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老北京,崇文区不光是一个回忆,更是一段历史

老北京九座城门,名字最多的恐怕就是崇文门了,元代的时候它叫文明门,到了明代城墙往南移了,门楼子外面加盖了瓮城这城门也就跟着改了名,这才有了后来的崇文门,这是有确切史料记载的,至于这民间的叫法可就争议颇多了

相传崇文门这里曾经有一座哈达王府,所以叫哈达门,老百姓叫顺了嘴了,就叫成了哈德门了,但是也有人说崇文门原本叫海岱门,海指的就是渤海,岱指的是泰山,这二位都位于东边

而崇文门又是北京东南大门,更有传说,说登上城门楼子就能望见渤海泰山,这话虽然有点邪乎,但毕竟传了几百年了,所以老百姓都管这儿海岱门,慢慢地就变成哈德门了,这哈德门的叫法确实是咱北京方言的特殊产物,也难怪哈德门饭店拆迁那会儿老北京人都唏嘘不已,万分不舍,而哈德门香烟卖了这么些年至今销售惊人

崇文俩字儿到底是什么意思?

崇文说白了就是崇尚文德,过去皇帝很重视文,历代皇帝都'崇文’左崇文右宣武,这跟皇帝的站班也有关系,皇帝在金銮殿坐着左面站着的都是文官,右边站的官都是武官,所以叫左崇文右宣武

崇尚文德,历代的皇帝的把孔子摆在第一位,一共摆四个 '孔,孟,颜,曽’这四个人在那个时候不当兵,这四姓人的后人每年交税,交一毫银子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分钱,男丁不当兵了但得登记,过去皇帝都崇文,所以这个门就叫崇文门

崇文门的崇尚文德是当时的统治者附庸风雅的祝愿,但不知道的是在很多穷苦人的眼里赶赴崇文门简直有点赴汤蹈火的意思因为大伙儿都怕这门,主要就是怕税,过去在封建社会,有几样东西是老百姓不准私自经营的,比方说盐,粮食,酒,酒要想进北京城卖必须经过崇文门,哪怕是打昌平运来的酒也不允许打安定门,德胜门进来,得绕一圈儿,打崇文门收完税才能进

所以过去老北京有一个行当,有些人是贩私酒的,据说贩私酒的都得武艺高强,因为他能带着这酒倒爬城墙,城墙底下宽上面窄,这些人的武艺高强能拿脚后跟踩着倒爬城墙,为什么不正着爬,因为他带着酒呢,酒在胸前背着,用猪尿泡装着它是软的能变形儿,这是小时候的传说,老北京人都听过说过!

其次就是交税,崇文门收的税是给后宫用的脂粉钱,后宫这三宫六院用的化妆品钱都是打这儿来的,据说每年有十万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十万两只是后宫嫔妃脂粉钱,据说是归慈禧的兄弟桂祥掌管,他主要负责在崇文收税

崇文门是收税的城门大伙儿都知道,但究竟跟哪儿收,怎么收?据记载说就在原来的哈德门饭店的位置上,过去崇文门收税员素质都不高,不交税的不让过,交了税的也得从您身上再榨出点油水儿来,以至于老百姓把进崇文门看作是赴汤蹈火

卖菜的小贩为了避免受到刁难,每次经过崇文门的时候都在耳朵后边别两文钱,到了门口税务员伸手自个儿拿,省得废话更避免了冲突,过去有句老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说白了就是三年就能转十万两银色,相当于现在的4000万人民币

1952年的崇文门有火车通过,老北京人小时候应该都记得有电车到崇文门,从天坛那边过来,过去叫天坛中心巷,所以老北京人去过最早的火车站应该是前门火车站,过去火车站就是现在前门楼子东南角那地儿就是火车站,火车站就贴着城墙,往东走,顺东便门拐过去就开往天津了,再往山海关这边开就进入东北了,东北那时候叫京山线,北京到山海关,从天津往南走叫津浦线到浦口,浦口过长江坐轮渡再到上海,不叫京沪线叫京浦线

值得一提的是咱崇文区有一全北京独一无二的胡同,因为它的名字和功能相差悬殊而且还是老北京为数不多,东西走向的街道,同时还是北京城会馆最集中的地方,没错儿,就是打磨厂胡同

打磨厂在前门外,有一条胡同叫两头,东打磨厂,西打磨厂,东打磨出去就是崇文门外大街,西打磨厂出去就是前门楼子底下,打磨长这仨字儿怎么来的呢?

这地儿有很多厂子,老百姓以及宫里的粮食都得磨,这磨据说是拿房山大石窝的石头雕刻出来的,工序就叫打磨,所以它叫打磨厂,等到了民国年间,磨已经很少了,都成面粉加工厂了,于是打磨厂就变了一条商业街,这一片儿有不少买卖,据说皇帝过去也经常上这来,皇帝打宫里出来走的是棋盘街,过了棋盘街才到正阳门,出了正阳门就是打磨厂了

过去有很多评书《康熙微服月明楼》说的这个月明楼就在这儿,东边有都一处,乾隆爷给题的匾,它每一个店都有每一个店的故事,老北京人还知道打磨厂有一俏皮话,说'打磨厂的大夫您懂得帽儿呀?’就是说这人什么都不懂,其实过去董德懋先生在打磨厂的一个名医,他是四大名医,确实是在打磨厂挂牌行医的

打磨厂分为东西打磨厂,所以特长,在北京并不多见,因为从崇文门到前门这一段门到门三里三,这个距离只有它这一条胡同,中间还有一新华街,这南新华街还给它切开了,在北城其实也有切开的,所以在北京像这么大这么长的胡同还是很少的

现如今东打磨厂已经高楼林立了,但拆迁那会挖掘出来不少磨盘,不少胡同老街坊都不舍得把这磨盘扔了,于是把它们摆到街面上写上了胡同名,这也昭示了打磨厂还在,不得不说东打磨厂变化很多,而西打磨厂形成于明代,而且老字号店铺是最多的

比方说同仁堂岳家的生产厂房就在这儿,同时也住了不少戏剧界的名人,崇文门外住的名人真是特多,比方说快板大王高凤山先生,崇文门里侯启瑞先生等等都住在这一带,不仅如此很多乐器坊,豆腐坊都搬到了打磨厂,打磨厂胡同当年街面上还设了铁柱宫,火神庙等庙宇,就连京城最早的民信局也都建在了这儿

打磨厂的店铺多,而且过去都非常有名,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在福寿堂上映的,老二酉堂,宝文堂书局,曾经是北京城里最老的书局同样也开设在这里,当年的打磨厂是京城最著名的闹市之一

其实除了打磨厂胡同,今非昔比的崇文区还有很多很多被遗忘了的场景,这些场景的消失,有历史原因,有自然原因,总而言之,珍惜北京城吧,它不仅是北京人的一个回忆,更是北京文化传承的一个驿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胡同历史,浅谈崇文区民间趣事,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儿!
昔日旧影!崇文人的回忆只能在老照片里了
哈德门城门边儿看火车
哈德门话旧--王永斌(简介)
让我们永远记住 崇文 宣武 这些胡同儿的名字!
券影两广路(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