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

如果你去过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你一定会被那里的无数珍贵文物所震撼。其中,有一幅画作,更是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那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达5.28米,高仅24.8厘米的绢本淡设色画卷,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南一隅的繁华景象,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但你知道吗?这幅画在历经千年的风雨中,曾经遭遇过多次险境,也见证过多次历史变迁,背后隐藏着许多传奇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历史。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于宋徽宗赵佶时期(1101-1125年)。画家张择端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他以写实风格见长,擅长绘制城市风光和人物活动。他在《清明上河图》中,运用鸟瞰式全景法和散点透视法,将汴京城内外和汴河两岸的风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有814人、28艘船、60多匹牲畜、30多座房屋、20辆车、8顶轿子、170多棵树木,构成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百科全书。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800多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这幅画被宋徽宗赏识,并亲自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

《清明上河图》也并非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创造。画中的汴京城并非按照实际比例和方位绘制,而是有所取舍和调整,以达到美观和平衡的效果。画中的清明节也并非真正的清明节,而是画家借用了清明节这一主题,来表达对北宋盛世的赞美和对社会矛盾的反思。画中的人物也并非都是普通百姓,而是有些隐含了历史人物或寓意。

例如,画中有一位身穿青袍、骑着白马、手持折扇的绅士,被认为是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化身,他正从桥上俯视河中的漕船,似乎在思考如何改革水运。又如,画中有一位身穿红袍、骑着黑马、手持长鞭的官员,被认为是北宋名将杨业的化身,他正从桥下驱赶着河中的漕船,似乎在催促军需运输。这些细节都显示了画家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关注和态度。

《清明上河图》虽然是张择端的原作,但却不是唯一的版本。这幅画在历经千年的风雨中,曾经遭遇过多次险境,也见证过多次历史变迁。它曾经四次进入皇宫收藏,也曾经四次流落民间。它曾经被金兵劫走,也曾经被溥仪带走。它曾经被太监偷换,也曾经被夫人缝入枕中。它曾经被日本人扶植的满洲国收藏,也曾经被文化大革命中的李作鹏霸占。它曾经被误认为赝品而遗忘在库房,也曾经被视为国宝而珍藏在故宫。

它不仅历经了无数次的转手和调包,还引发了无数次的仿摹和创作。据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幅摹本和赝本,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明代画家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清代乾隆时期由五位画家合作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又称“清院本”)。这些摹本和赝本虽然不能与原作相比,但也各具特色和价值,反映了不同时代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和欣赏。

它不仅是一幅绘画杰作,更是一部文化史诗。它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也揭示了盛世背后的危机隐患。它记录了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也反映了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心态。它激发了无数后人对《清明上河图》的仿摹和创新,也引发了无数观者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索和思考。它不仅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精神。

今天,当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荣与活力,也能够体会到张择端画家的才华与情怀。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千年前中国社会的风貌与风俗,也能够思考到当今中国社会的问题与挑战。我们不仅能够敬佩《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中的传奇经历,也能够珍惜《清明上河图》在文化中的价值意义。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永恒的画作,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上河图》现存竟然有30多幅,故宫藏画为什么可以脱颖而出?
《清明上河图》
再答网友问:《清明上河图》是一幅藏宝图吗?
《清明上河图》画面背后隐藏的危机
张择端约我一同去郊外走走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 - 中国名画鉴赏(7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