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夏释疑

大夏释疑

一、为什么要释疑“大夏”一词?

原因很简短,因为《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一个由张骞出使大月氏发现的一个大夏,这个大夏与中国先秦典籍记载的大夏经常被人故意混淆。所以有必要说清楚。

张骞出使大月氏,是在汉武帝建元中。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原本游牧于中国西北的敦煌、祁连山【根据【正义】:氏音支。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地。汉书云本居敦煌、祈连间是也。】,被匈奴驱逐,向西迁到伊犁河流域,再越葱岭进入中亚地域,在妫水(今阿姆河)“臣畜大夏”建立了新“大月氏”国家。

二、我关于“夏”的定义:半坡文化之“人面鱼纹图”就是图文夏,即夏族徽

关于“夏”族徽的论述,我已经写了多篇文章,这里不复述,以图文夏代复述。

图文夏-----就是半坡文化“人面鱼纹图”

三、中国古籍中的“大夏”

1..昭公元年记载: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其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

以上记载的意思就是:从前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住在林,不能相容每天干戈互相攻打。帝尧不能够容忍把阏伯迁移到商丘负责大火星的观测。商朝人把大火星得观测职责沿袭下来,所以大火星成了商星把实沈迁移到大夏负责参星的观测。唐国人参星的观测职责沿袭下来,历经了夏朝、商朝。唐国的末世叫做唐叔虞。当武王的妻子邑姜怀着太叔的时候,梦见天帝对自己说:我为你的儿子起名为虞,准备将唐国给他,属于参星,而繁衍养育他的子孙。等到生下来,掌心像虞字纹,就得名虞。等到成王灭了唐国,就把唐国封给了太叔,所以参星是晋国的星宿。从这里看来,那么实沈就是参星之神了。

引用这一段史料,可以说明早在帝尧时期(公元前2145年到公元前2046年)就有“大夏”的地区名,大夏对应的星野就是星,唐国就设在大夏地区。大夏地区是观测星的最佳地域。古老的唐国经历了夏、商,到西周武王灭了古唐国,封其子太叔于唐,唐太叔沿用了唐的国号,到太叔的后代更国号为“晋”,所以参星就成了晋国的星宿。

述说这段史料的人是子产。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 ,谥成 。他是郑穆公之孙,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卒于前522年。历史典籍通称子产,又称"公孙成子 国侨

2.《左传》定四年叙述了周武王分封唐事: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杜注:夏虚,大夏,今太原晋阳也,此处故夏虚也称大夏之虚。这段史料可以说明,唐太叔的封地是古唐国之地域。古唐国处于大夏之墟,即帝尧时期的大夏地域。那么大夏在哪里呢?杜注今太原晋阳,也就是夏禹之下都晋阳。

启以夏政,疆以戎”是周武王《唐诰》敕封给唐叔的建国方略,就是沿用夏朝的政治执国,用戎人的制度划分土地。同期周武王敕封齐、鲁、卫的建国方略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就是沿用商超的政治执国,按照周朝的制度划分土地。只有历史地看,才能明白周武王敕封的建国方略的内涵。为什么晋与齐、鲁、卫的建国方略不同?大夏原本是华夏故地,即冀都之域,唐尧、虞舜、夏禹及夏启均在冀都之域立都,尊帝尧的平阳为天下之上都。这个立都于冀都之域的传统,在少康复国之时还在遵守。到了西周武王时期,冀都之域也就是大夏之墟的大部,已经为戎人占据,所以在大夏之墟建国,就要恢复夏代的法统,同时要考虑到戎人的传统,逐渐使大夏华夏化。齐鲁卫是建立在商朝的地域上,面对的是商朝遗民,所以要考虑到商朝的制度进行治理,而用周朝的制度来实现新旧王朝的对接。

被周武王所灭的古唐国,是夏后别封帝尧的后裔刘累的孙子于大夏之墟为唐侯。【《括地志》夏后别封(尧裔子)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刘累是帝尧的后裔,御龙堂刘姓始祖。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御龙于豢龙氏。孔甲帝时,天降龙孔甲派刘累龙。因刘累御龙有功,孔甲封他为御龙氏代为豕韦国君刘累养龙失败而逃,孔甲又让豕韦复国所以刘累之孙被封,是“别封”。

3.《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是说大禹凿通龙门,黄河水通达大夏。

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八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正义】:解见夏纪。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索隐】:协韵音户。下无不臣者音渚。泽及牛马音姥。【正义】:杜预云:大夏,太原晋阳县。按:在今并州,迁实沈於大夏,主参,即此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这段史料是说,秦始皇疆域的北界越过了大夏。实际上秦始皇的北边疆域,远远地越过了大夏,而且越过了大同,古并州、幽州直到辽东均为秦始皇之疆域。之所以说北过大夏,是与“功盖五帝”对应,比功与五帝,五帝之中,尧舜禹最富盛名,大夏就是尧舜禹的冀都之域,今山西中南部。

