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唐五代

我们继续隋、唐、五代时期的最后十幅彩画,内容有:

灞桥思诗(沐歌)、夜宴桃李园(志宏)、举杯邀明月(肖梅)、力士脱靴(木兰)、贵妃出浴(沐歌)、富贵寿考(木兰)、蓬门今始为君开(志宏)、烟波钓徒(肖梅)、邑有流亡愧俸钱(田园)、行到水穷处(沐歌)

124.灞桥思诗(沐歌)

00:00
04:14

此图是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故事绘制而成的。灞桥是座位于长安城东的古桥,自汉代以来,许多赴京应试的文人,都行走往来于这座古桥之上。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少年好学,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入长安应试进士不第还乡故里。孟浩然在离开长安返乡之前,曾给在京城为官的好友王维写了一首《留别王维》诗,以表其怀才不遇的失落心情。王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正逢唐玄宗李隆基至,浩然急忙藏匿于床下。王维以实情告帝,玄宗大喜,召浩然出来,让他自诵所写的诗句,浩然只得念道:“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玄宗听完浩然的诗句,觉得他无求仕之心,当即亲准他返还乡里。

“迷花不事君”的孟浩然,常常踏雪寻梅于风雪之中,策蹇(jiǎn)思诗于灞桥之上,因而从唐代起,“灞桥思诗”和“踏雪寻梅”就成为诗人、画家们津津乐道的创作题材。画面中,在危崖古树的衬托下,一位骑驴老者踏雪过桥,似乎心有所感,俯首觅句,极富诗意。那树木凋零、风雪弥漫的背景,很好地烘托出了孟浩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贫困不移的秉性。孟浩然头戴浩然巾,在风雪中踏雪寻梅、策蹇思诗的绘画,渐渐成为了我国古代文人称颂隐者高士超然脱俗的风度、高洁不凡人品的代表作。

孟浩然虽生于盛唐,早年也曾有入世之志,但在政治上却一直困顿失意,长期隐居鹿门山。远离功名后,他常常独自漫游于吴越,寄情于山水之间。他耿直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洁的情操,为历代文人所倾慕。李白曾特为孟浩然写下了著名的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125.夜宴桃李园(志宏)

00:00
07:29

这幅彩画取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古体散文《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时的李白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初显文学才华。二十五岁时李白为实现“辅弼天下”的远大抱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年因荐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待诏,后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时,曾为永王李璘[lín]幕僚,因李璘失败,被远谪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于龙山。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传世。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的写作时间、地点不详。据李白其他诗文推断,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前后,文中所提的“桃李园”似指安陆白兆山的桃花园。夜晚时分,李白与诸从弟围坐在月下共赏美景,同叙天伦;花园中桃李芬芳,美酒飘香,兄弟情长。如此良宵美景、亲情温馨的氛围,使李白文思喷涌,以“推倒一世豪杰,拓开万古心胸”的气势,挥毫写下了这篇充满豪情的散文。全文一百一十九字,字字珠玑,句句溢彩,抒发了李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显示出他潇洒出尘、超凡脱俗的风度。文章一开头,作者便发出“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的感叹,并告诫人们宇宙尚且如此,则人生之无常、欢娱之短暂,更当令世人警醒与珍惜;结尾句以石崇金谷园宴饮为例,既见桃园夜宴之盛况,更见主客依次饮酒赋诗的雅趣。让我们结合原文和长廊中这幅描绘生动的彩画,更好地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的欢快心情。虽然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得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伤情绪,但其飞扬高昂的奋发精神却溢于言表,全文总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下面是该文原文和白话翻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翻译】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飘浮无常,好似一场幻梦,欢乐的日子能有多少? 古人手持蜡烛,趁着月色游览美景,确实是有道理的!况且阳光明媚的春天,正用迷人的景色召唤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派秀美的风光,使大家得以相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中,畅谈兄弟之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吟诗歌赋,唯独我不能与文采飞扬的谢康乐相比而感到羞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未尽兴,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盛筵,坐于花间;酒杯频传,醉于月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谁若赋诗不成,就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文注】

谢惠连:(397~433年),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与族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谢康乐: (385~433年)即谢灵运,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人,后移籍会稽[kuài jī],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

