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同里的北京 || ⑥ 八大胡同:从花街柳巷到寻常巷陌

“特色”的胡同

八大胡同自古名,陕西百顺石头城。

韩家潭畔弦歌杂,王广斜街灯火明。

万佛寺前车辐辏,二条营外路纵横。

貂裘豪客知多少,簇簇胭脂坡上行。

这是一首清末民初在北京民间流传甚广的诗歌,说的是位于北京南城的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现韩家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万佛寺巷、大小外廊营、胭脂巷等八条胡同,诗中的这八条胡同,其实就是以前京城知名的烟花柳巷,八条胡同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版本,有将万佛寺巷换成朱茅胡同的,还有将大小外廊营换成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等。八大胡同地区并不仅仅只有八条街巷,它是时人为了方便称呼,故以“八”来泛指大栅栏以西一带的街巷数量,八大胡同的地理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铁树斜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南新华街以东,煤市街以西一带。如今的八大胡同地区已经发展衍生成了数十条胡同,已经很难分清楚最初到底是哪八条胡同了。

过去这里的每个胡同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比如陕西巷里开的几乎全是头等清吟小班,并不全都做皮肉生意,客人来此或吃茶或宴饮或抚琴弹唱,八大胡同的“头牌顶流”小凤仙和赛金花都曾在陕西巷住过;而百顺胡同和韩家潭这两个胡同除了有风月场所外,还有许多梨园戏班驻扎在此,韩家潭还曾以众多的“相公堂子”闻名一时;胭脂胡同不太长,但这里以售卖胭脂水粉等化妆品出名,当然主要客户是八大胡同的那些青楼女子了,因此它可以算是八大胡同的化妆间。

清末民国时期,八大胡同的周边地区也都娼寮丛生,分布着大小近百家妓院,但多是傍八大胡同这个名号,无论是里面女子的容貌才艺、经营规模还是内部的摆设品味都不如八大胡同。八大胡同的陕西巷、韩家潭和百顺胡同一带历来是高档青楼妓院扎堆的地方。除了娱乐之外,八大胡同还有餐饮、住宿、会议等功能,是那个时代比较上档次的社交场所,当年曹锟贿选,袁世凯宴请,都是选择到八大胡同举办的,因此当时逛八大胡同也可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像前些年去过曾经的“天上人间”一般。作家肖复兴曾说“八大胡同,不仅仅是销金窟、风流地,它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一面凹凸镜。要想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哪里能够迈过它?”

三百年风尘史

在元代大都新城营造完工后,新城和原金中都旧城之间形成了一片异常热闹繁华的关厢地带,如今的八大胡同就坐落在这一地区。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增建外城时,就把原来的关厢地带和金中都旧城的大部分圈入外城。嘉靖年间张爵编写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了正阳门外西河沿至猪市口以西,就已经有了王皮胡同、石头胡同、皮条胡同、陕西巷等街巷,且是当时的教坊居集地,说明八大胡同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初步成型了,而且是各种杂耍戏班等三教九流人员的杂居地。

满清入关后,北京实行“旗民分城居住”,八旗人居于内城,汉人居于外城。当时的内城禁开妓院,于是内城原有的一些风月场所就只能迁往外城营业,而当时外城的前门大栅栏一带已逐渐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商业街市,做生意的商人、外地来的官员学子及三教九流人员往来不绝,人口稠密,于是这些风月场所就扎堆集中到了大栅栏西的八大胡同一带。晚清同光年间八大胡同已有数百家妓院勾栏。“香车络绎不绝、妓风大炽、呼酒唤客彻夜震耳。”

到了民国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北京的风月场所迎来了大发展,虽然各城区都出现了不少的青楼妓馆,但还是前门外的八大胡同附近较为集中,除公开营业的固定场所之外,还有许多无照的暗娼及游娼在此地以及周边的一些居民区、旅店、客栈招揽客人,另外还有一些优伶、像姑也在此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1月,政府在一夜之间关闭了全市和八大胡同地区的所有妓院,失足沉沦的妇女们则被组织起来学习劳动技能,她们经过劳动改造后重获新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过去那些风月场所变成了办公场地、旅馆酒店以及平民百姓居住的大杂院。自清初到新中国建立,这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淫靡酒色之地被新时代的巨浪摧毁后,八大胡同也正式告别了旧日的暗黑时光,迎来了新生。

胡同中的“传奇女子”

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无声无息地来又无声无息地离去,能做到青史留名的毕竟只是极少数。八大胡同的主角当然是那些堕入风尘的女子,她们从事的是为世人所不齿的特殊职业,被人鄙夷厌弃还来不及,更何谈载于史书。数百年来,在八大胡同的这个特殊职业群体中,却有一些或是做过一些不凡事或是与大人物有关联的“传奇女子”,到今天人们依然还会记得住她们的名字,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去了解她们的“传奇经历”。这些经历到如今已经真假难辨了,但也无须苛责,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不都是后人有意无意地掩盖、删改、编造的吗?,许多真实发生的过往永远也没人知道了。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一首耳熟能详的《苏三起解》让人马上想起了戏曲中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与大多数的戏曲人物不同,剧中的女主角苏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苏三原名周玉洁,是明朝武宗时河北省广平府人氏,从小因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京城胭脂胡同里的苏淮妓院,遂改姓苏,艺名玉堂春,当年苏三居住的苏家大院被保留下来,在民国时改为莳花馆,是当时八大胡同最大的一等小班。风尘女子苏三和王景隆(一说为王金龙)历尽艰难坎坷、分离又团圆的爱情故事后来被冯梦龙写成了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编进了《警世通言》里,后来一些梨园戏班对小说进行加工,改编成了各种曲目,流传至今。

