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季迁:中国古画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推手

如今,欧美国家历年举行中国书画专题拍卖已成常事,佳士得香港、苏富比亚洲每年春秋二季都让人翘首以待,成为继国内市场领地之外的特别视域。通过不同国家推出的书画风尚与审美潮流,人们感受另一目光下对传统艺术的解读。但这种“解读”从何时开始,由谁搭桥?其中就构成复杂问题,但自上世纪中国书画进入国外市场以来,有个人无论如何也功不可没,那便是民国六大藏家之王季迁。自新中国成立后,迁居纽约的王季迁一直未停下对古代书画的鉴赏、收藏、创作与推广,身处异国他乡,他将传统艺术精髓之最传播到世界各方角落,即使身后也不忘贡献出他作为“使者”的薄力。

图1 青年时期的王季迁

王季迁出身苏州显赫望族,十四代曾祖王鏊(ào)是明朝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户部尚书,八世祖先王武是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画师。如果说,上篇讲的张葱玉为民国富N代公子哥,那王季迁就是根正苗红的官N代贵公子。王的古画收藏极其挑剔,基本只纳宋元明清,且甘愿掷入全部身家,以藏养藏,又为国而藏,充满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责任心。从哪方面最能看出来?王季迁1948年去纽约,刚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维持日常生活消耗,虽家中藏宝,却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他做过设计、装修工作,赚的钱一边养家,一边继续收买古字画,这是他很厉害的一点。到晚年身体衰微之际,家人问他为何当初吃三明治也不卖掉一张画,“我们那么穷,是人重要还是画重要?”王毫不犹豫地说:“画重要!”在他眼里,书画承担的不是有限的财富,而是历代国人文化遗传的集体记忆。它们以抽象的语言刻写历史曾经的形状。

图2 北宋 屈鼎《夏山图》绢本淡设色45.3×115.2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王季迁旧藏

社会贡献

当今,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亚洲馆都有王季迁旧藏古书画,但最受瞩目的便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可以说这伟大的成就由二者相互促成。早在1968年,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蒙元统治下的中国艺术(1279-1368)》,其中13件元代绘画来自王季迁贡献,展后3件留在该馆,剩余作品归还,但多年后剩下10件作品入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最早收罗亚洲艺术品为中国瓷器,在1879年由一个叫塞缪尔·艾弗里人捐赠的1300件瓷器开始,之后在亚洲部前二位掌管人赖茨和普艾伦的努力下,分别购藏佛像雕塑、青铜器和各类工艺美术品,但最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古书画为空缺。大都会当时也做出很多尝试与革新,例如1913年收购福开森的198件中国书画,30多年后又包揽古董商白威廉142件。不过与后来王季迁捐赠宋元书画相比,他们的藏品级别只能算历史见证与学术参考。大都会也清楚这个道理,在1970年建馆百年期间,馆长托马斯·霍文和董事会道格拉斯·狄龙重新商议亚洲收藏决策,意图打破过往中国古画收藏的苍白史。据说二人为实现理想亲自付诸中国艺术品的个人收藏,买了很多作品,毕竟博物馆创始人的初衷是将大都会打造成一座真正百科全书式的收藏,这个伟大目标注定了社会活动与学术研究的艰难坎坷。

图3(传)五代 董源《溪岸图》绢本淡设色220.3×109.2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徐悲鸿、张大千、王季迁递藏