126.举杯邀明月(肖梅)

00:00
06:00

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中创作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多达三百二十余首,是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咏月、最爱饮酒的诗人。李白之所以对月亮如此情有独钟,与他的坎坷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主要活动于玄、肃两朝。唐玄宗前期,即开元年间,早年的李白常以姜太公、管仲、晏子、谢安等古代政治家自喻,始终都在渴望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大志向,为此李白仗剑出蜀漫游了十六年。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为炫耀他的“开元盛世”,诏令荐举“文辞秀逸”之士。李白的好友元丹丘等人直接向玄宗推荐了李白,也由于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持盈法师)的间接支持,唐玄宗派人召李白入京留任翰林待诏。但是,此时的唐玄宗已由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蜕变成了骄奢淫逸的享乐天子,他赏识李白的绝世才华,只是想利用他的文采,歌颂升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在长安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渐渐地认识到了翰林待诏的真实地位,为难以实现自己的的政治抱负,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李白把这种痛苦转而化入了酒杯之中,他时常对月自诉,借酒消愁,写了多首咏月诗,其中著名的诗篇《月下独酌》就是极好的例证,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汶是诗仙在月下孤寂的独白。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在诗中,他请出无情的明月和无形的影子为伴,既歌且舞,醉而后醒,聚又复散,写活了明月,写活了影子,也道出了自己臧匿于内心的苦闷。天宝三年(744年)屡遭奸佞(nìng)谗毁的李白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继续开始游历四方的生活。李白晚年生活困苦漂泊,终于762年贫病而卒。

李白的一生,既是浪漫的一生,也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生。然而面对坎坷与不幸,他始终没有改变那种纯直浪漫的情怀,他爱月、咏月,把月亮恰如其分地融进他的诗中,给月亮起了几十种好听的美名,单是“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就使用过四十五次之多。李日之所以对月亮始终有着诚挚的向往和追求,是因为月亮是纯洁高雅的象征,与李白光明磊落的心地达成了完美的契合。李白饮酒突出了一个“豪”字,李白咏月彰显了一个“逸”字,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他那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他的不朽诗句已化成了皎胶明月,永远照耀在中华大地之上。今天,当我们抬斗欣赏这幅“举杯邀明月”的彩画,心中默念诗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名句时,我们仿佛又亲眼看到了一千多年前,那位历尽坎坷却始终浪漫飘逸的诗人,正在月下吟诵着他那一首首流芳千古的诗篇呢!

127.力士脱靴(木兰)

00:00
04:26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有着许多趣闻逸事,本图描绘就是有名的“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传说。画面中李白趁着酒兴在唐玄宗面前挥毫写诗,杨贵妃亲自捧砚,高力士为他脱靴,当朝的权贵们在一旁为其扇扇、捧纸,将李白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秉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天宝初年,游历四方十六年的李白前往长安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后,赞叹他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贺知章与元丹丘等人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当即献上一篇颂赋,皇帝龙颜大喜,亲自为李白调羹赐饮,下令让李白任翰林待诏。在长安期间,本想一展宏图的李白却常被闲置在翰林院中无所事事,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李白常与贺知章、李适之等人聚集在一起,在闹市上喝得烂醉,人称“酒中八仙”。一次皇上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想要李白创作新歌词助兴,便唤人把李白从酒肆召进宫中。喝得酪酊大醉的李白,用皇帝的御巾擦拭了一下脸,稍作休息后,挥毫写成三首《清平乐》,诗句委婉绮丽,一气呵成,受到玄宗的高度赞赏,多次设宴款待李白。又一次,玄宗令李白作诗助兴,略带酒意的李白竟吆喝红极一时的大太监高力土为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件事羞辱了自己。从此处处挑拨李白和杨贵妃的关系。最终一向桀骜不驯、无视权贵的李白遭到杨贵妃和高力士的诋毁,于天宝三年(744年)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继续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一天李白骑驴前往游览华山,路经华阴县县衙,县令见此人经县衙不下驴,就将他带进大堂以无礼问罪。李白在供状中不落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唾,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我骑驴?”县令惊起,忙拱手道:“不知翰林至此,多有冒犯!”李白跨驴长笑而去。从此后人就用“力士脱靴”来形容文人纵酒狂放、蔑视权贵的情形。