4.逸周书.王会伊尹朝,献商书,汤问伊尹曰:诸侯来献,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实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献之,必易得而不贵,其为四方献令。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鼥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闟耳贯胸、雕题、离卿、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纟比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韯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

逸周书.王会记录的是东南西北即四方臣服于商朝的边疆之国。商朝正北之国有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韯犁、其龙、东胡”,其献为“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

所谓的“献”,就是“贡”。受“贡”是国家的权力,纳“贡”是臣属的义务。向商朝纳贡的国家,都是商朝的臣国,其国土均为商朝的疆域。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到,商朝的疆域超越了《禹贡》记载的夏朝的九州地域。

《史记·匈奴列传》所谓“(匈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扆、驴、骡、駃騠、騊駼、驒騱逸周书.王会记载的商朝正北属诸国之“献”有共同之处。橐驼tuó tuó,指骆驼。出自《山海经·北山经》。騊駼táo tú为北方产的一种毛色以青为主的野马为历代名马。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卷八》,《史记》也有记载。駃騠jué tí,亦作"",古时良马名其实就是骡子的一种。白玉、野马、良弓是大家都熟悉的。

商朝正北的属国,匈奴、楼烦、月氏、东胡在后来的历史中常见。大夏在西周就不是国家名,而是地名,即大夏之墟,就是夏墟。在商朝初期,大夏是商朝正北的一个国家名称,这也说明在商代初期,黄河以北的晋南地区仍是大夏的聚居之地。

近年来,考古发现,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古黄河南河南北。这与历史文献中“大夏之墟”(夏墟在古黄河南河以北(秦汉河东郡),有夏之居在古黄河南河以南(秦三川郡、汉河南郡)所谓的二里头文化,起源地应该在夏县东下冯遗址。

现在的地图上看,《山海经.北次三经》之太行之山,就位于晋南夏县不远处,而夏县正是夏王朝曾经的都城,禹都安邑”,夏启接帝位建都于夏县之域,少康复国回到夏县之域登帝位,也都于夏县之域夏都安邑的地点就是夏县东下冯遗址。

这里说一下楼烦。楼烦是北狄的一支,约在春秋之际建国,其疆域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古楼烦国不是戎狄之国,而是周天子所封诸侯,为子爵 到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于是,赵武灵王萌生了向楼烦等部学习,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到前127年,汉将卫青略河南地,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唐代有楼烦郡。

春秋楼烦国

唐代楼烦郡

5.综述:我已经说过,距今4300年前(即在颛顼与共工争帝之前),夏氏族的夏鲧作为夏氏族北支,就已经活动在秦晋高原。那个时候,古黄河并没有穿越秦晋高原,没有把秦晋高原分成东晋西秦。在现在的河套地区的西北部和西部河道区域,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巨大的古湖泊,这一带的气候如同现代的江南一样。所以我经常说,在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是不存在的(对应的就是长江也是不存在的)。那是黄河与渭河是一条河流。

夏鲧在陕北神木建立了石峁古城,又进入晋南,建立了陶寺古城,从陕北到晋南成为了夏氏族的居地,号称大夏。

颛顼(公元前2294年到公元前2217年在位)与共工争帝胜利之后,在濮阳立都,帝喾(公元前2216年到公元前2154年在位)接帝位后,在西亳(偃师)立都。帝尧(公元前2145年到公元前2046年在位)先被帝喾(公元前2216年到公元前2154年在位)封于陶(菏泽定陶),又被帝挚封于唐(太行山东麓河北唐县)。

帝尧登帝位,上古中国再次爆发大洪水,加之海水倒灌(古籍所谓逆河),上古中国东部被淹,作为抗洪总指挥的帝尧,迁都到大夏,以陶寺古城为都,称平阳。

实际上在东部被淹的同时,西部同样遭遇洪水,西部多个湖泊扩大到了极致,这也包括河套古湖。所以大禹开凿龙门,河套古湖消瘦成黄河上游河道,河水从北向南经大夏流入渭河入海,黄河形成。洪水平,海浸退,帝尧晚年别居在陶。

在我的论述中,广义的大夏,包括甘、陕、晋,侠义的大夏,是晋中南。因为到夏禹时期,夏氏族的北支,主要生活于晋中南,如安邑(夏县)之域、晋阳之域。

为什么大夏地域又有唐和虞之称呢?因为尧舜禹时期,帝尧的陶唐氏族、帝舜(公元前2042年到公元前1993年在位)的有虞氏族,也生活于这一区域。但是帝舜时期,封尧子丹朱于房(湖北房县,房之称来源于这里再远古有女娲房),所以陶唐氏族迁于房;帝舜时期,封自己的儿子义均于商丘,所以有虞氏族分成两部,一部迁到了商丘,这就是夏代有虞氏国,其地在今商丘虞城一部留居在晋南,所以晋南也有虞地。帝舜的这个布局挽救了夏朝,成为少康复国、夏朝中兴的坚实的基础。以后有虞氏大部分族人向南方江浙太湖流域地区(今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迁移回到了有虞氏故地有虞原本是良渚古国的帝君,被凤姓少昊所废。