八大胡同中最为传奇的女子莫过于赛金花,她早年是苏州“花船”上的艺妓,后来被同治年间的状元郎洪钧收为侍妾,并跟随洪状元出过国留过洋,见过大世面,在洪钧过世后顶着“状元夫人”的名头重操旧业,在八大胡同名噪一时,她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在“庚子国变”时的作为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赛金花因其旅德经历且能说德语,故与德军的一些军官相熟,她曾为德军筹措过军粮,且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有过接触,曾劝阻瓦德西约束军队纪律,不要滥杀无辜,从而间接保护了京城民众。

在经过当时各种小报和后来诸多野史的渲染,赛金花被包装成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巾帼英雄,然而后来经过与之相熟友人的作证和后人的考证,赛金花所谓劝说瓦德西停止在京城劫掠一事并不存在,系当事人的编造夸大和后人加工演绎而成,赛金花与瓦德西并无交集,甚至可能都没有见过面。

如果说赛金花与瓦德西的传说比较玄幻,那么小凤仙和蔡锷将军之间故事还算靠谱,小凤仙是当年八大胡同中“云吉班”的名妓,粗通翰墨及琴棋书画。云南督军蔡锷被袁世凯以养病为由羁縻于北京,流连于八大胡同时与小凤仙相识,二人从此上演了一番英雄与佳人相知相惜的爱情故事,蔡锷甚至为小凤仙题写过“自古佳人多颖悟,从来侠女出风尘”等诗句。此后小凤仙也成为了蔡锷用以迷惑袁世凯的工具,小凤仙也经常陪同蔡锷赴天津密晤梁启超共商反袁大计。据说是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蔡锷最后顺利摆脱袁世凯的监视,离京赴滇,发动了“护国运动”。

我们不知道当时小凤仙在蔡锷离京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起了多大的作用,但小凤仙肯定出过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时人有不少诗文笔记曾对此事进行过浓墨重彩的描写,虽然后来关于蔡锷秘密出走的情节有不少版本,但人们都宁愿相信美人救英雄的版本。他们的故事后来被加工成了各种艺术题材,比如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影《知音》等。

京剧的发源地

从明代开始,许多梨园子弟和杂耍艺人大都居住在外城的八大胡同一带。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进京后,戏班中的许多名伶也都居住在八大胡同的韩家潭、百顺胡同一带。道光年间,楚腔 ( 汉调) 戏班进京,同样驻扎在八大胡同。清末“同光十三绝”的一些主要名角,也都曾在八大胡同居住演出过,京剧大师梅兰芳就出生在铁树斜街的景和堂里。后来京城许多知名的梨园戏班就肇始于八大胡同,梨园公会也设在此处。如今的八大胡同里,还保留着一些戏班的旧址和一些戏曲大家如谭鑫培、俞菊笙、王瑶卿、迟月亭等人的故居。

“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京剧和八大胡同之间的紧密联系。过去的梨园从业者被人称为“戏子”,与娼妓一样都属于“三教九流”中的“贱业”。八大胡同成为这些“贱业”从业者的聚集地和庇护所,徽班名伶和汉调名伶在八大胡同比邻而居,同台演出,徽班与汉班的唱腔艺术结合后,同时吸收了昆曲、秦腔以及一些地方戏曲的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糅合交流,在道光咸丰年间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戏曲剧种——京剧。可以说当时如果没有八大胡同这个“下九流”扎堆生存的地方,没有各个戏种、戏班名家的交流互通,可能就产生不了京剧,从这个意义上讲八大胡同算是国粹京剧的发源地。

清朝禁宿娼而不禁狎优伶,京城的青楼妓馆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当时“士大夫所狎男色,半为优伶。”找“相公”便成了上层社会的恶俗风气。相公就是男娼,后来又被称为“像姑”,即像姑娘的意思,再谐音为相公,其住所名为“私寓”(也被称作堂子),大多位于八大胡同一带。一些才艺出众的伶人有时会登台演剧,而一些不善歌舞者只能侑酒陪客,性质与娼寮无异。找相公是随着戏曲活动发展起来的,自道光至光绪中叶,此风最盛。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曾记载:“伶人所居曰下处,悬牌于门曰某某堂,并悬一灯。客人其门,门房之仆起而侍立,有所问,垂手低声,厥状至谨。”

