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城的历史演进

古代,相传皇帝曾和炎帝在北京附近的涿鹿打败九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酋长蚩尤,并建立部邑。到了皇帝第三代,额项曾到幽陵祭枢,幽陵或幽州既北京地区的总称,到帝尧时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消灭殷商,封帝尧后代于蓟,封周宗室召公于北燕。后来北燕侯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所以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北京都一直叫蓟城。

从晋朝开始,北京改名叫幽州,保存的最早寺院潭柘寺就始建于晋朝。

一、元朝

1.丰润宝地·元大都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随后统一了中国,其后命能工巧匠在原中都城址东北侧大兴土木,历时九年,在1276年,基本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最壮丽的都城——元大都。元大都城的设计建造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缜密的营造理论——“风水”思想,《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径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元大都地处维系我国三大地理单元,即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蒙古高原的纽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三大经济文化区的交汇处。巍巍太行山脉拱卫其西,浩浩燕山山脉罗列其北,两股山脉交汇、聚结,形成“风水”上所谓的“龙脉”。在清山之中,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汇合为永定河,其水势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密林之间,到京西三家店,陡然冲出山谷,在北京小平原伸展流淌。

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藏风聚气,形成最佳的风水宝地,素有古人论:“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之说(《明·太宗实录》),大都城系统建设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体现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第一次将儒、道兼融于中国的都城建造之中。建成后元大都占地60里,11座城门,仅北面有2座城门,其他三面各三门,全城土筑,元世祖忽必烈迁元大都后,北京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并,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一直延续至今。

2.开凿运河·发展漕运·振商兴市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访问视察了江淮至大都各处,决定把隋、唐时代经过河南洛阳的弓形的河床“截弯取直”,直接从淮北穿过山东,进入华北平原,最后到达通州。

改造京杭大运河后,公元1292年,郭守敬又主持开凿了元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全长50里,通过二十四座水闸调节水位,解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难题,直通元大都积水潭码头,元世祖忽必烈亲自赐这条河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开浚,大大促进了元大都仓储事业的发展,一改过去大多建在通州的粮仓,陆续在大都城内建造54仓,储粮达百万石。大都城的“市”也随之兴旺起来,形成了东西两城最繁华的商业地带,东城的钟鼓楼更是当时北京最大的商业区。积水潭成了南北货物交换的大码头,有诗“燕山三月和风柔,海子酒船如画楼”,描述了当年的繁荣景象,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极力称赞元大都为“商业繁盛之城”,“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二、明朝

兴建紫禁城·迁都·中轴线

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以明朝南京宫殿为蓝本,征调能工巧匠和百万夫役,历经14年,建成了规模宏大宫殿建筑群,即北京故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所以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清朝仅部分改动,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先农坛。

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1521年的嘉靖初年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1564年嘉靖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翁城。

明朝时的北京城布局为元大都城向南移动而成,形成了最早的“凸”字形,以一条纵贯南北,长达8公里的京城中轴线为依据进行布置,南部外城正中的永定门为起点,北部钟鼓楼则是中轴线的终点。这时期北京城分内城、外城(皇城和紫禁城位于内城之中)。内城分为九门,正南中央为正阳门,其左侧为崇文门,右侧为宣武门;城东两门为朝阳门、东直门;城西两门分别是阜成门、西直门;城的北面是德胜门、安定门。外城分为七个城门即:正南的永定门,其两边的左安门、右安门,西侧为广宁门,东侧为广渠门。两座方便进出的小城门:东便门与西便门。

自公元1420年至1911年的491年,明代有14位、清朝有10位皇帝先后居住在紫禁城,对全国进行封建统治。

三、清朝

清朝延续了明朝北京城的格局,皇城四周共四个门,除了原有的正南面的天安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门,东门叫东安门,西门叫西安门,北门叫地安门。天安门(原叫承天门)内东西朝房两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庙和社稷坛。改变了元朝“左祖右社”远离皇城的布局,使太庙社稷坛紧连着皇宫

天安门前有一条宽阔的御道(后叫长安街),两旁有联榴通脊的千步廊,组成“T”字形广场。广场两侧宫墙的外面,左文右武,对称排列着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改变了元大都城内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这样,宫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宫后的御苑,宫左的皇史宬,宫右的太液池等,都围在皇城之内。皇城内不准老百姓居住,除了南部较大的社稷坛和太庙外,其它也都是供奉宫廷生活和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各衙门机构,如地安门内有内官监、蜡库、米盐库、织染局等,西安门内有西什库、经版库等,东安门内有明英宗住过的小南城,有御用资料库皇史宬、光禄寺和瓷器库等。后又在北京城内修建了大量宗教寺庙、王府,并在西郊修建了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区

四、民国

1912年,北京皇城的正南面大清门改为中华门,右侧开辟南池子门,左侧开辟南长街门,府右街南端开辟灰厂墙门,以及南河岸、翠花胡同、宽街、长桥、五龙亭等处开辟开辟便门,打通了皇城四周交通,1924年拆除东安门,1924年至1927年拆除了了东皇城根、西黄城根;东西北三面城墙拆除后,皇城内部中华门到天南门之间道路出现,自此形成了北京重要的南北交通联络线。城墙的拆除和城门的开辟使皇城内外街道连为一体,解决了内城居民的出行问题,也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各阶层混居,宫廷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了各种社会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焕发了新社会的生机,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大踏步走向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为什么叫四九城
北京城的老城门,值得收藏
北京的“内九外七”16座城门
北京城的20座城门你了解多少?
北京的“内九外七”16座城门 - 你见过几个?
老北京城的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