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丽中国:刘和珍的母校,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如今是鲁迅中学

题记: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位于新文化街45号,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处清末民国初的仿西方风格学校,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上图:国家级文保碑,2006年5月25日公布。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校址选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教学楼面积43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由四座楼组成。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建立大元帅府,把国立九院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该女师大为京师大学校内的师范学院二部。1928年后,民国首都南迁,北京改称北平,学校称北平女师大。1928年7月设立北平大学,学校改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解放后,学校先后改为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第158中学,1996年该校被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更名为“鲁迅中学”。

学堂整体坐北朝南,由六栋二层楼房组成。建筑风格为清末西洋古典折中主义风格。在西洋柱式和拱券做法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砖雕花饰。

上二图:学校大门前遗留的上马石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女师大,曾经掀起了震惊全市乃至全国的大事件。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决定参加公祭遭到校长杨荫榆的反对,引发“驱杨运动”。5月9日,女师大评议会决定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人。11日,学生会召开大会再度驱逐杨荫榆。8月7日,教育部竟以闹学潮为借口,解散女师大并封闭校舍,又下令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佥事、科长及其兼职。11月28日下午,北京的学生、工人及市民3000余人段祺瑞住宅请愿,要求女师大复校,经过斗争段祺瑞政府同意北师大复校。

上图:大门前的四根立柱上的砖雕很有特色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集会抗议,通过了驳回最后通牒和驱逐八国公使等决议,并举行示威游行。段祺瑞下令军警向游行队伍开枪,并用大刀砍杀手无寸铁的爱国群众。当场打死47人,其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 鲁迅得知惨案情况极为震怒,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当天深夜就写下了著名散文《无花的蔷薇》,后来又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中》等流传至今的战斗檄文。

学堂由六栋二层楼房组成,从南向北依次为1号楼、2号楼、3号楼和4号楼(组成四合式围楼)、4号楼西侧为5号楼,2号楼西侧是一栋称为文化苑的二层楼。

1号楼:

著名的风流才女石评梅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石评梅毕业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女子部学级主任。

1号楼楼门前的砖雕

2号楼前鲁迅先生的半身像

2号楼后身

2号楼的室外楼梯

3号楼:

3号楼后身

3号楼与4号楼组成一个四合楼院

3号楼东侧立有王震夫人王季青塑像。1954年初,她随王震将军调往北京工作,被任命为北京女八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7年12月24日,王季青逝世,享年94岁。

4号楼:

从4号楼二层看3号楼后身

5号楼:

文化苑:

西侧院仍完整保存着鲁迅任教时为学生演讲的礼堂、讲课的教室等历史遗迹,礼堂现已辟为“鲁迅生平展室”。

“鲁迅生平展室”前有一座高约2米的“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这是1931年北平大学师范学院师生筹资建立的。

碑身正面刻有“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16个大字。

这座汉白玉纪念碑的底座还是原始的底座,四周刻有二烈士传略。

碑身东侧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碑身西侧刻: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八日立

碑身背面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小院东侧走廊墙上有宣传展板

小院西侧平房为鲁迅生平展室

小院南侧有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毕业生离校纪念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邂逅原“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2017.12.20 北京 西城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燕赵学府】河北师大:芬芳桃李满燕赵
全国隐藏最深的985大学,专业超过清北,却自嘲为专科?
先有师大附中 后有的北师大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