1971年,博物馆找到普林斯顿大学考古系的方闻教授(美籍上海人,美术史论家与鉴赏家),邀请他担任远东事务的学术顾问。方闻明白历史性、系统性是收藏的厉害与关键,于是找到已定居纽约二十多年的大藏家王季迁,说服博物馆整体买进其藏品的宋元书画,而通过风格分析为中国古画进行断代的鉴定法也是方闻的重要思想。1973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功购藏(以半捐赠形式)王季迁宋元藏品25件,件件为艺术史上名画精品,当今已作为常识性知识流进各大美术院校教育体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搜集如下,读者可在其中目睹熟悉名字。北宋屈鼎《夏山图》、米友仁《云山烟霭图》,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马和之《毛诗豳风图》、李嵩《货郎图》、赵孟坚《水仙图》,元代钱选《王羲之观鹅图》、赵孟頫《双松平远图》、方从义《云山图》、倪瓒《虞山林壑图》、王蒙《丹崖翠壑图》等。据方闻学生的学生何慕文(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中国艺术主任)说,当时他跟随方闻去王季迁家中谈判,碰巧遇见同去拜访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铃木敬,此人远道而来是为《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的编著。铃木敬为一睹《夏山图》风采,表现出特别的兴奋,方闻顾虑铃木敬的夸赞之词影响王季迁的出价心理,于是不等铃木敬看完,就匆匆将大作卷起,铃木敬都未来得及看清细节。从这件小事看出屈鼎《夏山图》的魅力和分量。

1997年,大都会又提出购藏中国古画,董事唐骝千和道格拉斯·狄龙作为负责人重邀方闻献力。此时的王季迁老人92岁高龄,为书画事业付出半生心血的他早已深感劳累与重担,慷慨解囊让出12件跨时五代至清代的重要名件,而博物馆也毫不吝啬,为表彰王季迁的个人奉献,出资1400万美金在二楼建立“王季迁家族艺术馆”,将他先后捐赠60多件古画永久珍藏于此。第二批12件名作以董源《溪岸图》为翘楚,含五代佚名《唐宫七夕乞巧图》,元代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图》、柯九思《临文同墨竹图》、王蒙《素庵图》、吴镇《竹石图》、张逊《石上松花图》、姚廷美《雪山行旅图》,明代陈子和《古木酒仙图》、刘俊《纳谏图》、吕纪《鸳鸯芙蓉图》,清代朱耷《二鹰图》。其中《溪岸图》最受藏界瞩目并引发诸多争议,王季迁在当时《纽约时报》上说:“这是最好的绘画,堪比《蒙娜丽莎》。”而史上著名《唐宫七夕乞巧图》又是五代宏图绢本巨作之一。此二次古画收藏的重大事件,让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登上国外中国书画收藏的最高殿堂。方闻与何慕文在大都会编印的《溪岸漫步——王季迁家藏中国绘画》中写:“作为长期在纽约的居住者,王季迁先生确信他的收藏品能够更好的满足美国公众收藏领域中的兴趣爱好者,且不吝惜地在博物馆中展出藏品,尽可能让更多的书画界人士、艺术爱好者得以亲炙这些艺术作品。他视每一幅作品为掌上明珠,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其鉴定并寻找合适的收藏者。”除了国外博物馆,王季迁也主动参与国内博物馆的收藏事业,例如1998年无偿捐献给故宫的元代胡廷晖《春山泛舟图》。他还找机会回故乡,到上海与藏界老友谢稚柳、刘旦宅等交流收藏心得,并在文化部邀约下陪同美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中国。

图4 王季迁(左一)与张大千(中)、汪亚尘(右一)、王少陵(右二)于纽约寓所

市场推广

王季迁知道除博物馆大型社会机构的公众展示外,拍卖市场是引起古画流通和发扬的重要途径,且市场推广计划要比博物馆捐献行动更早。1971年秋,王季迁又开启海外民间个人收藏进军拍卖的头号阵地,于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拿出36件明清藏品,有明代朱守志《仙源百醉图》、张翀《白鹅图》、朱鹭《墨竹图》、孙枝《十八罗汉图》、文嘉《山水图》、陈淳《秋月秋花图》,清代朱耷《荷菊牡丹图》、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黄鼎《空山寂历图》等。如果没有1997年秋的那张拍卖名单,这组作品表现的风采也算上等,毕竟画家在画史中都占据相当分量,但古董也怕货比三家。97年的王季迁,一是年岁已至晚年,心态更加从容宽广,二是认识到国际市场对中国古画的接受度和需求量蒸蒸日上,37幅作品的年份跨南宋至清,画家名字更加响当当,学术质量和历史价值更上一层楼,如南宋佚名《夜宴图》、元代吴镇《竹石图》,还有明四家的沈周《雪山图》、文征明《兰竹图》、唐寅《桐庵图》,其他人物例陆治、戴进、吴历、汪士慎等都具有相当高的功夫。按照艺术史脉络经营作品是王季迁的重要特色,出手就关联几个朝代,这对继承和推广中国古书画起着决定性作用。且这次已打上藏家专场之名,说明拍卖行已充分认识到王季迁名头所带来的巨大效应,所谓“一入王门,价格三倍”。当然,这也是拍卖史上最有级别的藏家所能担当起的实力,不愧为民国“六大藏家”(另有庞元济、张伯驹、张大千、吴湖帆、张葱玉)的美誉。