128.贵妃出浴(沐歌)

00:00
05:30

杨贵妃,即杨太真(719-756年),小字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出身宦门世家,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属官。开元七年杨玉环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她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十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杨玉环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她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通音律,善歌舞,并能弹琵琶。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在婚礼上,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与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身上。玄宗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不便明目张胆地纳人宫中,于是想出个先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玄宗游幸温泉宫,杨玉环奉诏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的温泉宫。此时杨玉环才二十二岁,玄宗已五十五岁。唐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并赐道号“太真”,住在太真宫。天宝三载(744年),杨玉环正式入宫。玉环生性聪颖,善迎上意,还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玄宗的宠爱。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将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新的寿王妃后,便册立杨玉环为自己的贵妃。

临潼骊山西北麓的华清池,是当年唐玄宗初次临兴杨贵妃的地方。作为温泉疗养胜地,华清池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时周幽王曾在那里建“骊宫”,秦始皇将其易名为“骊山汤”,汉代改建为“离宫”,唐太宗时建“汤泉宫”,唐玄宗时依环山筑宫,取名为“温泉宫”,后改名“华清池”。唐玄宗每年农历十月均到此避寒游幸,华清池便成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享乐之地。如今骊山华清池已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自唐代以来,出现了许多以“贵妃出浴”为题材的绘画,其中明代画家仇英的《贵妃出浴图》较为著名。人们在欣赏这幅长廊绘画的同时,结合白居易《长恨歌》的著名诗句,不难想象出当年杨贵妃在华清池“贵妃出浴”时的情形: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129.富贵寿考(木兰)

00:00
06:07

本画描绘的是郭子仪遇仙,跪求富贵长寿的传说,被称为“富贵寿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用题材,有人物画、花鸟画两种表现形式。人物画大都取材于唐朝大将郭子仪遇仙的故事; 花鸟画则由绶带鸟和牡丹花及松石组成。绶带鸟取其与“寿”的谐音,牡丹是富贵花的别称,松石寓意吉祥长寿。

郭子仪(697~781年),唐朝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相传,一次他奉命押运粮草,途中忽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看不清路,无奈中他只得躲进路边的小屋。半夜时分,一束红光从窗口射入,把小屋照得通明。郭子仪出门查看,惊奇地看见半空中停着一辆金碧辉煌的马车,车中坐着一位美丽的仙女。他急忙下跪向仙女拜道:“今日是七月初七,想必是织女娘娘降临人间,请赐我富贵和长寿吧!”织女笑道:“你将来定会得到富贵和长寿的。”说罢,红光一闪,仙女便乘着彩云消失在天空中。郭子仪带着织女娘娘的祝福,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运粮的任务。

郭子仪是旧时许多为官者所崇拜的楷模,他一生出将入相,既富贵也长寿,八子七婿,皆为朝廷要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 hu ,上朝时手持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堆满一床,可见家中为官者之多。郭家子嗣昌盛,孙子一辈儿就有数十人,每当向郭子仪问安时,他都不能一一辨人,只是向他们点头而已。郭子仪一生功德圆,他的故事被后人改编成了京剧剧目,比如《富贵寿考》或《满床笏》、《打金枝》等等。郭子仪去世后,史书对他的评价是: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巨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至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资治通鉴》第227卷)。这几句评语描述了一个光明磊落、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为将者形象: 一个维系国家安危三十载的功臣,皇帝并不疑忌他的大功; 同僚们也不厌恶他做大官;他追求奢华,尽情享受,但人们并不非难他; 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才,所以他属下很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


用现在的历史观来看,郭子仪也仍旧是一个值得赞扬、值得钦佩的人物。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化,社会矛盾尖锐,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身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危难时刻,郭子仪挺身而出,带领所部,击败了叛军,收复了被反叛者占领的京都。唐代宗年间,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he)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又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单骑入敌营,巧妙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瓦解了敌人的联盟,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天下因有他而获得二十多年的相对和平时期。郭子仪从不居功自傲,始终宽厚待人,在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与声誉,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度过了他当年所祈求的“既富贵也长寿”的一生。

130.蓬门今始为君开(志宏)

