942年民国时期的濛江

民国31年(1942)撤区并乡,全县划分为31乡镇,至解放初期。在今濛江镇区域范围内的有两个乡,分别为濛江乡和大旺乡,磢底朱秀彩曾任大旺乡乡长。在今濛江镇区域范围内的党洲村(党洲腰)、新安村(时分为昌兴村、三兴村)被划入共和乡管辖。

濛江乡:辖大街、新街、安庆、健良、权冲、江凤、国香、莲垌、福洲、安良、保良、覃村、兴义、义良诸街村;


大旺乡:辖磢底、六堤、那塘、龙腾、蟠龙、义学、古厚、福安,义安诸村。


民国三十六年时的分乡图 

新中国成立后的濛江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的乡镇级行政区划划分曾经多次变动。濛江所辖范围时大时小,其中最大的在1961年。1961年5月全县划为6区,区以下辖42个公社(时称中等公社),公社下辖684个大队。 

濛江区下辖七个公社分别为濛江、大德、双德、天平、和平、永康、新马。(所辖街村名略,具体各公社所辖街村名可在1996年出版的《藤县志》查找)。

1984年8月,濛江公社改称濛江镇,此后建制稳定至今。  
濛江镇现面积296.6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为:江权、新城、健良、旺家 、党洲、新安、泗洲、安和、覃安、兴义、大德、义良、莲垌、洲祖、勒竹、彩塘、双德、那塘、共和、古兰、古厚,2个街道居委会(河东居民委员会和河西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十万人,其中城镇非农人口3万人。1999年濛江镇被列为自治区城镇建设试点镇, 2001年9月被升格为全区20多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 

 

图为1986年的藤县地图

参考文献:

[1].(清)苏时学.(同治)爻山笔话.[O].清同治三年五羊城味经堂刻本.卷十三. 安沂.“藤之濛江有墟曰安城墟,古安沂县故址也,晋穆帝升平五年置永平郡,治安沂。齐徙治夫宁(隋曰永平,唐曰镡津,故址在河东胜概坊),安沂为县属,梁更名曰安基,置建陵郡于此。隋平陈,郡废仍为县属藤州,唐初置燕州亦治安基,寻省入宁风隘,其疆域与宁风唇齿,西接武林,而东达猛陵,亦形胜所在,故晋宋梁陈并为郡治,唐初尚为州治,诚重之也。今方舆纪要误以安基为义昌谓在县南百二十里,殊属不合。余另有考证在镡津考古录中”。

[2].(清)边其晋、胡毓璿.(光绪)藤县志[M].光绪卅四年七月重刊.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清)高攀桂.(嘉庆)藤县志[0].嘉庆二十一年县衙藏板。

[4].(民国)何亮辅.(民国)藤县志[H].民国卅六年.卷一,第十节风景名胜。

[5].藤县志编纂委员会.藤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濛江的圩市

濛江圩为濛江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9.8公里的蒙江与浔江交汇处,旧称安城圩。(注:圩是墟字的俗写)
据嘉庆二十一年版《藤县志》载,县内圩市计有大街市、城东市、城西市、城南门、坡头门市、赤水圩市、糯垌圩市、安城圩市、和平圩市、太平圩市、古龙市、五屯所、窦家市、三眼堡、三江市、白马圩市、金鸡市、大涧湾市等18处。多数圩市有圩期,三日一圩,安城圩在清代中后期商业就开始繁盛。
安城圩的名声虽然传扬已久,但还不是濛江最早的圩市。濛江最早的圩市是在今安和村一个叫牛皮圩的地方。牛皮圩地处在石嘴村对面,蒙江(濛江俗称为小河)和牛皮江(今称为马江,其源头在藤县古龙与苍梧、昭平交界的三县顶)的交汇点,亦是一个三江汇聚之地。据朱智林编纂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地名志》(1987年出版)记载,牛皮圩建村于1732年(即清雍正十年)。

牛皮圩及牛皮江的称呼来源于当时市集上主要交易商品为活牛、皮类交易。古时的藤县,山多地少,种植困难,而养牛便利。牛,可力田,可食用,牛皮还是制作皮具、造鼓的绝佳用料。相传最早是广东南海人在此落脚雇船收牛,然后当地居民卖粥卖粉以供消费,遂成市集,当时圩期最初是十日一圩,后来发展为逢农历三、六、九一圩。牛皮圩的牛皮交易,在两广地区盛极一时,连附近的永安州,昭平县,平南县的农户也牵牛来卖。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牛皮圩仍然是藤北最主要的活牛交易集散地。
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濛江的第一个市集出现在牛皮圩呢?或者需要从风水学说的角度说起,牛皮圩正处在一座叫凤岭的名山脚下,凤岭,明代至清代俱称为铳岭,嘉庆二十一版《藤县志》这样记述:“铳岭,在县西四十三都安城圩上,其山高数百余丈,岭后有石如磴,上有石人对坐,世传为仙人下棋处”。”而风水学有云“水口石人胜千峰”,凤岭上的一对石人即属于石人华表,唐朝风水大师卜应天云:“华表捍门居水口,楼台鼓角列维城,若非立郡迁都,亦主为官近帝。”足见此地是藤北内局的贵气所在,古人非常迷信风水,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设市集在牛皮圩了。至于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圩亭较小及冬季涸水期进不了大船的局限,牛皮圩的圩市功能渐渐地被面朝大江的安城圩取代。

