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在北京哪?

户力平

从古代社会开始,人类就经常会遭遇瘟疫。热病、血吸虫病、时疫、疟疾、天花等疫病,不时夺走人们的性命,改写历史的进程。即使是在远离瘟疫的时候,民众心理上的那份恐惧记忆依然挥之不去。

在北京的历史上,医术最高的医生群体,自然是给皇帝及后妃、王公大臣看病的太医,太医院是古代的医疗机构,掌医药,主要为宫廷服务。北京设置太医院始于金代,元明清三代沿袭。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利用旧有官舍作为各衙门办事的处所,但多散处城区,杂然无序。明正统七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442年5月,才开始在大明门,也就是清时称大清门,现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东侧新建多处官署,太医院署也在这里修建。清廷定都北京后,太医院仍设于此。确切地点是天安门前的钦天监之南,礼部正东,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

明朝的时候,太医院作为专门的医疗机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负责为宫廷治病,还会参加一些民间治疗工作。

嘉靖三十九年,京城附近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涌入京城,朝廷下旨赈济灾民,对有病无处治疗的灾民,让太医院负责送药治病。对于太医院来说,选拔人才,补充医官,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太医院的医官来源,主要是由朝廷在各地培养的医生中选拔的。这些医生,在明朝前期时,主要是以医药世家的子弟为主。明朝中期开始,那些不是医药世家,但精通医术的人,也会被列入选拔范围内。

礼部会通过考试,判断医生的本事,那些拔尖的人才,就会被选入御医院。整个过程非常严格,能通过的人非常少。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曾征召近百位名医到京城参加选拔,结果只有七个人能被选入太医院。

这么严格的选拔,当然跟太医院的工作有关。明朝时,太医院的官职分为院使、院判、御医、吏目等医官职位。

成化二十三年,皇帝下旨,将医官钱宗甫、吴绶、王槃pán、方叔和、张序,医士蒋宗儒、何凤春、朱佐、杨汝和九人,同时提拔为御医。授予通政司、礼部的职位。获得这种兼职后,医官虽然不掌握实际权力,仍以处理太医院事务为主,医官们可以凭此获得超过自己官阶品级的待遇和地位。

御医怎么分级?

御医也以自身能力,分为一等御医和二等御医。后来进一步规范,让都察院专门负责,对御医、吏目进行考察,分为优等、次等、下等。评为优等,可以等候空缺,将来得以升任。次等原职待命,下等直接回家。所以,御医以下的医官,只有评为优等,才能得到提拔的机会。如果出现医疗事故,御医们也要承担相应责任。轻则罢官,重则流放处死。明孝宗驾崩后,为他治病的御医大多受到严惩,其中还有几个御医被处死。前文提到被破格提拔的方叔和,就在这次罢官回家的行列。

清代皇帝、嫔妃日常的医疗与保健,都离不开御医,御医除指在太医院任职的医官外,还应当包括那些地方举荐入京,供奉内廷的名医。他们侍候于君王左右,为“至尊”诊治疾病和日常保健,遇有疑难大症,朝野瞩目,责任极重。可是清代历朝皇帝、妃嫔大都养尊处优,每餐必膏腴杂陈,脯醢并存,像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有损健康。身贵体弱,得病便不易治愈,反而责怪御医无能。

宫中治病,皇家对于疗效至为强调。倘若治疗效果不佳,皇帝常予以严词申斥,重则受到严厉惩处。如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一月二十四日,太医院院使孙之鼎等奉旨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痔漏复发症,病势已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散发一股恶臭,浓血每天可流一碗,病情十分严重。孙之鼎等御医束手无策,只得如实奏报。康熙帝对此非常不满,在孙之鼎所呈的奏折上朱批:“庸医误人,往往如此。”如此一批,御医又如何经受得起。

乾隆二十年(1755),太医院院使刘裕铎领旨治疗侍卫内大臣伯依勒慎伤寒发疹之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加重,刘裕铎急忙上呈奏折报告皇上。乾隆帝闻讯,立即降旨内务府总管大臣王常贵:交给他们一个病人都治不好,你提防着点,去守着他们,看是如何治病的。显然乾隆帝极为不满。又如光绪帝死前一年间,因病情复杂,太医久治不愈,而光绪本人又怨天尤人,时常对御医恶语相加,发泄不满。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在自述病原中谕示:“近来耳堵鸣响,日甚一日,几不闻声,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亦可叹矣!”此类恶语,比比皆是,足见光绪帝求愈心情迫切,也说明宫中御医治疗效果不佳时,所受申斥之严厉。显然,宫中对于治病疗效特别强调,御医治疗不能敷衍了事。

当然,太医的方子如果有了效果,皇帝也褒奖有赏,以资鼓励。雍正七年(1729)三月二十三日,太医院院使刘裕铎治好了大臣侯陈泰的伤寒病,雍正帝特意降旨:侯陈泰病症难为,经刘裕铎诊治痊愈,着赏记功一次。皇帝有赏,自然有助于日后的加官晋级。可就是褒奖,他们的处境有时也并非全如人意。给慈禧太后治过病的薛福辰就是一例。薛福辰本是江苏名医,慈禧患病,应召入京。经精心治疗,效果颇佳。慈禧病愈后,特赐“职业修明”四字匾额,赏赐给薛福辰。大功告成,本应载誉回籍,但是“老佛爷”却不准他即时出京,因为在慈禧大病初愈之后,还须旧恙全无,方许报安,这叫做请太平脉,他只得在京耽搁下去。不料就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小女儿竟在家乡染病身亡,薛福辰悲痛万分,有言难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太后怀孕了该怎么处理,有何结局?
明朝入太医院有多难?如何才能顺利成为御医?
宫苑杂谈︱在清朝当太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医术只是皇帝私人御医的入门课?一个明代太医问诊之余的党争生活
清朝太医是几品官?水平怎么样?是怎么给皇帝看病的?
明代御医给皇帝开药,有一种制度设计可以防备有人暗施毒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