据传民国时期的许多名伶如时慧宝、王瑶卿、王凤卿、朱幼芬、王蕙芳、梅兰芳、姜妙香、程砚秋、姚玉芙等,均系私寓出身,但是多数人专注于戏曲艺术,并没有陷入当“相公”的境地,后来京剧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列为国粹,戏曲名伶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一些大家耳熟名详的艺术家,后世的人们也不愿去探究当年是否曾在八大胡同的堂子里做过相公了。

文人与八大胡同

自古以来,与多数去风月场所纯属找乐的官僚政客、商贾土豪、浪荡公子哥等群体不同,文人与风月场所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文人抬高了风月场所的格调,而风月场所为那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慰藉的地方,颇有点相互成就依存的意味。从苏小小、薛涛到秦淮八艳,自古以来,那些才艺出众,通诗史、能书画、善歌舞的一代名妓历来是同时代和后世文人描写歌咏的对象,她们大都被文人拔高塑造成一个个才貌双全、有情有义的绝代佳人形象。一些文人骚客也经常会通过写文章或诗词曲赋,编造一些流落风尘的女子和多情公子的故事,在文人笔下,那些流连于花街柳巷的失意公子被包装成救风尘的侠义人士,双方经历各种磨难和阻挠,最终完成大团圆。

清末民国时期,八大胡同的风月场所大致分为三等,“最上者曰小班,次曰茶室,又次曰下处,惟茶室以下,非上流人所往”。而小班里又有分别,最高档次的青楼又叫“南班”,南班里的姑娘主要来自江南地区,大多才貌双全,擅长琴棋书画,吟诗作对,往往让一些文人趋之如骛、流连忘返,从此再去八大胡同,并不仅是寻花问柳,更像是寻找红颜知己,或是同行间的文化沙龙聚会,瞬间会迸发出顿悟和灵感来。对于京城的一些文人来说,去八大胡同仿佛有种能够进入当地文化社交圈的意味,这也是八大胡同与当时国内其他地方风月场所的不同之处。

与一些偷偷摸摸去的官员、商人等群体不同,文人并不耻于提及去过风月场所,比如民国时期,许多文化名流如辜鸿铭、陈独秀、徐志摩、梁实秋、郁达夫等人都曾逛过八大胡同,有的直言不讳地对朋友大肆宣讲,还有的还写进自己的文章里。这种行为不清楚是出于什么心理,大多是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开脱,证明狎妓并不是一件多么不负责任和辱没门庭的龌龊事,甚至可称为一次文化朝圣或去帮助红颜知己的义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永远都不会说。

寻常巷陌

一个深秋傍晚,我从大栅栏向西过了煤市街,来到了八大胡同,就像北京大多数的胡同一样,如今的八大胡同都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平民街巷,这里既没有周边大栅栏、琉璃厂等地的浓重的商业、文化氛围,也没有了旧日灯红酒绿的青楼娼馆以及让人意乱情迷、血脉喷张的胭脂气。许多胡同曲折幽深,停满了各种车辆和杂物,胡同两旁经常出现一些两三层、古朴典雅的老建筑,上面标明是 x x 楼 、x x 班或 x x 茶室旧址,向行人凸显了它过往的历史,但大都已经成为了旅馆、群居楼或是破败不堪的大杂院,里面私搭乱建,拥挤杂乱。

巷口或路边坐着三五成群、在聊天侃大山的大爷大妈,偶见一两个走街串巷的游商小贩,走在胡同里,会发现零星的小吃店、菜店、超市、杂货铺等,然而最多的还是旅馆酒店,与一百年前相比,这里反而更具有平民气息和烟火味道。然而路过的一些老建筑和名人故居同时也在提醒你,这里有过不同寻常的过往,曾发生过许多的艳闻秘事。

堕入风尘的男男女女们,多因为家庭的出身或变故,陷入极度困顿而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沦为妓院老板的赚钱工具和老爷们寻欢作乐的玩物,受到世俗的轻贱,命若浮萍,无根无依,既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也是时代留下来的苦痛和不幸。昔日的八大胡同是时代的一颗疮,虽然伤口已愈合,但心理上的疤痕犹在,如今来到此处的游客大都怀有一种心照不宣、猎奇式的参观体验目的,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和当地的居民交谈时,他们多显得不耐烦,明显有一种心理上的芥蒂,没有北京其他胡同中的大爷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气度和兴致。

听说前些年有人呼吁要对八大胡同进行整体开发,通过挖掘八大胡同的历史文化,将其改造成老北京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清楚到底是要挖掘什么文化,我想,肯定不会是青楼文化,更可能是已经从下九流脱变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吧,但是作为老北京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提到八大胡同,始终会绕不开它的过往历史以及那些曾经发生过的风尘往事,因此我们既不去高调宣传,但也不应该刻意回避,毕竟这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过往的痕迹擦不去,也忘不掉,坦然面对就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锷与小凤仙:对联定情,咬舌示忠,将军与名妓八大胡同里的爱情
八大胡同第三集:风月宝鉴
小凤仙与蔡锷至死不渝的知音情深,哪怕晚境凄凉也甘愿
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
timeout|上林仙馆:独占花魁领风尘(11.6.8)
自是佳人多颖悟 从来侠女出风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