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轴线上的《名人》往事(21)

“国宝”陈垣也有两“难事”

陈垣是史学大家,连毛泽东也称其为“国宝”。他在米粮库胡同居住期间,与胡适做了五年的邻居。这位1913年来京,在北京生活了58年的大学校长,在京一共换过八处住所,都是租赁的房屋,没有半间个人房产。直至落户北京兴化寺街5号(公租房),才从此安定下来,并在此整整住了32年。

陈垣

1959年,陈垣以79岁的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赢得史学界八十多位专家学者联名致贺。

陈垣一生共有三段婚姻,育有儿女11个,特别是在他晚年时刻更是四世同堂,家族兴旺,在外人看来幸福美满。但“大师”晚年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却是外人难以体会的。

陈垣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的内心情感也很少外露,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的夫妻生活并不融洽。陈垣的前两任妻子都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只有第三位妻子徐蕙龄是自由恋爱;他们在广州光华医学校,既是校友,又是师生。1913年,陈垣就任众议员,定居北京,徐蕙龄也一同前往,夫妻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到了晚年,两人的感情出了问题,1948年,徐蕙龄与陈垣分居,独自搬至毛家湾居住。以后,由陈垣和徐蕙龄共同的儿子陈容接到天津,直至1966年去世。

据陈垣的孙媳妇曾庆瑛撰文回忆:“陈垣在家经常吃不上一口热饭,只得从辅仁女校(住房后街很近)买面包,涂上点黄油,就是一顿。陈和徐所生的子女,长大后都没有留在身边。大女儿在广州教书,儿子和两个小女儿到美国留学。陈垣整天忙于教学,著书立说,生活上不会自己料理,他去上课时,扣子掉了,袖口开线了,都没有人钉一下,有时学生们看不过去,也会帮帮忙。徐蕙龄后来精神有些不正常,弄得陈垣也很烦恼。”

上世纪40年代末,陈垣在给外孙罗永昌的复信中说:“你知道久不复你信的缘故否?因你每次来信,都有三个刺眼的字,常常惹起此间家庭的不快,所以以见到你的来信,不敢拆,即焚毁。你系好意,但系累人,请以后信里不可提及这三个字。不告你,你永远不明白,忍不住,乃告你。”曾庆瑛说:“罗永昌是陈垣的长女陈桂辛之子,当时在香港,'三个刺眼的字’,应该是'外祖母’,指陈垣的结发妻邓照圆。'惹起此间家庭不快’,应指徐蕙龄之不快。看来外孙的信,使陈垣先生处于两难之地。”

这就是“国宝”大师陈垣的心结,也是他面对学生们难以倾诉的,更是大师深埋在心中的隐痛。不难想象,陈垣的11个儿女,系三位母亲所生;有儿媳、有女婿、有孙子孙女、还有外孙外孙女,以及曾孙等,陈垣都要不分内外,不分彼此,关怀备至,实在不是一件清静之事。致使他一直处于感情上的“被争夺”状态,偶尔表现出痛苦、无奈和些微的软弱,也是情之所至。

当然,在陈垣人生最后20年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也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陈垣的助手、校长办公室秘书刘乃和。

启功、陈垣、刘乃和(从左至右)

刘乃和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史学系,毕业之后又考取陈垣的研究生。1947年毕业之后留校任助教,并开始担任陈垣先生的助手,直至1971年陈垣逝世,当时刘乃和已经53岁,依旧未婚。也就是说,刘乃和自研究生毕业之日起,便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与陈垣大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辅仁与北师大合并,当时北师大党委决定刘乃和兼顾陈垣先生的生活。同时,又为他配备了一名公务员,一名专职男护士。此外,还有陈垣自费请来的两位抄书先生,以及做饭的保姆袁姐。应该说“大师”晚年的工作和生活,在后勤保障上绝对到位。直至“文革”开始前,陈垣的生活安定,心情舒畅,衣食无忧。陈垣能以91岁高龄辞世,与当时国家及个人的“后勤保障”密不可分。

曾庆瑛在《陈垣和家人》一书中写道:“1998年,刘乃和以八十高龄病逝。她的去世,也带走了与陈垣先生的一段感情,有些事情,恐怕成为永远的秘密了。”曾庆瑛还说道:“可以说,陈垣先生是位好父亲、好祖父,在学校里是位好老师、好校长”。

不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这几个“好”放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又是多么的不容易。

陈垣与刘乃和

据陈志超回忆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逢“五一”、“国庆”等节日,陈垣能否在公众场合中“亮相”,是标志着一个人有没有被打倒,有没有问题的一项政治待遇。陈垣为了让亲朋好友宽心,他还是尽可能地出席这些集会。尽管每次外出,换衣换裤,非常麻烦,他小便经常失禁,还要事先采取些特别措施。他的行动已极不方便,到时总要由两三个人一起将座椅带人费力地抬至门口上车。

有一年参加国宴,陈智超护送祖父到人民大会堂门口,再由工作人员用轮椅推至宴会厅。陈智超一直等在大会堂门口,看祖父一出来,赶忙跑过去接他回到家,发现陈垣已浑身是汗,衣服全湿透了。1970年的国庆节,陈垣上天安门观礼台是孙女陈韶陪同照顾,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国庆观礼。

 陈垣在“文革”开始后没有受到什么直接的冲击,也同周恩来保护有关。另一封写给了当时的中央领导人之一的康生,康生在“文革”前曾向陈垣请教过一些有关历史和文物的问题,算是有点交往。陈智超的妻子曾庆瑛亲自将信件送到了中南海。几天后,周恩来派军代表来到北师大,交代将刘乃和调回陈垣身边照顾他。

陈志超回忆说,陈垣平日生活极其简朴,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喝茶。他在北京生活了大半生,没有买过房子,都是租房或住学校提供的宿舍。他的积蓄主要是用来购买书籍和文物。他买书主要以做学问为主,史部书籍齐全,大型丛书不少,宗教史书籍较多,包括大藏经和道藏。文物主要是学者的书画、信札和手稿。

“文革”开始,陈垣先生已是86岁高龄,环境和身体状况都不容许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他认为自己最后的报国之道,就是把他一生珍藏的书籍、文物以及积蓄全部献给国家,并一再表达了这种愿望。

陈志超回忆说:“祖父于1971年6月21日病逝于北,终年91岁。我们家属遵照老人的遗愿,将他的全部藏书、文物以及4万元稿费交出。藏书和大部分文物由北师大接收,整整拉了4大卡车,1972年,北图善本部又根据郭沫若院长的意见,从我们手里收存了祖父的主要手稿。”

有学者指出:客观地说,这一时期的陈垣活得不像个真正的人。或者说,不是莎士比亚所称颂的那种人,这也是人生的无奈和环境的使然。(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说我是书法家
启功:别说我是书法家
启功:皇族书法家的传奇人生
启功先生的书法墨迹
大德必得其寿——启功长寿的启示
启功:别说我是书法家(一颗弥勒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