图为嘉庆刊本的藤县地图


安城圩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梧州府志》,其卷之二·疆域中圩市一节这样记载:“藤县:县门市、富野墟、赤水墟(县东六十里)、太平墟(在五十都濛江大任里,商贾颇盛)、和平墟(四十六都罗龙里),安城墟(四十三都濛江口)……自太平墟以下旧志未载,今查访补入”。至于安城圩什么时候更名为濛江圩,目前尚未见到可供查证的文献资料。虽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的《藤县志》书中还沿旧志记有安城圩,但从卷首的地图上看来,当时的圩名已改为濛江了。又据上海远东地理学会在1912年出版的《最新中国分省全图》(根据清代资料撰图,尚有各地府名,民国二年(1913年)六月广西省开始设道裁府)的〈广西省〉地图上标准着濛江(英文名MONG GONG)的两种情况来看,推测是在清光绪后期就开始更名。

清末的濛江圩(茅丛光画)

为了作侵华准备,1900年日本人在南京设立了东亚同文书院。书院在1907年至1917年间曾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派遣了第6,7,10,12,14共五期学生对广西进行了实地调查。1912年,其第10期学生8人组成香港北海班,经香港,广东等地,至北海,梧州,藤县,白马,平南,浔洲,贵县,横县,南宁等地实地调查,该班乘船上白马时曾经过濛江。考察札记收于大旅行志《乐此行》(1913年印)。


后来,东亚同文书院根据上述五期学生的考察札记于1917年6月出版了《支那省别全志 》·〈第二卷 广西省〉,其第四编·都会·十九章这样记载:“自藤县溯西江十四哩(注:哩为英里,1哩=1.609公里),其左岸有一大村落,是云濛江。盖位于濛江与西江交汇处,故有此名。”其中之村落即指村镇,濛江圩此时规模较大。(按: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人开始较多地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这在当时的是含有贬义的。为反映历史面貌,故保留原书名称,以便于查证、引用。)
到了1920年,沈阳陈思述著作的《广西藤县民情》则说:“县有土墟曰濛江、太平、和平、赤水、金鸡、三堡、窦家、象棋、白马等墟,以太平为最,三六九期可到三千人;濛江次之,二五八期可到一千七八百余人……趁墟之人名曰水客。”。
到民国22年(1933年),《广西市县概况》则记载:“县内圩市23个,其中濛江圩市最繁盛,太平稍逊,县城次之。”,当时有新街、上大街、下大街三条街道, 总长350米。泥沙路面,明沟排水。房屋多为青砖木骑楼结构。濛江是时已成为藤县境内最繁华的圩市,其背景是民国21年开通了濛江至太平的公路。
民国36年(1947年)的《藤县志稿》则记录:“濛江圩,多新式砖墙瓦面,中街圩心略宽,户数为605户,圩期为一、四、七,趁圩人数4000人。”并附注:抗战时,繁盛处被毁三成。
民国37年统计,全县商户586户。其中藤城159户、濛江163户、太平166户,其余分布在各圩场。吴泽生、朱甲巨,叶青分别代理英美商亚细亚、德士古和美孚石油公司经销煤油、汽油(在濛江公路边设有美孚加油站)。
新中国成立时濛江圩有四条街道,分别为上大街、下大街、上新街、下新街,“文革”时期曾将上述四条街道改名为胜利街、解放街、爱国街、民主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又改回旧名。“大跃进”时期(1958年至1960年)一度取消了圩期,1961年起恢复圩期。上世纪70年代前期是逢5,逢10(新历)是圩期,1975年7月1日起改为逢星期日是圩期,到1980年底才改为农历一、四、七是圩期。
1977年的濛江陆运社机械化码头
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广西圩镇手册》说“:濛江圩在县城西北20公里,人口6400人(注:指街上居民),汉族,操粤语。为我国无籽西瓜的集散地之一,赶圩约二万”。另外广西师范大学1989年6月出版的《广西乡镇手册》也说:“濛江镇,全镇人口64179人,年产水果27611担,以荔枝和无籽西瓜为大宗,……濛江镇是藤县最大的圩市,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期,圩亭面积2715.4平方米,圩日交易高峰期为9至18时,赶圩多达二万人。”此时赶圩人数历史峰值达二万人。

上世纪90年代的濛江口

而1996年版《藤县志》说:“濛江圩,有荔濛和藤濛公路。设有客运港、码头和汽车站。有圩亭4000平方米,逢农历一、四、七日为圩期,交易高峰10~17时,赶圩约万人。从中可以看出,南梧二级公路开通后, 濛江作为县内的交通枢纽状况受到极大的冲击。

现在的濛江圩仍然是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期,以荔枝、蔬菜交易为大宗。圩日交易高峰9至15时,赶圩的多是来自平南、天平、附近乡镇及本地群众,赶圩人数维持在一万人左右。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何海荣丨辘轳诗两组

何海荣丨近日应时诗词三首

秦艳华丨2019年诗词作品选

杨文娟丨2019年七言绝句选

何海荣丨己亥年绝句集(22首)

何海荣丨己亥年七律集(61首)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兴合辑》第三辑
广西藤县抗日战事
【家乡照片】广西曾经有个县叫--迁江县和朋友们一起分享!(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 - 领曲者...
徐闻县下洋镇【我的最美乡村】投票活动开始了!
昆山野马渡小考
说说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