00:00
05:39

本图取意于杜甫的诗作《客至》,是一幅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配诗画。《客至》表现了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诗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老友崔明府来家造访的题意。全诗如下:“舍shè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后居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故又自称“杜陵布衣”。杜甫和李白齐名,是盛唐时期诗坛上著名的“双子星”,世称“李杜”。

出身士族的杜甫,自幼好学,“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唐开元后期,他举进士不第,十九岁开始了漫游生活。天宝五载(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京都长安,走上了历经十年的艰苦求仕之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杜甫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只得带着家小随着流亡的民众向陕北逃亡。一路上,他们以“野果充糇[hóu]粮,卑枝成屋椽[chuán]”,饱尝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至德二载(757年),杜甫几经周折逃归凤翔的肃宗行在,被任命左拾遗。次年,因受房琯[guǎn]案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后弃官经甘肃入蜀。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为安家之处。

此诗的开头两句先从草堂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喜悦心境。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居住环境虽然美丽,但每日除了群鸥光临外,并无朋友登门。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也很长时间没有为客人清扫过了。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终于为朋友崔明府打开,表明了主人偏居江村的寂寞和那种佳客临门时喜出望外的心情。后句继续写道,远离街市买东西很不方便,菜肴简单,家贫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自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使读者体验到了那种“盘飧(sūn,晚饭)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的窘境。虽是家常话语,听来却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从而更能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结尾两句通过描写隔着篱笆招呼邻居老翁一起来饮酒,进一步渲染设酒待客的热烈气氛,对主题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存疑

此图的另一种解释为王维的诗作《终南别业》的配诗画。绘画体现了诗中“偶然值林叟,笑谈无还期”的意境。

131.烟波钓徒(肖梅)

00:00
06:46

画面中一位隐者正悠闲地泛舟垂钓于烟波浩渺的湖面之上,此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张志和(约730~约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十六岁游太学,举明经,献策于唐肃宗,任待诏翰林,并被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

张志和受贬还乡后从此隐居江湖。他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钓徒”。志和曾在越州(今绍兴)东城外的几间茅草房居住,当时越州的官吏曾派他去参加清河劳动,志和欣然前往,亲自执畚[běn] 就役,亳无怨色。唐肃宗得知此事后特赐给他一奴一婢,而志和却把他们配为夫妻,取名“渔童”和“樵(qiao)青”。人问其故,答道:“渔童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 ( yi ); 樵青使苏兰薪桂(打草砍柴),竹里煎茶。”颜真卿为湖州刺史时,张志和乘舟前往拜访,颜欲为他造新船。志和却谢绝道:“愿以浮家泛宅,沿溯江江湖之上,往来苕( tiao )霅( zha )之间,即野夫力幸矣!”道出了他诙谐幽默、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张志和多才多艺,酒酣耳热时,他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一次张志和与颜真卿等人唱和《渔父》词,张志和首唱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jué]鱼肥。青箬笠[ruò lì]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颜真卿等相继共和诗二十五首。张志和让人拿来丹青,剪下白绢,为词配画,不一会儿就画了五本。他的画随句赋像,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文章,曲尽其妙。真卿与诸客争相传玩,叹服不已。唐宪宗听到有关张志和的传闻之后,下诏书让人拿着他的画像“访之江湖间”,到处寻找他,却未获踪影,人们只好把他的诗歌收集起来呈献给皇上。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放浪而不返”,特地针对的他的《渔父》词和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五代沈汾的《续仙传》记载了一些张志和修炼的情况,说他是个“守真养气”的人,可以“饮酒三斗不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rú] 。天下山水,皆所游览。”张志和的修炼方法很特别,经常“沿溪垂钓”,但却“每不投饵”,因其“志不在鱼也”,是在借垂钓之名行修炼之实! 溪流在他面前就像一面镜子,他从中看到世间万物,看到超越尘世的诸神并与之沟通交流。他长期“阅读”这面镜子,而镜中景像则随着他修炼层次的提高而一层层地深化,景致万千,变幻无穷。他将自己的修炼心得记录下来,辑为一书,取名《玄真子》,并且把“玄真子”作为自己的道号。该书原有十二卷,总共三万言,但在南宋时已残缺不全,只剩下三卷,被收入《道藏》“太玄部”。后人称其“著作玄妙,为神仙中人”。

