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房山姚广孝墓塔

北京的房山区有座姚广孝墓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里离戒台寺不远。于是,就趁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乘车到六里桥转乘321路公交车,乘坐5站,在南宫北站,再换乘964路公交车,20分钟后,就到了房山区的西石府村。下车,步行半个小时,就到了姚广孝墓塔。这一趟,坐了近三小时的公交车,一分钱车钱没花!当个老头真好。

远远的,碧日蓝天下,就看见姚广孝墓塔那挺拔灵秀的塔身。

姚广孝墓塔是一座八角九级的砖石重檐塔,坐北朝南,高33米,建成于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塔身坐落在四方形的平台上。塔身下部为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上为三层外倾的莲花瓣。莲花瓣上,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仿木结构假门,正南门楣之上嵌有一方石额,上有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东南、西南、东北和西北向各设仿木假窗。

塔身上部是九层叠涩砖檐,各檐角均悬有铜铎。顶部塔刹上有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铁质相轮和宝珠。

整座姚广孝墓塔结构匀称,轮廓秀挺拔,塔身镶嵌的花卉别致,雕刻精细。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何许人也?他有何德何能,身后能在京城享有如此高俊的一座砖塔?

姚广孝是个和尚,却也是个不安分的和尚。

姚广孝是苏州人,14岁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喜好结交名士。

洪武十五年(1382年),47岁的道衍和尚经人举荐,结识了燕王朱棣,并跟随朱棣来到北平(今北京),当上了庆寿寺的主持。这位道衍和尚许是看出了朱棣的身上“龙”气旺盛,便与朱棣往来甚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继位后,为保住自己的皇位,便开始削藩。很快的,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朱楩相继被废。面对即将被废,道衍力劝朱棣起兵。传说,就在朱棣刚要起兵之时,突降有暴风雨,将燕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风吹瓦落在古时皆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自然也大惊失色。道衍却说:“这是吉兆!自古龙飞腾空,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预示着殿下就要换上皇帝专用的黄瓦了。”听到这番解释,朱棣心中大喜,随即暗中积聚力量,训练兵马,打造武器。

1399年六月,有人告发朱棣谋反,建文帝下诏逮捕朱棣。得知信息,朱棣立即以“清君侧”的名义出兵南下。道衍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1400年,朱棣围困济南三个月,仍无法破城。道衍得知后,传信给朱棣,建议朱棣暂时退兵。回到北平后,朱棣本打算休整一段时间,但道衍却极力劝谏朱棣迅速南下攻取京师南京。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安徽接连打败守军,渡过长江,攻克京城。

1402年,建文帝逃遁,朱棣即位明成祖。道衍虽然没有上战场杀敌,却在关键时刻屡出计谋,是朱棣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所以,朱棣就先后任命道衍出任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恢复原姓姚,赐名广孝。朱棣还让姚广孝还俗,并赐他府邸和宫女,但姚广孝不肯接受。但有意思的是,他虽然居住在寺庙,却没有放弃政治生活,他时常还会穿上太子少师的官服,参加朝会,回到寺院后又换上袈裟,坐在佛前诵经。

南京是江南富庶之地,经济发达;而当时北平的经济条件远不如南京。但出于全国的大形势,姚广孝却多次建议朱棣迁都北平,因为,江南虽好,却并非建都的上佳之地,而北平不仅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也可更为直接地防御蒙古残元势力的威胁,正所谓“以天子之身,镇守国门”,方可天下永固。

朱棣接受了姚广孝的建议,于1407年起开始大规模营建北平。为了提高北平的地位,便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他想尽一切办法,营建宫垣,疏通大运河,加强南北两地的商贸往来,并且迁徙部分富人到北京,借以推动北京的经济发展。1420年,北平的皇宫和城垣建成。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城垣周长四十五里,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于是,也就在这一年,朱棣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

其后的数年,朱棣多次北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守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

在留南京期间,姚广孝还受命接替解缙担任了《永乐大典》的监修官,统领着两千余名当时天下最优秀的文人,历时三年,编纂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永乐大典》,这可是他对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只可惜,这部22877卷的《永乐大典》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的劫掠焚毁,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乐十六年(1418年),84岁的姚广孝坐化于北京庆寿寺,明成祖朱棣停朝二日,以僧人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荣国公,谥号恭靖,并为他在房山县城东北40里修建墓塔,亲写神道碑文。

时势不利便慨然归隐,暗中观察;风云一旦变化就乘势而出,从而成就一番功名,把谋略家鬼谷子的理论运用到极致。历史上,有如此大智慧者不乏其人,姚广孝便是其中之一。他平时仅穿僧衣,入世为官,出世为憎,文韬武略,纵横捭阖,凭一己之力就帮君主避灾祛难,夺得天下,所以他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呼:“缁衣宰相”。缁衣者,黑色的僧服,也就是身穿僧服的朝中宰相。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途中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太子朱高炽继位明仁宗。由于姚广孝也曾尽心辅佐过朱高炽,所以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极为感恩。朱高炽登基后,在姚广孝去世七周年之时,亲自撰写祭文,盛赞姚广孝功比天高,并下诏将姚广孝配享太庙,这也是姚广孝获得的最高荣誉。因为在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朝配享太庙的十六位功臣,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而以文臣配享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代初年的特殊地位。

姚广孝墓塔基座

如今,这座姚广孝墓塔保存完好,周边是一大片人工林,已经看不到当年的神道。墓塔前数百米处,尚有一座4米高的神道碑,碑额上篆刻的篆字是“御制荣国公神道碑”。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据说碑文为明成祖朱棣亲撰,对姚广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广孝,朱棣主要谋士,墓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常乐寺村
寻找姚广孝
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主持编纂《永乐大典》,配享太庙
北京房山姚广孝塔(明·国保)
北京房山青龙湖周边,不仅有全国文保姚广孝墓塔,还隐藏着一座北方很少见的清代贞节牌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