图5 五代 佚名《唐宫七夕乞巧图》绢本设色161.6×110.8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王季迁旧藏

王季迁不仅向市场抛出名件,同时还凭借精准的眼光不停地搜寻好作品,一旦发现好物,便毫不犹豫地出重金买下。1994年夏,在纽约佳士得囊入周湘云旧藏明代丁云鹏《靖节高风图》、谢时臣《关山行旅图》,丰富了明代画史人物的作品清单。1997年春,于纽约苏富比又收揽明代文嘉《秋水夕照图》和清代郑板桥《兰竹图》八开。1999年,94岁高龄的王季迁还与孙子王义强上演一道“迷魂阵”,横掷143万美金拿下北宋郭溪大作《秋山行旅途》,换做今天绝对超亿元天价。对于这件重宝,他曾在国内大藏家庞元济家中见过著录,并断定此为真迹。但这时候市场上“王季迁效应”已十分火热,只要有他的身影出现,甚至多看上几眼,都会引来众多买家的竞相举牌,王知道专凭财力是拼不过那些买家的,于是自己在拍卖上静坐不动,佯装毫不动心,而场外的王义强打进电话,最后爷孙二人成功揽获郭熙神品。《秋山行旅图》起拍价才7万美金,曾易手两个外国古董商(相信这二位并没有认识到作品的重要性),据说当时的王季迁已抱着志在必得的魄力,拿出全部家当200万美金笃定恒心,摘得20世纪中国古画拍卖成交纪录排行第七,一时间成为国内外藏界美谈,这件神品在清代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和庞元济《虚斋名画续录》中都有著录。

图6《夏山图》局部

曾因王季迁后人争夺财产案而引发至今下落不明的国宝《朝元仙仗图》,在王季迁从犹太古董商侯时塔手中换取时还经历一场官司。当时侯时塔给王季迁还展示了倪瓒《虞山林壑图》,希望二宝一并出售,但王初到美国没有雄厚的经济财力,于是用3幅元画和3幅明画进行交换,其中3件元画也很有来头:刘贯道《蝴蝶梦》、方从义《云山图》、王渊《竹栀子花依石图》。侯时塔或许对中国古画有一定的眼力,但在王季迁面前就是小学生了,竟怀疑刘贯道《蝴蝶梦》为假,于是后来又回卖给王。得到《朝元仙仗图》后,王季迁夜不能寐地对其细细研究,做了大量学术工作,最后断定为宋人武宗元真迹,此刻的侯时塔就坐不住了,一口咬定王季迁在明知作品为真的情况下“骗”取画件。二人于是对簿公堂,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季迁在青年时就读东吴大学法律系,有着相当娴熟的专业能力,再加上一口流利的英语,一人独自在法庭上打败了外国古董商。法官问王季迁:“你到底懂不懂中国画,对这张画到底知不知道是武宗元的?”王说开始就觉得是老画,但不知道是武宗元的。法官又问犹太古董商到底懂不懂中国画,侯时塔说:“我是开古董店的,当然懂了。”法官当庭宣判王季迁胜诉,理由是侯既然开古董店,又懂中国画,看走眼只能是自己的问题。这件事在当时美国华人界引起不小轰动,是在美国地盘战胜外国人的优秀典范,王季迁随即声名鹊起,很多人找他题字立匾,华人界各大知名酒肆店铺瞬间挂上王的书法,以这位国人为傲。据说因为这件事,犹太商受到不小经营风波,之后关闭纽约店迁居瑞士,逐渐退隐古董界。