唐代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定逸品三人,张志和居其一。明代董其昌的《画旨》也说道:“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张志和传有《渔父》词五首,描写季节景物,鲜明生动,为早期文人词中杰出之作。宋代词人张元干(gan)的一首词,可作为本图的题画词。一位“烟波钓徒”横卧扁舟之上,将喧闹城市的烦恼统统抛到脑后,悠然自得地垂钓于烟波浩渺、白鹭翩飞的湖面之上。词文如下: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zhào)。收纶(lún)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考证花絮》

此图曾被认定为宋代程颢[chéng hào] “时人不识余心乐”的配诗图。经考证,此图实为清代画家沙山春作品的临摹画。画工在临摹时也许是粗心,竟将钓鱼者的钓鱼竿'丢掉”了,使得原画面中“烟波钓徒”的诗情画意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本书结合原画,将鱼竿恢复到画面中。

132.邑有流亡愧俸钱(田园)

00:00
04:34

本画取材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答李澹》。韦应物(约737~约791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关中望族,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随从护驾)游幸,生活豪纵不羁。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历任多种官职。韦应物体察民情,执政刚直,曾因惩办不法军吏,受讼于府衙,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他的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其田园诗实际上成为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和本诗。后世将其与柳宗元并称“韦柳”,今传有《韦苏州诗集》。

作者在写此诗时,时任苏州刺史,诗中表达了他感伤春景,思念友人,担忧疾病,以及因政绩上无所建树,自愧“俸禄”优厚的内疚。画面中,身着官服的诗人,正在同一个流亡的饥民对话,生动地展示了诗作者体察民情、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情怀,这在旧时的官员中是难能可贵的。本诗也显示了韦应物热衷于书写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的特点。

在《答李澹》一诗中,诗人从上年春天与友人李澹分手开始写起,感叹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年。世上的事本来就迷茫多变,难以预料,春愁又使人黯然神伤,难以成眠。身体素来多病总想退隐,但自己管辖的地区还有流离失所、逃荒要饭的流民,享有俸禄真让自己内心抱愧。自从听到朋友要来探望自己,便每日引领翘首盼望,西楼上的月亮已经圆了好几回了。原诗如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33.行到水穷处(沐歌)

00:00
06:33

这幅画取意于王维的诗篇《终南别》。王维(701?~761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崇信佛教。曾一度奉使出塞,归来后长期在京供积,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王维工诗善画,其作品魄力雄大,一改古来的钩斫画法,始用皴法和渲晕,创“文人画”画风。

王维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巨大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山水诗精丽玄妙的传统,汲取了陶渊明田园诗清新自然的风格,使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传有《王右丞集》,《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宋代文豪苏东坡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让我们结合诗文与本画细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终南别业》这首诗把诗人晚年退隐后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全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寓诗味与哲理于平淡闲趣之中。

诗中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了诗人在中年以后开始厌恶尘俗,转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晚年迁居到这个幽静的住处,完全被这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所陶醉了。兴致来了,他就简装出行,独步漫游山中;走到溪水的尽头就坐下静观行云的变幻; 偶然遇见山中的老叟,便同他们轻松地谈笑,竟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这是何等自由惬意的氛围,何等闲适淡雅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晚年的思想取向和恬淡喜静的性格。

本诗的点睛之句应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人们常用此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且把得失暂时放下,耐心等待新的局面产生。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哲理,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这两句诗叙述了登山时溯流而上,最后走到了溪流消失的地方,登山者索性坐下来,抬头看见山巅上云雾涌起,顿悟到原来溪水早晚都要蒸腾上天,变成白云,云又将变为雨水,降临人间,到那时山涧又会涌动出潺潺窜流的溪水了。这短短的十个字,对仗工整,一贯而下,体现了自然界“绝处逢生,否极泰来”的哲理,使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诗文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更新于 2021-11-23
来自作品集颐和园长廊彩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语文如果考李白,我们提供三篇范本阅读理解,含答案
李白与郭子仪互救辨
唐诗故事:太白醉草
李白的桀骜不驯最终影响了仕途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北京四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