晋中南被称为大夏,一直流传到了秦始皇时期。这个地方建立的国家,却都称唐,这是对帝尧的继承,如古唐历经夏商,周武王分封之唐国初为唐,唐叔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李唐兴于太原,国号唐。

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夏的国号多被匈奴后裔所用,因为匈奴的王族即是夏氏族北支的后裔,在中国建立政权采用“夏”以示承夏之正统。

五、留居大夏的夏氏族北支除一部进入草原外,余部可能在公元前1500年逐渐西迁,最终在妫水(阿姆河)流域建立大夏

这个假说的理由:

1.东下冯遗址从距今4300年(公元前2300年)前就已经开始,到公元前1500年消失,这里就是夏都及夏邑的中心区域。我的解释就是公元前夏氏族北支就在夏鲧率领下进入晋南,并一直生活到公元前1500年撤离迁徙。这800期间,太康失国,一部分夏族人随太康入河南;少康复国,在这里恢复夏政;夏桀从这里迁入河南,从河南又迁回这里,直到商汤伐夏夏朝结束;夏桀子带部分夏族及夏桀多位小妾离开这里迁入草原;夏族余部继续留住在这里直到商朝初期;公元前1500年后,夏族余部逐渐西迁,最终在中亚的妫水(阿姆河)建立大夏,在张骞出使西域时期再现于中国历史。

2.商朝与西域是有联系的。逸周书.王会解中正北之诸国之献中包含有“白玉”,我们知道这白玉应该来自西域于阗。商初的大夏与西域的于阗也应该有联系,不然无法向商超献白玉。这是大夏西迁的方向选择基础。到白玉的出产地去是大夏人最向往的事情。

3.《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海内东北陬以南者。钜燕在东北陬。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韩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鸠在海中,辕厉南。会稽山在大楚南。

昆仑丘或昆仑虚在《山海经》多处出现,好像不分东南西北,所以昆仑虚并不能起到定位的作用。《海内东经》给人的方位也是错乱的。《海内东经》原本的定位是从东北角向南的(海内东北陬以南者。钜燕在东北陬。),又在其后冒出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日奂】,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接着说“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这就跳到了西北。忽然又跳回到东(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韩雁在海中,都州南。始鸠在海中,辕厉南。)再到南(会稽山在大楚南。)我只能理解是错简所致。

好在“流沙”始终在西北。

这个记载,说明大夏已经从晋南西迁到流沙以西,也就是西域了。

4.于阗和莎车也在西域。《逸周书.王会》记载的商初“空同、大夏、莎车”处于商朝正北,大夏与空同、莎车可能是同盟。莎车迁到了西域,大夏也迁到了西域,那么空同也应该西迁到西域,于阗可能就是空同。有虞氏一部也留居在晋南,与留居的大夏余部一样。“于”是“虞”,所以于阗可能就是西迁的有虞。但是有虞—空同—于阗之演变,我不知道。有虞氏族与夏氏族的同盟关系,我以前就说过。

5.我认为司马迁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发现的妫水(阿姆河)与大夏,不是翻译,而是原语记录。生民无疆有一篇文章,认为大月氏使用的是梵语,是起源于上古中国西部的原始语言,大月氏西迁把梵语带到了中亚,大月氏建立贵霜王朝时期传到了古印度。

我认为中亚古大夏国使用的是上古汉语。妫水之“妫”,并不是一个常用字,要把阿姆河译名为“妫”,是一件特别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张骞在中亚就听说了“妫水”,这个“妫水”无论怎么解释,都不会是音译所来,只能是原始语言而来,大夏也不可能是音译所来,而是原始语言所来,而且要与原始文字对应。只能以中亚之大夏国人使用古汉语才能解释通。这与我把古夏人(华尼夏)分成东夏(华夏,中原地区)、戎夏(西夏,西及西北地区)和尼夏(大夏,西域及葱岭以西地区)的理论是一致的,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在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进入是遇到的劲敌就是dasa,翻译称达萨,其实就是大夏,是早期西迁古夏人西支【见《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事实,文明的本源在华夏》一文】。

古人对域外的族群或国家记录使用的文字,都不是优美的文字,使用的大多带有贬低性、侮辱性和排斥性的文字。象妫水、大夏这样的,怎么舍得用于夷狄呢?

6.综上,我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发现的妫水(阿姆河)之南的大夏,是晋南大夏人西迁建立的。所以中亚古大夏与希腊没有丝毫的关系。

黄饮冰202082日星期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马涧镇下杜村:杜姓家族有来源
山西两大城市对比:运城VS晋城,到底谁才是晋南中心城市?
山西晋南游——夏县堆云洞
中华5000年历史上10大陨落的古都 曾经都辉煌过
山西历代记事本末:唐尧建邦
大禹治水,为何三过家门却不敢回家?山西考古有了全新发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