图7《溪岸图》局部

在对待国宝这件事上,王季迁也有遗憾的时候。晚年的季迁心系故土,一直想将手中至宝献给国家,当时他联系黄胄约谈故宫负责人,希望出价500万美金让出武宗元《朝元仙仗图》,还有另外二大家马远、倪云林大作。可逢时不济,故宫财库紧缩,预算挪出200件明清瓷器拿到香港拍卖,用拍卖所得换取《朝元仙仗图》,可最终还是由于体制问题错失机缘。王季迁又找到台北故宫,当时台湾领导人采取“去中国化”的政治偏向,国宝又失去回流祖国的机会。王季迁不死心,又转折找到国内大藏家林百里和陈启斌,可前者对古画并不在行,认为《朝元仙仗图》还不如张大千画的好(林是张的铁粉),后者本想花1800万美金买下王所有的收藏,但犹豫期间又听到很多流言蜚语,于是国宝最终没能回到故土。不过古画收藏家朱绍良当时有意购藏,可约谈期间遇王季迁老人过世,事情就被无限搁置了。王季迁后人在争夺财产期间,都盯上这件最有分量的巨作,以至中途不幸失窃,老人生前立嘱国宝捐回祖国的愿望遗憾落空。

学术支持

王季迁不仅在收藏商界十分活跃,还为学术界做出大力支持。因董源《溪岸图》而命名“溪岸草堂”的纽约书斋,变成王季迁与美国学者、大学生和书画爱好者的交流地,并因其藏品的重要性而引起艺术史的深度探究。学者方闻曾写王季迁早年捐给大都会的《夏山图》,从年代、风格、笔墨入手分析,依照理性科学的方法论,断定作品出自被画史忽视的屈鼎大师之手,而非此前认为的燕文贵,就此确立屈鼎在北宋画史中的地位,甚至可与范宽并肩。方闻的观点获得国内鉴藏家谢稚柳的认同。最初大都会购藏《夏山图》,为鉴别真伪,邀请学术界重要人物纳尔逊艺术博物馆馆长席克曼、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馆长李雪曼和耶鲁大学教授班宗华三人“掌眼”,三人一致确认为杰作,但是否为燕文贵手笔,却存在含糊。作品展出后,刊登在艺术评论周刊《乡音》中文章称《夏山图》为赝品,并引用傅申的观念,傅申是质疑作品的作者归属问题,但他明确画上宋徽宗钤印为真,说明创作时间为北宋无疑。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班宗华与学者韩文彬从王季迁旧藏李公麟《孝经图》入手,打开中国文人画中人物画的题材,并言宋画改变了他的一生(虽然25岁前学习油画),从班宗华在记者问中找到明确线索:美国人认识宋画,与1949年后王季迁等人移居美国有关。如今《溪岸图》依旧为“传董源”。1998年方闻主持“中国画的真实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750个座位座无虚席,受邀专家有高居翰、李雪曼、古原宏伸、何慕文、石守谦等人,公开讨论这件一千年前的旷世名作真伪问题,有人在《纽约客》杂志发表文章称《溪岸图》系张大千伪作,并收到一批读者拥护。理由是《溪岸图》由张大千1944年以金农《风雨归舟图》从徐悲鸿处交换而来(大千借了不想还,悲鸿不好意思硬要)。张为举世闻名的造假高手,于是自带质疑,让人难免不紧张,如果他还活着,估计得敞开胸怀式大笑:我是有点学古人的能耐,但凭一己之力能干多少“坏事”?张大千到纽约时,王季迁看到《溪岸图》也爱不释手,索要被拒,于是用八大、石涛等12幅明清大家作品交换。在笔者看来,张大千临摹古人画作的本意并非出于“造假”歪念,而是作为一个画家对传统的尊崇与热爱,一种虚心讨教的态度,或许偶尔自觉能耐而带些戏谑口吻(例如文人的清高),但绝不是小人之心,非为身外之财做出违背良心之事。鉴定需要专业眼光,同时一颗公正无私的心也很重要,笔者在之前文章(2021-10-25《中国嘉德即将上拍张大千<夏山高隐>你怎么看?》)(插入此文章链接)中客观分析张的临摹功夫,比较优势与短板,从《夏山高隐》临摹水准来看,张大千做不出《溪岸图》的笔墨效果,而他本人也非临到毫发不差的本事(至少对他而言没必要那么干)。

图8 元 倪瓒《虞山林壑图》94.6×34.9cm纸本墨笔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王季迁旧藏

除王季迁对国外学者、研究机构的学术贡献外,他还亲自创作,并传授学生作画技巧。王在纽约接受西方绘画美学教育,学习印象派以来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尝试多种风格创作实验,并总结一套中西美学比较观,他说:“西方抽象表现与中国传统的理论联系在于,它们都强调抽象,自我表现,认为随兴的意趣高于画细节和严谨技法。”如同王季迁自己说,开始买画并非出于收藏目的,而是为了学画,他青年时跟随舅舅顾麟士与老师吴湖帆学画,在藏画名斋“过云楼”、“梅景书屋”中看到大量古代真迹。王季迁的绘画创作中,有尊崇自然规律的宋代范式,也有情感表达的元人笔墨,同时又不放弃自己的个性表现,他的实践绘画在其藏品中都能找到丰厚养料。弟子何慕文每周日下午到王季迁家中学画,王会拿出一件古画或者日本二玄社的复制品挂在课堂上,这是他最慷慨的地方。我们知道,古画只要拿出来观赏,就会受到温度、湿度与灯光的物理侵蚀,常人更不可近距离触摸纸绢,以造成人为伤害,减少古画的存在寿命。今天只能在博物馆中隔着玻璃观赏作品,爱好者更是拿着放大镜眼紧盯在画上“读”,生怕错过神作的细枝末微,即便如此也跨不过展示台上的那道“安全距离”。班宗华说学生很喜欢看王季迁的藏画,而他也非常热心地让学生们观摩,将画摊在桌子上说:“你看你看!”

图9 北宋 郭熙《秋山行旅图》绢本设色141×97cm王季迁藏

关于鉴定经验,王季迁通俗地道出画的品级分类,将传统“神、妙、能、逸”中的“妙”品去掉,认为那样容易混淆笔墨区分。他大胆的个人己见在于,画品等级不能单纯按照作品来分,而是根据画家一生的创作能力来做系统归纳与总结。例如戴进与唐寅做比,前者技巧很多时候表现出高于后者,但唐寅兼人物、山水、花鸟的多面题材,境界高于只擅山水的戴进,因此唐归于神品,而戴为能品。“四王”中王翚的笔墨技巧水准最高,但却没有突破古人范式,与石涛、八大相比就显逊色,“四僧”为神品。逸品出于二者之间,例如董其昌。王季迁最后总结三品定义:有技巧能力而缺乏表现的是能品,有特别精神却缺乏技巧的是逸品,拥有技巧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则是神品。除此外,鉴定书画真伪的几个重要方面,王季迁认为要能力兼备,金石家注重印章判断,书法家擅长题跋分析,画家研究笔墨风格,古董家依据气息与材质,但“真论鉴赏则必须具备以上各条,缺一不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季迁:我买的第一幅画就是赝品
二郎神搜山抓鬼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明朝古画欣赏
那些流失海外的传世古画,何时才能回到祖国怀抱?
第201期 | 装裱会议纵深谈(二)
明 王上宫《仿唐人忠孝图卷》大都会博物馆藏
[转载]安思远的艺术人生:退藏天地于咫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